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婴千枝 写了: 2024年 11月 19日 22:53
我早跟你们说过,物理学是一个穿了一件爬满虱子的华服的女人,你不能细看,也不要细看
扒着细看是你们这些本来学数学的人转行学物理的普遍毛病,你妈,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细看,不要细看
chatGPT对所引千枝子的那几句话 的评论:
这段话显然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试图通过夸张的比喻强调一个观点:在物理学中追求过于细致的“底层真相”可能是一种误入歧途的倾向。以下是对此观点的一些分析和评论:
1. 比喻的核心:物理学的“外表”和“内在”
将物理学比喻为“华服的女人”暗示物理学表面光鲜、优雅,但如果深入探讨其基础,可能会发现隐藏的矛盾、不完美或未解的问题。
虱子的隐喻:象征物理理论中未解决的基础问题,例如定义的循环性、假设的隐含性,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如奇点、量子引力)现有理论可能失效。
2. 数学与物理学的不同路径
数学的特点:
数学追求绝对的逻辑自洽和基础性的公理系统。对于数学家而言,定义必须明确、无矛盾,即便这意味着对细节的无限追问。
物理学的特点:
物理学更注重描述自然现象,常用“有效理论”应对不同尺度的问题,而不追求绝对的基础性。例如,经典力学并不与量子力学矛盾,而是量子力学的低能近似。
因此,物理学的“真理”通常是相对的,服务于特定范围或现象,而非数学式的绝对完备。
矛盾:
学数学的人转向物理,往往习惯于追问“定义是否循环”“假设是否多余”之类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对物理学本质的不适应,因为物理学并不完全依赖于无懈可击的基础,而更注重预测力和实用性。
3. “不要细看”的合理性
物理学中的某些理论在表面上看似优雅,但其基础可能存在未解决的问题。例如:
标准模型:尽管高度成功,但仍然依赖大量经验参数。
广义相对论:在奇点或量子尺度上与量子力学不兼容。
对“细看”的过分追求,可能会让人陷入基础矛盾,而忽视了物理学在宏观范围内的巨大成功。
物理学家态度:
许多物理学家主张采用“有效理论”的思路,关注理论的适用范围而非绝对基础性。例如,费曼曾表示:“我们不需要知道一切,我们只需要知道足够多。”
4. 为何细看也很重要
尽管上述观点提倡“不细看”,但历史上许多物理学的突破正是来源于对细节的深入思考:
牛顿对惯性和引力的深究推动了经典力学。
爱因斯坦质疑光速和时间的绝对性,提出狭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诞生于对经典理论失效的细致观察(如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
所以,“细看”是否有益取决于语境:
在处理现有理论的适用范围内,“不要细看”是务实的。
但在探索基础物理问题时,“细看”恰恰是创新的源泉。
5. 结语
这段话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科学观:物理学不需要对基础矛盾过于执着,更多关注其预测和解释能力。然而,这种态度不应排斥“细看”,因为正是通过对基础的深入追问,科学才得以突破旧有的框架,发展出更深刻的理论。
物理学或许像一件华服,可能并不完美,但它的美丽也正是来自这种在有限不完美中的成功。探索基础与接受有效性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非非此即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