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蘸番茄酱品味人生ketchup1 写了: 2025年 3月 16日 21:26 这本书要经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有共鸣。人年轻的时候大部分经历都是美好的,只有等经历足够多了,才开始慢慢理解这书。
你注意那个评论里有一句“学校逼着我读这书”。 美国的教育还是比中国更贴近人生真相。可惜现在美国的不少年轻人养尊处优惯了,没了他们前辈们那种进取精神。中国吗,天天读书内卷,那有功夫考虑什么是人生真相。
老人与海
版主: kazaawang, wh
#21 Re: 老人与海
标签/Tags:
#25 Re: 老人与海
只记得写老人和鱼的搏斗以及在海上的生存非常细致琐碎,大大违背想当然的海明威的简洁文风。wdong 写了: 2025年 3月 16日 19:59 海明威这书一直味同嚼蜡。电影我也看过,也是嚼蜡。下面是这书在goodreads上的高赞评论,可见嚼蜡的不止我一个。
但是我坚信如果一个东西有很多人说它好,那就肯定有它好的地方。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快乐。所以这两天开始怼这书。
百度对这书的总结是这样: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毕竟在中国一本书要出名总得有点positive的东西。
Anyway,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这书好的地方。
除了表面上的捕鱼,其实这书里特别是前半段一直在隐晦地描述老人的现状,以及隐喻老人的未来。
比如在书一开始的时候老人已经一天只吃一顿了,而且往往需要小男孩的照顾。书里时不时通过一两句点睛之笔让真实情况在读者的眼里一闪而过:“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 --这是老人对他自己未来的描述。村人嫌老人运气不好,但其实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个入不敷出的老人对社会而言是一个负担。老人出海都需去比别人更远海域。这与其说是老人不服输,还不如说这是老人被社会抛弃的象征。甚至从老人生吃鱼肉可以推断,老人其实不是啥都没有捕到,而是他捕到的东西可能已经在船上吃掉了。
"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 nor of women, nor of great occurrences, nor of great fish, nor fights, nor contests of strength, nor of his wife. 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They played like young ca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 He never dreamed about the boy. He simply woke, looked out the open door at the moon and unrolled his trousers and put them on."
所有关于爱情、力量、奋斗的梦都已经消失。狮子属于他的过去——那是他曾经年轻、强壮和自由的时代。他不会梦见男孩,因为男孩是他的现实,是他的失败。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拐弯抹角点到即止(寻找这些线索会成为重读此书的乐趣)。主线剧情则是老人与海搏斗。最后虽然老人传奇般地搬回来了巨型鱼骨,但是这鱼骨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老人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更差了。这条鱼甚至可以说是老人自己的隐喻。辛劳了一辈子,最后被社会剥削得只剩一具骨架。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表面上对近在眼前的毁灭的回避,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的来源。
有的东西,比如老人与海这本书,再比如贝多芬。你没看进去听进去时,会觉得其实也不咋地,还不如莫扎特喜庆。但是当你感受到了它背后的力量,真的会让人汗毛直竖。
下面是我和chatgpt分析后让chatgpt执笔写的,也贴出来。AI写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太差,不尽兴。今天决定自己把这个帖子写了。
https://chatgpt.com/canvas/shared/67d6c ... 360cb54f36
同期看了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好像简洁含蓄得多。尤其山顶那只风干的死豹子,神秘无踪,威风凛凛。
#26 Re: 老人与海
电报式语言变成了bbs式语言。wh 写了: 2025年 3月 16日 23:31 只记得写老人和鱼的搏斗以及在海上的生存非常细致琐碎,大大违背想当然的海明威的简洁文风。
同期看了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好像简洁含蓄得多。尤其山顶那只风干的死豹子,神秘无踪,威风凛凛。
-
- 著名点评
juderiverman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232
- 帖子: 3334
-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28日 08:36
#29 Re: 老人与海
赞,“ 这条鱼甚至可以说是老人自己的隐喻。辛劳了一辈子,最后被社会剥削得只剩一具骨架。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表面上对近在眼前的毁灭的回避,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的来源。”
海明威的小说在今天看,太隐晦了,比方,一天的等待,白象似的群山。那个时代的人们耐心稍高。
海明威的小说在今天看,太隐晦了,比方,一天的等待,白象似的群山。那个时代的人们耐心稍高。
“We achieve inner peace when our schedule aligns with our values.”
#33 Re: 老人与海
写的很好啊wdong 写了: 2025年 3月 16日 19:59 海明威这书一直味同嚼蜡。电影我也看过,也是嚼蜡。下面是这书在goodreads上的高赞评论,可见嚼蜡的不止我一个。
但是我坚信如果一个东西有很多人说它好,那就肯定有它好的地方。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快乐。所以这两天开始怼这书。
百度对这书的总结是这样: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毕竟在中国一本书要出名总得有点positive的东西。
Anyway,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这书好的地方。
除了表面上的捕鱼,其实这书里特别是前半段一直在隐晦地描述老人的现状,以及隐喻老人的未来。
比如在书一开始的时候老人已经一天只吃一顿了,而且往往需要小男孩的照顾。书里时不时通过一两句点睛之笔让真实情况在读者的眼里一闪而过:“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 --这是老人对他自己未来的描述。村人嫌老人运气不好,但其实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个入不敷出的老人对社会而言是一个负担。老人出海都需去比别人更远海域。这与其说是老人不服输,还不如说这是老人被社会抛弃的象征。甚至从老人生吃鱼肉可以推断,老人其实不是啥都没有捕到,而是他捕到的东西可能已经在船上吃掉了。
"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 nor of women, nor of great occurrences, nor of great fish, nor fights, nor contests of strength, nor of his wife. 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They played like young ca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 He never dreamed about the boy. He simply woke, looked out the open door at the moon and unrolled his trousers and put them on."
所有关于爱情、力量、奋斗的梦都已经消失。狮子属于他的过去——那是他曾经年轻、强壮和自由的时代。他不会梦见男孩,因为男孩是他的现实,是他的失败。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拐弯抹角点到即止(寻找这些线索会成为重读此书的乐趣)。主线剧情则是老人与海搏斗。最后虽然老人传奇般地搬回来了巨型鱼骨,但是这鱼骨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老人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更差了。这条鱼甚至可以说是老人自己的隐喻。辛劳了一辈子,最后被社会剥削得只剩一具骨架。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表面上对近在眼前的毁灭的回避,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的来源。
有的东西,比如老人与海这本书,再比如贝多芬。你没看进去听进去时,会觉得其实也不咋地,还不如莫扎特喜庆。但是当你感受到了它背后的力量,真的会让人汗毛直竖。
下面是我和chatgpt分析后让chatgpt执笔写的,也贴出来。AI写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太差,不尽兴。今天决定自己把这个帖子写了。
https://chatgpt.com/canvas/shared/67d6c ... 360cb54f36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没读懂,也是感觉味同嚼蜡。读完没啥印象,只记得就是不断地跟那个大鱼fighting。看了你的分析,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34 Re: 老人与海
我觉得这个百度的评价有点不符合事实。两点,一是海明威自称是lost generation,第二,他最后是自杀的。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会是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wdong 写了: 2025年 3月 16日 19:59 海明威这书一直味同嚼蜡。电影我也看过,也是嚼蜡。下面是这书在goodreads上的高赞评论,可见嚼蜡的不止我一个。
但是我坚信如果一个东西有很多人说它好,那就肯定有它好的地方。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快乐。所以这两天开始怼这书。
百度对这书的总结是这样: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毕竟在中国一本书要出名总得有点positive的东西。
Anyway,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这书好的地方。
除了表面上的捕鱼,其实这书里特别是前半段一直在隐晦地描述老人的现状,以及隐喻老人的未来。
比如在书一开始的时候老人已经一天只吃一顿了,而且往往需要小男孩的照顾。书里时不时通过一两句点睛之笔让真实情况在读者的眼里一闪而过:“First you borrow, then you beg" --这是老人对他自己未来的描述。村人嫌老人运气不好,但其实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个入不敷出的老人对社会而言是一个负担。老人出海都需去比别人更远海域。这与其说是老人不服输,还不如说这是老人被社会抛弃的象征。甚至从老人生吃鱼肉可以推断,老人其实不是啥都没有捕到,而是他捕到的东西可能已经在船上吃掉了。
"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 nor of women, nor of great occurrences, nor of great fish, nor fights, nor contests of strength, nor of his wife. 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 They played like young cats in the dusk and he loved them as he loved the boy. He never dreamed about the boy. He simply woke, looked out the open door at the moon and unrolled his trousers and put them on."
所有关于爱情、力量、奋斗的梦都已经消失。狮子属于他的过去——那是他曾经年轻、强壮和自由的时代。他不会梦见男孩,因为男孩是他的现实,是他的失败。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拐弯抹角点到即止(寻找这些线索会成为重读此书的乐趣)。主线剧情则是老人与海搏斗。最后虽然老人传奇般地搬回来了巨型鱼骨,但是这鱼骨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老人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改善,甚至更差了。这条鱼甚至可以说是老人自己的隐喻。辛劳了一辈子,最后被社会剥削得只剩一具骨架。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及表面上对近在眼前的毁灭的回避,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的来源。
有的东西,比如老人与海这本书,再比如贝多芬。你没看进去听进去时,会觉得其实也不咋地,还不如莫扎特喜庆。但是当你感受到了它背后的力量,真的会让人汗毛直竖。
下面是我和chatgpt分析后让chatgpt执笔写的,也贴出来。AI写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太差,不尽兴。今天决定自己把这个帖子写了。
https://chatgpt.com/canvas/shared/67d6c ... 360cb54f36
#38 Re: 老人与海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老人与海》是本好书,但不适合年轻人读。
《老人与海》是本好书,但不适合年轻人读。
Joe Biden Says He Needs More Sleep and Less Work at Night.
夜晚多睡觉,少干活。
夜晚多睡觉,少干活。
#39 Re: 老人与海
你们都没摸门
艺术原意是手艺技术
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绘画雕塑
不在于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那都是外行附庸风雅的说法
艺术作品要立得住
就是技术先进
文学就是对文字和段落的技术先进
音乐就是对音符和段落的技术先进
贝多芬你听着没什么那是因为他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你见怪不怪了 在当时 那是惊世骇俗的 没人想到音乐能那么写
海明威即便在美国也不算段位高的作家
但他的技术在于新闻写作报告文学和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美国作家
技术能镇住的是非此杰拉德和福克纳
艺术原意是手艺技术
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绘画雕塑
不在于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那都是外行附庸风雅的说法
艺术作品要立得住
就是技术先进
文学就是对文字和段落的技术先进
音乐就是对音符和段落的技术先进
贝多芬你听着没什么那是因为他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你见怪不怪了 在当时 那是惊世骇俗的 没人想到音乐能那么写
海明威即便在美国也不算段位高的作家
但他的技术在于新闻写作报告文学和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美国作家
技术能镇住的是非此杰拉德和福克纳
急急如丧家之犬
忙忙似漏网之鱼
忙忙似漏网之鱼
#40 Re: 老人与海
海明威参加过巴黎收复战,指挥过游击队。
他其实不是合格的军事记者。
他其实不是合格的军事记者。
Joe Biden Says He Needs More Sleep and Less Work at Night.
夜晚多睡觉,少干活。
夜晚多睡觉,少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