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硅谷有多少AI是靠中国技术支撑的?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将赢得AI竞赛。”
不过他随后改口称,美国的竞争对手“只落后几纳秒”,并强调美国必须“加速前进,赢得全球开发者”。
黄仁勋的言论虽然过于简化,但他对美国AI生态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过去一年,他多次为向中国市场出售芯片辩护,认为这对美国有利,尽管华盛顿的出口管制愈发严格。而如今,他最担心的问题,开发者之争,似乎正在悄然失去优势。
近几周,一个微妙的趋势愈发明显:低成本、开源的中国AI模型不仅吸引全球用户,也正在赢得硅谷企业的青睐。
风投人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近日在其知名播客“All-In”节目中透露,他合作的一家公司已将主要AI运算任务转移至北京初创公司Moonshot AI开发的Kimi K2模型。
他直言,这款开源模型“比OpenAI或Anthropic便宜太多”。
随后,Airbnb首席执行官布切斯基(Brian Chesky)也承认,他没有把自家App与ChatGPT整合,因为OpenAI的接口“还不够完善”。
目前Airbnb的新客服系统依赖十多个AI模型,其中“很大程度上使用了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它速度快,效果好,还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切斯基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私交甚笃。
类似的公开承认越来越多。
OpenAI前首席技术官穆拉蒂(Mira Murati)创办的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在博客中写道,其最新研究“受阿里巴巴Qwen3团队成果启发并基于其模型构建”。
还有更隐秘的迹象表明中国AI正悄然融入硅谷。
估值约100亿美元的AI编程公司Cursor上月发布新版本助手,有投资人发现该程序在运行时“自言自语切换成中文”,引发猜测它可能使用了中国的DeepSeek模型。
另一家同样估值约10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Cognition AI也被发现其新代码助手基于智谱AI(Zhipu AI)旗下的Z.ai模型构建。
北京方面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似乎证实此事,称“这体现了开源生态的积极影响”。
根据ATOM项目整理的Hugging Face平台数据,中国AI模型下载量已超越美国。
2024年初,Meta的Llama下载量为1060万次,而阿里巴巴Qwen仅50万次;但到上月,Qwen累计下载量已达3.85亿次,超越Llama的3.46亿次。
如今基于Qwen衍生的模型占平台新增语言模型的40%以上,而Meta份额已降至15%。
尽管外界担忧中国AI可能夹带政治宣传,但对追求效率与成本的开发者而言,这些顾虑显得次要。
开源模型可下载、微调并在本地运行,从而减轻内容与隐私风险。
黄仁勋宣布“中国将赢”或为时尚早。
美国仍在高端芯片与算力上占据领先,但中国的低成本、开放式模式正吸引全球开发者,而开发者正是AI创新的根基。
如果华盛顿想在长远上保持领先,它或许该先弄清:
为什么硅谷正在慢慢转向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