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多很多,但是有偏差,要知道很大一部分人是不能写出来还能放网上。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大部分
火星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版主: kazaawang, wh
#126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主产粮区河南 山东都是,自己去查查
1959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1961年产量只有1958年的70%,全国各地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
#127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呵呵,举不出来 例子 就算了。mondy 写了: 2023年 11月 30日 11:20 主产粮区河南 山东都是,自己去查查
1959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1961年产量只有1958年的70%,全国各地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
那个粮食产量降低,不是天灾。是 大炼钢铁,很多粮食烂在地里 没人收割。完全是 人祸
-
- 论坛元老
cellcycle1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963
- 帖子: 6834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5:59
#129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百度百科里有表格和描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 ... ?fr=ge_ala
下面这些是前面某层主提供的link里的
1959年春夏两季,从南到北出现了罕见的春荒,面积从长江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域。
1至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至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至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至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进入夏季之后,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至8月,出现了以江淮流域为主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已达821.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至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1959年,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
1959年的灾害,除了旱灾、霜冻、洪涝、风雹之外,还出现了蝗灾、粘虫灾、鼠灾。
然而,这次自然灾害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蔓延到了1960年。
继1959年大灾害之后,又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
1至9月,从1959年秋天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在1960年持续大旱。
有些地区甚至300至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粮区合计受灾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68.9%和56.9%。
6至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受灾993.3万公顷。
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等地143.7万公顷。
3至5和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11省区,受灾面积138.1万公顷。
3至9月,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1960年的灾情是还有一个特点:旱、洪灾同时发生,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1961年,灾害还在继续。
1961年,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而成灾面积达2883万公顷,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
灾害从1960年冬季持续到1961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
4至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麦比去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未能播种,河南有73万公顷基本失收。
4至5月,淮河流域遭受霜冻、大风灾害,淮北有375万公顷农田受灾。
4至6月,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
7至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百年未遇,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
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
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风雨侵袭,山洪暴发,冲入伊春市,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绝收。
8至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占9次,淹没180万公顷农田。
综上所述,“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如下:1959年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1960年受灾面积6546万公顷,1961年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 ... ?fr=ge_ala
下面这些是前面某层主提供的link里的
1959年春夏两季,从南到北出现了罕见的春荒,面积从长江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域。
1至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至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至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至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进入夏季之后,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至8月,出现了以江淮流域为主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已达821.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至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1959年,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
1959年的灾害,除了旱灾、霜冻、洪涝、风雹之外,还出现了蝗灾、粘虫灾、鼠灾。
然而,这次自然灾害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蔓延到了1960年。
继1959年大灾害之后,又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
1至9月,从1959年秋天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在1960年持续大旱。
有些地区甚至300至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粮区合计受灾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68.9%和56.9%。
6至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受灾993.3万公顷。
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等地143.7万公顷。
3至5和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11省区,受灾面积138.1万公顷。
3至9月,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1960年的灾情是还有一个特点:旱、洪灾同时发生,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1961年,灾害还在继续。
1961年,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而成灾面积达2883万公顷,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
灾害从1960年冬季持续到1961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
4至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麦比去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未能播种,河南有73万公顷基本失收。
4至5月,淮河流域遭受霜冻、大风灾害,淮北有375万公顷农田受灾。
4至6月,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
7至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百年未遇,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
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
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风雨侵袭,山洪暴发,冲入伊春市,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绝收。
8至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占9次,淹没180万公顷农田。
综上所述,“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如下:1959年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1960年受灾面积6546万公顷,1961年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
#135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https://blog.creaders.net/u/2923/201007/66001.html
1959-1961年全国干旱灾害探讨述评
作者,徐海亮,发布时间:2009/09/05 来源:国史网
灾害状况与灾情概述
1.灾害状况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全国性旱灾,从气象、水文、农业、民政和统计部门记录的原始资料文献看,这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干旱灾害。按照国家气象局分析发布和出版的权威性资料文献[1],水利部统计归纳的资料和研究出版的专著[2],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汇编的《中国灾情报告》[3],概括其记载、归纳与研究,陈述于下:
按《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8年,“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1959年,“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4]刘颖秋主编的《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认为,“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旱情最重的年份”。[5]
《中国灾情报告》认为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除西藏外,大陆各省区旱灾面积高达3812.46万公顷,为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本年灾情是建国后最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是年大旱,除黄河外,还有不少河流断流……1961年,旱情持续,东北局部、西北大部、黄淮、长江流域、西南北部降水偏少2-6成,局部地区偏少6成以上,依然是全国较大范围持续干旱的一年。[6]
人们习惯上将这几年的灾害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从干旱灾害发生、发展,延伸和转移看,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干旱灾害,前后延续了五年。时间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黄河流域、西南、华南为主,1961年春夏秋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连续干旱为主;以及1962年春夏、夏秋的华北黄河流域、东北的干旱。
2.1959-1961年的干旱在建国以来干旱灾害长序列里的地位
成灾统计居于首位。
受灾与成灾面积是衡量灾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干旱这一黑箱系统产出结果。长系列来看,它是气象降水、气温-蒸发、土壤含水量、作物需水、田间持水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2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2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2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可见,仅按成灾面积统计,1959-1961年在该长序列中,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见图1)。[7]
中国农业旱灾的长时期(1950-2001年)变化中,“受旱面积的7个高峰期为1958-1962年、1972年、1978-1982年、1985-1989年、1991-1995年、1997年、1999-2001年,均在3000万亩以上。几个受旱超过4000万亩的严重干旱年,如1959年、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均出现在上述高峰期”。[8]
由国家气象局主持的重大课题《中国气候和环境演变》[5]中“极端气候与环境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条,也谈到在1949-1990年:“全国旱灾成灾面积接近或超过1000×104hm2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1982年和1985-1989年等3个连续严重干旱年”[9](参见图2)。
“1959-1961年,我国遭受连续三年少雨干旱,灾情十分严重”[10]。这是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40年后,对这次干旱灾害的冷静而简要的权威性评价。在水利系统的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和专著中,也始终确认这几年的干旱灾害的严重性。
二、1959-1961年全国干旱灾害天气背景的回顾与评价
根据长系列旱涝灾害变化规律, 1959-1961年干旱灾害有其宏观的天气背景。
1.夏季降水变异的背景。
夏季降水直接地影响着当年秋季农业收成和秋播。从夏季旱涝特征看,建国初期的1953、1958、1959、1960、1961、1964、1966年都属于1类为北方型,主要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盛产粮食的江淮流域大范围少雨,梅雨偏弱,出现明显伏旱。从我国夏季雨型的变化规律,认为50到60年代末,以1类的北方型为主。本文研讨的连续干旱灾害,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此外,夏季季风强度指数与降雨雨型关系密切,从统计看,夏季季风强年依次为1961、1960、1988、1981、1990、1964、1963、1959、1989、1973、1975、1962、1985、1994、1977年,研究时段的几个重旱年都在此列,而且观察后来导致重旱的1988、1989、1994年,也均属季风强年。再次,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长江及中间地带易少雨,盛夏出现伏旱,如1959、1961、1973、1976、1994,研究事件也有两年在此列。此外,当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偏高时,有利于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和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1951年以后,以北方类型降雨占优势,该系列干旱事件处于这一阶段。
印度低压偏强时,夏季多雨区将位于黄河以北,而江淮、西北将可能干旱少雨,如1959年8月,1961年到1964年,印度低压由弱转强,趋于最强劲,而系列干旱事件,就发生在这个转强的时段。[11]
2.秋季和冬季季风变异。
秋季和冬季季风气候变化,也关系到当年或次年的冬半年降水模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次年夏季农业收成,以及长江流域早中稻生长。对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东亚冬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12]认为,前期秋季海温异常偏高,未来冬半年东亚冬季风将异常偏弱,反之,未来冬春的半年东亚季风将显示偏强。而东亚冬半年,也即该年冬次年春季,其冬季季风强弱,往往影响到跨年度的冬春连旱。1958-1999年秋季西太平洋暖池统计资料显示:某年与太平洋海温关联的冬季风较为强劲,该年春或上年冬,(或者该年冬半年)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如1958、1959、1960、1972、1978、1982、1986、1989、1990、1991、1994、1997年。本文研究时段的连续干旱灾害,恰恰发生这种冬季风较为强劲的年际。
对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与长江黄河流域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认为,1959-1969年长江中游少雨区,对应高原的少雪年;黄河流域6月降水等级偏少的1959-1978年,也对应高原的少雪时段。高原降水积雪,自然也是与冬季风强弱相关的。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主要农业区遭受的干旱灾害,也处于这一青藏高原少雪阶段。干旱有着较为宏观的天气气候背景。[13]
2.印度高压撤离早晚的影响与其他物理因素。
陶诗言院士指出印度高压撤离时空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6月突变的关联,由此,后人的研究认为,印度高压平均撤离期是6月的第2候,最早是5月第4候,而59-61年干旱背景中,1958、59、60年该高压撤离时间分别为6-4、6-6、6-2,相对均值较晚,59年则是1955-95年中最晚的一年。研究认为:“初夏季节转换晚时,我国汛期降水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地区偏少的可能性更大”[14]。本研究时段正好符合这种宏观的规律。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与中国东部降水类型似有较为显著的关联。1950-1990年代资料统计,厄尔尼诺发生年,7月降水类型多为2型、3型,而1958-1961年的夏季降水模式为1型,我国中东部连续干旱时段处于1957年和1963年两次厄尔尼诺事件之间。[15]从以上影响我国主要农业生产的宏观气候变化和当时天气条件看,形成1958年冬——1962年夏秋的连续干旱,是灾害性天气形势的客观反映,导致汛期少雨和冬春连旱的气象条件交替出现,促使了这些年持续干旱在江淮、黄淮和西南地区发生。
三、研究阶段降水资料的再分析与评价
1.降水记录距平的传统方法分析
1958年6、7月,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距平为负50-85%,6-9月,湘东、赣北、浙西降水负距平为35-70%;均属于全国部分地区重旱。1959年,3-5月,黄河上游大部分地区,冀北、内蒙、辽南出现旱象,降水负距平为25-50%;7-9月,渭河、黄河下游以南至岭南广大地区,降水负距平为30-80%,属于全国较大范围的重旱。59年冬至60年春夏,华南与云贵川重旱,1960年,3-6月,渭河、黄河下游、海河重旱,7-8月,长江中游重旱,降水负距平分别为25-80%,45-85%;属于部分地区的冬春夏连旱,中部主要农业地区的大范围春夏、伏秋重旱。1961年春夏,华北大部、东北西部、鲁北部分重旱,降水负距平为30-60%,4-8月豫南、鄂北局部重旱,降水负距平为40-65%,6-7月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局部重旱,降水负距平为45-80%,6-8月黔北川东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重旱,降水负距平为40-85%。依然属于全国较大部分地区重旱。1962年全国仍有相当多的地区严重干旱,春夏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严重干旱,降水距平负50-90%,7-9月,湘东、赣南、闽南降水负距平35-65%,8-10月华北、东北西部出现重旱,降水负距平为50-80%。因此,从1958年秋冬开始,迄至1962年秋冬,全国东中部主要农业地区遭遇了一场连续的干旱灾害,其中尤以1959-1961年为重。不过
由图3可以看出,连续几年的降水距平,显示出仅在中部、以及西南、西北和华南出现大面积轻度干旱,距平数值为-25% 至0%;局部中旱。而图上以黄色表示的干旱地区,的确也是那些年农业生产遭到重创的地区。本分析工具采用水利部信息中心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气象系统,分析结果以国家气象中心用同序列资料和同样方法检验,结果完全相同。
2.《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分析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编绘的《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海洋出版社,1997年),其中显示的这些年的分季灾害形势综合,与以上文字记载的灾害情况、全年缺雨情况,大致一致。
利系统对干旱指标的再分析
以上采用的是最常规的月降水资料-年降水距平分析的方法,无疑的,这是一种较为粗疏的方法。现今各种对于干旱灾害的评估,都是基于降水多寡,用的这一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现采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于2002年立项建设的《全国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已于2006年9月验收)干旱指标的研究成果之一,进一步探讨年度降水距平评估。
年度降水距平指数的获得:
降水年度距平指数P=0.6*P1+0.25*P2+0.15*P3
研究首先对数据库中已经占有1950年代以来全部旬降水资料的站点进行分析,从中选取了具有1955年以来全部资料的站点,共计197个;这些站点,按照气象网格分布,业已涵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主要县城,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再就这些站点,分别计算出每一单站的,截至2007年1月1日的降水距平指数曲线,从中专门截出1955-1965年这一阶段,观察、评价各站在本文研究时段干旱状态。并就1958年至1964年,绘制出全国分月的旱涝等级和降水距平分布图,逐月观察和评价全国各个地区的干旱等级。
降水距平指数分布:
从逐月(中旬初)的指数分布看出,1959年全国中部主要农业地区的干旱,有些月份仍然属于局部中旱和轻旱的程度,有些月份还以正常为多。但是,几乎全年在中部地区都有较大范围的干旱。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平均分布的成果,一些站点比较突出的严重干旱,由于这种平均的统计结果,被拉平掩盖住了。其他年份,如1960、1961年情况也大致如此,分析图就不一一罗列了,仅将分析结果列表如下。不过,与年降水距平图相比较,这里可以看出一些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一些重要农业地区受灾轻重状况。造成对农业生产巨大冲击的,也许正在于这些重要地区、在关键的农业生长季节发生的持续中旱(前期降水累计距平为负20-35%)。1959-1962年,这种发生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持续中旱,主要出现在年初冬春、春夏、夏秋季节,个别年份延续到年底的冬季。分析汇总如下(见表1):
表1 逐年逐月年度降水距平指数分布分析成果汇总
年份
局部出现轻旱月份与范围
局部出现中旱月份与范围
大部正常月份
年度评价
1959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1-8月,东北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
7月
中部、华南等地区全年中等干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0
1-12月,中部、西南
1-8月,中部、西南
中、西南全年轻旱,1-8月中部、西南中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1
1-12月,中部
1-6月、8-10月,中部
中部地区全年中旱、轻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2
1-7月,中部;9、11、12月中部
5-7月,中部局部中旱
10月
全年中部地区轻旱,夏季中部局部中旱
从一些典型控制站点的多年(1950-2007年)降水距平曲线里截取建国初期的变化部分分析,大致在1958、59年,至1961-63年,全国多数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低谷,尤其是一些典型站点处于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的两个较高指数峰期之间的最低阶段。评估为干旱、中旱。这一低谷,是建国以来第一降水距平低谷。部分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偏低正常均值20-30%,甚至接近40%。
那么指数的偏低趋势还要高出15-10%。所以,以下站点在58-62年,一度出现过降水距平指数偏低40%以上的严重缺水干旱事件,它们是:山西的右玉,安阳、淄川、郑州、开封、亳州、凤阳、汉中、安康、巴中、宝丰、许昌、西峡、重庆、涪陵、黄石、麻城、枣阳、信阳、固始、南昌、景德镇、屯溪。类似站点应还有长治、洛阳、德州、临沂、荷泽、宜昌、万县、大同、临汾、邵阳、铜仁、百色、沈阳、辽阳、郧县、沅陵、喀什、都兰、敦煌、酒泉、贵阳。
年代站网尚不完善,缺失一些重要站点,但以上站点基本上控制了甘肃、晋北晋东南、辽南、鲁中鲁南鲁西、河南全省、陕南、川东、黔东北、鄂北鄂东、赣东赣北、皖北皖南、湘西、桂西等地区。其中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区域——松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湘赣皖南丘陵地区。这也是中国夏季、秋季粮食的主要产区。
4.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降水指数分析
国家气候中心将全国分为15个区,每个区选取若干代表站(约8—17站),由各代表站点月降水资料,建立区域降水指数序列[18]。可以看出在建国初期,各大区逐年逐月降水变化趋势。将中东部各典型地区数据点绘图形。降水指数变化显示,逐年逐月,降水指数在平均数值150上下波动,但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偏低阶段,特别是在影响农业生产的4-8月阶段。
综合述评
1.从国家相关业务部门的气象、水利、民政、统计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的原始记录、单项分析、综合分析,在1958-1962年期间,我国中部和其他地区,确实发生过连续多年的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
这些记录和分析基于自然科技(仪器)和人文技术。
2.基于干旱指数的概念,客观存在的干旱灾害以我国中部地区的连续、跨年、跨季的中旱为主,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以其他地区的局部重旱为辅。总体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中旱、轻旱,个别地区重旱。
3.从长序列(1950-2006年)的干旱灾害评估分析,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干旱,属于建国50年来数次干旱高潮期的第一高峰期,但其气象/水文干旱灾害程度要低于1970、80年代和20/21世纪交接时段。
4.大气物理和多学科的长期天气背景综合分析,1950-1960年代的中国中部、西部干旱,存在十分宏观的大气环境背景,许多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研究参数处于近50年来的极端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大面积的干旱事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
5. 从长期旱涝变化数理分析进行评价,这一阶段的干旱灾害程度,比单纯灾情记录的报告,要显得轻微一些。说明灾情报告和单纯的灾害面积的统计数据,带有较大的人为主观意向成分的影响,前者(数理分析)显示自然属性十分强烈,而上报灾情与灾情统计所蕴涵的社会属性则较为显著。
(作者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高级工程师)
别说那个年代,90年代我坐火车西去路上还看到不少地方的庄稼旱死,那还是水利已经不错的情况下,我们那里因为干旱减产的情况也很严重。你嘴巴一张就什么都能说。现在为了说58-61人口减少,人祸是肯定有的,但是一点天灾都不承认,那就是别有用心。你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十分清楚
#136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呵呵,对 国内网站上的 还保留的 还没被删掉的 御用文人的 辩护文章,我是 一概不相信的。chace 写了: 2023年 11月 30日 12:11 百度百科里有表格和描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 ... ?fr=ge_ala
下面这些是前面某层主提供的link里的
1959年春夏两季,从南到北出现了罕见的春荒,面积从长江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域。
对于 这些 所谓灾害的文章,共产党 向来 不敢大张旗鼓的 用来反驳的,只敢 暗戳戳的 放在 某个角落里
还有一个借口 就是 苏联追债。还好 这个有苏联档案 对照,戳破谎言了。赫鲁晓夫 都提议 暂缓还债的,老毛要面子,不同意
我问过我奶奶,她就说 那几年 没听说过 什么自然灾害,收音机里 也没播报过。她只记得 54年 大水 给她深刻印象
我老家 江南一带,鱼米之乡,风调雨顺,那几年 也照样 吃的非常紧张。因为吃的不够,她把 一个最小的儿子 送给别人了
#137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你们江南风调雨顺不代表广大北方就风调雨顺,尤其是那个时候水利建设极其不完善的情况下,粮食减产是铁定的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11月 30日 12:31 呵呵,对 国内网站上的 还保留的 还没被删掉的 御用文人的 辩护文章,我是 一概不相信的。
对于 这些 所谓灾害的文章,共产党 向来 不敢大张旗鼓的 用来反驳的,只敢 暗戳戳的 放在 某个角落里
还有一个借口 就是 苏联追债。还好 这个有苏联档案 对照,戳破谎言了。赫鲁晓夫 都提议 暂缓还债的,老毛要面子,不同意
我问过我奶奶,她就说 那几年 没听说过 什么自然灾害,收音机里 也没播报过。她只记得 54年 大水 给她深刻印象
我老家 江南一带,鱼米之乡,风调雨顺,那几年 也照样 吃的非常紧张。因为吃的不够,她把 一个最小的儿子 送给别人了
你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当然会有选择性
所以说你是什么货色也没冤屈你
#138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呵呵, 这不就是立场决定观点了吗?
我则认为, 两方面的信息都要听一听,看一看。
列出来这些自然灾害并不能改变大饥荒主要是毛泽东造成的人祸这个事实。
但像你说的那样,那些年一分天灾都没有, 也不客观。
我则认为, 两方面的信息都要听一听,看一看。
列出来这些自然灾害并不能改变大饥荒主要是毛泽东造成的人祸这个事实。
但像你说的那样,那些年一分天灾都没有, 也不客观。
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11月 30日 12:31 呵呵,对 国内网站上的 还保留的 还没被删掉的 御用文人的 辩护文章,我是 一概不相信的。
对于 这些 所谓灾害的文章,共产党 向来 不敢大张旗鼓的 用来反驳的,只敢 暗戳戳的 放在 某个角落里
还有一个借口 就是 苏联追债。还好 这个有苏联档案 对照,戳破谎言了。赫鲁晓夫 都提议 暂缓还债的,老毛要面子,不同意
我问过我奶奶,她就说 那几年 没听说过 什么自然灾害,收音机里 也没播报过。她只记得 54年 大水 给她深刻印象
我老家 江南一带,鱼米之乡,风调雨顺,那几年 也照样 吃的非常紧张。因为吃的不够,她把 一个最小的儿子 送给别人了
上次由 chace 在 2023年 11月 30日 14:09 修改。
#139 Re: 我家关于3年“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别的记忆
那你又是个 什么货色 ?mondy 写了: 2023年 11月 30日 12:43 你们江南风调雨顺不代表广大北方就风调雨顺,尤其是那个时候水利建设极其不完善的情况下,粮食减产是铁定的
你带着有色眼镜看东西,当然会有选择性
所以说你是什么货色也没冤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