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彭海琳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学会会士。200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光化学研究室),200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刘忠范院士),2005-2009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崔屹院士),2009年6月回北京大学任教,2014年晋升为教授,2014-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杨培东院士)。
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纳米技术研究,发展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二维铋基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器件应用研究。建立和发展了拓扑绝缘体二维结构的可控生长方法,实现了首例拓扑绝缘体二维阵列的制备,首次观测到拓扑绝缘体的AB量子干涉效应,并开创了拓扑绝缘体在柔性透明电极的应用;设计并制备了一类全新的超高迁移率二维铋基半导体BOX(Bi2O2X,X = Se, S, Te, …)及其高k自然氧化物栅介质,实现了晶圆级二维单晶制备和表界面调控,构筑了高性能二维场效应晶体管、逻辑门、二维鳍式晶体管(2D FinFET)、二维全环栅晶体管(2D GAAFET)、气体传感器和红外探测器件;和合作者建立了精确调控石墨烯结构的范德华外延、限域“分子流”、持续氧辅助等一系列生长方法,创造了石墨烯单晶生长速度的世界纪录,实现了46英寸无褶皱石墨烯单晶晶圆、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连续批量制备和绿色无损转移,实现了旋转双层石墨烯光电器件研制、单晶石墨烯PN结的调制掺杂和“光热电”机制的高效能量转换,开发了高性能石墨烯硅光通信器件和高质量石墨烯透射电镜载网。获202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含Science,Nature及子刊40余篇,JACS/Nano Lett./Adv. Mater./Angew. Chem./PRL/ACS Nano 100余篇),被他引逾20000次,授权专利70余项和申请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
自2020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近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4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10余次。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批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荣获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Small青年科学家创新奖、2017年MRS Singapore ICON-2DMAT Young Scientist Award、2017年第二十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1年科学探索奖(化学新材料)、202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计划、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24年民珠学者奖。
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副院长、BGI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石墨烯科技创新专项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Science China Materials》和《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2D Materials》和《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