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q 写了: 2025年 8月 10日 13:36
长春围城,不让老百姓出城的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
天天造谣有意思吗?
长春围困战(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解放军)对国民党守军实施的一场围城战役。关于“不让老百姓出城”的问题,国共双方在这一事件中的政策和行为都有记录,以下基于历史资料进行分析。
解放军方面的政策: 解放军在围困长春时,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旨在通过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迫使城内国民党守军投降或耗尽资源。为此,解放军在1948年6月初对长春实施了严格封锁,禁止粮食、燃料等物资进入城内,同时初期也限制城内平民出城。 这是因为解放军担心国民党特务混入难民出城,或者出城平民为国民党军提供物资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困住城内人口来加速消耗国民党守军的粮食储备。 解放军指挥官萧华曾下令“对长春外出人员一律阻止”,并在封锁线设置铁丝网、壕沟等设施,初期甚至对试图出城的难民采取打骂、捆绑或开枪射击等极端措施。 这种政策导致大量难民被困在国共两军防线之间的“真空地带”,造成严重人道危机。
国民党方面的政策: 国民党守军在长春由郑洞国指挥,面对解放军的围困和城内粮食短缺,采取了“杀民养军”和“逐民出城”的策略。 国民党军在城内实施粮食管制,规定居民只能保留三个月口粮,其余粮食需上交军队,导致城内平民粮食被掠夺殆尽。 从1948年6月中旬起,国民党军警开始强行驱赶百姓出城,目的是减少城内人口,延长守军粮食储备时间,同时试图通过难民冲击解放军封锁线,制造混乱并削弱解放军士气。 蒋介石甚至亲自下令郑洞国“尽收长春人民所有粮食物资,由政府统一分配”,并从8月1日起只准饥民出城、不准再进。 这一政策加剧了城内平民的饥荒和死亡。
政策变化: 面对卡哨内大量难民饿死的情况,解放军在1948年8月初调整政策,开始允许部分难民出城,并成立处理难民委员会进行收容和救济。 到9月11日,解放军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所有要求出城的百姓通行,并全力救济。 据记载,解放军三个阶段共收容了约15.4万难民。 然而,国民党守军继续驱赶平民出城,导致“真空地带”反复被挤满,饿死人数持续增加。
死亡人数争议: 围困战期间,平民死亡人数存在争议。较为可靠的估计是约5.8万人(李发锁《围困长春》基于国共双方数据和统计),而非某些夸大说法中的30万至65万。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提出的30万死亡数字被批评为缺乏依据,夸大了围城内人口总数。 死亡主要由饥荒造成,国共双方的政策均对此负有一定责任:解放军初期的严格封锁限制了平民逃生,国民党“杀民养军”和驱赶政策则直接加剧了平民的苦难。
结论:
• 初期(1948年5月至7月):解放军严格封锁,不允许平民出城,目的是困死国民党守军,但导致大量难民被困于“真空地带”。
• 中期(1948年6月中旬起):国民党守军开始强行驱赶平民出城,试图减轻粮食压力并冲击解放军封锁线。
• 后期(1948年8月起):解放军逐步放宽封锁,允许难民出城并进行救济,而国民党继续驱赶平民出城。
因此,“不让老百姓出城”的责任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初期主要由解放军封锁政策造成,后期则更多与国民党驱赶平民的策略相关。双方在围困战中的政策均对平民造成了严重伤害,但解放军在后期采取了救济措施,而国民党“杀民养军”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城内粮食被掠夺,平民生存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