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吴越
我怀疑他们继承了早期人类吃不上肉就去当半食腐动物的血统。长期在河边捡死鱼吃
——————————
民众有了土地,就有了收入来源,国家也就可以收税,因此,土地收成就和国家财富直接挂钩,在帝国开始的时候,土地收成按比例上缴国家的税费就是人头税,此时不需要收资产税也没问题。
国家发展了一些年以后,土地就开始兼并,导致国家税收萎缩。在现代人的想象中,土地兼并就是强买强卖,一定有很多“白毛女”那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真实的兼并并非是那样,富家大户的土地之所以越来越多,是税收制度出了问题,导致很多农民心甘情愿地把土地廉价卖给士绅。
海瑞出名以后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他上任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拯救江南的赋税。
江南富甲天下,按道理税收也应该占全国的大头,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徭役繁重,很多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就把土地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当地士绅权贵,而他们自己化身为士绅的佃农或者家仆。士绅大户因为有科举功名,可以不纳粮,结果便是膏腴之地江南的赋税有时候还不如一些落后地方。
上海在明朝时期是松江府,嘉靖时期当地最有权势的是首辅徐阶家族,整个松江府的赋税几乎都进了他家,朋友王畿规劝他减少一些土地,20万亩实在是太多了。
可是徐阶说他家只有三五万亩,其他的大多是别人寄在他家的,他家只是收点费用而已。
也就是说松江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就把土地寄养在徐阶家,每年给他家一些费用,如此一来,徐阶家有了好处,而农民在名义上没有了土地,也就不需要承担繁重的徭役,真可谓一事两利。
最终的结果是明朝赋税总是收不上去,这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句话可不是戏言。
土地在古代是资源的载体,也是税收的工具。历史上的收税,要么就是收人头税,要么就是收土地税,土地税就是现代所说的资源税,明朝这两个税都收不上来,怎么能不灭亡呢?
明朝灭亡以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康熙时期虽然说是盛世,可是地主圈地现象非常猖獗,一直到康熙24年下诏“嗣后永不许圈”之后才安宁下来,可是很多地已经圈了,不用交人头税了。
康熙没有勇气改革,把问题都留给了他儿子,雍正实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意思就是在徭役和缴税的事情上没人有特权,再配合“摊丁入亩”的政策,促使拥有很多土地的士绅阶层必须要多纳粮,充实国库。如果不是这个政策,那雍正和乾隆连续半个世纪对西北的用兵就没有财政支撑,也就无法收付新疆。
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死于土地兼并之后流民太多引发的农民起义,但是清朝的灭亡主要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国内资源流出引发的极度贫困化。
说简单一点就是被洋人收了税,《辛丑条约》赔偿4亿两白银,全国4亿人一人赔偿1两,这就是被洋人收了人头税。
资本入侵,培植买办,摧毁国内的民族工商业,随后引发经济大起大落,这就是被洋人收了“土地税”,因为这是在资产端实行的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