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在城市干不动了,突然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没想到,回家过了个年,彻底打消了回县城的计划。
刷短视频,我以为的县城生活会是李子柒那样,消费低节奏慢,起码活的平静安稳,不用像现在这么卷。
打开boss直聘翻了翻,发布的岗位屈指可数,大部分都是销售,电销,再不就是服务员,没有可选择的余地,打一棍子能打死10个销售,标题写着月入过万,点进去一看底薪2500,试用期工资1800,并且不交社保。
我邻居家的发小,大专学的学前教育,回县城找幼儿园老师的活,公立园进不去,私立园要么不签合同,要么一个月才2200,还得天天加班做环创,最后只能去超市当理货员。
她跟我说,最后悔的就是从大城市回来,以前虽然累但能赚点钱,现在又心累又没钱,不知道自己回来图啥,去县城的人才市场看了看,门口全是找活的人,一个收银员岗位能有十几个人抢,想找个有社保、不加班的工作,比登天还难。
县城的体面先在工资条上凉透了。
最讽刺的是,工资跌成这样,县城消费却没见降。
前几天陪我妈去菜市场,西红柿三块五一斤,比市里超市还贵五毛;我理个发,普通理发店从二十涨到三十,老板说“房租涨了,洗发水也贵了,不涨不行”。
我自己买箱纯牛奶,县城超市卖68,还说是促销价,我在网上买才35,问县城超市老板咋这么贵,他说“从市里调货要运费,进少了还没优惠,总不能亏本卖吧”,给侄子买个奥特曼玩具,县城玩具店要98,网上同款才50,要不是看小孩喜欢,我高低不花这冤枉钱。
大城市的消费可选择太多,价格反而卷起来了,小县城的消费‘别无选择’,物流成本高、商家少,再贵也得掏腰包。 收入不高,消费没降,人却越来越少,老板们只能硬扛,扛不住就关门。
更让人窒息的,是小城市的观念和氛围。
虽说我们国家是人情社会,小县城就是人情中的人情,没有人脉寸步难行。
去诊所看病,医生可能是同事的老公,哪个局的局长可能是某个同事的公公,想要办点事,找熟人攀关系送礼请吃饭一条龙下来,累得半死事儿还不一定办下来,如果说大城市打拼靠的是学历和能力,那么在小县城最重要的是人脉和关系。
小县城发展不起来,说到底还是思想封闭落后,把握着重要职位的都是在职多年,一身“老登”味,变相为难年轻人还美其名曰长经验的人。
在这里年轻人不许有自己的思想,必须按照县城运行多年的处事规则做事,“异类”要不被同化,要不被排挤打压。人和人之间更是没有丝毫边界感,打着关心你的旗号做着冒犯你的事,把你从里到外窥探个遍,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在这里到了一定年龄不结婚简直犯了死罪。
大城市容不下年轻人的肉身,小县城安置不了年轻人的灵魂。小县城需要年轻人却留不下年轻人。
回县城一趟,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往大城市跑了,身体疲惫却精神自由,而县城变成了一个空壳,承载着我们长大的温暖记忆,却无法提供让我们继续扎根生长的土壤。

 x1
							x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