靖难之役一:文官乱政
朱允文继位的当月,兵部左侍郎齐泰升尚书,太常侍卿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并参与军务,这两个人抓军权、削藩,然后六月从汉中召回了方孝儒,11月,朱允文又非常凑巧的他就病倒了,将朝政都交给了大臣,
掌握权力之后的方孝儒三个人开始了一系列的骚操作,咱列举的七宗罪,第一,撤掉了陕西忻州辽东瀛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直接遣散回原籍,明朝只要文官掌权,必撤部队就和宋朝一模一样,
第2, 裁掉了朱元璋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朱元璋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文官把检校称为特务,就和后来的锦衣卫一样,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第三,定保举法,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这就是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就是不用科举直接推荐当官,宋朝文官泛滥成灾就是这个原因,
第3, 提高文官的品级,进六部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给事中七品等等等等,又增加了左右侍中,佥都御史等乱七八糟的岗位,文官皆大欢喜,但是朱元璋时期的文武平衡就被打破了,
第4, 给朱元璋时期处理的官员,主要就是贪官,翻案,流放的给人家弄回来,抄家的把东西还得给人还了,第六,修改大明律,把贪官贪污的刑罚直接就减轻,第七,给南方省份减税,不用说就是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这些明朝官员的主产地,方孝儒为什么在明史中被吹的那么的好,因为他真给文官争福利,明史就是在给方孝儒洗白,
就他的这些政策,如果不是朱棣靖难成功了,明朝就和南宋一模一样,建文新政本身就是明史中一种美化的叫法,齐泰这些人害朱元璋,立傀儡朱允文,修改大明律,这就是文官的一次政变,但是他们那动作吧,太大了,他们要抢军权,这个时候明朝开国的功臣宿将还都健在,军队不受文官节制,明朝的文官控制部队,那应该是土木堡之后的事,齐泰、方孝儒折腾到第四年的时候,部队的这些老将实在就忍不了了,他们和朝中一部分江西籍的官员支持朱棣,朱棣这才当的皇帝。
靖难之役二:起兵靖难
《国榷》和《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元年七月,朱允文密令北平布政使捉拿朱棣,朱棣以燕王府800护卫起兵占领北平,靖难开始,但是800人,你别说打到南京,他就打到廊坊都费劲,那朱元璋交给朱棣的部队和他自己那个三个护卫去哪儿了?洪武31年,朱允文继位,第一封诏书就是让诸王所在、军民将士,悉听朝廷调遣,军队就不让你碰,
建文元年二月,又下诏,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力士,把军政、财权收得干干净净,三月来南京面圣的朱棣三个儿子全部被扣下,朱棣本人是在校尉徐安的监视下一个人回的北平,手里有了人质之后,齐泰、朱允文一下就雄起了,他们派参将宋忠,接管北平军务,都督徐凯驻守临清,耿瑞驻守山海关,这个宋忠不仅接管了北平,他还将开平3万边军和朱棣的大部分护卫都给控制了,并且调走了鞑靼的护卫和驻廊坊的部队,朱棣这个时候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了,
四月份徐达的小儿子,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也是朱棣的小舅子,帮助朱高煦他们哥仨偷了马溜回了北平,六月,珉王被废,这时候除了朱棣,朱元璋十几个儿子已经全部被拿下了,也就该轮到朱棣了,
首先燕王府官旗于谅、周铎等人被抓个罪儿先给拾掇了,然后朱允文下诏召朱棣进京,那这种情况,朱棣去了就是送人头,所以他只能装病,就说人不行了,哪也去不了,七月,朱允文秘密敕令北平布政使抓人,这个布政使张昺与都指挥谢贵二人领兵控制了北平九门,并且包围了燕王府,
朱棣在北平有眼线,他得到消息之后做了个局,他以病情好转为理由宴请北平的众官员,这个布政使张昺是个书生,齐泰派来的这个都指挥谢贵也是进士出身,这个文官带兵他就不知道死活,这饭也能吃吗,宴会上朱棣就摔了个瓜,这两个人就被干掉了,朱棣就以燕王府这800人占领了北平,
朱棣没有兵,但是北平周边像开平,通州,遵化这些地方都是他的部下,刷脸就投降,但是北方的粮食需要南方供给,这个谁也解决不了,如果不是明朝军中的那些大佬,就是这个公那个侯,全力的在支持朱棣,你就别说三年,三个月,朱棣他也挺不住,这里面功劳最大的就是朱允文派去的那三位征北大将军,第一个是长兴侯耿炳文,第二个是曹国公李景隆,最后是魏国公徐辉祖,
他们为什么帮助朱棣,朱元璋被害的前两个月,连发了两道敕书,把军权交给朱棣,这些大佬就知道朱元璋有传位的意思,但是他们没想到朱允文来这么一手,他们把朱元璋干掉了,这就不好办了,因为朱允文本来就是储君,人家还弄出了一份遗诏,就他们知道这份遗诏有问题,但是你朱棣有什么,你连你爸爸最后一面你都没看着,而且这是你们老朱家的家事,他们不方便插手,
但是朱允文继位的当月,兵部左侍郎齐泰升尚书与黄子澄参与军务,这个就不行了,因为按照朱元璋的规定,兵部只负责调兵和后勤,掌握军队的是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刚闭眼,你文官就学南宋要控制我军队,那这些公、候能干吗?所以朱棣就是这些人给迎到南京,第一个出手的就是长兴候耿炳文。
靖难之役三:长兴候耿炳文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占领北平,朱允文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北大将军,领兵13万,号称36万讨伐朱棣,耿炳文是明朝开国28侯之一,曾经是徐达的部下,而徐达是朱棣的岳父老丈人,要从这论,朱棣是耿炳文的大侄子,他看着耿炳文得叫一声叔,
八月,炳文书到达真定,就是石家庄,首战前锋都指挥杨松9千骑兵被俘,战马8千匹,史书写是偷袭,但给人的感觉,你就是快递来送货的,紧接着都督潘忠前来支援,和都指挥杨松双双被俘,明朝五军都督府正副都督一共就十个,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就这么被俘虏了,之后《国榷》记载:燕数人,遂自将百余骑,趋鄚州,就是沧州。官兵尽降,
一个正一品的都督,加上一个都指挥,差不多就是40000人,面对朱棣这百十号人,就全降了。休整8天之后,朱棣直奔石家庄,炳文叔的大部队,耿炳文在滹沱河列阵相迎,朱棣来了多少人咱不知道,《国榷》只记载朱能率20余骑突入陷阵,燕庶人率众从之,没了,最后的结果是南军失踪阵亡90000人,损失战马两万匹,9万加上之前投降这4万,朱允文这13万大军10天之内灰飞烟灭,
明朝史书记载,战斗都是斩首多少阵亡多少,从来没出现过失踪这个词,只有跟朱棣这打,这才有,史书属于官方的媒体,他总不能写我这十几万官军除了叛变就是跑的,那朱允文这脸往哪放,十几万的部队留下了,是不是他得有人带?所以自大将军耿炳文以下,被俘虏的还有,左副将军洛城侯,驸马都尉就是朱棣的妹夫李坚,右副将军宁中,都督顾城,潘中,都指挥杨松,刘遂,两个将军两个都督,两个都指挥,整整齐齐,
九月炳文老爷子挥一挥衣袖,只身一人被召回南京,根据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墓志铭记载,耿炳文还朝之后和朱允文还有过一段对话,因为侮辱性极强,官方史书没有记录,耿炳文说,燕王与陛下的父亲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就是朱棣是马皇后所生,这个不要怀疑,与陛下是亲叔侄,何必骨肉相残,皇上不如把燕王亲自迎到南京,让他受顾命把国政交于燕王,陛下垂拱而治,岂不是他好,你也好,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朱允文,你只要交枪投降,燕王保证你荣华富贵大大的有,就朱允文听到这些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最恨人的是,他拿耿炳文一点办法都没有,明朝开国朱元璋封了六国公28侯,还健在的就剩下耿炳文和武定侯国英,这是爷爷辈的开国老将,在明军中就像牌位一样的存在,他不敢动。
黄子澄只能出主意说,这岁数大的咱铁定是指挥不动,咱换个岁数小的咱试试,这时候方孝儒就隆重的推荐了李景隆,李景隆中30来岁,和朱允文是同辈的年轻,而且论头衔,人家曹国公比你长兴候还高一级,另外李景隆和朱允文多多少少还沾着亲,这总不能坑我吧,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为征北大将军,朱允文马上就知道了,什么特么的,叫特么的惊喜。
靖难之役四:战神李景隆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孩子,朱元璋二姐没的早,李文忠12岁就跟了朱元璋,后来就直接收为了养子,相当于是朱棣的兄弟,李景隆虽然只比朱棣小九岁,见到朱棣他得叫声四叔,当然李景隆和建文帝也算是表兄弟,但是朱允文是庶出,就是小老婆生的,嫡庶有别,更主要的原因是洪武12年,出于对李文忠的绝对信任,朱元璋命李文忠提督大都督府,就是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掌管天下兵马,还监管着国子监,明朝的最高学府,这个权力仅次于太子朱标,
之前讲过因为迁都太子朱标就被干掉了,你李文忠一个武将,反而管着我国子监,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洪武17年45岁就被干掉了,又是中毒,(我严重怀疑,常遇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这帮文官弄死的)。气的朱元璋是又大开杀戒,
亲爹被人下药,李景隆虽然那时候还小,但他也能猜出一二来,一边是支持朱允文的齐泰这些文官,一边是支持朱棣的武将,你觉得他会帮谁,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顶替耿炳文为征北大将军,朱棣见到李景隆第一个反应就是率领所有骑兵直奔内蒙大宁,去救被软禁的他17弟宁王朱权,把北平就扔给了李景隆,
这时候的北平朱棣还没修呢,又小又破,你还不守,这就让李景隆很难办,因为自从被耿炳文坑过一次之后,朱允文对李景隆这次北伐格外重视,亲自送出南京城,行捧毂推轮大礼,就是给李景隆扶车,就差给磕一个,并交给他50万大军,50万人打不下北平,这才是个技术活,十月攻城,《国榷》记载,都督瞿能与其二子率千余骑入张掖门,势甚锐,城垂破,景隆密止之,退15里而军,
就是瞿能父子,已经从张掖门就冲进去了,马上可以宣告游戏结束了,那是被李景隆生生叫回来的,并主动后撤了15里。之后,再攻就打不下来了,那也不是说朱高炽守得有多好,那是李景龙都叮嘱过了,11月,朱棣救回了宁王朱权,这个时候又有问题了,朱棣折腾好几个月了,他没粮了,朱棣连北平都没回,直接就找李景隆去了,和之前耿炳文的情况一模一样,白河西、郑村坝两站,南军又失踪、阵亡数万,投降数万,李景隆把所有的辎重和粮草扔到了原地,一口气从北京大兴退到了山东德州,退了将近600里,直接退出河北省,
经过这一仗,朱允文也看出来了,李景隆你小子和耿炳文一样,也是朱棣那伙的,但是他没有换掉李景隆,因为他实在是无人可换,朱允文把在辽东和朱棣眉来眼去的江阴侯吴高,削爵,调到了广西,又给李景隆派来了一位监军,就是礼部左侍郎陈性善,去看着李景隆,
建文元年12月,朱棣出紫荆关进山西,第二年的正月和二月,朱棣收复了蔚州,雁门关,大同、天成、阳和,云州,代州等山西大部分地区,并从鞑靼可汗孛儿只斤坤帖木儿和瓦剌王猛哥铁木尔那里拿到了援助,实力大增,而这两个月李景龙就全程看热闹、打酱油,什么也没干,
二月朱棣回到北平,李景隆还替朱棣转交了一封信给朱允文,意思就是你也打不赢,要不咱就歇歇,朱允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四月,朱允文命李景隆从德州出发,武定侯郭英从石家庄出发,合兵60万,号百万进攻北平,这就是靖难中最诡异的白沟河之战。
靖难之役五:武定侯郭英
白沟河之战南军分两路,李景隆这一路全是朱允文从外省调来的嫡系部队,兵部还派来了一个礼部左侍郎来监军。李景隆只是名义上的大将军。军队实际上已经被文官控制,而另一路就是武定侯郭英带领,其实后面还有一支殿后的部队,是朱棣的小舅子徐辉祖,
当朱棣眼看要不行的时候,郭英出手配合朱棣全歼了朱允文的嫡系部队,而带头的尤其是那个监军礼部左侍郎陈性善,那是必须被干掉的,文官控制的这支部队阵亡了20万,投降十万全军覆没,之后李景龙特别潇洒的单骑回到德州,和之前耿炳文一模一样,为什么说这事是郭英干的,李景隆他就不行,朱元璋封的开国六公28侯,建文二年还在世的,就剩下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了,本身就是军队中的元老,
而且郭英的哥哥是巩昌侯郭兴,也是开国28侯之一,人家是一门两候,另外郭英的妹妹还嫁给了朱元璋,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哥,郭英的长子郭镇还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他和朱元璋还是儿女亲家,就这关系,这背景,郭英在明军中的号召力,除非是徐达活过来能镇住他,
郭英有能力,但是郭英不像徐辉祖和徐增寿,人俩和朱棣是姐夫与小舅子的关系,南军阵亡20万不是个小数目,他下这么重的手帮朱棣,你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洪武31年朱允文刚继位的时候,兵部安排郭英的长子郭镇去辽东出了一趟差,郭镇一出门就得病了,回到南京,朱允文下诏让太医院给看病,在太医院细心的照料下,这人当时就没了,只有27岁,郭英是明朝建国之后37岁才有的儿子,这在明朝绝对属于老来得子儿子,27岁就让你整没了,就这个仇不管是算在你兵部尚书齐泰头上,还是算在你朱允文头上,朱棣这个忙,人家是帮定了,
郭英帮没帮忙,你看一件事就能知道,朱棣登基之后,长子朱高炽这时候都快30了,早就结婚了,朱棣又让他娶了郭英的孙女,就是二代武定侯郭铭的女儿,这样老郭家和朱棣就是儿女亲,朱高炽是太子,后来就是明仁宗,那武定侯郭铭还是皇帝的国舅爷,如果郭英没有特殊贡献,朱棣何必这么安排,
白沟河之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除了平安、盛庸、铁铉,这三个是朱允文的铁杆,其他明朝的军队,只要看到朱棣不是投降就是划水,就没一个正经打仗的,清代的小说家蔡东潘在《明史演义》里头写,朱允文下过一道口喻说,不要伤了我叔叔燕王,当然这是他自己编的,正史里根本没有记载,因为帮助朱棣,江阴侯吴高被削爵流放,驸马都尉王宁被圈禁,指挥通知李绅,儿子在朱棣那边效力,当爹的就被朱允文给砍了,朱允文连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就是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给砍了,他恨不得把朱棣挫骨扬灰,他怎么可能说这话,
但是以明君的表现来看,这句话好像真的有,不过不是朱允文说的,是郭英,耿炳文和徐辉祖这些军方的大佬说的,并且传达到了明朝所有的部队,
最明显的是建文四年,朱棣下,四月,朱允文命兵部尚书齐泰从辽东,调十万部队到济南,要抄朱棣的后路,辽东的部队接到命令,抗旨肯定是不太合适,那好,原地解散回家了,一个到济南的都没有,就很明显军方已经公开抛弃了朱英文,而靖难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害死了朱元璋以后,借朱允文掌权,被朱棣借助军方的力量给干掉了。
靖难之役六:文武对决
明朝的武将和文官彻底摊牌是在建文四年正月初,朱棣的小舅子魏国公徐辉祖带兵支援山东,月末,朱棣就跳过河北和山东,出现在了1500里外的江苏徐州,这都解释不清,四月,安徽的灵璧之战,都督平安6万南军投降数万,被俘战马两万匹,包括平安在内四名都督37名武将,还有150多名文官被俘,你看这战绩就知道这肯定就没打,军队直接就抓了平安和监军的文官,投降了朱棣,
武将里头真正为朱允文出力的就两个,一个平安一个是盛庸,五月,朱棣要过淮河,本来守淮河的就是盛庸,盛庸知道平安出事了,看到朱棣都没怎么打,直接就跑了,扔下了南京派来的两个兵部主事,被朱棣干掉了。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军队挡着朱棣。朱棣到泗州,指挥使周景初、千户刘元来降,到扬州,指挥使周礼主动干掉了两名监察御史,投降,到高邮,指挥使王杰投降,朱允文和齐泰这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不好,下诏命天下军民勤王,
军队既然已经支持朱棣了,就不可能搭理他,朱允文只能让文官出去征兵,就这么惨,被派出去的有礼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翰林修撰等等,六部九卿倾巢出动,齐泰和黄子澄借着招兵的由头也跑了,但是他俩到朱允文死都没回来,借道就溜了,
接到诏书来勤王的都有谁,苏州知府、宁波知府,徽州知府,松江的同知,乐平的知县,还有永清的典史,朱允文的这些部长找来的都是自己的下级,一个外人都没有,更惨的是《国榷》记载他们是纠众勤王,这个众说明他就不是兵,弄不好就是衙门里的保安和公务员,就这种队伍,他怎么和朱棣打,不是开玩笑吗,
乐平知县带着队伍碰到了一只巡逻的骑兵,还不是主力就被干掉了,队伍就散了,六月朱棣要过长江,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来降,到镇江指挥使童信来降,朱允文派兵部侍郎陈植来督战,都没用朱棣动手,都督金某直接就干掉,之后投降,朱棣到南京,一句芝麻开门,老弟朱翙和李景隆就把城门打开,朱棣进南京城之后,对文官和武将的态度天壤之别,你像齐泰、黄子澄,这是谋害朱元璋的主谋,那不用说,齐泰从安徽广德抓回来,黄子澄从江苏太仓抓回来都凌迟了,方孝儒一党把朝政改的乌烟障气也都凌迟了,之前讲白沟河之战监军,那个礼部左侍郎陈性善,白沟河他穿着朝服跳河跑了,没死。之后是在灵璧之战,穿着朝服死河里了,这人肯定不止一次给朱棣添乱,朱棣进南京之后特殊照顾他,都已经下葬了,又给刨出来,鞭尸,然后家人流放,
而平安和盛庸,这俩人好几次就差点干掉朱棣,但因为是武将,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朱棣就没处理他俩,盛庸辞职了,平安后来还被升为了北平指挥使。他俩自杀那是以后的事,而建文三年和平安、盛庸一起负责防守朱棣的铁铉,他的身份是山东布政使和兵部尚书,就被凌迟了。
靖难之役七:建文帝结局
朱允炆的结局有好几个版本,有说化妆成和尚的,有说从密道跑的,还有说是从下水道跑的,全部来自于明朝文官的口述,就是谁谁谁曰,没有任何证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恶心朱棣,因为朱棣随他爹,对文官不好,
6月13朱棣进城,这个时候朱允文就在皇城里,《国榷》的正文记载,朱允文徘徊无所出,乃火其宫,就是说朱允文在皇宫里头绕圈,他也想出去,但是皇城被军队看着,他出不去,朱允文在左顺门亲手砍了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这是所有史书都记载的,
他还想寻摸李景隆,但是李景隆开门去了,李景隆开南京城门,其实就代表了军方的意思,军方既然连城门都开了,就不可能放跑了朱允炆,要不这门就白开了,最简单的道理,朱允炆如果跑了的话,甭管是密道还是下水道,他走的时候他是不是得带上老婆孩子,朱棣进城,朱允文的儿子在,媳妇在,老妈在,太监和大臣一个都不缺,就齐泰和黄子澄跑了还都抓回来了,他能去哪,
所以朱允文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给自己一个体面,要不就是朱棣帮他体面,以朱允文这个团队的表现来看,他被体面的面大,你像齐泰和黄子澄,因为害朱元璋有案底,提前就溜了,剩下的文官没有一个跑的,全都投降,兵部尚书如常是趴在地上劝朱棣登基称帝,而翰林编修杨荣假模假样的,劝朱棣去孝陵看看你家老爷子,这还用他教吗,
四年前朱元璋没的时候,朱棣都快到南京了,就是他们这伙人组团给忽悠回去的,而被朱棣砍头的那些官员,明史记载那一个一个都是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国榷》记的也是一样,文人嘛,商业互捧,最典型的就是方孝儒,他既不逃跑也不自尽他等什么,他也想投降,只是朱棣不要,
方孝儒没有功名,就是说他连科举考试都没通过,洪武朝就是被人推荐给朱元璋的,朱元璋直接就把他打发到四川教书去了,你连个文凭都没有,这属于社会闲散人,齐泰和黄子澄是洪武18年的进士,在朝为官将近20年,黄子澄被诛杀的同党有记录是65人,而方孝儒走后门弄了一个五品的翰林学士,三年多时间,被朱棣查出来的同党有873人,这还是被干掉的,流放的不计其数,这就不是什么好人,《国榷》记载,朱允文皇宫着火之后,朱棣还去救人,在确认朱允文挂了之后,朱棣还说,大侄子你这是何苦的,叔叔是来帮你的,就这话说的他自己觉得估计都得恶心,
嘉靖后来放火烧自己的皇后,完全就是照朱棣学,这俩都是戏精,朱棣为什么要干掉朱允文,朱允文是六年的储君,四年的皇帝,就朱元璋被害这事,只有文官和武将的高层才知道,你在明朝的百姓看来,你朱棣就是造反,朱棣在他的太宗实录里头,提了朱允文角诏的事儿,就是他解释了一下,说,老爹其实是想传位给我的,但是朱元璋被害这个事情朱棣也不敢写,因为皇帝的家庭必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不是你也得装成是,造反这锅就已经背了,那他还留着朱允炆干什么,另外朱元璋被害,文官是幕后出主意,最后动手的只能是朱允文本人。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2
版主: Softfist
-
2028zhufu(小强)楼主
-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
- 帖子: 391
-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2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2
分析基本靠谱
朱允炆是共济会的人,而朱棣是民族主义者。
李景隆根本就是朱棣的人,没有他的一路放水,朱棣在北平就已经被灭了。
朱允炆没死,就在浙江出家当和尚,朱棣死前一年终于知道了这个消息。
viewtopic.php?p=2089878#p2089878
朱允炆是共济会的人,而朱棣是民族主义者。
李景隆根本就是朱棣的人,没有他的一路放水,朱棣在北平就已经被灭了。
朱允炆没死,就在浙江出家当和尚,朱棣死前一年终于知道了这个消息。
viewtopic.php?p=2089878#p2089878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4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2
上世纪50年代,已经在中国获得政权的犹太为了报复民族主义者,想挖了朱棣的长陵,遭到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抗。
一番幕后运作后,由于犹太和共济会的仇也特别大,就变成了最终挖了万历的定陵并把万历挫骨扬灰。
一番幕后运作后,由于犹太和共济会的仇也特别大,就变成了最终挖了万历的定陵并把万历挫骨扬灰。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5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2
犹太和万历结仇的原因是共济会想扶代理人朱常洛(明光宗)上台,犹太的代理人则是福王(就是后来被共济会干将李自成煮了的那个福王)。
万历最终保了朱常洛上台。但朱常洛上台后一个月就被犹太暗杀了。(明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
接下来的事大家比较了解:木匠皇帝虽然是朱常洛的儿子,但基本不管事,朝政全在魏忠贤(犹太)手里。
万历最终保了朱常洛上台。但朱常洛上台后一个月就被犹太暗杀了。(明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
接下来的事大家比较了解:木匠皇帝虽然是朱常洛的儿子,但基本不管事,朝政全在魏忠贤(犹太)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