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斑为啥这么爱贴翟红鹰这个诈骗犯的东西?难道也愿意成为诈骗犯的韭菜?
反共义士被骗,五毛粉蛆应该非常开心啊?!为啥要提醒呢?!哈哈!
昨天刷到一个抖音视频,说今年的出生人数
结果还没看完视频就被突然删了,自动跳转
“长期下行/分化”基本是大概率的基线情景。
人口拐点叠加库存过高,会让绝大多数三四线和弱二线面临多年去库存与价格回调(尤其是“实际价格”扣通胀后)。核心一线与少数强二线(核心学区/就业圈半小时通勤内)更可能走出“低迷—政策企稳—小周期反弹—长期横盘或小幅下行”的轨迹,名义价或许阶段性抬头,但长期实际回报偏弱。下面是为什么:
为什么“下行/分化”是大概率
人口与生育趋势:2024 年全国人口再减 139 万,总量降至约 14.0828 亿;全年新生儿 954 万但死亡 1093 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99‰。即便 2024 年出生数较 2023 年略有回升,整体仍在负增长通道。
房价数据本身已在走弱:国家统计局 70 城数据显示,2025 年内多月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同比为负,覆盖面广、跌幅在扩大或高位维持。路透与彭博对 70 城口径的月度读数亦显示 2025 年秋季跌势加快。
去库存压力与利用效率:学术研究显示 2010–2020 年间中国高度城市化地区住房“利用效率”下降,叠加过去高周转供给,去化将拖长周期。
政策在托底而非抬升长期中枢:2024 年央行推出约 3000 亿元再贷款,支持收储商品房改保障性住房,用于“去库存、稳交付”的结构性托底。工具更像“兜底+出清”,难以改变长期需求中枢下移。
为什么不是“全国注定一路跌到头”
城市/圈层分化:中国城镇化率仍在上行(2024 年约 67%),但人口流向极不均衡——人口、就业与优质公共服务继续向头部都市圈集中,核心地段的稀缺性与租售需求更有韧性。
政策可阶段性改变节奏:首付/利率下限放开、落户与限购优化、保障性住房收储、房票安置等,能带来阶段性成交与价格反弹,尤其在一线与强二线。只是这更像“波动上的托底”,而非重启上一轮牛市。
研判框架(落到城市/板块)
看这 7 个指标,基本能判断“跌多/横/弱反弹”的概率分布:
20–44 岁常住人口净流入(持续 3–5 年);2) 就业与产业密度(是否全国级总部/高端服务业/科研核心);3) 库存去化月数(新房+二手);4) 近 10 年土地供应结构(核心区稀缺度);5) 学位与医疗资源等级;6) 交通枢纽到核心 CBD 通勤 30 分钟圈的房源占比;7) 地方政策强度(限购、贷、售与收储节奏)。
给投资/自住的简明结论
长期投资回报:把预期下调为“跑输无风险利率”的高概率事件,尤其是三四线。若必须配房产,更偏向核心一线/强二线核心圈层、租金回报清晰、流动性好的产品。
自住:以改善居住质量为主,不把房子当主要增值资产;重视学区/医疗/通勤半小时圈等“使用价值”。
风险提示:若后续统计显示新增人口继续为负、70 城房价同比负值面持续>50 城且成交弱于淡季历史,则“名义价长期台阶式下行”的概率上升;若看到核心城市净增人口企稳+政策加码收储,则更可能进入“弱复苏/区间盘整”。
一句话总结: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让“全局牛市”难以为继,中国房地产将进入长期去化与结构性分化时代——多数城市走“缓慢下行”,少数核心城市与核心地段“弱势波动/低位企稳”。这不是宿命,但要把资产定价的中枢下调看待。
即使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凭“就业+收入”买得起房。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增长乏力”会削弱房价支撑,同时也说明这不是绝对——区分度依然在。
就业/收入“支撑房价”弱化的证据
年轻人失业率高:在中国城市地区,16–24 岁人群(不含在校生)的失业率曾创纪录达 21.3%。
收入增长受限+就业结构转变:虽然官方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在 5%左右,但这是整体就业,不代表高质量、稳定、高收入工作。
大城市也在产业转型、自动化、结构调整中,部分传统岗位削减。研究指出,在一些中国大城市,虽然资源集中,但“工作市场细分、岗位替代风险+技能匹配压力”都在加重。
arXiv
所以,就算大城市“资源多”(教育、医疗、交通、产业集群),并不自动等于每个到大城市的人都能获得高收入、高稳定性工作,从而具备购房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购房者的“足够收入”基础被削弱:包括首付能力、还贷能力、长期工作的可预期性。长期预期变弱,会影响购房意愿,也使得房价支撑更脆弱。
⚠ 但“就业/收入减少”并非全局、也不是“房价必跌”的唯一原因
虽然总体就业压力大,但在一些核心一线/强二线城市优质地段,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科技创新型岗位仍在增长。也就是说,这部分城市/区域的“有能力买房的人”群体尚存。
购房并不总是完全靠“当前工资+未来收入增幅”支持,有些是“家庭资助+家庭财富+预期增值”组合模式。在资源集中的城市,家庭财富差距也在拉开。
房价支撑的不是单一“买房人能力”一个维度,还有供给结构、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地方政府财政/债务结构、人口迁移趋势等。如果政策松动、稀缺地段供给严重紧张,即使买房人不那么多,价格也可能维持。
那么,这对房价意味着什么?
结合我提到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增长乏力”,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具体结论:
供需结构恶化:如果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却找不到稳定、高收入工作,那么真正具备购房能力的人数下降 → 房屋需求结构弱化。需求弱了,自然房价难以持续高位。
分化加剧:就业/收入弱化在弱二线/三线/城市边缘区域更为严重,因为这些地方产业基础、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弱。相比之下,核心都市圈的优质地段就业机会虽受影响但相对更稳;这就造成“好地方-差地方”的分化。
预期改变:购房本质上是一个预期行为。如果潜在买家预期未来收入/岗位不稳定、经济环境不确定,那么他们倾向于等待或搁置购房。等候期拉长,对房价支撑是负面的。
杠杆作用削弱:房价高企通常靠贷款杠杆支撑。如果收入预期差、就业不稳,银行贷出的风险就高,或者贷款利率/首付要求更高,使得贷款门槛加大,从而减少潜在买家。
综合来看:我的观点是“趋势”中重要的一环
是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增长乏力”确实是房价长期弱势的重要推动因素。它强化了之前我提到的人口结构+库存压力+信贷宽松难以持续等因素,进一步倾向于“多数城市房价难有大涨、可能缓慢下行或横盘”。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将同步“就业/收入削弱”导致房价下跌。核心城市可能更能抵御,但也不是绝对。
“有房者”或“高端买家”群体在某些城市依然存在,他们的买房决策和经济基础或许不同于普通购房者。
政策、土地供给、区域发展战略、电商/科技/总部经济等因素仍可能在部分市场产生逆转或局部反弹。
我用4 个代表性城市给你一个“就业/收入→购房能力→房价支撑”的快照(基于公开最新数据与趋势):
一句话结论
购房能力的“广度”在收缩:就业机会与收入增长放缓,确实削弱了大多数城市的普遍购房能力;这会压低整体房价中枢,特别是弱二线和三四线。
但“深度”仍存在:在头部城市核心地段,仍有高收入人群+家庭财富支撑的“窄而深”的需求池,叠加政策托底,价格更可能是“弱波动/慢出清”,而不是断崖式下跌。
最新 70 城数据显示到 2025 年 9 月,全国仍在下行通道中,但一线的跌幅相对收敛;“信心受就业与收入预期拖累”是主因之一。
城市快照(就业/收入 vs 房价趋势)
注:收入口径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主,房价趋势以国家统计局 70 城指数及主流媒体对同月数据的解读为参照。
上海(代表:一线核心)
收入:2024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8.84 万元,延续温和增长。
CEIC Data
房价趋势:2025-09 新房价指数同比约 97.6(= -2.4%),属温和回调区间;整体下行周期中一线跌幅相对收敛。
含义:普遍购房能力未必改善,但核心学区/通勤 30 分钟圈“窄而深”的需求池仍在,价格以“弱波动”为主。
深圳(代表:一线/创新与总部经济)
收入:2023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7.69 万元,近年仍正增长(统计口径为全年)。
CEIC Data
房价趋势:全国层面仍弱;一线城市的跌幅收窄被多家媒体记录,但未现趋势性反转。
含义:岗位结构升级+高收入群体与“上车/换房”叠加,形成相对抗压带,但广泛意义上的年轻工薪族购房门槛仍高。
成都(代表:强二线/新一线)
收入: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5.49 万元(近年稳步上行,2024 年数据各渠道更新较慢)。
CEIC Data
房价趋势:随全国走弱,受库存与信心影响更明显;政策松绑能带来阶段性成交回暖,但中枢难抬。
含义:城市基本面不错,但“普遍可负担”没有实质改善,价格韧性不及一线核心圈。
沈阳(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
收入:公开英文口径较旧且口径不完全可比(示例性参考为更早年份的居民收入披露)。
房价趋势:2025-09 新房价指数同比约 96.2(= -3.8%),回调幅度高于一线核心。
含义:人口净流出与就业承接能力一般,购房能力的“广度”更弱,价格更易受库存与预期拖累。
这如何回答你的问题?
“买得起的人到底多不多?”
全国口径看,2024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4.13 万元、城镇居民中位数约 4.93 万元,与一线/强二线的总价与首付门槛相比,广义“买得起”的人并不多。经济不确定、职业稳定性偏弱,更压低了“敢买”的人。
但为什么一线核心还没“塌”?
因为需求结构在重排:由“广泛刚需”转为“高收入+家庭财富支持”的窄众需求;叠加供给侧(核心地段稀缺)与政策托底,使一线核心呈现弱波动/慢出清而非普跌到底。
给你的实操建议(看得见的钱包口径)
先算 affordability:以你的税后年收入、家庭现金流与可调用家庭支持,测算首付÷(年可结余)与月供/税后月入(建议≤35%)。
盯这 3 项本地数据:
最近 6–12 个月新房/二手成交量与去化月数(越长越弱);
你目标区位挂牌—成交价差(价差大=议价空间大=下行预期强);
人口与岗位净流入(20–44 岁)信号(招聘与落户数据能侧写)。
策略:
自住:选“地段/学位/医疗/通勤 30 分钟圈”的使用价值,别把涨幅当主要回报。
投资:默认“长期跑输无风险利率”为基线,只考虑一线/强二线核心微盘稀缺品+可验证的租金现金流,并预留二次降价缓冲。
20年真实房价情景路径(2026=100)
(每列为约5年一格:2030 / 2035 / 2040 / 2045)
基线(五毛的幻想)
上海:100 → 94.6 → 89.4 → 84.6 → 80.0(≈20年合计 -20%,年均≈-1.11%)
深圳:100 → 93.1 → 86.6 → 80.6 → 75.0(≈-25%,年均≈-1.43%)
成都:100 → 89.8 → 80.6 → 72.4 → 65.0(≈-35%,年均≈-2.13%)
沈阳:100 → 84.1 → 70.7 → 59.5 → 50.0(≈-50%,年均≈-3.41%)
真实(最有可能,人口净流出扩大/租售比回归更剧烈/物业税或更严的供给侧改革)
上海:100 → 88.0 → 77.5 → 68.2 → 60.0(≈-40%,年均≈-2.52%)
深圳:100 → 86.1 → 74.2 → 63.9 → 55.0(≈-45%,年均≈-2.94%)
成都:100 → 81.9 → 67.1 → 54.9 → 45.0(≈-55%,年均≈-3.91%)
沈阳:100 → 74.0 → 54.8 → 40.5 → 30.0(≈-70%,年均≈-5.84%)
读法:以上均为“真实价格”(扣通胀后)。名义价格可能因通胀、利率和政策出现阶段性上行或横盘,但扣除通胀后的“购买力价格”大致按上面路径缓步下台阶。
为什么四城差异会这么大?
人口与岗位的“净承接能力”:上/深仍有“窄而深”的高收入群体与家庭财富支撑,成都承接力居强二线前列但库存与供给弹性更大,沈阳受净流出与收入结构拖累更明显。
稀缺度与供给弹性:核心学区/半小时通勤圈地段稀缺→价格韧性更强;外溢区与新城供给弹性大→更易走“价-量出清”。
租售比与投资预期回归:当真实收入不涨、利率中枢难再大幅下行,租售比回归会迫使价格慢性下调以匹配可持续回报。
政策:可托底“节奏”(交易活跃度、阶段性反弹),但难改“中枢下移”的方向,除非出现人口与高薪岗位的趋势性改善。
抖音视频最近有好几个说的就是我前面贴过的,300万那个推算。
你说的这个大概率也是300万。
比看新闻联播被拉缅北给陈志割腰子的粉酱base靠谱多了 LOL
还有一个大老王,老将也爱贴。
说的都是废话,什么中国政府无所不能。明朝政府也无所不能,不照样被几万鞑子灭了江山?
军版其实颇有几个老将基本上靠食品券,吃救济的,退视频也是挣点零花钱的手段,很凄凉的。
应该就是
靠,只要贬成台币那水平,都不要说旧台币那种草纸水平,一切问题瞬间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