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4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2028zhufu(小强)楼主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帖子互动: 8
帖子: 391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1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4

帖子 2028zhufu(小强)楼主 »

土木堡前传:明英宗崛起。
土木堡之变,史书上有很多地方前后说不通,因为这是一次政变,他解释不清楚,英宗就因为土木堡被扣了一个叫门天子的帽子,而实际上英宗从小文治武功,史书记载英宗是16岁亲政,而从《国榷》的记载来看,至少在正统六年,英宗14岁就已经控制朝政了,这一年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是正统六年正月,英宗任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挂平蛮将军印,抽调了云贵,四川,湖广各省的军队开赴缅甸,麓川之战正式开打,而在这之前,杨士奇控制着兵部,是拒绝出兵的,
麓川之战从正统六年打到了正统14年,整整八年,战争的结果是《国榷》记载:诸夷震怖,明朝控制下的缅甸,加上泰国北部消停了150年,第二个是正统六年的七月,英宗任命太监洪保又下了一次西洋,准确点儿说,应该是下了一趟南洋,一年就回来了,这是为下一步去西洋做准备,第三个是正统六年的11月,永乐朝烧毁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修好之后,英宗大赦天下,去掉了北京行在的称号,正式定北京为京师,打这儿之后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
而这三件事是明朝的文官最讨厌的,基本上是谁碰谁死,朱瞻基征交趾,被杨世奇安排全军覆没,朱棣和朱瞻基就是因为下西洋被干掉的,而朱高炽是因为迁都被干掉的,就这么危险,结果英宗在一年之内把这三件事儿他全干了,而且平安无事,
你要知道在正统六年之前,明朝实际上是控制在杨士奇为首的内阁手里,英宗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首先把杨士奇给套路住了,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在他们老家强抢民女,挖人坟墓,还背着好几条人命,本来杨士奇把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都已经摆平了,就没有人吱声,结果他被老家江西泰和县的人实名举报,告到了北京,这事儿就漏了,
在明朝能从江西告到北京,只能说这是英宗故意安排的,正统七年,杨稷被押到了京城,而且供出了300人,按照大名律,杨稷的罪过,杀他几个来回儿绰绰有余,而且杨士奇身为内阁首辅,纵子行凶,知情不报,也够判的,但是杨稷被押在监狱里,英宗既不判也不说放了他,这案子就撂到那了,
案子一天不结,杨士奇他就一天不敢说话,说错一句,英宗保证让他老来丧子,杨士奇老实了,内阁也就老实了,但是精神压力太大,杨士奇的身体一年就不行了,正统九年的二月,英宗还派了一个太监去看了看杨士奇,还特意叮嘱一下,好好吃药,注意身体,结果看完的第二个月,杨士奇就挂了,
九月份杨士奇的丧事刚办完,英宗就把他儿子给杀了,因为没有利用价值了,英宗对杨士奇这实际上还算是客气的,正统八年的五月,奉天殿的屋檐被雷击了一下,翰林侍讲刘球这时候蹦出来了,他给英宗上了一道奏疏,把奉天殿被雷击,还有半年前的旱灾,全都赖在了英宗的身上,这奏书递上去,刘球在朝堂之上当时就被拎走,下锦衣卫大狱,刘球的老家是江西吉安的,而杨士奇的老家也是江西吉安的,这一看就是一伙的,
刘球被下狱的当天晚上,就被干掉了,回头他的家属管锦衣卫要尸体,得回去下葬,结果只要回来一条胳膊,他在锦衣卫大狱里被肢解了,史书把这件事说成是太监王振和锦衣卫指挥马顺干的,他就不敢写,没有皇帝的旨意谁能杀一个大臣,刘球实际上还坑了一个人,就是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之前讲过,永乐朝三大殿被烧,李时免上书书骂过朱棣,而且仁宗朱高炽被害的头一天晚上,他还和朱高炽吵过架,这是个惯犯,英宗突然想起来这老小子,他也是江西吉安的,杨士奇、刘球,你们仨这肯定是一个团伙儿,我要替我爷爷报仇,
正统八年的七月,李时勉带着罪犯用的那个枷锁,被锁在了他的工作单位,门口儿就是国子监太学门,锁了整整3天,那是七月份,正是夏天,大热的天儿,而李时勉这一年是70岁,差点要他的命,
英宗为什么对文官这么狠,他要改革,杨士奇在编写仁宗和宣宗实录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他虚构出了一个仁宣之治,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朱棣的永乐盛世,谁接班儿他都是盛世,在杨士奇掌权之后,明朝开始急剧的下滑,军事上大幅收缩,英宗疯狂的打击内阁,就是想恢复到洪武和永乐朝那个状态,
但是英宗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太年轻了,土木堡出事那一年是正统14年,那一年他才22岁,他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过于着急,而且他严重低估了文官的反抗能力,所以才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前传二:英宗大战内阁。
正统六年,英宗给翰林院下了一道敕谕,朝廷优士至矣,将领不恤,意思就是朝廷对文官的待遇好的有点过分了,军队根本没人管,边关军屯的部队,种完地还得给当官儿的打野味儿,砍柴火,混的就像打杂的一样,人都给逼跑了,这就是英宗重整军备,对文官动手的一个信号,
首先是正统八年,英宗恢复了洪武永乐朝的制度,官员凡是满70岁,身体不行的抓紧回家,明朝的文官都明白,势力在人情在,势力不在,人情算瞎掰,但英宗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延迟退休的问题了,是他们这帮人想学杨士奇干到死,但都干到80岁,朝廷受不了,所以你要是主动辞官,英宗可以准你衣冠致仕,就带着头衔儿退休,相当不错,但是你要是赖着不走,英宗就不客气了,
正统六年,户部尚书刘中敷革职下狱,换上了一个王佐又下狱,正统八年,吏部尚书郭琎革职,换上一个王直,还是下狱,这还是六部尚书,侍郎以下惨不忍睹,于谦在正统六年也被下过狱,兵部右侍郎直接将成大理寺少卿,下一步英宗就要拿回属于自己皇帝的权利,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样,军权、财权,还有人事任免,
正统元年的时候,杨士奇向军队派出镇守大臣,文官就要控制军队,英宗亲政以后,镇守大臣不派了,改派太监,也就是从英宗开始,明朝就出现了太监带兵,第二个是正统13年,英宗废除了保举制,恢复了洪武、永乐朝的铨选,就是官员由皇帝和吏部任命考核,这个听起来是很正常的,但是从正统元年,英宗八岁的时候,让杨士奇给改了,改成了保举,就是朱元璋被害以后,齐泰和方孝儒搞的那一套,知府相当于现在市长这一级,都是官员自己选出来的,
最后当英宗开始和内阁抢钱的时候,出事了,正统九年,英宗重开了福建和浙江的银厂,之前宣德九年,朝廷从银厂能收上来的银课,就是税,是每年白银三十二万两,福建每年就能收4万,浙江是9万,而正统四年,英宗12岁这一年,一年只收上来九百两,就跟没有一样,但这银矿它停了吗,一天都没停,一直在采,只不过没到朝廷手里,都跑到个人手去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国有资产流失,
另一个是正统八年,英宗命工部侍郎焦宏为八府总提调官,在福建督造下西洋海穿120艘,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是200艘船,英宗一次性就造了120艘,规模相当的大,明实录包括《国榷》对造船这个事儿根本就没有记,生怕以后的皇帝知道下西洋这事儿,这些记载又是在墓志铭里头被发现的,根据工部侍郎焦宏的墓志铭记载,船一造完,福建和浙江就乱了,海路不通,就是想出去没那么容易,
因为矿税还有下西洋,从正统九年开始,江西叶宗留,福建邓茂七,整个东南沿海就是东林党的地盘,全都乱了,史书不要脸,还说这些人是农民起义,那个江西叶宗留,有记载,那就是一个偷矿的,人家农民起义的标准是打土豪分田地,而他们这帮人不打土豪专打官军,你想想都是什么人,
英宗这个庙号也不是白叫的,能动手尽量不吵吵,正统13年,他命宁阳侯陈懋为总兵,官配征夷将军印,统兵十万,按照征缅甸那个标准又打了一遍福建,因为地方的官军和文官勾勾搭搭,出工不出力,英宗还从北京调了两万京军,就包括最精锐的五军营和神机营,
明朝三大营绝非浪得虚名,三个月福建的骚乱就被平定了,正统14年的三月,距土木堡还有四个月,福建乱贼邓茂七,还有缅甸头目思机发,尸体被带回北京枭首示众,英宗祭告天地宗庙宣布战事结束,
但是这两支部队并没有回来,缅甸的军队在贵州,湖广继续镇压苗乱,平定福建的军队在清剿浙江和江西的残余,六月份当英宗开始调查福建暴乱起因的时候,25年风平浪静的大同,宣府还有辽东就同时传来了军报,然后七月份,英宗就在土木堡出事了。



土木堡前传三:所谓的五十万大军真伪考。
英宗亲征带了多少军队?明实录还有明史,这是两本官修史书,一个字都没写,土木堡阵亡了多少士兵,也没有准确数字,50万这个数是哪来的,《国榷》和《否泰录》里头提到了,《否泰录》里记载的,这50万叫官军私属,就是部队的家属,不是军队,《国榷》记载的相对就要准确的多,原文是,前军5万骑,吏卒私属50万人,就是5万骑兵加上50万的部队家属,这就是英宗亲征的全部阵容,这50万家属不是军队,只是后勤,真正的作战部队就是那5万骑兵,这个数说出来肯定会有人觉得少,
但是正统14年这个时间,宁阳侯陈懋带着十万大军正在江浙平叛,靖远伯王骥也是十万大军,在湖广平定苗乱,20万大军在外,英宗亲征这都不叫两线作战,这叫三线作战,他已经无兵可调了,
说一个数字,正统11年,英宗犒赏军队,京军在册的人数是22万,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因为英宗前期是内阁控制朝政,军队吃空响很普遍,这个数肯定是不实,英宗亲征的前半年,福建平叛,从经营调走了20000人,亲征的前一个月,平乡伯陈怀支援大同带走了30000人,都督王贵和吴克勤支援宣府又带走了1万5,
这英宗没出门儿就已经调走了65000人了,再加上他这5万兵,一共是11万5千军队,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朱棣北伐的时候从北京带走的军队了,说一下朱棣北伐,人数最多的时候是50万人,但他这50万里头是包括后勤运输的,真正的作战部队,史书上也没有准数,但是有人专门考证过,十七八万绝对不会超过20万,如果是17万,就相当于这50万里头,一个士兵身后只有两个后勤保障,这已经接近于现代战争的水平了,
永乐20年北伐,《国榷》有一个特别详细的记载,朱棣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一共抽调了8万3800个边军,这还不包括他从西南地区还调来了一部分土军,你要这么一算,朱棣北伐从京城带走的部队也就七八万,
那英宗带走11万5,和朱棣一比已经相当于抄家一样了,那京城都不准备要了,再说一下英宗这50万的部队家属是怎么回事,还是永乐20年北伐,朱棣的后勤保障人员是235146人,记载的无比准确,这个人数已经和作战人员相比接近于1比1了,这个非常恐怖,因为明朝没有火车嘛,朱棣是怎么做到的,他是提前一年命工部做了11万辆运输用的车,还征用了34万头毛驴,这个毛驴儿太解决问题了,因为你关键的时候,它还可以做火烧,
英宗亲征的时候就没有这个条件,英宗亲征是今天决定出征,第二天就杀出去了,他没有时间让工部做车,他也没有时间去张罗那么多毛驴,所以他只能用人数弥补毛驴的不足,所以他这50万的部队家属,全部是他亲征时候的运输队,
最后就英宗亲征,这5万骑兵,在土木堡也没有全军覆没,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阵亡,没有阵亡的数字,成国公朱勇阵亡也没有数字,土木堡英宗大营被偷袭,还没有士兵的阵亡人数,只有阵亡将领的名单,一大篇儿,五六十人,土木堡出事的这几个地方,全部都在长城以内,这是明朝的地盘,
《国榷》记载,宣府和居庸关的部队后来去打扫战场,找回来了9800个头盔,还有6千副盔甲,这东西都捡回来了,清点一下人数困难吗,非常简单,他们其实都已经知道了人数,但是不能说,因为明军真实的损失非常的少,少到你无法想象,绝对不会超过20000人,
英宗被杀成秃老将,军队的高层也被杀的一个都不剩,但是部队却损失这么少,这事儿就很明显了,土木堡整个过程就是奔着英宗,还有这帮军官武将来的。



土木堡前传四:也先是背锅侠,
还原土木堡之变前首先确认偷袭明英宗大营的并不是也先,按照明实录的说法,英宗是在被偷袭之后的第3天才碰到的也先。原文是,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就是也先看到英宗是非常意外的,然后执礼甚躬,奉至宣府城南,也先对英宗非常的恭敬,君臣礼仪一点都不差,也先当时有多少人马,原本没有记载,但在他送英宗去大同的时候,不小心写出来了,是两千多人,这就有意思了,
正统12年也先来朝贡是2149人,正统13年朝贡是3千多人,但是明朝说你这人太多了,土木堡是正统14年,他又是两千多人,你说他干嘛来了,还是朝贡,也先带着英宗宣抚、大同叫门,是想把英宗送回去,但是明朝这边不要,真要是绑票,不会往大通和宣府送。你带回去,要钱就完事了,
在朱祁钰称帝之后,也先甚至对英宗说,北京不认你这个皇帝,我认,我帮你把北京城抢回来,而且也先也确实这么干了,北京保卫战的准确叫法应该叫防止英宗回京之战,这就是英宗为什么会给也先立庙,明实录为了让明军被也先偷袭这个说法成立,他把也先的实力严重的夸大了,也先的头衔儿是太师,大汗是他姐夫,他在瓦剌都不能做到完全的控股,还统一蒙古,纯属是国际玩笑,
也先能够在草原上存在,都是英宗一手扶持的,正统六年,英宗封也先为淮王,正统八年又以太师淮王中书右丞相,相称,这就是有意地提高也先的地位,淮王是单字王,相当于亲王,也先他爹当初也就是被封了一个顺宁王,
所以从正统六年开始,野先每年都会来朝贡,而且在蒙古各部落中,也先来的最勤,人数也是最多,明史一提到也先来朝贡,就说他好几千人像耍流氓一样来占便宜,英宗也不是凯子,也先他不可能空手来,他每年都会送来明朝急需的马匹,
正统12年那一年就送来了4176匹,正统十年马有一点少,但他额外送来了貂皮200张,银鼠皮1万6千张,青鼠皮13万张,英宗都懵了,我这是京城,不是皮草城,英宗比较识货,他把貂皮留下了,然后老鼠皮你自己卖钱去吧,也就是说,明朝和也先在互相的贸易中,双方是都得利的,
正统九年,英宗还干了一件事,他命成国公朱勇北上暴揍了一顿兀良哈,这场仗比较有名儿叫以克列苏之战,在临出发之前,英宗特意通知了也先一声,说,躲远点儿,别崩你身上血,再误伤到你,这就是在明显的扶持也先,
在英宗的默许之下,也先正统八年打哈密,正统12年打兀良哈,没事儿还骚扰骚扰女真,他就像一根搅屎棍,搞得蒙古各个部落一日不得安宁,然后所有被也先打的人,都会跑到英宗这儿要求内附,就这羊我放不下去了,
英宗那态度还特别的热情,谁来都收留,就不要紧,朕给个官儿做就完事了,英宗在这里头里外装好人,这套里挑外撅的业务,其实是当年朱元璋定下的,是为了让蒙古各个部落互相牵制,防止蒙古统一,这个手法后来被英美学去了,用在了欧洲人的身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大陆均势,
英宗敢扶持也先,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也先不可能统一蒙古,首先也先他不是蒙古人,他姓綽罗斯,是哈萨克斯坦那边过来的,在蒙古你别说外国人,就蒙古人能当大汗的,你只能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你必须得姓孛儿只斤,
正统九年,也先想娶赤斤蒙古卫都督佥事阿速的妹妹,他想通过联姻提高一下自己在蒙古草原上的地位,聘礼都送过去了,你猜人家什么态度,阿速直接就告状告到英宗这儿,妹妹不可能嫁给他,有辱家门,你把我调走,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也先在蒙古就是这个人缘,另外,也先手里有一样东西让他特别招人恨,他有元朝的传国玉玺,这个玉玺是也先他爸爸脱欢宣德九年从阿鲁台那抢来的,脱欢把这个玉玺献给朱瞻基,朱瞻基留了个心眼没要。
这个玉玺对于明朝来说一点儿用没有,搁到那儿只能当摆件儿,但是在蒙古草原上,那是蒙古正统的象征,就像屠龙刀一样谁都惦记,朱瞻基就把这个玉玺赏给了也先他爸爸,也先拿着这个玩意儿在蒙古草原上,蒙古那些正统的成吉思汗后人,看着他眼睛都放光,
景泰四年,英宗被软禁,也先得不到明朝的援助,在瓦剌的内斗中很快就被干掉,这就是他真实的水平,土木堡之变,明军的损失那都是史书虚构出来的,就一次斩首行动其实根本没死多少人,对明朝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也先死了,因为也先一没,蒙古统一了,所以自英宗之后,蒙古脱离了明朝的控制,开始对明朝有威胁。


土木堡之变一:明英宗巡边。
我们来还原一下土木堡之变的过程,因为《国榷》记得不是很细,所以我们以明英宗实录为主,《国榷》为辅,正统14年四月,东南地区持续了五年多的叛乱,福建首先被平定,五月,英宗命令锦衣卫开始调查叛乱的起因,首先前福建巡按御史柳华被定罪,罪名是擅置村楼,给兵杖,柳华作为御史,他支持地方建立武装,还给人家配备武器,东南几个省能骚乱起来,就是这些武装分子干的,
柳华这个时候已经被调到山东去当按察使了,畏罪自杀,但英宗依然抄了他的家,妻女入浣衣局,家里男丁全部戍边铁岭卫,这是前任御史,现任的福建御史,柴文显和汪澄两个人,在福建叛乱的时候知情不报,还与反贼头目邓茂七议和,反正就是不派兵,任由乱贼攻城掠地,柴文显是被凌迟抄家,汪诚是被一刀砍了,这几个巡按御史都是京城派出去的,是内阁安排的人,
英宗正统年间的内阁,尤其是杨士奇那一批,基本上都是江浙,江西、湖广、福建的,东南地区的骚乱,内阁脱不了干系,六月离土木堡之变还有一个多月,按照英宗的要求,浙江的反贼头目陈鉴湖,60多个人,活着被押到了京城,这些人到京城首先被送到了刑部,这是文官的地盘儿,三法司审完意见很统一,斩立决,但是被英宗给拦下来了,不能杀,然后这些人被转到了锦衣卫诏狱,这一下内阁慌了,杀了的话死无对证,这还好办,你要是在锦衣卫诏狱里头,那就啥事儿都能问出来了,
然后六月初八,南京皇宫的谨身殿就被烧了,之后,湖广、贵州同时爆发苗乱,湖广、贵州的苗乱,英宗是派靖远伯王骥,带着征缅甸回来的十万大军,再加上四川、广西的援兵,一共是十三四万,就是打,
至于谨身殿被烧,6月21日,英宗借着这个由头儿下了一道非常长的诏书,这诏书的前半段内容是,大赦天下,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地方百姓,所有的错误统统赦免、既往不咎,但是自诏书发布之日以后,再犯的就要从重处理了,重罪不赦,诏书发布的同时,英宗在军队有一些动作,他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命广宁伯刘安掌中军都督府,建平伯高远掌前军都督府,
六月底,他又派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领兵3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领兵1万5往宣抚,英宗派出去的这些人有一个特点,就大部分都是勋贵,皇帝能够控制文官,靠的是军队,皇帝控制军队靠的是世袭武将,还有姻亲,就是驸马这些人,
英宗调这些人出去,下一步是要整顿军队,其实正统十年,英宗就开始清理军队,但是查不动,正统13年《国榷》记载,兵部上报的,明朝所有卫所在册的军队,一共是666800人,英宗派御史查了三年,只清点完了6万多人,剩下的人家御史还说这得十次才能抄完,然后是正统十年查粮仓,明朝前期粮食就是军饷,清查的当年,羽林前卫,忠义后卫仓库着火,正统11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还有彭城卫着火,正统12年景陵卫着火,正统13年,忠义前卫着火,就查到哪儿,哪儿就着火,
这道理也很简单,有亏空补不上,只能烧了死无对证,这都是杨士奇执政那几年出的主意,让文官监军,然后边军就和文官同流合污了,军队吃空响,兵部有责任,军队仓库里缺粮,户部和兵部同时有责任,你要是让内阁自己去查,他查到今天也查不完,
七月初二,英宗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但是英宗派了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发钱,正常情况发钱你把钱送过去就行了,派监察御史发钱,这就不对劲儿,因为监察御史和给事中那是检察工作用的,英宗就是想借着发钱的机会,直接把部队的人数清点出来完事了,
七月初二人派出去不到10天,7月11,大同,宣府辽东还有甘肃同时传来消息,瓦剌寇边,瓦剌寇边这个消息按照文玩圈的说法叫,一眼假。瓦剌都没有40000人,他怎么可能会四路来寇边,
明朝的情报系统有两个,一个是兵部报上来的,这是受文官控制,另一个就是锦衣卫的情报系统,这是由皇帝直接掌握,明朝北边什么情况,英宗心里有底,大同、宣府在长城以外,明朝在草原上立着界碑,英宗明谕北方各个部落,你放牧不能过界,过了界就算寇边,人过来了人没收,羊过来了羊没收,就这么狠,
另外,英宗和也先的关系好着呢,要是来寇边也应该是兀良哈,所以兵部一说瓦剌来寇边,英宗马上就明白,边将和文官勾搭到一起了,所以收到消息的当天,英宗就决定有必要亲自走一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英宗亲征,准确的叫法应该叫巡边。
英宗巡边最害怕的,除了边军的头头,就是内阁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你甭管是吃空响还是欠粮,只要查出问题,这几个人一个都跑不了,所以这些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英宗巡边,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牵扯到自己,他不方便出面,
所以7月14日,他们让吏部尚书王直牵头儿,朝中的大臣联名上了一道奏章,劝英宗不要走兵凶器,占危事,你皇帝出去是有危险的,然后第2天,大同和宣府又传来消息,英宗派去大同的总督,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阵亡了,同时宣府告急,
西宁侯宋瑛和朱冕阵亡,没有士兵阵亡的数字,他们俩是被骗出大同城被人干掉的,这个咱后面讲,宣府告急是假消息,根本没这事,大同、宣府同时搞事情,就是想吓唬英宗,让他不要出去,因为京城这个时候确实没有多少部队可以调动,但是英宗这个庙号并非浪得虚名,他只带了5万骑兵,拉着差不多半个朝廷的官员,第2天7月15日,就杀出去了。


土木堡之变二:边军兵变。
英宗巡边的随行人员,如果看英宗实录,文官和武将差不多少,因为出行的那张名单,像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这种级别的,连名字都没记,而阵亡的名单,因为武将有爵位,他要写在前头,所以给人一种感觉武将的损失特别大,但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文官的伤亡要远超武将,土木堡阵亡有名有姓的一共是60多个,其中武将是14人,而文官是48个,这还不算有一些级别太低的根本就没有记,英宗巡边还是以文官为主,而且比例最大的就是监察御史,它这个配置你一看就是一个标准的检查组,
7月16,英宗在五军营、神机营、3千营,挑选出了5万骑兵,每三个人配备一头毛驴,然后带着一个月的干粮和武器辎重就出发了,没有后勤,英宗从北京,到宣府大同打了一个往返,只用了不到一个月,而《国榷》记载的那50万吏卒私属,首先,两天之内他张罗不出来,即便他有,他也跟不上,
英宗巡边主要检查的除了宣府、大同,还有沿途的卫所,朱棣在永乐七年十月,为了北伐的需要,在居庸关以北沿途设置了很多粮仓,这都是重点的检查对象,要不然英宗不会把户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全都带着,
7月23巡边的队伍刚过居庸关,大臣上了一道奏章,请驻跸,就是说:皇上咱住一天,然后到宣府又上了一道奏章,还是要住几天,史书写是王振耍流氓不让住,催着大家赶路,这其实是英宗的意思,一共出来也没有几天,也没走多远,总住什么住,
大臣就是想拖延一下时间,让前面做好准备迎接检查,就是这点心思,7月24,队伍从宣府出发,有一个小插曲,史书记载,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因为在大部队之前先行出发,被王振处罚,跪在草地里,一直跪到天黑,首先王振作为一个太监,他没有权利让六部尚书下跪,能让尚书下跪的只有皇帝,
史书里王振干过的所有坏事儿,其实都是英宗干的,但是文官对英宗不满,在写史书的时候他又不敢写,就只能找王振背锅,为什么英宗让邝野和王佐下跪,英宗出来查的就是兵部和户部,你们两个上司又不是前锋的武将,早于大部队先跑出去什么意思,那不就是去前头通风报信儿吗,
八月初一,英宗到达宣府,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郭敬是四朝元老,他和朱棣一起混过,是英宗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大统总兵宋瑛和朱冕阵亡的时候郭敬也在场,但是他侥幸跑回来了,
英宗见到郭敬,了解到了真相,就是大同两个总兵是被自己人,就是被明军偷袭的,英宗这时候就明白了,这是兵变了,所以在大同,英宗一天都没逗留,第二天就开始往回返,偷袭大统总兵宋瑛的部队是宣府都督杨洪派来的,具体怎么操作的,咱们下回讲,
当英宗决定往回返的时候,大同的参将郭登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回去的时候走紫荆关,不要走巡府,这是一个标准的馊主意,紫荆关那条路特别背,而且中间没有可以补给的卫所儿,英宗巡边他没有带后勤,就不可能走那条路,郭登提议走紫荆关是什么意思,那条路上有埋伏,
郭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后人,但是他没有爵位,土木堡之后,他从一个参将,一下就变成了大统总兵,还封定襄伯,而英宗任命的大同总兵广宁伯刘安,还有那个监军的太监郭敬,两个人被下狱差点论死,这说明什么,郭登本人就是土木堡兵变的参与者,
土木堡之变幕后都有谁,其实也好找,英宗出事之后,谁提升的最快,收益最大就是谁,首先就是京城的于谦,他从兵部右侍郎,直接变成了摄政王,于谦不是内阁首辅,他甚至连内阁都没进,但是他能号令内阁,然后是大同的石亨,他从一个参将直接封武清侯,景泰年间掌管着京军,然后是宣府方向是都督杨洪封昌平侯,辽东方向是指挥使范广升到左都督,
从京城到边镇发现没,每个点都有人,这几个人在北京保卫战之中表现的最积极,然后在英宗复位之后死的也是最快的,石亨当时没杀了,是因为他当时手里头有兵权,三年之后一样满门抄斩一个不剩,
其实这些人搞兵变在六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涉及的人太多,他瞒不住,漏了,英宗实录记载了一个事儿,七月初,英宗还没有决定巡边的时候,翰林侍讲徐有贞就跟他的朋友刘溥说,京城要出事儿抓紧跑,然后徐守贞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南方老家了,史书说徐有贞是看天象看出来的,这种理由就听着让人肝儿都疼,天象怎么能看出兵变,他就是提前知道信儿了,
但你想一个翰林侍讲都能知道,朝廷里那基本上就都知道了,锦衣卫也不是吃干饭的,英宗他也知道,所以在巡边的时候,英宗把可能参与兵变的人,全都带在了身边,包括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内阁首辅还有武将那些勋贵,英宗以为这个阵容肯定是万无一失,但他就没想到,这帮人就已经下了决心,剩下的就是从哪儿动手的问题。


土木堡之变三:土木堡劫营。
先说一下土木堡兵变的主谋,于谦只是个兵部侍郎,级别太低,肯定不是,兵部尚书邝野就算参与了,他只是个文官,不带兵,顶多算是个同谋,大同的石亨和郭登,他俩是参将,级别也不够,手里没兵,只能做内应,兵变的真正主力只有一个人,就是宣府总兵杨洪,
说一下他的作案动机,作为总兵,除了吃空饷,侵吞粮饷这些常规操作以外,杨洪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向蒙古人走私军火,正统12年就有文官弹核宣府总兵杨洪,还有大同监军太监郭敬,偷偷卖军火给蒙古人,包括兵器、盔甲,甚至还有火器,
英宗当时没有追究,但是第二年,正统13年正月,英宗敕令宣府的杨洪,你张家口北路方向不能再卖了,因为宣府方向对着的是兀良哈,英宗他就没说大同方向不让卖,因为大同那边是卖给也先的,出口军火可以左右战争局势,这个大家都懂,
五月,英宗这话说完刚几个月,右少监赵琮实名举报宣府总兵杨洪,在没有朝廷允许的情况下,他跑到青边口长城外头放牧去了,那里已经是蒙古人的地界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你跑那么老远什么意思,还是走私,卖军火去了,
英宗巡边,如果一查账发现你宣府缺人缺粮,这都能忍,因为心里有准备,但是你杨洪在我发布敕令之后,还继续卖兵器给兀良哈,这个就有点作死的意思,英宗在整顿军队的时候极其严格,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
举一个例子,正统十年,魏国公徐显宗,这是徐达的曾孙,英宗的叔叔辈,因为上朝没来,被英宗锁在了皇宫的午门之外,公开示众,羞辱了一顿,五月,彭城伯张谨,这是英宗他奶奶,太皇太后张氏的亲弟弟,爷爷辈儿的,因为家里私自养太监,被英宗下刑部大狱关了一阵儿,
你想这都是英宗的家人,尚且如此,杨洪这事儿如果被发现,他是必死,所以杨洪在情急之下,联合了一部分武将,还有文官,吃空饷,走私,这肯定不是一个人能干的决定,对英宗动手,
英宗从大同往回返,8月10日到达宣府,还在宣府城中过了一夜,英宗就在眼皮底下,杨洪想要动手劫营,其实很容易,但他下不了手,皇上如果在他的地界上出事儿,对外他没法解释,所以他只能让英宗继续走,出事可以,不能在我家里,这时候也先来帮了一个倒忙,他来朝贡了,瓦剌来朝贡路线是固定的,也叫贡道,从大同进来,经过宣府,走居庸关,最后到北京,和英宗回去的路线一模一样,英宗在前,也先就在后头,
这对于杨洪来说,机会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拖住英宗,还得让他分兵,因为英宗身边那五万京军是没办法解决的,那是三大营里头挑出来的精锐中的精锐,打肯定是打不了的,只能智取,8月13日,英宗从雷家站准备动身的时候,宣府方向突然传来军报,说有敌军从后方偷袭,
英宗巡边这一路就没听说过有敌军,英宗就让忠顺侯吴克忠兄弟俩前去查看情况,并在雷家站还停了一天,吴克忠兄弟俩人出去之后就没人了,晚上传回来消息,兄弟俩双双阵亡,英宗收到消息之后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就是让成国公朱勇,带着4万精军杀回去了,巡边一共就出来50000人,朱勇带走了4万,那英宗就剩10000人,估计英宗是觉得快到居庸关,安全了,就中圈套了,
成国公朱勇,还有这4万精军一出去也消失了,就和吴克忠兄弟俩一样,他们都是被宣府总兵杨洪兵不血刃搞定的,杨洪如何做到的,解释一下,他手里有一样东西,英宗实录记载,在巡边的前一个月,就是6月23日,杨洪向兵部申请了一批军火,包括5千张弓,还有300门炮,除了这些兵器以外,杨洪还请了十副令旗令牌,这个令旗令牌太厉害了,也叫王命旗牌,
在明代制度里,见旗牌如见皇帝,有临时调动军队的权利,还包括生杀大权,王阳明能平宁王反叛,还有袁崇焕能杀毛文龙,用的都是王命棋牌,而不是什么尚方宝剑,尚方宝剑毛文龙也有,大家都是正一品,你凭什么杀我,
杨洪用王命旗牌,他就能把大同总兵宋瑛骗出城来干掉,同样他也可以把成国公朱勇骗到他的大营,然后偷偷干掉,至于那4万精军根本不需要打,他也打不动,在杨洪搞定这4万京军的同时,有一支部队正在奔英宗而来,英宗从大同准备返回的时候,郭登建议英宗走紫荆关,紫荆关那条路上就有埋伏,现在奔英宗而来的就是这支部队,
英宗选择从宣府原路返回,而这支埋伏的部队并没有从后面追,而是选择了绕路,他们从紫荆关向北,再出居庸关,直接就是迎着英宗而来的,这支队伍只能是一水的骑兵,因为他们这条路比英宗那条路绕远儿,英宗回城走的就比去的时候要快得多,他要想堵住英宗,必须是急行军,
咱们猜一下,这支队伍是谁,只能猜啊,书上不可能有,巡府总兵杨洪,他本人是不能走的,他得在宣府接驾,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他的儿子杨俊,杨俊是总督独石口军务的都指挥佥事,他手里有兵,而这支队伍,就是驻守独石口镇和马营城的部队,一水儿的骑兵,至于他们怎么过紫荆关和居庸关,这个不用担心,兵变,兵部也参与了,有兵部的调兵令,这都不是问题,8月15日,英宗往南,杨俊向北,两军相会在了土木堡,土木堡当天的情况,《明实录》《国榷》,还有其他的史书就通通不用看了,都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编出来的故事,
敌军是谁带的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他也写不出来,他编都编不圆乎,李实在他的《北使录》里头说了一句话,就八个字儿,大军倒戈,自相揉践,他把实话说了,明军叛变,自己人打自己人,但是细节他不敢写,毕竟他也是个文官,
那有没有真实的记载啊,有一个就是正统年间,锦衣卫旗官聂忠留下了一段记载,原文是: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他的这段记载是当时的真相。
就是8月15日的拂晓,英宗在土木堡还没有起营,甚至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南方居庸关方向来了一支队伍,穿的是明盔明甲,那就是明军,哨兵一看是自己人,肯定没有防备,结果这支队伍冲进大营,就把中军大营中的文官、武将,还包括侍卫杀得干干净净,然后扬长而去,至于什么打杂的,做饭的那都没管,有记载不少人连衣服都没穿,是跑回京城的,在他的记载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伙人是从南方来,那是北京方向,英宗要回去的方向,土木堡出事之后,英宗不敢回京,也先带着他宣府、大同各种绕圈,就是因为怕回去的路上中埋伏,他怕居庸关有人等着他。




土木堡之变四:京师变天。
解释一下土木堡当天为什么剩英宗一个人,既然想伪造成事故现场,那肯定是一个活口不应该留的,英宗在大营中,他穿的和别人不一样,哪怕他穿的是最简单的常服,那也是明晃晃的黄色,一眼就能认出来,而参与兵变的士兵,肯定都是给钱的,但这个钱不包括杀皇帝,明朝的皇帝还是有点威望的,你想明陵600年都没人动,何况英宗是个活人,结果就是这些士兵当着英宗的面把所有人全杀了,就是没人敢动他,
一个月就那么几百块,玩什么命,劫营之后的事儿就得分开说了,英宗这边他不敢回京,因为他怕居庸关有埋伏,然后他往回走,在第二天碰到了锦衣卫校尉袁彬,要求也不高,小伙子会不会写字,会。很好护驾,你可见英宗身边是真没人了,然后第3天,英宗碰到了来朝贡的也先,也先见到英宗惊愕未信,致礼甚躬。就非常的意外,就皇上您怎么跑这儿来了,说好的不是我去北京看您吗,
英宗说你也不用客气,带着你的人护驾就完事儿了,土木堡如果看史书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英宗被劫营是8月15,而也先带英宗打回北京是十月份,这一个多月,他们大同、宣府、内蒙,好一顿溜达,跟旅游似的,他们干嘛去了,解释不清,
英宗实际上是去北边调兵去了,按照英宗实录记载,也先就两千多人,而且这两千多人还是来朝贡的,不是来打架的,带的是土特产,可能连兵器都没有,英宗一看这个情况,那就算了吧,我10000人都被劫营了,你这点人咱就不要去送了,
英宗的预感,其实是正确的,杨俊带着骑兵打劫完英宗之后,并没有回他的驻地独石口,而是退到了居庸关守在了那里。英宗如果没有两万部队,他根本过不去居庸关,而居庸关外,能找到部队的只有宣府和大同,8月17日,英宗到宣府之后,总兵杨洪不仅不给开门,还躲起来了,根本不露面,
英宗本来是不知道杨洪策划兵变的,因为打劫的人他不会把字写在脸上,说我是杨洪派来的,但是英宗7天之前刚从宣府住过,你现在竟然城都不让我进,英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转身就奔大同,结果,大同英宗也没进去,
英宗实录里没有记载为什么没进去大同,但是《》国榷记了,是郭登不给开门,这就很奇怪,因为大同的总兵是广宁伯刘安,为什么是郭登不给开门,咱们就从这两个人后来的经历来看,广宁波刘安回京报信儿,之后被下狱,然后郭登顶替刘安成了大同的总兵,那这就很明显了,大同也兵变了,
郭登和石亨控制了广宁波刘安在大同城里的家属,接管了大同城,宣府和大同都没进去,英宗就不可能再找到兵了,他没办法只能和也先暂时回瓦剌了,当一个月之后,他们再回北京的时候,那是也先动员了瓦剌所有的部队,打回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京城保卫战,这时候京城里分成了三派,是标准的三国演义,其中实力最大的是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他控制着司礼监,其次是内阁,而最弱的就是兵变这一派,因为他们在京城只有一个代表,就是于谦。
英宗出事的消息传回京城,三伙人心怀鬼胎,各打各的小算盘,内阁听到消息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迁都。从洪熙朝他们就开始张罗,20多年了,终于赶上皇帝出事儿了,为啥没有迁成?
明实录说是于谦反对南迁,于谦他家就是浙江的,他为什么要反对,史书把阻止南迁和京城保卫战,功劳全安在于谦身上,实际上是给于谦后来夺权上位找一个说辞,假的。以于谦当时的身份,兵部侍郎,他在朝堂上还说不上话,能够阻止迁都的只有孙太后,孙太后的老家是山东的,人家北方人才不会跟你去南京,内阁张罗的再宽没有用,因为你奏折得送到司礼监,到司礼监孙太后一票就给你否了,
而孙太后关心的是他们家自己家族的利益,英宗出事,他的第一个反应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就算英宗回不来死外头了,朱见深继位,他的身份是太皇太后,一样控制朝政,啥也不耽误,真正关心英宗死活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于谦,但他也不是盼着英宗好,他是盼着英宗死,
因为英宗只要活着就会有回来的可能,英宗一回来,兵变这些人就都玩儿完,所以阻止英宗回京是他们唯一的工作,也没别的办法,就得把京城的兵权先抢过来,
于谦听说英宗还活着,第一个反应就是调兵,英宗实录记载,8月19日,于谦以兵部的名义调山东备倭军4500人,又调北直隶运粮官36000人,一共是四万零五百官军入京
第二天,8月20日又从京城派文官,紧急到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命各府选两千精壮之士入京听候调遣,明朝的北直隶,河南,山西都是八个府,山东是六个,山西是九个,每个府,如果出两千,那就是78000人,加上前一天的4万多部队,两天于谦就调了将近120000人入京,英宗这个时候正在宣抚和大同叫门,他弄这么多人干什么,就是为了抢京城,
大同和宣府都兵变了,也不差北京一个,英宗在离京的时候,把京城的军队交给了自己的姑父驸马都尉焦敬,他这个姑父,经历比较坎坷,正统八年因为收受贿赂放高利贷,被英宗锁在长安门外,公开示众过,正统13年又因为不上朝被罚了一年的奉禄,所以说他和英宗的感情不是太好,
英宗巡边把京城的京剧都带走了,就剩下几万老弱病残,于谦从外地调来的人比京城的军队都多,面对压力,英宗这个姑父,立场不是很坚定,当时就叛变了,8月20日,于谦调大同参将石亨入京,升右都督,掌后军都督府事,全面接管了京城的防务,控制完京城,下一步就是如何拿下皇城:紫禁城,
看过清宫大辫子戏的都知道,掌管京城的是九门提督,而负责皇城守卫的是领侍卫内大臣,两个人分开的,明朝也是一样,英宗走后,负责守卫紫禁城的是锦衣卫指挥马顺,剩下的情节大家就都知道了,根本没有于谦动手,内阁把这事就办了,
8月23日,锦衣卫指挥马顺在朝堂上被一帮老头子当场打死,这才是明朝真正的夺门之变,是于谦和内阁夺了孙太后的门,在对付太监,对付锦衣卫这个事上,于谦和内额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马顺一死,于谦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政,而内阁借机会杀了王振的全家,《国榷》记载,文官在抄王振家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族属无少长,皆斩,就是他们连小孩都没放过,朱元璋定的法律是,祸不及妻儿,
明朝的皇帝也杀了不少文官,但是从来没牵连过孩子,明朝为什么会亡于文官,就是因为这些人做事没有底线,夺门之后,宣府总兵杨洪封昌平伯,控制了京城以北,左都督石亨封武清伯,掌管了京城的兵马,而于谦是控制了朝政,
在打死马顺的过程当中,因为内阁表现出色,吏部尚书王直加太子太保衔儿,礼部尚书胡瑛加太子太傅衔儿,大家皆大欢喜,夺门之变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孙太后,他的孙子朱见深刚被立为皇太子,就一天就被夺门了,
然后8月29日,孙太后被迫立朱祁钰为皇帝,他就彻底靠边站了,因为朱祁钰不是他儿子。朱祁钰,人家亲妈还活着呢,而且很硬实,于谦就是利用朱祁钰控制了司礼监,然后控制了朝政,于谦、石亨等人夺权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防止英宗回来,这就是十月份所谓的京城保卫战,一帮乱臣贼子。



土木堡之变五:阻止朱祁镇回京。
8月23日杀马顺夺门的过程中,除了于谦以兵部的名义调来的120000人以外,京城周边,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几个重镇全都派军队进京了,比如大同的石亨进京接管了京城,宣武总兵杨洪,让儿子杨俊放弃了独石口和马营带部队,驻扎在了居庸关,其实杨俊在打劫完英宗之后,就一直在居庸关没走,
另外在夺门的前一天,辽东总兵官曹义,宁远守卫右都督焦礼,也都率军入京,辽东的部队入京,一没有太后的诏书,二没有兵部的调令,是自己来的,明实录入连数字他都没敢写,边军无诏擅自入京,你想他能干什么好事儿,就是逼宫来的,
朱祁钰就是被这些人强行推到皇位上的,九月,朱祁钰继位的消息传到瓦剌,英宗就知道,不好,自己变成太上皇了,英宗也读过历史,唐朝李渊就当过太上皇,那还是亲儿子篡的位,一直被圈禁到死,朱祁钰和自己都不是一个妈生的,这真是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也先这时候比较够意思,《国榷》记载也先说,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意思是明朝不要你没事,在我这你还是皇帝,京城以南是咱的天下,然后设宴、进马、拜庆,还搞了个仪式,非常的讲究,
但英宗不能一直在瓦剌待着,那不真成大汗了吗,于是英宗决定借助北方蒙古部落的力量护送自己回京,蒙古各部落,都向明朝称臣,但他们几乎是向英宗个人宣誓效忠的,这个情况就特别像车臣的总统小卡特罗夫,他只听普京的话,
英宗巡边的时候,带着全套的办公用品,包括皇帝的仪仗、诏书、玉玺这些,英宗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向蒙古各部,落发出诏令,向京城就是朱祁钰施压,于是就有了九月初八,辽东鞑靼3万骑兵叩边,英宗实录记载的非常详细,破驿站、屯堡80处,俘获人口1万3280,马匹6千,牛羊两万,这才是真正的寇边,
你一对比就知道,土木堡之前都是假的,因为他一个数都没有,辽东寇边只是烘托气氛,真正的主力还得看也先,9月24日宣府来报,也先的姐夫大汗脱脱不花,率领1万骑兵,在打劫完广宁之后和也先相约,准备一起攻打北京,而也先也集结完毕,预计在四到五天之后抵达大同,也先的部队集结的有点慢,这得理解一下,因为夏天都在放牧,都是临时喊来的,
9月28日,英宗和朱祁钰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朱祁钰的信里说,你回来可以,但也先只能派五七个人护送,多了不行,多了我认为你要扣边,这实际上就是在故意找茬,你什么时候见过皇帝出行身边只带七个人,那不是七剑下天山吗,也先当时就表示不废话,令彼南迁取我故元大都,就是准备抢北京,
也先护送英宗回京,有准确的记载就30000人,明朝如果正常状态,30000人的话,他大部分都过不去,也先能一路走到京城,是因为兵变这件事儿,明朝的军队全都知道,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依旧效忠于英宗,于谦指挥不动,比如大统总兵刘安,监军太监郭敬下狱,京城掌管三千营的忻城伯赵荣下狱,这都是忠于英宗的,没有任何理由,先圈起来再说,
就连远在湖广的靖远伯王骥,身份是兵部尚书,于谦不放心,9月25日派都督同知陈友,从南京挑选了1千亲信,进驻到了王骥的中军大营,也给看起来了,因为王骥手下有十几万平叛的军队,而基层的将领就更多了,根本控制不了。
守备赤城堡指挥郑谦,徐福弃城而逃,刁鄂堡指挥姚宣弃城而逃,紫荆关都指挥佥事左能弃城,万全都司指挥佥事黄宁弃城,永宁守备阮葵弃城,在明朝武将弃城是死罪,这些人没打仗就拉家带口跑了,什么意思,就是不想趟这浑水,
明军上一次大范围的武将弃城,还是在靖难之役,那是朱允文的命令下达到那儿,哪里的部队就解散,反正就是不和朱棣打,英宗这的情况也是一样,英宗这次返京,没敢走居庸关,因为上次打劫他的杨俊,就守在居庸关,居庸关原有兵力就是9千,于谦又给掉了1万,将近20000人,也先如果是真打的话根本过不去,而英宗这次选择走的是大同和紫荆关,全程没有发生战斗,
十月初一,英宗到达大同,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初三到达阳和,还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这得解释一下,郭登被任命为大总统兵只有半个月,于谦还给他弄了一个征西前将军的头衔,但是没有用,他上个月还是个参将,突然变成总兵,没有人听他的,郭登上任的第4天,就出了一个事,大同的通事指挥李让,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也先的弟弟大同王,也先把彩礼都给送来了,
这桩婚事儿是怎么回事儿,这是英总给张罗的,回报是李让把大同各城首将的名单,全都告诉了英宗,然后这些人在英宗回京的过程中一动没动,是目送也先过去了,十月初四,英宗到达紫荆关,紫荆关原有明军是7千,9月25日,于谦又给调了5千,10月6日又调了1万6,紫荆关屁大个地方,一共是两万八千明军,这要是真动手,也先根本过不去,
最后怎么过去的,紫荆关的部队被英宗策反了,于谦安排在紫荆关的一个是山东调过来的,指挥佥事韩青,一个是从京城兵科给事中刚提上来的叫孙祥,是两个无名小卒,他们俩根本控制不了局面,被做掉之后,英宗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紫荆关,后面的情节就和英宗实录记载的差不多了,
10月12日,英宗到达京城,朝中说了算的没有一个人出来见他,也先很生气,只能强行攻门,于谦为了防止英宗进城,那是下了血本的,首先他让工部做了一万一千多个木栅栏,总长是5100余丈,相当于是14公里,把京城的三面都给围上了,这个目的是防止也先的骑兵接近于城门,然后于谦又让军队列于九门之外,城中不留一兵一卒,这是为什么,
于谦不敢让部队守在城门上,因为他不能保证每个城门上都是自己人,万一有一个不开眼的他把门打开了,就像李景隆当初放朱棣进南京似的,那就前功尽弃,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出城,作战的士兵不会叛变,第一个方法是给钱,在京操练的士兵,首先每人先给一两银子,然后悬赏,杀一贼赏银十两,升总旗,杀二贼赏银20两,升百户,杀一副将,赏银百两,升千户,能斩将夺旗者,赏银千两,升指挥。
英宗实录原文是,唯图功成,勿惜国费,就是只要能挡住英宗,钱不是问题,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朝的文官对士兵那是极其吝啬的,拖欠工资都是家常便饭,突然这么大方,他就不正常。
给钱,这属于利诱,还有一招就是威逼,于谦在每个队伍里设长令官两名,军官不顾士兵后退者,长令官可以立斩其首,士兵如果集体后退,后队斩前队,这个军令曾经被当做明军治军严格的例子被宣传过,而且还是正面的,其实明实录后面的内容,他没有说,如果在战场上士兵想要投降怎么办,全家斩首,籍没财产,杀你全家,如果有传播小道消息,不听号令坏事儿的,凌迟处死,再抄你全家,
京城的士兵家属都在城里,于谦就是拿士兵的家人威胁你,让你不敢叛变,这个手法是相当下做的,所以明朝只出现过这一次,再也没用过,但是京城还是有不怕死的,比如负责西直门的都指挥魏兴等人就没打,直接拉着队伍就回营了,于谦也没敢把人家怎么样,
北京城原有明军是22万,于谦又从宣府,辽东永平各调了两万来支援,再加上居庸关的杨俊也在赶来,一共将近是30万明军,十个打一个,也先原本就是想找个门儿,把英宗送进去,结果连城门都没摸到,10月15日就被打跑了,他如果再走慢一点,可能会被全歼。


土木堡之变六:内阁翻脸,接英宗回京。
正统14年十月,京城保卫战打跑了也先之后,土木堡兵变的真正幕后大佬,宣府总兵杨洪,亲自来到京城,带领5万兵马,自己任总兵官,以范广、孙镗为副将,开始追着也先打,虽然史书没记,但估计杨洪是下了死手了,也先从大同一路向西跑,自己的大营,威宁海都没敢待,直接跑到了瓦剌的老营,就是现在呼和浩特附近,
11月,杨洪在于谦的提议下留在了京城,从昌平伯进昌平侯,两个月之后,景泰元年的正月,杨洪又提议让于谦拥有了将权,就是带兵的权利,一个是巡府总兵不在宣府待着,赖在京城,另一个是兵部尚书,本来只能是调兵,不能带兵,这回也拥有了军权,杨洪和于谦这一唱一和就把明朝的规矩都给破了,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京城的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加上朱祁钰,就是他俩一手扶持起来的,京城已经是铁板一块,理论上讲英宗就绝对回不来了,后来为什么又给送回来,我说一下过程,从景泰元年的春季开始,明朝的北部防线全线告急,瓦剌倾巢出动,寇边,
三月,大同、宣府、朔州,宁夏、万全右卫寇边,四月是雁门关,怀来、大同寇边,五月,河曲,代州,雁门关、倒马关,威远卫寇边,六月是大同、巡府、辽东、怀来寇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连建州卫都督李满住和董山,这是努尔哈赤的祖宗,也都配合也先在辽东捣乱,
这就搞得杨洪和于谦焦头烂额,因为首先他俩得看着京城不敢动,而九边重镇军队交给别人,他们又不放心,参与兵变的人就那么几个,郭登,石亨,范广,他没有办法控制明朝那么多的军队,石亨的儿子石彪升都指挥充游击将军,开始带兵了,杨洪的儿子杨俊升到了右都督带兵,杨洪那两个侄子杨能和杨信,都升到都指挥,派出去了,杨洪家里除了媳妇儿老妈子不能带兵,剩下能上的都上了,吃相非常难看,
而瓦剌这边是一边打,一边不停的向京城派出使臣,要求接回英宗,六月,朝中资历最老的两位,吏部尚书胡滢和礼部尚书王直,带着朝中大臣一起上书说,陛下天位已定,是不是应该把你大哥接回来,而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于谦,
七月,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大汗派来一个使者放下狠话,现在关外14个城都在我瓦剌的打击范围之内,你要是不派人来,这事咱没完,而从瓦剌回来的礼部侍郎李实也带回消息,也先下了最后通牒,说,八月初五以前必须把英宗给我接回去,而且也先为了表示诚意,召回了大同周围的部队,这个意思就是你如果不接,八月初五之后咱们继续打,
这个时候礼部尚书胡滢和吏部尚书王直,他俩是代表朝中的文官,还有宁阳侯陈懋,代表的是军队的勋贵,满朝文武一起向朱祁钰施压,你不接回英宗,瓦剌就会以此为借口寇边,那这仗就没完没了了,
朱祁钰本人肯定是不想让英宗回来的,他这个皇帝都干了快一年了,就算再没有权利,他也比之前那个王爷强,《国榷》里从来没有朱祁钰同意接英宗回来这一条,朱祁钰的回答始终是,再议,再研究,他还让大同、宣府严备,防止也先接近,《国榷》里记载,于谦甚至秘密联系了也先弟弟,赛罕王的一名手下,忠勇伯蒋信,是个胡人,原名叫把台,于谦让把台找机会干掉也先,事成之后封王、封侯你随便挑,要什么给什么,
结果于谦和朱祁钰就万万没想到,出师瓦剌的左都御史杨善,没经过他们同意,和也先一商量,自作主张就把英宗给送回来了,所以英宗能回来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来自于瓦剌这边的军事压力,让朱祁钰和于谦顶不住了,另一个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达成了共识,希望接英宗回来,他们如果不在城里头使劲的话,英宗一辈子回不来,
就像宋朝宋徽宗一样,这里就得着重的解释一下,这些文官为什么又突然喜欢英宗了,正统朝他们和英宗斗的也是死去活来,是因为所谓的京城保卫战之后,文官和于谦闹掰了,土木堡刚出事的时候,于谦代表的兵变一派和文官这一派原本是很和谐的,
兵变派这边,于谦提议撤回了清军御史,又烧掉了关外不少的粮仓,户部和兵部,清军查账这个事儿死无对证,就糊弄过去了,而文官这边儿,趁乱干掉了马顺,又清洗了王振一党,已经没有对手了,之后他们取消了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还有车船税,这个车船税和现在不一样,古代商人运输采用车和船,就相当于商业税,也被取消了,
所以兵变这些人和文官大家都捞到好处了,大家相安无事,之后是于谦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就是专权,他不拿内阁这些文官当人,结果两边闹掰了,土木堡当天文官死了一个首辅两个尚书,但内阁是六个尚书,死了两个,还有四个,在朝中当时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吏部尚书王直,一个是礼部尚书胡滢,这两个人都是历经四五朝的老家伙,王直70岁,胡莹是75,你知道于谦当时才多大,51
明朝20岁就是一代人,胡滢看于谦就像看儿子一样,正好差一辈,另外论资历的话,于谦外放巡抚19年,他正经在京城当官就一年多,他这个资历别说跟尚书比,就扔到六部侍郎里都得往后排,胡滢人家建文二年就是进士,在朝为官50年,六部尚书就干了20多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打死马顺,夺皇宫门的当天,明实录是怎么记的,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说国家大事全仰仗你了,就假的一批,权力怎么可能会拱手让给别人,那是于谦抢去的,
于谦仗着身后有兵变那些武将撑腰,根本没把这些老家伙放在眼里,全都靠边站了,当时明朝的状况是,于谦和杨洪如果有什么想法,直接送到司礼监,而司礼监这个时候,是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控制的,于谦、杨洪提什么,朱祁钰的回答都是上是之、上从之,从来不反对,那内阁当时的处境就很尴尬,就成摆设了,
于谦不和内阁商量就算了,他还把王直和胡滢挤出了内阁,赐了个虚衔,给晾起来了,然后他把翰林修撰彭时和商辂安排进了内阁,商辂的老家是浙江杭州的,是于谦的老乡,你这一看就知道是于谦安排的,于谦安排自己人想控制内阁,这个说实话有点过分了,因为商辂当时只有35岁,彭时只有33岁,33岁的进内阁,把75岁的给挤走了,
这相当于是孙子把爷爷饭碗给抢了,说实话有点大逆不道,历朝历代没有这么干的,对于于谦这种类似于军阀军政府的做法,这些老家伙肯定就不干了,景泰元年的一月,右都御史罗通就公开弹劾于谦,石亨等人,就两条,一个是你们把边军都弄到京城来,然后外面的边镇卫所都给丢了,什么意思,还有就是京城保卫战,一共就杀敌几百人,又是封少保又是封侯,你们还要点脸吗,罗通当时就要求把于谦和石亨的爵位都给废了,这个时候文官就已经和于谦闹掰了,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和于谦、杨洪他们相比,文官就更加怀念英宗,因为英宗在的时候,吵归吵闹归闹,英宗他至少遵守游戏规则,武将不干政,有事儿,他和内阁商量,而于谦当时仗着身后有兵,他拿文官当丫鬟用,根本不需要你发表意见,宋明两朝文官为什么要打压武将,就因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武将一旦掌权了也收拾他们。


土木堡之变七:明英宗复位。
英宗回京,按照明实录的记载,是朱祁钰告诉瓦剌的使者,让杨善接回来的,但是瓦剌后来被消灭了,这人也找不到了,朱祁钰说没说,谁也不知道,反正杨善出使瓦剌的时候,朱祁钰没让他接,他是自己去的,英宗回京,明朝方面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是也先派了500骑兵,护送回来的,英宗往回走的时候,内阁都已经研究接驾的仪式了,于谦和左都御史王文还在反对,
所以英宗复位他俩先倒霉,这一点不意外,英宗到京之后,按照明实录记载,朱祁钰和英宗相拥而泣,场面还挺温馨,但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值得商榷,文武大臣请求朝见上皇,就想见英宗一面,朱祁钰都没答应,直接送到南宫就圈禁起来了,
在南宫里英宗的护卫不是明军,而是也先派来的20个勇士,寸步不离,晚上睡觉都把英宗围起来,而且除了左都御史杨善,英宗不让任何文官接近他,谁也信不着,因为英宗心里清楚,有人不希望他回来,英宗回来之后,景泰元年,于谦和石亨开始对京城的军队进行整合,刚开始是6万,然后是十万,到景泰三年12月份,京军中的15万,被分成了十个营,都受总兵关武清侯石亨节制,而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参赞军务,这就是明朝非常有名的十团营,
他们这么干的目的是什么,京军原先分成五军营,3千营和神机营分别是一些勋贵带着,比如安远侯柳溥,恭顺候吴谨,
石亨,于谦和这些勋贵不是一路的,他们就是要把军权抢过来,京城在册的军队一共是17万,他俩就控制了15万,那就和内阁一样,就是英宗朝的武将或勋贵,也成摆设了,景泰三年四月,朱祁钰想更进一步,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但是换太子这个事儿,朱祁钰不能自己说,那就有点不要脸了,不体面。
这事必须大臣先说,不过尴尬的是,满朝文武都知道他有这心思,就是没人提,是一个广西的都指挥叫黄玄,因为犯事儿被下了大狱,为了讨好朱祁钰,黄玄在监狱里上了一封诏书,提出陛下天位已定,为什么不将东宫换成自己的儿子,朱祁看到这封奏书,如获至宝,马上召集文武群臣让,大家讨论一下,
结果大臣的反应非常的不好,没人买他的账,都表示很震惊,你没事换太子干啥,为了让这些人同意换太子,朱祁钰是下了血本的,户部尚书陈循,高谷给了100金,吏部尚书江渊,礼部尚书王一宁,户部侍郎萧磁,翰林学士商辂,各给了50斤,
所以朱祁钰贿赂大臣这个事,肯定是真的,有数,光给钱还不行,宁阳侯陈懋,武清侯石亨,礼部尚书胡滢,吏部尚书王直,将太子太师衔,安远侯柳溥,户部尚书陈循,工部尚书高谷,兵部尚书于谦,加太子太傅衔儿,这还没完,太子少师封了三个,太子太保封了七个,其他升官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太多了,密密麻麻一大篇,内阁对于谁当太子其实是不关心的,谁当都一样,只要你给好处我就可以同意,
但是换太子有一个人的损失最大,就是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原先太子朱见深是她孙子,朱见深一继位,她就是太皇太后,那是什么身份,而朱见济如果继位,她是什么,她什么都不是,人家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景泰四年的11月,就毫无征兆的暴毙了,
在朱渐济暴毙的前3天,东宫侍读就是给皇太子讲课的师傅,还进行了一次,很大的变动,所以朱渐济暴毙,内阁那些文官参没参与不好说,因为内阁一直分成两派,一拨是朱祁钰继位之后提上来的,这是他的嫡系,另一拨就是正统朝的老臣,他们是喜欢英宗的,两拨人一直在博弈,


景泰六年,朱祁钰一直没有立储,他没有儿子了,这时南京大理寺少卿廖庄,在面圣的时候,突然提出让上皇就是英宗,出来接受大臣的朝拜,这一下就杵到朱祁钰的肺管子上了,廖庄当场被暴打80大板,流放陕西,然后朱祁钰不解气,又把在大狱里的礼部郎中章伦和监察御史钟同,也暴打了一顿,这两个人是因为跟朱祁钰说,你既然没儿子,你就还立朱见深当皇太子,
那你想朱祁钰能不生气吗,我没儿子我还不能再生一个吗,监察御史钟同直接就被打死在大狱里,第二年,景泰七年,朱祁钰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的皇后暴毙了,就是儿子死了,现在孩儿他娘也死了,你想生都生不出来,
然后就是景泰八年,朱祁钰本人也病倒了,不行了,朱祁钰一家三口,都死的很蹊跷,这个不用怀疑,就是英宗他娘孙太后干的,孙太后掌控后宫几十年,连朱瞻基她都敢害,弄这几个人,手拿把掐,
和朱祁钰生不出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英宗被圈禁了八年,反倒生了三个儿子,所以皇帝能不能生儿子,自己说了不算,那得看别人想不想让你生,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倒,还没死呢,大臣就已经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了,吏部尚书胡滢就非常关心的问朱祁钰,皇上身体怎么样啊,死后皇位准备交给谁,于谦、王文,还有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是想立藩王襄王的儿子,反正不能还位给英宗,因为英宗一复位,他们肯定要倒霉,
但是武清侯石亨,就算是个武将,他都觉得这事儿不成立,皇太后、太上皇,还有原先的皇太子朱见深,都在宫里,现成的,你们还上外头找一个,哪朝也没有这个规矩,所以石亨果断的抛弃了于谦,倒向了英宗,石亨的身份相当于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皇宫里又是孙太后的天下,他们俩里应外合,英宗就顺利的复位了,
所以英宗复位没有夺门之变说的那么惊险,那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徐有贞就是个跑龙套的,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土木堡兵变,还有京城保卫战中,拦着英宗不让他回来的那些人,后来都被处理了,只不过有的是当时处理的,比如于谦,有的是当时处理不了,拖到了天顺四年以后,比如石亨,
最后说一下也先的结局,景泰元年英宗回京之后,也先马上就停止了进攻,明朝关外,独石口、马营等八个屯堡也就自己回来了,十月,宣府总兵朱谦还报,说也先5千骑兵寇边,后来一核实,是也先3千多人,带着4千多的马匹和骆驼来朝贡来了,都是个误会,
之后景泰二年,景泰三年,每一年也先都会来朝贡,但是朱祁钰因为英宗回来,对也先恨之入骨,也将来贡马,正常,明朝这边是要派使臣还礼的,朱祁钰就是不派,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还有吏部尚书一再跟朱祁钰说,咱们要珍惜眼前和平的局面,搞好关系,朱祁钰就是不听,
他转而扶持也先的姐夫脱脱不花,景泰二年五月,朱祁钰敕书脱脱不花,称脱脱不花为可汗,并赐给金银丝绸,还有蟒服和文椅,这都是很重的赏赐,朱祁钰是上半年重赏脱脱不花,下半年也先就和脱脱不花打起来了,因为脱脱不花他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后人,这天然在草原就有号召力,
也先知道脱脱不花对自己有重大的威胁,所以先下手为强,半年多就把脱脱不花干掉了,史书有说是景泰二年的,准确的时间应该是景泰三年初几率比较大,因为景泰三年的二月,也先主动把杀死脱脱不花的消息告诉了朱祁钰,还献上两匹马,那意思就是你没有的选了,现在只有我可以代表瓦剌来朝贡,
但是朱祁钰还是拒绝和也先贸易,然后瓦剌就陷入了残酷的内斗,景泰五年十月,也先被杀,也先的弟弟赛罕王被杀,手下伯颜贴木耳被杀,弟弟大同王西逃,把瓦剌就彻底的乱了,史书里写也先死后,明朝的北方安静了,没有威胁了,
他们写书的时候都不过脑子,瓦剌削弱之后,黄金家族就把北方草原统一了,实力更强,所以我们能看到,从宪宗开始,北方就已经不归明朝管了。

标签/Tags:
ruisseau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3
帖子: 1656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日 00:55

#2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4

帖子 ruisseau »

这才是好文啊, 真正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好文章.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看, 一般网友也就喜欢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种故事书.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