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后传一:方孝孺诛十族之迷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进南京之后,建文帝的奏折没有来得及处理,被朱棣得到了,其中很多还是大臣上书教朱允炆如何干掉朱棣的,当时就有人提议,咱就拿着奏折一抓一个准儿,结果朱棣下令把这些奏折全部都给烧掉了,不是说朱棣有多宽容,而是朱棣让谢晋看了奏折,结果涉及到的官员达到了上千人,朱棣怂了,
朱棣不是正经打进南京的,所以他不能一进城就把南京的大臣都得罪,所以朱棣只处理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波挑头的官员,七月,朱棣正式即位,大封靖难功臣,借着这个机会,他用北平燕王府的班底,向邱福,朱能,郑亨这些人,全面接管了五军都督府,控制了军队之后,他又任命了一批年轻的大臣,像杨士奇,谢晋,夏元吉,都是这个时候提拔的,
掌握了局面之后,朱棣就该算账了,他从北平调来了按察使陈英,命他为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开始调查建文帝一党,《国榷》的描写里,陈英就是一个心理变态,就看谁都是逆党,其实就文人写这东西就多余,朱棣大老远调他来,你想他干啥来了,
陈英是督察院御使,他不是社区大妈,他只负责调查朝中的大臣,结果他发现这里头有方孝儒的亲戚、朋友,学生,还有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多达873人,按照《国榷》的说法就是远超九族之外,蔓延至十族,这就是方孝儒备诸十族的由来,不是说朱棣要诛方孝儒的十族,而是方孝儒的亲友到处都是,明朝的史书,只要一提到建文忠臣,肯定就是齐黄方练,方孝儒连个功名都没有,以一个五品的翰林学士就能排到第三,这就有点意思,什么刑部尚书啊,礼部尚书都在他后头,而且因为他被杀的人也是最多的,齐泰是零,黄子澄是60多人,方孝儒是800多人,咱就猜一下,这800多人是哪来的,
建文帝继位之后,方孝儒搞了一个建文新政,就是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绕过科举让大家各举贤才就能当官,他这800多人大概率就是通过他推荐上来的所谓贤才,方孝儒是浙江宁波人,他的老师是宋濂,
其实在朱元璋时期的时候,明朝就有党争,一波是刘伯温和宋濂为首的浙江派,一波是胡惟庸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朱元璋老家是淮西的,所以浙江的肯定不是对手,胡惟庸下毒干掉刘伯温之后,浙江的就趴窝了,之后朱元璋又亲手团灭了李善长和胡惟庸,这样明朝暂时就太平了,
建文帝继位之后,方孝儒连个功名都没有,就能弄进来这么多人,他背后肯定是浙江派推动的,你就看朱棣继位之后提拔的这几个人,杨荣是福建的,杨溥是湖北的,杨士奇、谢晋、夏元吉是江西的,就完美的绕开了浙江,就朱棣对结党这个事他也脑袋疼。
靖难后传二:永乐帝控制东南亚
交趾在朱棣没有拿下之前叫安南,洪武二年,安南第一个向明朝入贡称臣,朱元璋高兴就在皇明祖训里把安南定为不征之国,不是打不了,主要是又穷又远,你管着他还得搭钱,不划算,
另外安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宫斗,外戚专权,有屁大个地方,成天这些烂事儿,朱元璋也懒得管,建文20年,朱棣和朱允文正在打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安南的外戚黎季犛,也叫胡季犛,祖上是浙江人,干掉了安南的国王,以姥爷的身份逼五岁的外孙子禅让,就篡位了,
永乐元年的四月,安南来朝拜,黎季犛就没敢说自己是篡位,他说皇帝没了,我暂时摄政,安南那国王姓陈,他姓黎,这姓都变了,朱棣一看他就知道不对劲儿,但永乐元年,朱棣这个皇位也是刚抢来的,一年还没到,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是暂时顾不上了,
永乐二年,从老挝宣慰司跑回来一个安南国王的孙子,叫陈天平,朱棣这才知道,安南那边出事了,那朱棣也没打算管他们,八月份,属国占城来入贡,控诉安南的海军入侵了占城,还强行赐给朝服和官印,就学明朝让占城称臣,这下他就有点玩大了,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朱棣马上召回了巡海总兵官清远伯王友,这相当于是明朝的海军司令,这就是准备对安南动手的前兆,79年我们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两个月前越南先入侵了柬埔寨,永乐三年正月,朱棣派御史李琦去安南问责,就你们的王子还在我这呢,你看着办,黎季犛他也不敢回绝,他只能说,我愿意接国王回来,侍奉他,当然这都是客套话,因为好不容易篡个位,谁也不愿意弄回来一个国王伺候着,他就没想到,朱棣他就真把这人给送回来了,永乐四年的三月,这个陈天平小王子刚到达安南,当场就被黎季犛给宰了,
消息传回到明朝,《国榷》记载:上闻安南事怒甚,就朱棣气的都不行了,实际上朱棣心里开心的不得了,师出得有名,他正愁找不着借口呢,诶,这就来了,朱棣是四月份得到的消息,七月份明朝两路大军就杀进安南,这明显就早有预谋,
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我们是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出广西,昆明军区,杨得志出云南两路出击,而朱棣征安南是成国公朱能和新城侯张辅出广西,西平侯沐晟和丰城侯李彬出云南,一模一样,
再加上朱棣还有海军,不到一年,安南就被解决了,永乐五年,朱棣以安南国王没有后人这个理由,其实他要是不折腾啊,人家有后,然后在大臣的提议下,朱棣就特别勉强的,改安南为交子,收47州,157县民众600万,交趾就成为明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在征交趾之前,朱棣其实在云南方向就已经控制了整个缅甸,老挝还有泰国北部的一部分,就是明朝西南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军民宣慰司,你像老挝、孟养、木邦的军民宣慰司,永乐二年就有了,宣抚司的官员是明朝直接任命的,那就是明朝的领土,而军民宣慰司有点儿像现在的自治区,由当地的首领任宣尉使,然后他要受到明朝的节制,再加上旧港宣慰司,就是印尼的苏曼达腊,也是朱棣控制的,
朱棣时期,明朝实际上控制着整个东南亚,而且还拥有印度洋的出海口,就现在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明朝其实都已经实现了,所以不要说中国不扩张,中国但凡皇帝说了算的时期,都扩张。咱们的领土,没有一块是买来的,美国的阿拉斯加那才是买来的,
朱棣向南扩张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控制海上贸易,郑和一出去就是27000人,那都是兵,就是武装商队,相当于是明朝的东印度公司,你船队,它得沿着海岸线走,而越南这个倒霉国家,你要是看地图,它就是个海岸线,那朱棣肯定得收他,
矛盾就在于什么,郑和船队是皇帝牵头,相当于国企,你朱棣把市场垄断了,那江南文官代表的私营经济,他就少挣钱,所以在干掉朱棣和朱瞻基以后,杨士奇一党马上就放弃了交趾和旧港,就防止你皇帝再下西洋,就是想都不要想。
靖难后传三:朱棣设立东厂
朱棣设立东辑事厂没有准确的时间,有一个说法是建于永乐18年的12月份,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大明会典记载,成化18年的时候,内阁首辅万安上奏明宪宗,让宪宗取消东厂,他的那道奏书里提到,朱棣是在兴建北京城的时候设立的东厂,
北京城完工是永乐18年12月份,《国榷》《明实录》就把这件事记录在了永乐18年的年底,这时间就是这么来的,而朱棣设立东厂的目的他也说的很明白,就是为了防止外臣,就是文官有谣言、谋逆,大奸大恶这类事情,至于什么事情让朱棣设立的东厂,史书都没提,这和上半年的一次骚乱有关,
永乐18年的二月份,北京城眼看就快完工了,山东沂州卫报告,寿光、即墨等地,以刘信、刘俊为首的一伙贼寇,500多人作乱,钦州卫指挥使高凤按照民变前去招抚,结果被套路了,指挥使高凤阵亡,官兵被杀,朱棣不知道具体的情况,而山东地面上的官员一直在隐瞒实情,朱棣就一直按照民变去处理,就是招抚,结果千户孙公战败,即墨县城被破,
朱棣这时候才发现不对劲,你这伙人根本就不是百姓,然后态度马上就转变了,三月份,朱棣命安远侯柳升,都督佥事刘忠直接率领京城的部队去平叛,同时还下了两道命令,一个是将北京正在进行都城建造工作的军队以及工匠,这其中有外地来的,马上遣散返回原籍,因为朱棣感觉到有人要借机搞破坏,二是命令冀州,山海关,真定,扬州等地的部队戒严,防止事态扩大,安远候柳升到达山东之后,仅用了6天就平息了叛乱,歼贼两千,俘获4千,对于被俘的这些人处理也和以往明显不一样,明朝处理民变都是首恶必办,协从不问,基本上就是庶边或者是流放,而这4000人全部被就地正法,一个不留,
鳌山指挥佥事王真,破其他州县,也是尽戮之,就是全部杀掉,明显就不是按照民变去处理的,叛乱被平息之后,朱棣他得追究责任人,山东布政使两人,参政两人,参议一人,山东按察使一人,按察副使两人,佥事四人,一共12个,全部以纵容放纵叛乱的罪名被处死,山东省1级的主官,差不多被朱棣团灭,
然后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经贼郡、县吏皆弃市,就凡是闹贼或者是乱贼经过的郡县官吏全部都给斩了,这个就太厉害了,明朝一个县,知县,县城主部也就那么几个官,但是吏比较多,一个县有几百甚至上千个都是正常的,朱棣这一句话,山东省有可能就是,几千甚至上万个人头落地,朱棣具体杀了多少官吏,明史不仅没有记载,而且他还颠倒黑白,把这次叛乱说成了是反抗朱棣暴政的一次农民起义,
就是史书记载的,白莲教唐赛儿起义,他他把这个锅甩给了朱棣迁都和修运河,朱棣迁都、修运河其实只用两种人,一个是军队,一个是职业的工匠,军队领军饷,工匠他领工资,朱棣那都是花了钱的,所以山东的人民群众不仅不会有负担,还能增加就业岗位,所以这次叛乱就是文官不满朱棣迁都,制造的一次暴乱,
朱棣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设立的东厂,之后,明朝其实多次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比如朱瞻基继位的第二年,汉王朱高煦反叛,朱高煦的封地就安乐县一个县城,他还连一个护卫都没有,要是没有人忽悠他,他不可能造反,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江西宁王反叛,他那个《明史》都已经记下来了,内阁首辅杨廷和,还有兵部就明目张胆的增加了宁王的护卫,就支持宁王造反,这都是内阁对皇帝不满的时候,勾结外部势力,然后向皇帝施压。
靖难后传四:永乐帝暴毙榆木川
朱棣是从永乐19年开始正式定北京为都城,他把南京带有京师字样的官印都拿到北京来,然后南京再做一套,就以南京开头,不叫京师,但是定都北京的过程非常的不顺,先是永乐18年的三月,北京城快要完工的时候,山东爆发了一次来历不明的起义,就是唐赛儿起义,史书写起因是白莲教,但这个理由听起来就是扯淡,山东是南京向北京运输的必经之路,这次起义就是针对迁都的,
然后就是永乐20年的四月,北京城刚完工四个月,皇宫的标志性建筑奉天殿、华盖殿,还有谨身殿就一把火让人给烧了,正常情况下,皇宫烧成这样,做大臣的是不是应该上书安慰一下,但是明朝的大臣不一样,他跟朱棣说,你活该,让你迁都,报应来了,
朱棣是下狱了一批,又凌迟了一个户部主事萧仪,这才震住,紧接着6月三大殿刚烧完两个月,朱棣收到锦衣卫的情报,瓦剌部入侵了哈密,阿鲁台还要来寇边,就像和朝中大臣一起约好了一样,一起来搞事,
朱棣就有点坐不住了,七月朱棣命辽东,山东、山西等地各显精锐,北京集合就要打阿鲁台,诡异的是月初朱棣下的调兵令,月末朱棣收到情报,阿鲁台跑了,从朱棣下令调兵,到阿鲁台得到消息跑路,再传回到北京,整个过程只有20多天,阿鲁台得到消息,这个速度有点太快了,快的就像有人给通风报信儿一样,
不知道朱棣有什么感觉,反正八月份,朱棣决定明年必须打他,11月,朱棣召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有刑部尚书吴忠,研究第二年北伐的事儿,结果三个人就像商量好的一样,回答都是没钱,就是你要在家守着,没有问题,出去打钱不够,朱棣在位2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费钱的事儿他都干了,北征蒙古,南征交趾,修大运河,建北京城,朱棣有来钱的道,他有的是钱,
这三个人一张嘴,朱棣就知道,你们就合着伙的在骗我,就是不想让我带兵打仗,夏元吉和吴忠当时就被下狱,兵部尚书方宾因为害怕自尽了,但是自尽没有用,朱被朱棣下令鞭尸,从永乐18年山东的起义,到三大殿着火,还有瓦剌和阿鲁台同时来捣乱,再加上朱棣要北伐,大臣说没钱,这所有一切都是在针对朱棣的政策,
朱棣感觉到自己说话好像不太好使了,所以他从永乐20年开始,就像上头了一样,以60多岁的高龄,连续三年北伐,你大臣不是说没钱吗,那永乐大帝就告诉你什么叫有钱,他一年一去,朱棣北伐不为打仗,蓝玉当年北伐是秋天去,趁着冬天人家过冬一举歼灭,而朱棣是春天出发,趁着水草丰美,他去春游,安全第一,就是打不打人无所谓,就是为了带兵控制军队,间接的控制朝廷,
不过朱棣北伐这三年,年年出事,永乐20年九月,朱棣北伐回来就把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尚书吕振,还有吏部尚书蹇义全部下了锦衣卫大狱,史书写是因为杨士奇说错话惹朱棣不高兴,杨士奇在永乐12年就被朱棣下过大狱,这几个人是标准的太子党,他们不一定搞什么阴谋诡计被朱棣发现了,
然后永乐21年五月,赵王朱高遂正在北京,结果有人告发常山中尉指挥孟贤,还有羽林卫,前卫指挥彭旭,勾结宫中的太监,准备要下药干掉朱棣,然后推举朱高遂继位,这个事儿朱棣亲自问了朱高遂,朱高遂一脸懵逼,表示根本就不知道,
太子朱高炽都已经监国多少年了,作为藩王,朱高遂根本就没有机会,这属于典型的恶人先告状,因为在第二年这个事儿就应验了,朱棣在北伐回来的路上,身边只有杨荣和金佑孜,还有一个叫海寿的太监,外臣和太监勾搭在一起就准没好事儿,七月朱棣就毫无征兆的在榆木川暴毙。之后,这三个人还效仿秦朝的赵高和李斯,弄了一出密不发丧,这密不发丧本身就不正常,杨荣和金佑孜干掉朱棣之后,朱高炽顺利的继位,但是朱高炽的屁股不干净,大批被朱棣下狱的文官被启用,而且还身居高位,文官就像当初扶持朱允文一样,再次崛起。
靖难后传五:文官为何秘不发丧?
朱棣去世之后,杨荣和金佑孜做了一个容器,把朱棣放到里面,然后金佑孜以朱棣的名义发号施令,带着部队继续走,杨荣则先回北京给朱高炽报信,他这个套路和秦始皇死的时候特别的像,赵高当年密布发丧是为了什么,他以秦始皇的名义下诏害死了太子扶苏,然后他立年少的胡亥为帝,控制朝政,
讲一下朱高煦夺嫡的过程,永乐二年讨论立太子,淇国公丘福和驸马都尉王宁明确就表示支持老二朱高煦,因为靖难之役他们一起打过仗,这也能代表整个军方的态度,而老大朱高炽刚到南京,那时候反而属于弱势群体,他身后没有人,
朱高炽最后被立为太子,明史和《国榷》都说是因为谢缙那一句好圣孙,这个段子是个好段子,但是它不成立,永乐二年朱瞻基刚四岁,幼儿园小班儿能看出什么来,还是差在朱元璋立嫡长子那句话上,建文帝四年把明朝改的面目全非,朱棣这个时候正在全面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制度,谢缙如果跟朱棣说立嫡长子,那是你家老爷子说的,朱棣只能照办,
然后如何安抚军队,这就是个问题,因为朱棣这个皇帝是人家帮着抢来的,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棣马上让他娶了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和荣国公张玉的孙女,郭英是南京朱元璋时期武将的大哥,而张玉是北平燕王府武将的大哥,这都是不能得罪的,朱棣已经考虑的很周全了,但是没啥用,
因为老二朱高煦也娶了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儿,所以他该闹还是闹,永乐11年,朱瞻基15岁,朱棣他想到办法了,二月,朱棣在部队巡边,带上了朱瞻基,五月,朱棣在东苑就是军训的地方,他又让朱瞻基和武将一起射箭,
然后永乐12年,朱瞻基16岁了,16岁在明朝刚好是可以从军的年纪,朱棣50万大军亲征瓦剌,带上了朱瞻基,让他和武将天天泡在一起,朱棣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就是太子肯定是废了,指望不上了,我给你们培养一个尚武的,这还不行吗,
永乐朝是明朝的巅峰,就是周边那几个国家的国王想要上岗,都必须先先上朱棣这儿报备来,日本那个国王足利义满就亲自都坐船过来了,盛世那是打出来的,副作用就是武将的实力太大,你必须得安抚好,为了表示诚意,朱棣北伐回来,永乐12年的九月就把太子党的骨干杨士奇,杨溥、黄淮,通通下狱,然后在第二年他又把谢缙为首的一批文官,都已经关了好几年了,就直接就干掉了,狠狠的打击了文官集团,这也都是做给军方看的,
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永乐13年的五月,朱棣就告诉老二朱高煦,你就山东青州就藩去吧,他已经隔代培养朱瞻基了,所以说朱高煦的政治生涯也就基本结束了,太子就不可能再换了,
太子朱高炽最让人佩服的是哪一点,就是他当了20年的太子,军队一直讨厌的,朱棣去世的前一年,就是永乐21年,常山中尉和羽林前卫指挥被告发要毒害朱棣,推朱高煦继位,这个事儿不见得是真的,但他说明文武两派还在争,
朱棣死的时候30万大军在外,而且军队里说了算的大哥也都跟着去了,你设想一下,如果这些人要是知道朱棣没了,回去叫上老二汉王直接去找太子,跟他说你爸爸不想传位给你了,你说朱高炽能怎么办,他只能说诸位大哥说的对,然后卷铺盖卷走人,军队如果说抱团想抢个皇位,那可太容易了,赵匡胤陈桥兵变就是这么当的皇上,何况朱高煦还是朱棣的亲儿子,杨荣和金佑孜就是怕出现这个情况才密布发丧的。
靖难后传六:永乐逝世,下西洋停止。
朱棣去世的过程,史书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你想,30万军队走了一个月都不知道皇帝没了,那杨荣和金佑孜他俩那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朱棣是不是正常死亡,我讲一下之后的事情大家自行判断,
首先史书记载,朱棣在去世以前说了一句很奇怪的遗言,夏元吉爱我(朱棣应该想说:夏元吉碍我),夏元吉这个时候正在锦衣卫大狱押着呢。朱棣的大狱里头文官一抓一大把,不知道为啥就想起他来,反正金佑孜凭借这五个字儿,回到北京,就把夏元吉捞出来了,朱高炽正式继位之后,被朱棣下狱的文官全都被释放了,放出来还不算,还都高升了,
介绍一下朱高炽的内阁,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杨士奇分别在永乐12年和20年两次被下狱,户部尚书夏元吉永乐19年下狱,吏部尚书蹇义是永乐20年下狱,礼部尚书吕震也是永乐20年下狱,工部尚书吴中,永乐19年下狱,太常侍卿,杨溥和黄淮是永乐12年下狱,就除了在押的,就是刑满释放的,你要知道的这是洪熙朝的内阁,不知道的准以为这是哪个黑社会组织,你要不蹲几天大狱,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杨士奇在永乐朝是五品的左春坊大学士,而在朱高炽这儿直接就升到了内阁首辅,正二品兵部尚书,还加从一品少保衔儿,他凭的什么,就因为他比别人多进过一次大狱,
所以这帮人上台你就能想象,和朱元璋被害之后一模一样,只要是朱棣的政策就通通推翻,八月,朱高炽继位的当月,六科给事中13个人,都是朱棣任命监督官员的,直接就被发配到外地当县长去了,还是个副县长,明朝没有村长,这就算撸到底了,
11月,靖难时被朱棣处理的罪臣家属,就都被释放了,特别还提到了齐泰和黄子澄,让他们被发配的家属通通回家了,第二年,洪熙朝第二月,郑和下西洋被叫停,正好南京那几个月地震,郑和和他的手下,有好几万人,就被调到南京修宫殿去了,三月,北京就又改名,不叫京师了,改叫行在,然后南京和北京六部的官员开始进行对调,这就为搬家回南京做准备,
幸亏五月份朱高炽被干掉了,他要是再多干几年,朱棣都得气活过来,明朝江南的文官和朱棣的主要矛盾还不是迁都,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为什么南方的文官多,就是因为南方有钱,他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他们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瓷器、丝绸,还有茶叶的出口,
明朝朱元璋建国之后,海禁禁止了私人的海外贸易,朱元璋就被骂的狗血喷头,而朱棣做的更绝,瓷器是永乐朝的官窑做,丝绸是江南那几个官办的织造局做,然后茶叶国家专营,就像现在的烟草一样,最后运输和销售由郑和负责,朱棣的永乐朝为什么那么有钱,就是出口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被他垄断了,
但是你要知道,在朱棣和朱元璋之前,这些买卖都在江南的士大夫手里,中国有句老话叫,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朱棣就相当于断了整个江南文官的财路,那人家想干掉你,这个一点都不过分,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是永乐20年回来的,永乐22年,也就是朱棣没的这一年,正好是郑和又要出海的年份,五月份朱棣得到消息,浙江和福建两地两千多人作乱,但是原因不明,其实《国榷》里早就有记载,浙江福建沿海闹贼寇,基本都是海禁,然后地方走私引起的,
朱棣当时的意思是,想让兵部直接调兵平叛就完事儿了,但是被杨荣和金佑孜给拦下来了,理由是,都是百姓招呼一下就行,金佑孜的老家是江西,那是明朝瓷器的主产地,货源地,而杨荣的老家是福建,都是港口那是出货的地方,也是倭寇闹的最凶的地方,东南地区的走私,这两个人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很有可能他们就参与了,七月份,按照以往的惯例,下半年要赶季风,郑和就应该出发了,然后朱棣就在北伐的途中,毫无征兆的没了,巧的是,当时朱棣的身边就是杨荣和金佑孜。
靖难后传七:朱高炽被害经过。
朱高炽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翰林侍读李时勉和侍讲罗汝敬,两个人进宫和朱高炽谈事情,结果谈崩了,朱高炽急眼了,让宫殿中的卫士暴打了李时勉,打成啥样啊,肋骨打折三根,差点当场去世,直接就扔进了锦衣卫大狱,
结果第二天李时勉没事,朱高炽挂了,李时勉是文官买通了一个锦衣卫千户,送进去一个大夫给救回来的,而朱高炽《明实录》记载,临死前还在念叨,就李时勉那个王八蛋他侮辱我,然后当天晚上暴毙,
所以知道李时勉他们说了什么,这事儿就简单了,明朝的神奇之处就是皇帝把大臣打成这样,说的啥,《明史》《明实录》还有《国榷》统统都没写,选择性失明,更狠的是朱瞻基继位之后,他爹临死前跟人吵架,这事他竟然不知道,大臣不说这个正常,但皇宫里也没人告诉他,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
朱瞻基是在第二年宣德元年的八月,他亲自去抓汉王朱高煦,出了皇宫才知道的,这都一年多了,朱瞻基当时震怒,表示这人儿我必须亲自审问,必杀之,李时勉被绑到了西市,都准备砍了,但是因为证据不足就没砍成,明朝是法治社会,李时勉就一口咬死我,那天就是跟你爹说,让他少近女色,朱瞻基就一点招没有,还给官复原职了,
李时勉当天说了什么,其实也好找,他进过大狱,有案底,永乐19年,皇宫的三大殿被烧,带头骂街要求回南京的就是他,当时就被朱棣下狱,后来是被杨荣给捞出来的,他和朱高炽说的还是这点事,朱高炽打李时勉是五月份,三月份,北京改名儿叫行在,文官就已经做好回南京的准备了,
五月份正好是春暖花开,李时勉能说什么,抓紧动身吧还等什么,对吧,文官所有的事情朱高炽几乎都答应了,唯独回南京不行,不是他不想,是他不敢,因为朱棣把自己埋到北京了,他亲爹才下葬不到十个月,他自己回南京,这哪行啊,对吧,守孝还得三年呢,朱棣就知道他死后,这帮孙子肯定还得张罗回南京,所以朱棣一狠心就把自己埋在了居庸关的门口,明朝天子守国门,说的就是朱棣,死守,
你就像朱高炽这货,他不可能想守国门,他是没办法,你祖坟不能不要对吧,朱高炽就是因为迁都和李时勉吵起来的,但为什么要暴打他,这肯定是李时勉说话过分了,甚至有可能他就威胁朱高炽,就是死胖子不搬家弄死你,信不信,朱高炽这个皇帝是杨荣、金佑孜害死朱棣才当上的,所以他太清楚这帮人的手段了,第二天朱高炽命杨士奇修敕书,急召皇太子回京,他有点慌了,
但是文官根本不给他机会,当天晚上就把他干掉了,朱瞻基赶回到北京,杨士奇拿出了一份精心准备的遗诏,这遗诏里头有一句话是专门儿给朱瞻基写的:四方向仰,咸属南京,斯固吾之素心,意思就是全国人民都盼着回南京呢,你爸爸我也是这么想的,杨士奇就想借着遗诏逼朱瞻基迁都,还好朱瞻基深得他爷爷朱棣的遗传,就是根本不上你这当。
朱瞻基36岁就没了,他不同意回南京,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明朝的史书在内阁做大之后,就是朱高炽以后基本就没法看了,一句真话没有,也包括《国榷》也是一样,朱瞻基本人是根本不想回南京的,都是文官安到他身上的理由无非是两个,一个就是杨士奇写的这份遗诏,还有就是朱高炽让朱瞻基四月份先回南京了,说是给迁都打前战,
朱瞻基回南京是因为南京一直地震,二月份有记录的是六次,三月份15次,平均两天一震,这都不用别人说,朱高炽自己都知道这玩意儿晦气,所以四月份朱高炽自己祭长陵看了他爸爸,然后他让朱瞻基去南京去祭孝陵,看看朱元璋是不是生气,
还有朱高炽暴毙的当天,《国榷》也记载:上不豫,史书里头“不豫”应该解释为:不舒服,明朝每一个皇帝的死前都有记载:上不豫,这都是给暴毙找个借口,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靖难后传八:朱高炽被害经过。
和朱元璋的情况一样,大臣如果想要动手做掉朱高炽是没机会的,还得是家人,那也没有别人,就是朱高炽的媳妇张氏,说一下她的作案动机,张氏是洪武28年,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嫁给朱高炽的,标准的平民出身,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就一下变成了太子妃,前途一片大好,
这个时候出现个什么情况,朱棣为了让朱高炽这个太子能坐稳,又让他娶了两个妃子,一个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女,一个是荣国公张玉的孙女,郭英和张玉是南北两派军队的元老,尤其是郭英家,一门两侯,而且还是朱元璋封的,所以朱高炽继位之后,别看晚入宫将近十年,郭英的孙女儿就直接封到了贵妃,仅在张皇后之后,而张玉的孙女是紧随其后,那这个张皇后待着就很难受了,就这两位你说他能管得了谁,就不指挥她就已经不错了,这个情况就让军队的天敌内阁看到了机会,
肯定会有人提醒张皇后,您堂堂中宫皇后,皇太子的母亲,岂能郁郁久居他人之下,这皇上如果哪天嘎嘣一下没了,您就是太后了,还收拾不了他俩,张皇后一听这个对呀,然后朱高炽就没了,朱高炽被干掉之后,皇后和内阁各取所需,
杨士奇是写遗诏去忽悠朱瞻基回南京,而张皇后直接以皇帝遗命这个借口,让郭贵妃殉葬了,其实这个违反了明朝的制度,朱元璋规定后宫勋贵功臣之女是不需要殉葬的,朱高炽就不可能下这个命令,这就是张皇后公报私仇,而且郭贵妃殉葬后的三个月,就是洪熙元年闰七月,郭贵妃的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弟弟朱瞻凯17岁就没了,你可见这两个人的仇很大,
张皇后敢这么干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郭贵妃的父亲,二代武定侯郭铭人没了,年纪不大,也是原因不明,而荣国公张玉的孙女,她就不敢动,因为人家的爹是英国公张辅,中军都督府都督,还加正一品太师衔,张辅是明朝第二个活着拿到太师头衔的人,整个京城的部队,都在他手里,张皇后要是敢让她闺女殉葬,军队就直接能进皇宫,
朱瞻基继位之后,为了控制这个新上来的皇帝,张太后又和内阁联手废掉了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换成了自己人,贵妃孙氏,明朝作家王琦的《寓圃杂记》,还有明末查继佐的《罪惟录》,还包括清朝修的明史《后妃列传》,都有记载,这个孙贵妃是用别人的孩子冒充皇子,才当上皇后的,
我说一下过程,就是朱瞻基继位以后,快30了没有儿子,皇后胡善祥生不出儿子还生病,当然这个有可能是张太后弄的,而孙贵妃这时候也没有儿子,宣德二年11月份,皇宫里头有人生了一个男孩,孙贵妃就把这个孩子抱过来说成是自己的,就是朱祁镇,
到第二年的二月,三个月大的朱祁镇就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孙贵妃母凭子贵就被册封成了皇后,而原先的皇后胡善祥就被废了,当尼姑去了,
主流的观点一直认为,怀孕十个月,孙贵妃自己她肯定瞒不住,这个她自己一个人肯定是瞒不住的,但是如果有张太后的帮忙,这个就没有问题,之前我就说过,朱高炽和李时勉吵架那件事,朱瞻基就是一年多才知道的,那个就是张太后和内阁一起瞒的,
孙贵妃假怀孕,后宫里头操作一下就可以了,这对于张太后来说就太简单了,所以明朝皇帝的血脉在朱祁镇这就有可能被换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明十三陵还在,咱有机会知道真相,说一下张太后为什么要力捧这个孙贵妃,
原先的皇后胡善祥,那是永乐15年朱棣给选的,父亲还是中军都督佥事,是个军官,而孙贵妃是打小就被张太后带进宫来的,父亲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一个九品的小文官,张太后本身她就是河南永城县的人,这就是她老家的人,张太后如果想长时间的控制朝政,她必须找一个这样可靠的人。
靖难后传九:朱瞻基斗内阁。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按照明朝的规矩,封了亲王之后就应该就藩去了,结果朱高旭在京城整整混了13年没走,朱棣那是何等英明的一个人,他能允许朱高煦待这么长时间,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对这个太子不太满意,想立老二,朱高炽他不能打仗,而且为了保住他自己太子的位置,他成天和文官勾勾搭搭,这是朱棣最厌恶的。
谢缙就是因为这事死的,史书说朱高煦赖在京城是想争太子,那不是他想的事,谁当太子那是朱棣决定的,
朱棣既然让朱高煦留在京城,就说明朱棣考虑过他,但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就因为朱高煦是老二,永乐13年,朱棣带16岁的朱瞻基北伐,意思就是要放弃太子,直接培养孙子了,朱高煦的政治生涯也就结束了,
永乐15年,朱瞻基结婚了,朱棣亲自安排的娶的是光禄四卿胡荣的闺女胡善祥,这回朱高煦再不走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就在朱瞻基结婚的当月,三月份,朱高煦被撵到山东乐安州,就藩去了,就彻底凉了,
朱棣的考虑是很周全的,山东乐安离北京城只有300多公里,就今天走明天就到,乐安还不像济南和德州,他连个城都没有,朱高煦还没有护卫,他就没得放,你就看朱高煦谋反,他既没起兵,也没离开过乐安,典型儿的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忽忽悠悠的就谋反了,然后又忽忽悠悠的就被抓走了,朱高煦谋反就和山东唐赛儿起义,还有正德朝的宁王反叛一样,都是文官指使的,就是内阁和皇帝打架,然后朱高煦被内阁忽悠,让人家当枪使,
朱瞻基继位的时候,明朝的内阁就已经成型了,就在他爹在位的那十个月的事儿,朱瞻基的风格和朱棣是一样的,很强硬,结果一继位就和内阁掐起来了,咱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新帝即位要大赦天下,然后太常寺卿王勉,浙江布政司孙俊,还有浙江布政司参议,河南参议和陕西按察佥事,这一帮人借机会也被安排大赦,
他们几个是因为贪污被罢官、流放、削籍的,而且他们不仅想大赦,还想官复原职,在朝中能办这个事儿的,只有杨士奇和内阁那几个人,结果被朱瞻基发现,就把这个事给搅和黄了,第二个,宣德元年正月,朱瞻基命宣府,河南,山东等地的部队进京,他就要亲自带兵,并且在四月命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和都督马英领兵两万争交趾,交趾是在洪熙朝开始乱的,因为去西洋贸易的船都需要在交趾补给,那是文官为了方便走私特意搞乱的,
朱瞻基征交趾,这又坏了内阁的好事儿,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永乐18年,因为平定山东唐赛儿叛乱表现出色,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这和汉朝那个卫青是同名儿,被朱棣火线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使,从三品直接提到正二品,跳了一级,之前讲过山东唐赛儿叛乱,就是文官策划的,卫青坏了人家的好事,文官一直记着仇呢,
洪熙元年,杨士奇他们几个公报私仇,抓了个罪,就把卫青下狱了,朱瞻基一继位,马上就把卫青放出来,而且恢复了山东都指挥的职位,全部都是和内阁对着干,最后哪件事让内阁忍不了了,宣德元年的七月,朱瞻基设立内书堂,他让翰林修撰教宫里的小太监读书,明朝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朱瞻基设立内书堂是七月份,八月份,朝里头就传出来朱高煦要反的消息,就这么巧。
杨士奇幕后操纵,朱瞻基兵败交趾
土木堡之变,一般认为是明朝军事的转折点,其实不对,从洪熙朝内阁成立开始,朱瞻基征交趾,军队就开始出事了,朱棣在位期间,英国公张辅和丰城候李滨先后挂征夷将军印,镇守交趾,打的服服帖帖,有一小撮不服的叫黎利,只有几百人,已经被打到老挝去了,明仁宗继位的第二个月,就是永乐22年九月,镇守交趾的保定侯孟英和荣昌伯陈智,就准备杀到老挝把黎利这伙儿人消灭掉,结果朝廷一纸敕令,不让打了。命诏谕之还土,就还让这伙儿人回家,朱高炽再废物,也不可能下这样的命令,这道命令肯定来自于杨士奇,因为内阁决定要利用黎利这伙人,当月镇守交趾18年的布政使兼暗察使黄福,被调回了南京,黄福也是文官,为啥要调走他,因为他是山东人,北方人,不是一伙的,两个月后,主战的保定侯孟英被抓了个罪,削爵,调到了云南,同时朱棣安排在交趾的镇守太监马骐也被召回,
也就是仁宗继位三个月之内,朱棣安排在交子的文官武将加上太监,全部被调用,然后内阁派来了一个新的镇守太监叫山寿,掌管交趾一切事务,这个山寿到交趾之后,军队就再也不剿匪了,养着。山寿来的时候,黎利是400多人,躲在老挝,宣德二年四月,黎璃攻打昌江城的时候,竟然能组织到8万多人,这才一年多,交织的局面就全面崩溃,朱瞻基不得已只能效仿朱棣又征了一遍交趾,他命太子太傅安远侯柳升出广西,太傅黔国公沐晟出云南,就除了英国公张辅,他得镇守北京,不能动以外,剩下明朝排名靠前的武将,基本全都去了,结果和土木堡一样,军队出去就出事了,
安远侯柳升,陪朱棣五次北伐啥事儿没有,宣德二年九月,刚到镇南关,就是现在中越边境的友谊关,重埋伏就阵亡了,柳升是总兵。副总兵保定伯良明,当天没有参加战斗,在军营里暴毙,第2天,参战军务的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李庆,北京顺义人,也是北方人,也在军营里暴毙,按照明史的一贯手法,这两个人都是病死的,就和皇帝一样,三名主帅在两天之内全部意外去世,这够邪门吧,还没完,第3天,柳升率领的明军东路军70000人全军覆没,是不是找到了土木堡和萨尔浒的感觉,
黔国公沐晟和驻守交趾的成山侯王通,也好不哪去,进攻找不着人,等你不想打的时候,走到哪儿都中埋伏,那叫一个准,沐晟是活活被打回云南,王通在交趾是守在城里,根本不敢出去,两个月之后,朱瞻基南征就宣布失败,
就很明显,明君的一举一动,黎利提前都知道了,而且明朝的军队中肯定还有卧底,有人下毒、搞破坏,能够完成这个操作的没有别人,只有杨士奇,因为明朝的军队调度全部归兵部负责,而杨士奇他就是内额首辅兼兵部尚书,明朝文人在写历史的时候原则是好事都是自己的,坏事都是太监、武将,要不就是皇帝的搞乱交趾,他们说是朱棣派去的太监马骐干的,交趾作战不利,他们说是成山侯王通不敢主动出击,最后放弃交趾,他们说是朱瞻基的主意,反正跟文官是一点关系没有,摘得干干净净,
撤出交趾之后,成山侯王通被文官弹劾下狱,差点给杀了,而真正搞乱交趾的镇守太监山寿,因为有内阁罩着,人家最后啥事没有,但是交趾在明朝没的时候,就算是崇祯上吊,南明阶段,它依然是明朝的领土,不是属国,叫安南都统使司是嘉靖拿回来的,就是那个不上朝的老道,所以谁要说嘉靖不行,你就大嘴巴抽他,
嘉靖18年,交趾那时候已经叫安南国了,又乱了,姓黎的又被姓莫的篡了位,嘉靖借机派咸宁侯仇鸾,一年就把安南给平了,废安南国号改都统使司。就又变成明朝的领土了,
嘉靖对文官也不好,和朱元璋有的一拼,所以史书里这一段没怎么记,但是嘉靖在征南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你们肯定听过,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灵刀,风吹驼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万历年间记录这首诗叫《送毛伯文》,说是嘉靖写给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毛伯文,但是这首诗里头又是大将,又是横刀还解战袍,明显和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洪武28年,征南将军杨文广西平叛,朱元璋曾经写过一首读)叫《送杨文南征》,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雷鸣甲胄乾坤静,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真有种,穴中蝼蚁竟何逃。
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听伯劳。嘉靖就是完全效仿朱元璋写的,他这明显是写给征夷将军咸宁侯仇鸾的,但是明朝的文官他见不得武将好,所以他们连首诗都抢,已经不要脸到了极致。
靖难后传十:朱高煦谋反。
朱高煦谋反,文官给编了一个特别宏大的计划,说他设立五军都督府,五个都督都任命了,然后六部的尚书也都安排完了,准备向西先取济南,然后北上再取北京就准备继位了,实际最后朱高煦连自己汉王府都没出去就投降了,反差特别大,
汉王谋反和明武宗时期的宁王谋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还没动,京城里消息先传出来了,这个就有问题,正常人谁造反也不可能提前发通知,特别还是去京城宣传,所以实际的情况是七月,朱瞻基设立内书堂,准备用司礼监太监去压制内阁,然后八月份,杨士奇一党就在京城放出风声,说朱高煦要谋反,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给朱瞻基施压,
然后他们私下里联系了朱高煦,表示朱瞻基这小子不行,只要汉王您振臂一呼,我们就支持您,也就是说朱高煦谋反这个事,他本人实际上是后知道的,汉王要造反这个消息,朱瞻基肯定能听到,因为内阁放这信儿就是给他听的,
朱瞻基第一个反应是,他不相信汉王能反,于是他安排宫中的太监侯泰,给朱高煦带去一封信,这封信是存在的,信里面说,老朱家的人里面和我最亲的,也就是二叔您了,朱瞻基这时候没儿子,现在有人挑拨咱们叔侄间的关系,咱们得防着点儿,您说是不是,原文是,或有称间窃发者,不得不备,为叔鉴之,
就这话说的非常的客气,而且留有余地,因为朱瞻基刚继位,他也不希望有人造反,坏就坏在内阁太能忽悠了,朱高煦他参加过靖难,他知道朱棣那个皇帝就是别人帮着抢来的,所以他认为只要文武百官支持我,都是叔叔抢侄子,然后他就上头了,朱高煦派百户陈刚回了一封信,这信里说,你爹就在位那么几个月,大肆封赏,提拔这些文官,把洪武、永乐的祖制都给改了,现在朝廷里,以夏元吉为首的奸臣当道,我现在要清君侧,你把他们交出来,
他这封信说的吧都是事实,朱高炽确实垃圾,夏元吉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这封信完全是照搬当年朱棣靖难时候的那篇檄文,朱棣是让建文帝把齐泰和黄子澄交出来,这话如果说了那就相当于反了,
然后朱瞻基就不得不亲征,杨士奇和杨荣,他们原本是拦着朱瞻基不想让他亲征的,因为内阁他巴不得想把事情搞大,但是朱瞻基也不傻,靖难这才20多年,李景隆和耿炳文那个例子在那摆着呢,军队是绝对不可能交给别人的,
所以当朱瞻基一宣布亲征的时候,朱高煦就发现上当了,一个动真格的都没有,朱棣当年靖难帮他的是什么人,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武定侯,都是这个级别,那相当于是明朝的全部的军队,
你再看朱高煦,九月份,因为谋反案,第一批被诛杀的就是朱高煦唯一能调动的那几个人,有青州卫的指挥,安乐州的支州,千户盛坚还有一个百户井盛,就你连百户这级别如果都用上了的话,那就没法造反了,所以朱瞻基从北京走到乐安走了10天,就想看看谁敢动,结果一个敢动的都没有,到乐安的当天,朱高煦就投降了,
内阁除了忽悠汉王造反以外,还干了几件挺不要脸的事,第一个,朱高煦出城投降,《国榷》记载,群臣共核煦,宜正罪,就是文官都要求把朱高煦就地正法,审都没审就要置人于死地,他什么意思,因为文官私下里都联系过朱高煦,他们怕被发现,所以想杀人灭口,
第二个,班师回来的路上,户部侍郎陈山,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说赵王和汉王的关系一直不错,咱们回去的路上应该一个回手掏,把赵王顺道也灭了,这是内阁想借机削弱皇帝的宗室,
然后第三个,他们还造了个谣,说说朱高煦曾经写信策反英国公张辅,这事儿吧,根本一点证据都没有,但是史书里他就写下来了,张辅是朱高炽的老丈人,那相当于是朱瞻基的姥爷,谁造反也不可能去策反人家亲戚,再说张辅已经是英国公,外加太师头衔儿,就明朝这就已经到头儿了,你朱高煦还能给他啥,所以文官这就是想借谋反案,把张辅也除掉,因为张辅是军队的绝对大哥,京城的部队在他手里,文官想要控制军队,就必须先干掉张辅。
靖难后传十一:朱瞻基被害。
朱瞻基从十几岁就开始和朱棣混,就这爷俩的执政风格一模一样,最后就连被害都是一样的,朱棣在位20多年,北伐五次,朱瞻基是三次巡边,加上一次亲征朱高煦,十年出击了四趟,比朱棣还拼,第二个朱棣强行把都城定在了北京,杨士奇他们干掉了朱高炽,就想骗朱瞻基回南京,
但是朱瞻基坚决不走,宣德十年北京叫了十年的行在,就是谁也拿谁没办法,第三个,朱棣为了对付文官,设立了东辑事厂,暗中监视文官。朱瞻基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直接给内阁找了个上级,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有掌印太监,
这个对于文官来讲,比朱棣那个东厂还招人恨,最后这爷俩都是因为下西洋被人下手干的,朱棣是永乐22年的正月,命郑和去旧港宣慰司,半年之后,就是七月份暴毙在榆木川,朱瞻基是宣德九年的六月份,命王景弘也是去旧港宣慰司,也是半年之后正月暴毙的,
两个人都是下诏出海,半年之后就暴毙了,他们让船队出海去旧港干什么,明朝的史书是能不写就不写,生怕别人知道,朱瞻基那一次《国榷》根本就没有记,那是太监王景弘写了一本书叫《赴西洋水程》记下来的,而朱棣那一次《国榷》是说他去给旧港宣慰使施继孙送一个官印,郑和的船队是两万多人,两万多人送一个官印,这有点说不过去,
1983年江苏太仓市出土了一个明代的古墓,那个墓的主人是明朝太仓卫副千户周文,他的墓志铭里头记载,永乐22年,朱棣命内臣下西洋,忽鲁谟斯等国。选侯偕行,这个忽鲁谟斯就是现在的伊朗霍尔木兹,
朱棣还是下西洋去阿拉伯那边做买卖,旧港就是现在的印尼苏门答腊,在永乐和宣德朝,那就是明朝的领土,下西洋必须从那出发,比如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就是宣德五年那一次,朱瞻基就是六月份下诏,船队12月从南京出发,第二年六月才到的旧港,然后从那儿再走,宣德九年,朱瞻基还是六月下诏,第二年正月,王景弘的船队正在等待下西洋的命令,朱瞻基就被干掉了,这个时间拿捏的是刚刚的好,
朱瞻基被害的细节,没有任何记载,只能靠个人推测,朱元璋和朱棣那个我还能推测一下,因为史书记得比较细,朱瞻基去世的前后,明朝的史书基本上啥也没写,朱元璋的太祖实录是朱棣给修的,朱棣的太宗实录是朱瞻基修的,等到朱瞻基死的时候,英宗是七周岁零两个月,所以他的那个宣宗实录,完全就是杨士奇写的,皇帝十月份还在带兵巡边,两个月之后人就没了,你就让杨士奇编,他也编不出合理的理由来,所以干脆就啥也不写,
朱瞻基的被害应该和他爹的情况一模一样,就是内阁勾结后宫,就是杨士奇出主意,皇后下药,朱瞻基的这个媳妇孙氏,是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他也是完全按照张太后学的,朱瞻基他妈当年干掉朱高炽之后,殉葬了后宫五个妃子,而朱瞻基这个媳妇孙氏手更黑,他团灭了朱瞻基整个后宫,除了朱祁钰的母亲,还有那个已经当尼姑的胡善祥,剩下十个妃子全部被殉葬,一个没留,十个妃子,朱瞻基在位十年,一个孩子都没生出来,
你就说这皇后和太后有多厉害,朱瞻基被害,英宗继位才七岁多,杨士奇在遗诏里特意写了一句,国家重务必禀皇太后,皇后行之。有了这句话之后,朱瞻基的媳妇和老妈连垂帘都省了,名正言顺的控制朝政,皇宫内的他们说了算,皇宫外的内阁说了算,狼狈为奸、群魔乱舞,
张太后的两个兄弟,张昶封彭城伯,张升封惠安伯,孙皇后他爹孙忠封会昌侯,一点儿军功没有不说,他们还世袭,就因为他们起的这个头,嘉靖八年,嘉靖特意在大明律里头加了一条,外戚风爵无军功不能世袭,不过没啥用,就是嘉靖一死,他们涛声依旧,
杨士奇他们那就更潇洒了,比当年齐泰和黄子澄还要过分,第一个,他们撤了衙门中的检校,就是校尉,减少了对文官的约束,第二,他们停了松花江的造船厂,把负责造船的太监和都指挥使直接就流放了,这是,防止皇帝再下西洋,第三,他们撤了浙江定海沈家门,长江出海口的水军,还放弃了旧港悬慰司,这就是为以后文官走私扫清障碍,第四,皇家的上林院监十个衙门被撤了六个,由皇宫内官控制的11万军队和校尉也被抢走了,
明英宗还没成年就变成光杆司令了,最后影响明朝最大的就是杨士奇开始向军队派出镇守大臣,文官开始插手军队的事务,明朝从永乐宣德的盛世瞬间衰弱,包括财政枯竭,还有军事上的萎缩,就是杨士奇和后宫那两个娘们一手造成的。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3
版主: Softfist
-
2028zhufu(小强)楼主
-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
- 帖子: 391
-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1
- 帖子: 188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3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3
朱棣余生都在找朱允炆就是因为朱允炆在共济会(通过文官系统)的支持下不断给自己找麻烦。
他找到朱允炆后也许下令把朱允炆做掉了,但代价是自己第二年也“暴毙”了。
他找到朱允炆后也许下令把朱允炆做掉了,但代价是自己第二年也“暴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