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5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2028zhufu(小强)楼主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帖子互动: 8
帖子: 391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1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5

帖子 2028zhufu(小强)楼主 »

土木堡后传一:英宗清算兵变派。
天顺元年英宗复位,复位的当月,英宗在没经过刑部和都察院审问的情况下,直接就处理了一批与土木堡相关的人,比如兵部尚书于谦,原辽东指挥范广,还有宣府总兵杨洪的儿子昌平侯杨俊,这杨俊是土木堡之变的凶手,他肯定跑不了,但是石亨也是土木堡兵变的参与者,英宗就没动他,相反,英宗继位之后,第一个重赏的就是石亨,
英宗继位的当天,石亨从武清侯,进封为忠国公,食禄2500石,石亨的侄子石彪第二个月被晋升到都督同知,这是因为石亨夺门有功吗,不是,是因为京城的军队在石亨的手里,京城的三大营就是五军、三千,神机营被于谦和石亨改成十团营之后,全部都集中在石亨一个人手里,再加上他的侄子石彪也手握重兵,英宗暂时不能动弹,
英宗继位的第二个月,刚刚被晋升为都督同知的石彪,被任命为游击将军,调往大同巡边就离开了京城,3月九边之一的陕西延绥传来消息,都指挥李懋阵亡,但没有记载敌人有多少,想必不会太多,
英宗就以延绥被扣寇边为借口,任命时亨为征北将军总兵官,命他去延绥搜索敌人,伺机歼灭,也就是说敌人有多少,不知道,敌人在哪,也不知道,石亨就被调走了,天顺元年四月,石亨前脚刚离开京城,英宗就把石亨的兵权给分了,英宗下诏,京城的五军营,这是京军的绝对主力,由会昌侯孙继宗,就是英宗母亲孙太后的弟弟,也就是英宗的舅舅和石亨共同掌管,三千营,由太平侯张軏,这是英国公张辅的弟弟,和怀宁侯孙镗共同掌管,神机营,由安远侯柳溥,就是安远侯柳升的儿子,和广宁侯刘安共同掌管,
这样京城的军权就再次一分为三,恢复了洪武、永乐旧制,除此之外,英宗还下令,兵部尚书,就是文官不能再监军了,改成由太监曹吉祥监军,还是太监靠得住,当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四月份,英宗就下令石亨可以班师了,回来吧,
石亨陕西这一圈儿,连个兔子都没打到,尽走路了等,他回到京城就发现surprise,自己的兵权就没有了,而且刚回到京城,石亨就被监察御史杨宣弹劾。侵占民田,就这点小事放在头一个月就不可能有人提,现在有人拿这事儿来弹劾自己,石亨就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了,
六月,石亨主动提出要交出兵权,告老回家,但是英宗没答应,朱祁钰在位这八年时间,石亨安插的党羽太多了,英宗不能让他就这样走,第二年,天顺二年七月,石彪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调往了宁夏,离京城,要多远有多远,同样被调走的还有杨洪的两个侄子武强伯杨能和彰武伯杨信,他们俩是被调往了陕西延绥,这都是土木堡的参与者,
英宗把这几个危险分子调走之后,才能安心处理京城的事儿,天顺三年,石彪被召回京城,回京之后,石彪还从定远伯进封为定远侯,看起来还很美好,但都是障眼法,石彪没高兴几天,八月就被下锦衣卫大狱,再也没出来,石彪下狱之后,石亨就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了,十月份就被英中要求回家闲住,实际上就是软禁在家里,
第二年,天顺四年,赋闲在家的石亨被弹核,正月下锦衣卫大狱,二月就在狱中毫无征兆的暴毙了,石亨一没,石彪马上也被斩首抄家,至此,英宗用了三年时间,才把土木堡兵变的相关人等基本处理完毕,还不是全部,
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大同总兵郭登,土木堡之变,英宗到大同没进去城,就是因为郭登他不让进,照理说英宗铁定是应该办他的,但是郭登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明朝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后人,只是郭登不是嫡长,他没有爵位,
英宗继位之后,可以信任的人不多,可以说非常少,英宗严重依赖勋臣来帮他维持局面,所以对于郭登,英宗就不能处理的太狠,虽然郭登也被下狱,论死,但只是吓唬了一下,从总兵降为都督佥事,调到甘肃,这事儿就算完了,英宗处理石亨集团的整个过程非常平稳,所以史书记载的曹石之乱这个说法不成立,石亨根本就没乱起来,只有曹钦之变,但那是一年半以后的事儿,
就是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太监调兵攻打紫禁城事件,把紫禁城的东安门都给烧了,骇人听闻,明实录吧曹钦之变的起因,说成是曹钦和石亨有勾结,这明显是找不到理由,硬往上靠,
英宗处理石亨主要依靠的就是太监和锦衣卫,这是英宗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另外,太监又不能当皇帝,他打进皇城又能怎么样,所以明史这里他又撒了一个谎,曹钦之乱实际上是一起宫廷政变,只不过他被明朝的史书,再次掩盖了,
真正的起因是什么,曹钦之变的前一个月,天顺五年六月,甘肃凉州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来报,有敌军寇边,英宗在敌军人数不清楚的情况下,命怀宁侯孙镗为总兵官,出兵甘肃,这个安排就和石亨被解除兵权前的动作一模一样,同样是敌军数量不明,同样是调往西北,英宗要解除孙镗兵权,这个意图就非常的明显,孙镗当时掌管着京城的三千营,
但他是土木堡之后于谦提拔上来的,而且京城保卫战中,不让英宗回京,孙镗他是主力,所以孙镗就不是英宗的人,英宗一定要换掉他,就在孙镗接到命令应该出发,但还没有出发的时候,曹钦之变就发生了,也是因为这次兵变,孙镗就没走上,他就继续留在了京城。


土木堡后传二:内阁、后宫联手,英宗斗法失败
说一下结论,曹钦之变,曹钦带兵攻打紫禁城,这是受了英宗的命令,曹钦是进宫救驾,是为了对付后宫的孙太后,这个情况就和清朝的戊戌政变是一样的,戊戌政变是光绪想借袁世凯的兵对付慈禧,
起因,这得从天顺四年,英宗搞定石亨之后开始,石亨被灭族之后,英宗命锦衣卫指挥使逯杲,掌管了镇抚司,重开了锦衣卫诏狱,又开始整顿吏治,收拾内阁,天顺四年,吏部一次考核就开除了文官930人,然后三月份英宗亲自主持殿试,赐156人进士出身,就准备给内阁大换血,
四月英宗又下令,在朝三品以上的文官,子孙不可以再申请入监,这个入监不是入司礼监当太监,而是入国子监,国子监出来是有编制有官职的,英宗这道命令就把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先给得罪了,同时英宗又派太监去浙江,云南,福建,四川重新开征矿税,这就把南方这几个省也给得罪了,
七月的时候,英宗又向南直隶,苏松地区征收了一批丝绸彩币,一共是7千匹,关键是英宗的态度不好,工部跟英宗商量,那意思是咱能不能少收点,结果英宗把工部提意见这个人直接就下狱流放了,英宗这就犯了土木堡之前的毛病,莽撞,
英宗以为料理了石亨之后他就能掌握局面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没有兵权,石亨虽然被处理了,但是京城的五军营,在自己的大舅,会昌侯孙继宗手里,而且孙继宗不仅掌管着五军营,还监管后军都督府事,就相当于还身兼着北京军区司令员,
更麻烦的是,英宗不止这一个舅舅,他一共有五个舅舅,英宗的老娘孙太后在英宗复位之后,以夺门之功把自己的几个弟弟,因为不会打仗啊,你塞到军队里不体面,就全部都安排到了锦衣卫任职,二舅孙显宗,三舅孙绍宗,从二品都督同知,四舅孙续宗,五舅孙纯宗,正三品都督佥事,这还没完,大舅的儿子孙链是锦衣卫指挥使,大舅的两个侄子,是锦衣卫带俸,大舅的女婿武忠都是都指挥佥事,
可以说英宗从身边的锦衣卫亲军,再到京城的军队,都是老妈的娘家人,朱元璋当初曾经立下规矩,外戚不得掌军,因为怕外戚干政,但孙太后已经把这个规矩彻底的破坏了,天顺二年三月,内阁尚书继续给英宗的舅舅要官,英宗就约谈了内阁首辅李贤,谈话的内容是,太后一家除了大舅孙继宗以外,已经封侯了,在朝为官的多达20多个人,你现在还来给他们要官,这过分了吧,
这段对话能被史书记下来,就说明英宗已经对太后一家不满了,两个月之后,五月,英宗就严查勋戚家中饲养太监,然后大舅孙继宗就主动出来自首,他家里就养了18个太监,同时二舅也被查出来,家里的人在集市上敲诈勒索,结果是被英宗下令带着枷锁游街示众,然后冲进贵州,第二年三舅孙绍宗也出事了,被锦衣卫指挥录稿举报侵占官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侵占国有资产,这所有的动作其实都是在警告孙太后一家,不要太过分,而英宗和太后矛盾激化,是天顺四年的10月和11月,英宗连续两个月带京城的武将到西苑骑射练兵,
明朝只有朱棣在北伐前才去西苑练兵,英宗练兵意图就很明显,有收回兵权亲自掌军的意思,而这就威胁到了孙太后整个家族的利益,因为孙氏一族能够封官封爵,前提就是军权在他们手上,天顺五年,英宗以凉州寇边为借口调孙镗离京,准备让曹钦接管三千营,
然后曹钦之变就发生了,可以说孙镗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孙镗是京城保卫战把英宗打跑了才混起来的,他和石亨、于谦是一伙的,所以英宗复位之后肯定要拿下他,
天顺元年,英宗刚复位,就命太平侯张軏和孙镗共同掌管三千营,准备用张軏替掉孙镗,太平侯张軏是英国公张辅的弟弟,这才是勋贵,没想到张軏刚被任命一年就挂掉了,只有66岁,英宗信任的人都活不长,
天顺12年,在张軏去世的当月,英宗马上又任命后军左都督昭武伯曹钦,就是曹钦之变,这个曹钦和孙镗共管三千营,准备用曹钦接替孙镗,铁了心要拿下孙镗,当然孙镗也知道自己一旦失去兵权,肯定和石亨、于谦一个下场,所以为了保命,孙镗就投靠了孙太后,
这就像清朝戊戌政变,袁世凯在光绪和慈禧之间,最后投靠了慈禧一个情况,曹钦之变事发的当晚,孙镗住在了皇城的里头,就是现在天安门城门那里头,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另外当天晚上,孙率领的征西军从宣武门开进了京城,这也不正常,因为部队出征,他不会在京城外集结,
所以真正的过程是,英宗六月调孙镗和兵部尚书马昂离京,让曹钦接管三千营,孙太后和内阁害怕了,他们害怕英宗掌军,英宗没有军权就这么狠,一旦他拥有了军队,他不一定能干出什么事来,
所以七月初一,孙镗和兵部尚书马昂没有走,而是偷偷的进城控制了皇城,配合宫中的孙太后准备逼宫要夺英宗的权,英宗发现之后,密令曹钦调兵进攻护驾,这就是曹钦为什么攻打皇城,
关键是当天晚上曹钦手里没有兵,它能调动的三千营在城外不在城内,京城的军队都在英宗的大舅孙继宗手里,而皇城禁宫的锦衣卫亲军,在英宗的2345舅手里,那都是太后的人,所以按史书记载,曹钦当晚只有500番汉骑兵,就是大部分还都是蒙古骑兵,
而这些人都是从英宗的亲信府上拼凑出来的,曹钦就带着这500人,先是攻打长安门没进去,转头又攻打东长安门,还是进不去,曹钦发现兵力不够,决定出城调正规军,就是3千营,他分别到了安定门,东直门和齐化门,尝试着想出城,但是出不去,因为负责京城城防的是英宗的舅舅,不可能放他出去,
随着孙镗率领的征西军进城,加上英宗大舅率领的京军,曹钦力战不支,走投无路,最后投井自尽了,英宗的反抗彻底失败,借着这次事变,孙太后和内阁联手把英宗身边的亲信,全部都干掉了,比如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曹吉祥,族灭,掌管三千营的后军左都督曹钦,族灭。曹钦的几个兄弟,左军都督同知曹铎,曹睿。指挥曹玄都被斩,
除此以外,掌管锦衣卫镇抚司的逯杲和左军都督恭顺候吴谨,也被顺手干掉,按照明实录的记载,他们俩是和曹钦战斗阵亡的,但这是假的,逯杲帮英宗干掉了石亨,还弹劾过英宗的大舅和三舅,他和曹钦是英宗的左膀右臂,
他们俩不可能打到一块儿,而恭顺候吴谨,父亲吴克忠陪英宗巡边牺牲在土木堡了,这也是英宗的人,而且吴瑾是蒙古人,蒙古达官比较单纯,他们只忠于皇帝,曹钦的士兵里恨不得一半是蒙古骑兵,所以逯杲和吴瑾,是和曹钦一伙的,他们都是死在了孙镗和英宗的大舅手里,
曹钦兵败,英宗所有的嫡系被消灭之后,论功行赏,孙镗从怀宁伯进怀宁侯,英宗的大舅会昌侯孙继宗加太保衔儿,兵部尚书马昂和内阁首辅李贤,分别加太子少保衔,很明显,内阁和后宫,孙太后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宗就彻底完蛋了,他失去了司礼监,锦衣卫,还有军队的全部控制权,
当年12月,英宗的三舅,都指挥同知孙绍宗接管了锦衣卫镇抚司,英宗的大舅孙继宗,把五军、三千、神机营再次集中到了一起,就是历史上的12团营,然后京城所有的军队都由英宗的大舅,一个人掌握,直到两年后英宗被害,英宗再也没能染指过军队,形同软禁,
而且年底的11月和12月,英宗还连续两个月被安排参观南苑,就是他曾经被软禁了八年的地方,是他自己想去吗,肯定不是,他要是说了算的话,他就去西苑练兵了,这明显是孙太后安排的,目的就是在警告英宗,不要再有想法,再搞事情就真把他软禁在南苑了,那就和清朝光绪被慈禧软禁在瀛台一模一样,
清朝戊戌政变,光绪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京城的军队在慈禧的老相好荣禄手里,袁世凯就算想帮光绪都没戏,英宗最后败在谁手里,不是孙镗,而是他的五个舅舅,京城的军队和锦衣卫都在太后这几个弟弟手里,英宗也没戏,明实录看不出来是因为明英宗实录是英宗这个大舅孙继宗,他负责编修的,他在英宗实录里把自己和他这几个弟弟,摘的干干净净,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有孙镗,而英宗两年后37岁暴毙,也和曹钦兵败被夺权有直接的关系。



土木堡后传三:朱祁镇之死。
天顺五年的曹钦之变,后宫孙太后实际控制了明朝的朝政,但天顺六年,孙太后就去世了,朝政重新回到了英宗的手里,但英宗掌权只有一年多,天顺七年底,身体就不行了,正月暴毙,只有37岁,英宗的暴毙是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同时得罪了三拨人,第一拨就是内阁,在孙太后掌权这一年里,朝廷没有出现任何比如裁员,考核这些对文官不利的政策,
因为内阁他给太后的家人要官要爵位了,大家互利互惠,而太后去世的当月,天顺六年九月,英宗就命锦衣卫都指挥门达,在城西重新开设锦衣卫诏狱,再次对内阁下手,天顺七年正月,吏部大计,就是考核内外官员,一次性开除1642人,天顺四年曾经开除过一次,但那次只有900多,明朝归吏部掌握的文职官员一共两万多人,一次性开除1600多,相当于一下就干掉了将近十分之一,然后按照天顺四年的经验,开除一批之后,英宗会马上开科,亲自殿试提拔一批新人,
所以就在吏部考核的第二个月,京城的贡院,就是科举学生考试和学习的地方,就着火了,90多个学生被烧死,考试被迫推迟,因为这次火灾,工部左侍郎霍宣、薛远下锦衣卫大狱,礼部左侍郎邹干,郎中俞钦、主事张祥,御史唐滨,焦显调离京城,
他们这些人是怎么操作的,他们把贡院安排到了一个草场就是放草料的草场,然后放火烧掉的,四月,英宗继续加大力度,巡按宣府、大同的御史李藩,因为殴打武将,下锦衣卫大狱,带刑具押至长安左门,挂了,五月,民众举报裕州知州秦永昌贪暴,贪就算了,还残暴。抓到京城抄家,然后干掉,
六月,巡按山西御史韩祺耍流氓,欺负工匠,也带刑具押至东长安门,也挂了,反正只要被英宗发现,基本没活口,七月,福建省在上奏折的时候,把布政使和按察使写在了都指挥的前面,被英宗严重警告,写奏折,名字必须按品级顺序写,都指挥是正二品,布政使和按察使是从二品,文官他得写在武将后面,这明显就是他们故意的,闰七月,英宗再次下令,再朝文职官员,子孙不能在恩荫获得官职了,就像作家协会浅浅那个情况,这是不行的,
这已经是英宗第二次说这个事情了,第一次说发生了曹钦之变,而这次说完,英宗还宣布,第二年的正月要亲自殿试,开科取士,结果到了正月还没等考试,英宗自己就挂掉了,说实话,英雄如果只收拾内阁没有问题,但他在收拾内阁的同时,又惦记收回兵权,就把第二波人得罪了,就是自己的舅舅们,
曹钦之变以后,京城的军队和锦衣卫亲军在自己五个舅舅手里,天顺七年八月份的时候,机会来了,英宗的三舅,掌管北镇抚司的指挥同知孙绍宗去世了,英宗马上就命都指挥门达接管了北镇抚司,门达是英宗的心腹,收拾内阁基本就靠他,
在控制了锦衣卫之后,英宗更进一步,他又迫使掌管3千营的怀宁侯孙镗辞职,改由抚宁伯朱永接管,英宗这就是要准备接收兵权的意思,孙镗和英宗的大舅孙继宗还有孙太后是一伙的,英宗的亲信基本就是他俩干掉的,孙太后活着的时候他俩没有事,但现在孙太后不在了,英宗一定会跟他们算账,
孙镗被拿下,下一个肯定就是孙继宗,而且不光孙继宗本人,英宗所有的舅舅,就是孙太后的满门都有危险,七月份,英宗给朱瞻基的废后胡善祥上了尊号,敬慈章皇后,还重修了陵寝,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胡善祥不是英宗的亲妈,孙太后才是,至少名义上是,那英宗给一个被废的还是后妈上尊号,什么意思,就是对孙太后家族不满呐,天下人都知道胡善祥是被孙太后挤兑的,才被废的,英宗这几个舅舅他们也不傻,他们看得出来,所以英宗在天顺七年的年底就不行了,正月暴毙,英宗的舅舅们就躲过了一劫,
但是甭管是内阁还是英宗的舅舅,他们再不喜欢英宗没有用,他们没有机会下手,能下手的还得是身边的人,就是英宗的媳妇儿,但和之前的几任皇帝不一样,干掉英宗的不是皇后,而是英宗的贵妃周氏,英宗的周贵妃身份比较特殊,英宗的正宫皇后,钱氏生不出孩子,所以周贵妃的儿子朱见深是皇太子,但是朱见深这个皇太子不是英宗立的,而是孙太后立的,如果按照宣宗的习惯,母凭子贵,周贵妃其实是可以转正的,就是变成皇后,
但是英宗讨厌这个贵妃,英宗不仅不给他转正,甚至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诏,不让周贵妃与自己合葬,这在古代其实是一种侮辱,属于指着鼻子骂娘了,英宗为什么讨厌这个贵妃,土木堡之变,英宗在蒙古游荡了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英宗的钱皇后,独自在后宫,瞎了一只眼,还瘸了一条腿,
按照明实录的说法,皇后的眼睛是哭瞎的,但眼睛是哭瞎的,腿瘸了怎么解释,腿不能哭瘸,所以这种狗血的理由,他只应该出现在童话故事里,他不应该出现在史书中,钱皇后的残疾只能是周贵妃干的,因为同行是冤家,英宗复位,周贵妃肯定被冷落,始终无法转正,那对于周贵妃来讲,最有利的情况就是英宗暴毙,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
他就贵妃变太后,咸鱼翻身了,所以天顺七年,英宗的情况是,内阁还有自己的舅舅,盼着他没,自己的贵妃,因为等着儿子继位,也盼着他没,英宗身边除了一个又瞎又瘸的皇后以外,没有一个人盼着他好,所以,英宗暴毙一点不意外,就是一碗药的事,
英宗天顺八年正月去世,然后内阁的克星,北镇抚司都指挥门达就被下狱论死,内阁本意是要除掉门达,但宪宗即位时18了,成年了可以控制朝政,所以门达非常幸运的只被戍边,命保住了,然后英宗的舅舅们,会昌侯孙继宗,继续掌管着京城的12团营,孙氏一族的荣宠得以保住,而英宗的贵妃周氏,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圣母皇太后,他的弟弟周寿被封庆云伯,弟弟周彧被封长宁伯,也是满门的荣宠,
英宗被害标志着内阁勾结后宫在明朝以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内阁首先会安排自己的人进入后宫,能当上皇后当然是最好的,实在当不上皇妃也行无所谓,反正皇后只要不是内阁的人,你肯定生不出儿子,宣宗的胡皇后,和英宗的钱皇后就是例子,而内阁的人他就能生,比如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你甭管他是自己生的还是外头抱来的,反正人家有,
皇帝的子嗣非常重要,母凭子贵,皇妃就可以变成皇后,而像英宗这种,比较倔强的,至死不给贵妃转正怎么办,你只要把皇太子立了就好办了,太子一立,皇帝就可以去死了,大不了的话两宫并立,稍微麻烦一点儿,明朝最惨的应该就是武宗朱厚照,朱厚照的后宫里可能是没有内阁的人,所以他一个儿子都没有就被干掉了。

标签/Tags: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