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7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2028zhufu(小强)楼主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帖子互动: 8
帖子: 391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1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7

帖子 2028zhufu(小强)楼主 »

孝宗孱弱,后宫干涉朝政:内阁变天,总览军政大权
孝宗朱佑樘被立为太子时只有五岁,但因为孝宗的生母是没有名份的宫女,而且早亡,孝宗又自幼被后宫太后抚养,不在皇帝身边,因此当他爹宪宗和郑贵妃拥有自己的皇子之后,一直处心积虑想废掉朱佑樘,另立太子。
而朱佑樘能够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完全是依靠内阁和后宫太后的保护,成化23年,内阁和后宫联手,宪宗暴毙,朱佑樘得以顺利继位,是为孝宗,孝宗当太子时连他亲爹都嫌弃,在朝堂上自然是毫无根基,于是朝中的文官集团就利用孝宗继位这个空档期,开始抢班夺权,
首先原内阁首辅万安和兵部尚书尹直被弹劾罢官,勒令回家,然后赋闲在家的前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复出,出任吏部尚书,另一个在南方打酱油的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回到北京,掌管了京城12团营,并在次年升任兵部尚书,同时掌管兵部和京城兵马,这样吏部和兵部一文一武就控制了明朝朝政,
新的内阁掌权之后,就开始全面推翻成化朝的政策,宪宗任命的传奉官,被尽数革除,六部九卿也是罢官的罢官,降职的降职,有的干脆人直接就没了,掌管五军营的广平侯袁辂被革职回家,马文升提督京营的第二个月,原来掌管京营的襄城侯李锦人就没了,非常蹊跷。
之后镇守延绥总兵官鲁鑑和镇守宣府副总兵江山,致仕回家。镇守甘肃的总兵官王玺突然暴毙,
弘治四年,连总镇两广的安远侯刘景也被弹劾下狱,内阁不仅控制了京军,他们连边镇都没放过,从此勋臣武将在孝宗一朝就彻底靠边站了,内阁同时掌管朝政和军队的直接后果,就是孝宗继位短短数年,明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就全面倒退,政治和经济上的恶化,史书经过粉饰加工,我们不容易看出来,但军事上的衰退是藏不住的,
成化朝辽东女真几乎被灭族,北方蒙古被打的去向不明,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而内阁掌管军权之后,京城门户宣府,独石口、密云、古北口就同时被寇边,九月,蒙古小王子孛儿只斤巴图蒙克,就是明武宗应州之战,打死那个达延汗,这时还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朝贡时竟然以蒙古大汗自称,公然挑衅朝廷的权威,
而马文升除了谴责之外束手无策,朝廷颜面尽失,兵部尚书马文升与吏部尚书王恕,还有之后的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在史书中评价颇高,而实际上,马文升掌管兵部的十几年,明朝九边军备废弛,一片狼藉,当时京城流传一句民谣,天上扫把星,地上鞑靼兵,要想这俩走,必须杀掉马文升,
可见此人口碑之差,关键马文生除了能力不行以外,私德还不好,马文升对他的儿子马玠疏于管教,致使马玠骄奢淫逸,横行乡里,屡遭弹劾,弘治十年,马玠指使家人,打死无辜平民,被孝宗的叔叔徽王朱见沛亲自报到朝廷,一个平民需要亲王实名举报,可见他后台之硬,三法司最后认定马玠罪当绞刑,但因为他爹大权在握,孝宗没有办法,最后马文升和马玠父子二人谁都没有被处理,案件不了了之,
孝宗继位时17岁,像他这个年纪,明英宗朱祁镇兵发缅甸,麓川之战都已经打五年了,孝宗也不傻,他也希望刷新吏治,建功立业,奈何他是真的斗不过内阁,弘治三年,西北告急,孝宗紧急启用成化朝猛将,曾经追随汪直横扫蒙古王庭的总兵官周玺,周玺久镇西北,颇有战功,孝宗任命他为征西将军,配将军印,镇守宁夏,结果周玺到任仅一年,47岁人就挂了,关键还不是战死的,
可见内阁宁可西北不要,也不允许孝宗染指军权,比这更过分的是,弘治三年,孝宗传奉任命几个锦衣卫,兵部竟然也出面阻止,弘治四年,蔚州都指挥佥事请求调锦衣卫任职,孝宗本人都同意了,结果兵部不干,给人家弹劾了,并且要求以后锦衣卫的任命,必须经过兵部会推,孝宗你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锦衣卫可是皇帝身边的贴身护卫,孝宗连这都做不了主,他纯纯的一个傀儡,明朝16帝有一个算一个,都和大臣斗,但被拿捏到这种程度的孝宗是第一个,并不是说孝宗的内阁有多强,马文升和王恕跟杨士奇,张居正比还有差距,真正拿住孝宗的是他的后宫,就是效忠的媳妇儿,老妈和奶奶,
孝宗的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这三座大山,一个比一个厉害,先说孝宗的皇后张氏,张皇后的父亲张峦是国子监任职,伯父张岐是前浙江按察使都御史,兼辽东巡抚,典型的官僚家庭出身,内阁安排张氏做皇后,就是利用张氏控制孝宗,当然他这个皇后也不白干,张皇后的老爹张峦被封昌国公,弟弟张鹤龄被封寿宁侯,另一个弟弟张延龄也被封建昌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什么朱元璋说的,外戚无军功不得封爵,在他们这就像放屁一样,
孝宗继位时,张氏被册立为皇后,按惯例封皇后的同时应该册封嫔妃,但张皇后出于安全考虑,她此时没有子嗣,一旦其他嫔妃先诞下皇子,他的位置会受到威胁,于是孝宗的老师侍读学士谢迁出面阻止孝宗封妃,结果就是孝宗继位时就皇后一个人,一个嫔妃都没有,但是张皇后,本人她不争气,她和孝宗大婚四年,一儿一女都不生,养老母,鸡光打鸣它不下蛋,
皇子关系到国本,皇帝绝嗣是很严重的事,于是弘治三年八月,礼科给事中,韩鼎就上书,建议效忠应该广纳嫔妃,开枝散叶,咱们就算按明朝的最低标准,后宫嫔妃也应该有12个,韩鼎的第一次上书被孝宗拒绝,史书记载,孝宗的理由是,我和皇后在一起特别的开心,不需要别的女人,但孝宗这个话你们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信,
孝宗身边是有女人,史书记载,孝宗的后宫有选侍,就是侍寝的宫女,只是内阁和皇后从中间拦着,你们和孝宗睡觉可以,但名分我不给你,韩鼎在八月份上书之后,闰九月,他再次上书,请求孝宗挑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这一次孝宗的态度变了,孝宗的答复是,这事儿可以从长计议,徐徐图之,潜台词就是同意了,毕竟哪个男人会嫌娘们儿多?
但这一下皇后就不高兴了,你礼部三番五次勾引孝宗找女人,这要是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我这皇后就不要当了,于是第二年报复来了,弘治四年,礼部院内发生了一个小小的火灾,当然这个火是谁放的还不一定,内阁就抓住这次火灾借题发挥,弹劾礼部尚书耿裕和侍郎倪岳、周经三人,
皇后不搞那个给事中,要弄我就弄你们头头,礼部尚书耿裕和两名侍郎被全部下狱,耿裕被罚俸六个月,还被打了20板子才放出来,这算是皇后对于礼部多管闲事的一次警告,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向孝宗提纳妃的事儿,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皇后的霸气,弘治十年,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被邀请进宫赴宴,赴宴时孝宗上厕所方便,寿宁侯张鹤龄趁孝宗不在,把孝宗的帽子,皇帝的翼善冠带到了自己头上,这还不算,之后第二年,弘治11年,二张兄弟还在进宫时,强奸宫中的宫女,拿孝宗的皇宫当会所,
就这两件事随便挑一个,都是满门抄斩的罪过,孝宗身边的太监何鼎,以张氏兄弟私戴帝冠,无人臣礼弹劾二人,要求严办,最后处理的结果是,太监何鼎被下锦衣卫诏狱,皇后安排人将何鼎打死在狱中,而皇后的两个弟弟啥事没有,死了,就这么结束,张氏还只是孝宗的媳妇,就这个样子,那孝宗的奶奶,太皇太后周氏,英宗和宪宗两任皇帝暴毙都和她有关,她就更不得了。



启用王越,孝宗重掌兵权,召回汪直,内阁联手后宫政变。
孝宗继位之后,明朝军备废弛,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兵部尚书马文升排挤勋臣武将,控制边镇的钱粮,而另一个原因是内阁废掉了明朝的纳粮开中法,导致边镇的钱粮出现了问题,弘治五年,当时的内阁首辅刘吉,祖籍北直隶,是宪宗留下来的老臣,属于皇帝一党,内阁使用手段,迫使刘吉致仕回家,
然后来自江苏无锡的徐溥,成为新任的内阁首辅,徐溥的祖上在北宋以前就做官,是资深的官僚世家,而和徐溥搭档的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叶淇,祖籍浙江金华,南宋时家里就出过宰相,也是正经的江南士族,这两个人一唱一和,就把明初朱元璋制定,并使用了100多年的纳粮开中法给废掉了,
纳粮开中法是商人把粮食运到边镇之后,到朝廷换取等价的食盐,这种制度效率并不高,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贪腐,因为整个交易过程以物换物,不涉及现金,即使内阁和边镇私下勾结克扣了粮饷,他们最后能得到的,要么是粮要么是盐,没有现金,如果想要现金还得去变现,那总兵家里开粮站,或者是尚书家里卖食盐,让人看到也不体面,
所以为了方便贪腐,弘治五年,内阁通过首辅徐溥和户部尚书叶淇,废掉开中法,改为折色法,将军粮和盐引市场化了,可以现金交易,他们美其名曰,这样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但盐引市场化的实际结果是,朝廷的收入并没有增加,钱都跑到了一少部分人兜里,然后边镇的粮食还出了问题,
因为变现更加容易,边镇的贪腐完全失控,军粮常年不足,并且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明朝结束,可以这么说,盐引的市场化对明朝的伤害仅次于张居正的银本位,内阁胡乱修改祖制,孝宗并不是不管,弘治五年徐溥任首辅之后,孝宗以修道的名义开始躲在宫中,故意疏远内阁,朝廷有事孝宗也不再召见内阁,而是和太监商量,孝宗还不通过内阁会推,直接传奉任命官员,又走上了他爹当年的老路,
弘治九年二月,吏部尚书耿裕去世,孝宗马上任命亲信屠慵接任了吏部尚书,然后四月,修改开中法的户部尚书叶淇被打发回家,孝宗提拔左侍郎周经接任了户部尚书,这样经过孝宗的不断布局,到弘治九年底,六部中除了兵部尚书马文升以外,这是内阁的死党,其他五位尚书,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和礼部,全部都被孝宗换成了自己人,但孝宗明目张胆的安插亲信也是有代价的,
孝宗一共是两个儿子,小儿子朱厚炜就在弘治九年这一年,才三岁,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孝宗在控制六国之后,又把目光放到了军队,弘治十年,鞑靼小王子寇边,借此机会,孝宗提出应该在西北设置总督一名,总镇西北军务,他的这个想法来自于他爹宪宗,宪宗当年就是利用汪直总镇西北抢到了西北的军权,
孝宗当时心中已经有了心仪的人选,就是汪直当年的老搭档,前兵部尚书威宁伯王越,当年王越以文臣身份被宪宗封威宁伯,是铁杆的帝党,但内阁这帮人比猴都精,他们也看得出孝宗的小心思,
内阁首辅刘健与兵部尚书马文升,极力反对王越出镇西北。内阁先后推举了七个人,就是不选王越,但此时已经攻守易形了,孝宗在朝堂上的人更多,吏部尚书屠慵把王越的名字加到了举荐的名单当中,然后孝宗直接拍板加王越少保监,太子太傅衔,总制西北三镇,开始明目张胆的和内阁抢夺军权,
王越到任之后,弘治11年七月就取得贺兰山大捷,这是弘治朝难得的主动出击,还能取得胜利,孝宗就借此机会,让王越在总制甘凉的同时,又兼镇延绥、宁夏两镇,这样整个西北的军权就基本集中到了王越一个人手上,孝宗原本就能控制六部,这回又通过王岳掌控了西北的军权,发展的过于顺利,孝宗就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弘治11年下半年,孝宗接连将内阁首辅徐溥,户部侍郎刘大夏和南京户部尚书秦紘,这都是内阁的死硬分子,全部免职,然后孝宗派少监莫英,太监宋裕,刘璟开始清查京城及通州两地的粮仓,
孝宗继位时,内阁把粮仓监粮的太监全都撤掉了,现在十年过去,京、通两个粮仓,那就是两个无底的黑洞,亏空无法想象,现在孝宗要倒追十年旧账,那前内阁首辅徐溥,前兵不尚书马文升,还有前户部尚书叶淇,一个都跑不了,户部极力出面阻止孝宗查账,孝宗唯一的女儿,四岁的太康公主都被做掉了,孝宗仍然不为所动,除此以外,孝宗还干了一件让内阁更加恐惧的事情,他启用了一个旧人,
孝宗实录,弘治11年记载,吏部员外郎张彩在上书中说到,太监汪直,梁方等扰乱国典,前日已摈不用,而陛下复召还之,这句话意味着孝宗把前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汪直,从南京召回来了,汪直对于内阁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成化朝汪直提督西厂才20来岁,就把内阁收拾的哭爹喊娘,
弘治11年,汪直40左右,经验更加丰富,手段也更加老辣,孝宗如果重开西厂,还任汪直为西厂提督,那内阁还不得爽死,那你孝宗不给内阁留活路,也休怪内阁不客气,弘治11年十月,皇宫大内出事了,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和乾清宫同时着火,火灾的当晚,孝宗最为器重的内官监太监李广被杀,明实录记载,李广是因为太皇太后发怒,畏罪自杀,但更合理的解释是太皇太后在宫中,发动宫变杀掉了李广,
宫中火灾之后,新任内阁首辅刘健和翰林修撰罗杞分别上书向孝宗施压,内阁说在李广的家中搜到了一本名册,既有京城内外官员向李广行贿的明细,要求孝宗照册抓人,严惩李广一党,以绝后患,内阁弄出来的这本名册包括保国公朱晖,恭顺侯吴鑑,丰城侯李玺等八位勋臣武将,还包括六部尚书中的五位尚书,侍郎以下更是多达几十人,
李广一个小小的太监,他不可能结交这么多的文臣武将,内阁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份名单里全都是孝宗的亲信,内阁是要借李广事件彻底除掉孝宗一党,内阁此时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扳倒孝宗了,但是有一个人可以,就是孝忠的奶奶太皇太后周氏,
周氏与内阁的关系非同一般,英宗当年去世极有可能就是周氏下的手,英宗临死前曾特意留遗诏,不允许周氏合葬,但周氏凭借和内阁的特殊关系,硬是以贵妃的身份顶替正宫,皇后钱氏和英宗埋在了一起,
如今内阁有事周氏没有坐视不管,她再次出手力挽狂澜,孝宗能掌控六部,也能掌控西北边军,但皇宫大内孝宗做不了主,孝宗有两个小舅子,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还有三个舅舅还不是亲舅舅,是后妈的弟弟,瑞安侯王源,崇善伯王清和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王浚,另外他还有两位舅爷,就是太皇太后周氏的弟弟,庆云侯周寿,和长宁伯周彧,两位依然健在,
这几位不是在锦衣卫任职,就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把孝宗的皇宫,拿捏的是死死的,孝宗面对的是有明以来,最强的一届外戚,他根本无力抵抗,太皇太后周氏生气之后,孝宗任命的68名传奉官被裁撤,右副都御史陈纪和刑部左侍郎张锦被放假回家,锦衣卫指挥周玉被下狱,羽林左卫指挥许宁,这是孝宗特意从西北调到身边的猛将也突然暴毙,孝宗的皇宫大内彻底失守,
这还不算西北四镇,宁夏总兵李俊,延绥总兵陈辉,宣府总兵阮兴,还有大同总兵神英,这都是孝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全部都被撤职,然后内阁从外地调人,将四镇镇守全部换成了自己人,最后被孝宗寄予厚望的总镇西北的威宁伯王越也意外去世了,王越去世意味着孝宗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
孝宗被夺权一年以后。弘治13年,曾被内阁弹劾,孝宗最信任的五位尚书,吏部尚书屠慵,户部尚书周经,礼部尚书徐琼,工部尚书徐贯,和刑部尚书白昂,几乎在同一时间退休回家,六院三部孝宗的亲信被洗劫一空,原本被效忠革职的刘大夏不仅官复原职,还升任兵部尚书,内阁又重新控制了西北,孝宗多年的努力,也从此付之一炬。



后宫干政,内阁修宪,孝宗千古仁君的由来
弘治11年十月,孝宗的皇宫内发生宫变,孝宗的亲信太监李广被杀,皇宫失守,同年年底,三边总制威宁伯王越去世,西北四镇的总兵被换,孝宗的军权也丢了,一年之后,弘治15年,内阁中孝宗提拔的五位尚书被清洗一空,孝宗失去一切权利,
和清末的光绪帝一样被软禁在宫中,内阁和太皇太后控制朝政,孝宗被迫做起了孝子贤孙,内阁掌权之后,马文升和刘大夏先后任兵部尚书主持军务,按照孝宗实录的记载,这两人在掌管兵部期间,守边出帅者,多庸懦无能,而冒功费财者,滋甚,这两个人不仅无能,还利用西北的军队挣钱,内阁利用孝宗被软禁这段时间干了一件明朝的官僚一直想干,却又始终没有干成的事,就是修改宪法,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国家的税收,矿产资源,盐、茶买卖和海外贸易做了严格的规定,都在朝廷的手里,高度国有化,并且写进了大明律,这些制度对于明朝的商人和资本家非常不利,另外大名律对待官员也不太友好,老朱眼睛里不揉沙子,贪污80贯就是死刑,相当于现在几万块钱就给崩了,
那明朝的官僚和商人,对待大明律肯定是恨之入骨,当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内阁出现以后,内阁就一直想修改大明律,给自己松绑,但朱元璋当年也预料到,这些人以后会打大明律的主意,所以老朱在临死以前特意留遗诏,大明律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就是说谁要敢动大明律极刑处理,因为老朱的这句话,就给内阁修改大明律增加了难度,他们还有办法,这些人的狡猾是难以想象的,
英宗和宪宗时期,内阁以大明律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理由,提出应该重修一本律法,大明会典代替大明律,这样就可以合理合法的规避朱元璋的遗诏,英宗和宪宗,这两个人比较强硬,祖宗之法怎么可以随便修改,英宗和宪宗就拒绝了内阁的要求,但到了孝宗这不行了,孝宗太软,他管不住,于是弘治13年,内阁以大明律,律行既久,条例渐多为理由,颁布了一个问刑条例,就相当于现在的宪法修正案,修改了大明律中的279条,
主要修改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放松了国家对商业方面的限制,开放市场,以前只有国家能做的买卖,现在私人也可以做了,另一个就是取消了贪污的死刑,并且花钱可以赎罪,就类似于西方的保释金和满清的议罪银,而到了弘治15年,内阁直接把大明会典弄出来了,他们把大明律中对待官员比较严苛的条款全部都删除了,这一下明朝的官僚们彻底解放了,春天来了,贪污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后世文人在修书时对于弘治朝的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评价极高,称之为宽仁之法,他们很明显屁股是歪的,对官僚资本家宽仁了,那老百姓就会遭二遍罪,从弘治13年,孝宗被夺权,到弘治17年,太皇太后去世这段时间,内阁修改宪法,祸乱朝纲,孝宗束手无策,只能干看着,外戚们的无理要求,孝宗也是听之任之,没有办法,因此孝宗在史书中留下了一个政治清明,勤政宽仁的美名,对官僚好的人,史书中评价都很高,
到了弘治17年,孝宗的奶奶,太皇太后周氏75岁终于去世了,套在孝宗头上的紧箍没有了,这一年孝宗35岁,正是奋发有为的年龄,于是孝宗准备再次和内阁掰一掰手腕,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第一步,孝宗还是要抢军权,首先,孝宗被软禁期间,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佀钟被南京六科13道官员联名弹劾,被迫致仕回家,之后,总制西北军务的户部尚书秦紘,被孝宗调回京城,孝宗要查一查这几年西北的旧账,镇守陕西的监军太监刘云被拿回京城下狱,大同总兵莊鑑,因为监守自盗,贪污军马钱粮,也被召回京城问罪,然后调往辽东,
随着清查的逐步深入,六月份出事了,因为西北的亏空太大,窟窿补不上,陕西的粮仓,巨积仓被当地一把火给烧了,然后陕西上报朝廷,说是因为意外失火,粮草被烧毁了4万9千多,经过孝宗的调查,这起火灾被认定为是一起因贪腐导致的人为纵火案,涉案的人员包括陕西总兵张安,镇守太监刘保,都指挥宋英,按察司总理边储的丁翊,巡检副使张黻,巡抚都尉使陈寿,和布政使司参政史简等人,从上到下,从京城到地方,文臣、武将、太监一个都没跑,全都参与,西北已经彻底烂透了,
孝宗没有办法只能另派他人,当月因为鞑靼小王子寇边大同,都指挥郑玉战死,孝宗就以此为借口,下令从京城选精兵3万出征大同,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派自己人控制西北,但孝宗的这个动作让内阁害怕了,内阁掌管军务这么多年,西北的烂账太多,如果孝宗倒查20年,大家都得玩儿完,
于是孝宗在商议出征西北的人选时,遭到了内阁首辅刘健,以及兵部尚书刘大夏的极力阻挠,孝宗与内阁谁也说不动谁。僵到这儿了,孝宗没有办法只能紧急将在外地巡视的工部侍郎李遂,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和,通政司参议丛兰,三个人紧急召回京城,并在宫中暖阁亲自召见三人,命他们去西北清查账目,
这个三人肯定是孝宗的嫡系,孝宗在临行前特意叮嘱他们,可便宜行事,之后孝宗乾纲独断,硬气了一把,他不经内阁同意,直接下旨指定出征的人选,大将军是保国公朱晖,左右参将是李俊,神英,保国公朱晖和都督神英、李俊,这三人是弘治11年,孝宗出事时被内阁打倒的同一批人,是孝宗的铁杆支持者,
出征的人选定了,运送粮想的人选又出现了争议,内阁首辅刘健推荐户部侍郎王俨或者顾佐出任,被孝宗严词拒绝,孝宗对户部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任,孝宗命都察院副都御史阎仲宇和通政司参议熊伟两人负责粮草,工作都不对口,那孝宗也不管,反正不能让户部去,
孝宗在清查西北的同时,还向全国各地派出去一批巡检御史和给事中,就相当于现在的巡视组,这些人一出去,内阁又乱了,被查的是鸡飞狗跳,兵部尚书刘大夏,吏部尚书马文升,还有户部尚书秦紘,李东阳纷纷请求辞职回家,
内阁出现了集体逃逸式退休,原本孝宗在收拾内阁之前,已经让亲信的平江伯陈熊掌管了皇宫侍卫,让保国公朱晖掌管京军,并且封赏了豊城侯李玺等一批武将勋贵,军队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但弘志17年底,孝宗做了一件不太冷静的事儿,他让户科给事中弹劾了自己的舅爷庆云侯周寿,和小舅子寿宁侯张鹤龄,孝宗准备对外戚下手,虽然说攘外应该先安内,但是你不能同时下手,孝宗双管齐下的结果,就是几个月之后,被太医院医碗药就给送走了。



明孝宗朱佑樘之死:

弘治18年,是孝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年初一月份,距离孝宗被下药还有三个月,孝宗继续铁腕儿整治官吏,他命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天下官员,包括正三品广西布政使在内的802人,被认定为年老体弱,不再适合继续工作,698人工作作风不正,315人工作能力不足,另外还有贪赃枉法五人,和犯罪在逃的16人,孝宗一次性处理了1836名官员,被处理的这些人中,贪赃枉法我们还能理解,但犯罪在逃还能在职为官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马文升作为吏部尚书,他肯定是难辞其咎,二月份,奉孝宗之命巡视各地的工部左侍郎李遂发回奏报,京西北密云县一处国有银矿封存已有上百年,正在被昼夜不停的私自开采,参与人数多达上百人,甚至还包括当地的军户,而密云当地的卫所,明知国有矿产被私自开采,知情不报,明显是参与其中,监守自盗,
天子脚下,京畿重地都能发生这种事情,兵部尚书刘大夏和户部尚书秦紘都脱不了干系,三月份,户科给事中刘茝,又弹劾了吏部文选郎中张彩,在干部的选拔任命中,违反规定,暗箱操作,张采只是一个六品的文选郎中,他是没有权利去决定一个干部的任命的,能拍板的只有吏部尚书马文升,这次弹颌实际上针对的又是吏部,
在孝宗不停的追查之下,弘治18年前后,户部尚书秦紘被弹劾回家,兵部尚书刘大夏保留尚书衔儿,但不允许上朝,给晾起来了,包括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吏部尚书马文升和户部侍郎王严,工部侍郎张达在内的众多六部官员,都因为被弹劾请求辞职,只是孝宗考虑到朝廷的体面,没有同意,
三月,在刑科给事中赵铎的提议下,孝宗准备启用前户部尚书周经回京,担任户部尚书,周经是孝宗的嫡系,他在之前孝宗与内阁的斗争中被打倒回家了,就在四月份,周经的任命还没有下来之时,孝宗被太医院一碗药给送走了,和之前的几个皇帝一样,又是内阁和后宫勾结的结果,还是媳妇动的手,
内阁讨厌孝宗这是应当的,皇后为什么要给孝宗下药,起因是两个月前,弘治18年二月,户部主事李梦阳实名弹劾了孝宗的小舅子,就是皇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李梦阳弹劾张鹤龄招纳市井无赖,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还抢人子女,出行时还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黄旗,招摇过市,横行乡里,
李梦阳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户部主事,30岁刚出头,他凭什么敢弹劾皇帝的小舅子,必然是受人指使,李梦阳因为在上书中直呼了皇后的姓氏,他说,陛下厚张氏者至矣,言语不敬,因此被下锦衣卫大狱,但他没关几天就被孝宗放出来了,而且李梦阳在出狱之后,又当街拦了寿宁侯张鹤龄的车队,还用马鞭打了张鹤龄,
当街殴打皇帝的小舅子,这么严重的行为,孝宗最后只是罚了李梦阳几个月工资,没有追究,那这个意图太明显了,孝宗这是有意在针对张皇后一家,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张皇后对孝宗痛下杀手,弘治17年底,户科给事中韩志,弹劾了孝宗的舅爷和两个小舅子,破坏朝廷严法,扰乱市场秩序,借那次弹劾,孝宗想要收回外戚们手中的盐引,明实录的原文是,盐引未纳银者停止,
食盐生意,在明代堪比烟草,绝对的暴利行业,孝宗想要废掉外戚们手中的盐引,和抄他们的家差不多,孝宗的奶奶去世了,孝宗收拾他舅爷没有问题,但这两个小舅子,张鹤龄和张延龄动不得,二张兄弟掌管着京城的锦衣卫,孝宗的皇宫大内在二张的兄弟手里,同时皇后还掌管后宫,你孝宗在人家张氏兄妹手里攥着,这种情况下你要收人家盐引,抄人家家,和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就有了四月底,效忠在起雨时偶遇风寒,思设监太监张瑜到太医院给孝宗抓药,而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瞅都没瞅孝宗一眼掐指一算就给孝宗抓了一副药,孝宗吃完就躺下了不能上朝,五月初,内阁以问安的名义上折子询问孝宗的病情,孝宗当时还表示病情有所好转,过几天就能上朝,那内阁怎么可能会让孝宗好过来?
太医院通政时迁和院判方叔和,再次为孝宗精心调配了一剂药,孝宗吃完鼻孔穿血,暴毙,享年36岁,明朝16帝都死于意外,但犯罪过程被史书记载下来的,还记载的如此清晰的,孝宗是头一个,毒死皇帝没有什么可说的,放在任意一朝都是死罪,刘文泰等人因为犯罪过程清晰,犯罪情节恶劣,当庭被拿下,下锦衣卫诏狱,主犯太监张瑜,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直接论死,从犯革职或者是降职,
刘文泰这小子下药吃死过两任皇帝,孝宗和宪宗都是他干掉的,这货如果放在清朝,凌迟都是轻的,但刘文太作为一个御医,他为什么要给皇帝下药,他没有作案动机,毒死皇帝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他这么做完全是受了内阁和皇后的指使,
而内阁和皇后对刘文泰等人被判死刑,也没有坐视不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和后宫张太后趁武宗新帝登基,年纪小,根基不稳,向武宗施压,力保刘文泰等人,于是就有了明朝最神奇的一幕,刘文泰他们的死罪全都改成了戍边,下药毒死皇帝的所有人,全部平安落地,一个都没死成,
武宗朱厚照继位时年纪确实小,虚岁15岁,按周岁算的话只有14岁,但武宗是孝宗唯一一个活下来的皇子,他受过非常好的帝王教育,别看年纪小,他已经明白皇宫内外的这些事情了,他清楚害死他爹的凶手就是内阁和张皇后,于是武宗一继位就和内阁和太后闹掰了,武宗和他爹孝宗一样,也是宫女生的,张太后不是武宗的亲妈,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
张太后能把亲老公孝宗毒死在皇宫里,那武宗,你只是一个干儿子,你如果不服,分分钟也让你死在宫里,武宗也不傻,他知道如果住在后宫,很有可能和他爹一个下场,于是武宗在皇城的西北角,太监生活的区域,收拾出了一个院子,搬了进去,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豹房,明武宗朱厚照就成为了明朝第一个不住在后宫的皇帝。

标签/Tags:
2028zhufu(小强)楼主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帖子互动: 8
帖子: 391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2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7

帖子 2028zhufu(小强)楼主 »

我发的文章都没人读啊
ruisseau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13
帖子: 1657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日 00:55

#3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7

帖子 ruisseau »

我在读啊, 这种深度好文才是真正才接近历史真相的文章, 不过一般的网友不喜欢, 他们只喜欢明朝那些事那种故事书的.
2028zhufu 写了: 2025年 1月 23日 06:14 我发的文章都没人读啊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