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Science)杂志在1980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一个惊人的真实案例:有一位学生成绩优异、获得过一等数学荣誉学位;他的智商达126,也有完全正常的社交能力。
有一次,医生注意到他的头部略微大于正常人水平,便给他做了一个大脑扫描。
结果惊讶地发现:这名学生的大脑只有1mm厚,而正常的大脑应该有4.5cm厚——他是一个“无脑人”。
这位学生的情况并非个例。
正常人的头颅内有左右脑和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在脑和脊髓内部合成、循环的透明液体。但是有一群人,脑脊液无法正常循环,不断储积在脑内,造成脑积水。大脑的其它组织在积液的压迫下不断变薄,导致超过50%~95%的大脑区域被脑脊液取代——因此这些患者几乎没有大脑。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儿童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脊柱裂的治疗中心之一,谢菲尔德大学的神经学教授约翰·罗伯(John Lorber,1915~1996)作为专门研究脑积水的专家,有系统地统计了一系列类似的病例。他调查了600名脑积水儿童,这些儿童有些是轻微脑积水,有些是严重脑积水,95%的大脑被“水”占据。可是他发现,在最严重的脑积水儿童中,竟然有一半人智商大于100,生活学习跟普通人没有差异。这系列“无脑人”病例相当引人注目。
人的思维究竟从何而来?
这些患有脑积水、大脑严重萎缩的人,不仅有正常的社交能力,还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虽然罗伯教授的研究成果没有证明人类不需要大脑,但证实了人可以在大脑非常小、甚至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继续正常生活、甚至能够有高超的智力。
人的意识、认知能力、智慧,似乎不是来自于大脑。这不禁让人疑惑:人的意识究竟从何而来?
两个低智商能生出高智商吗?
版主: Softfist
#43 Re: 两个低智商能生出高智商吗?
无脑人:我们真的需要大脑吗?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877759
2019年11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没有大脑的生命: 神经放射学和行为学证据表明,严重脑积水情况下,神经可塑性是维持大脑功能的必要条件》(Life without a brain: Neurorad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of neuroplasticity necessary to sustain brain function in the face of severe hydrocephalus),该论文指出,一只患严重脑积水的小鼠存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其空间记忆、嗅觉、听觉、触觉等均和普通小鼠无异,从而引出生存的“最低限度“讨论。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3042-3)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意识是由于脑内神经元之间广泛存在的协调活动引起的。换言之,意识诞生于大脑亦是一个普遍性共识,然而,“无脑人”的案例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一次讨论中,有位德高望重的人(我不会透露这个人是谁)告诉我:“我认为自我存在于心脏!而不是大脑!那些声称意识存在于大脑的科学论断真是让我发笑。我坚信未来的科学家一定也会认为,自我实际存在于心脏。”
此人还进一步提及我们是用心脏“思考”。出于对他的尊敬,我没说什么。但我一直在腹诽:“这太荒唐了!”此人笃信东方的瑜伽修行、伊斯兰苏菲派和佛教思想,这让我多少理解他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同时(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人),我对此全盘否定。尽管我本人非常尊重那些教派思想(如佛教),但当它们和实证相矛盾时,我还是心存质疑。
这位人士随即称他有据可依。他提到了一些故事,说医生给正常人做脑部扫描后,发现他们的头骨中没有大脑,只有水。听到这里,我又在想这太荒谬了。这可能只是经过夸张渲染的某些趣闻轶事,在口耳相传中渐渐失真。
因此,当我发现这些故事真实存在时,我既震惊又羞愧。
1980年12月,罗杰·莱文(Roger Lewin)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大脑吗?”
(pubmed.ncbi.nlm.nih.gov/7434023/)
这篇文章基于英国神经学家约翰·洛伯(John Lorber,1915-1996)对脑水肿患者的案例研究,并且详细探究了其中一个案例:一名大学生的IQ高达126,拿了数学专业的一等荣誉学位,社交表现也完全正常,但在脑部扫描中,他们发现他实际上没有大脑。
正常人的大脑皮层厚度一般为4.5厘米,但他只有薄薄的1毫米,剩下的部分充满了水样脑脊液。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脑脊液不断积蓄,导致颅内压升高、颅内空间减少,因此大脑皮层向外侧(即向头骨)填充发育缓慢。这也就意味着,大脑皮层沟回越深,发育期间越不受压制,脑结构相对而言就越完整(尽管大脑皮层在压力下仍会收缩,也可能达不到正常状态)。
这一案例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并引发了热议,连带着那篇文章也受到关注。最主流的解释似乎是神经自适应功能(也被称为搪塞之辞)。不过,这些现象直至今天仍很难解释。正如荣誉退休教授威廉·里维尔(William Reville)所说:
“我当然解释不了洛伯的发现,但我想指出,在某些案例中,大脑显示出极强的适应力,尽管其容量和结构被严重挤压变形,但仍能以一种近似于我们熟知的‘正常’模式为人体服务。”
洛伯还发现了其他有趣的案例,证明了无脑现象并非独一无二。事实上,在他的研究中,一半的人的大脑中超过95%的区域都是脑脊液,但IQ指数仍然超过100。
我已不再牢牢拥护先前的看法,但仍试图在这片混沌之海里打捞一下,而我确实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2003年发表于《卫报》的一篇文章,以一些轶事为基石,提出了“移植记忆”的概念。很显然,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接受了心脏移植的患者身上。他们发展出新的爱好,或者性格有了变化,而这些爱好或性格都来自心脏捐赠者。
(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03/oct/ ... education1)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别的有趣概念。其一,“肠肌神经丛”是内脏中的第二大脑,可能掌管着情感反应或“直觉”。其二,遍布人体的神经肽可以提供“自我”感,并承载情感和记忆。
神经肽可能提供“自我”感,承载情感和记忆。© Treccani
总的说来,我认为这不太可信,至少还未达到能解释我们眼中事物全貌的程度。不过,提出或正在研究这些观点的人,似乎都是科学家,而非东方神秘主义者。
我还在《Namah》期刊上找到了一篇好文(但我不太确定期刊资质)。它为上述观点及许多其他的观点提供了细节,并在文末列了参考文献来支持那些假说。
(www.namahjournal.com/doc/Actual/Memory- ... iss-1.html)
综上所述,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不知道是否要接受这些替代解释,也不知晓神经可塑性本身是否能说明问题。不管怎样,它确实削弱了我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因此感到羞愧。
你怎么看呢?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877759
2019年11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没有大脑的生命: 神经放射学和行为学证据表明,严重脑积水情况下,神经可塑性是维持大脑功能的必要条件》(Life without a brain: Neurorad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of neuroplasticity necessary to sustain brain function in the face of severe hydrocephalus),该论文指出,一只患严重脑积水的小鼠存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其空间记忆、嗅觉、听觉、触觉等均和普通小鼠无异,从而引出生存的“最低限度“讨论。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3042-3)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意识是由于脑内神经元之间广泛存在的协调活动引起的。换言之,意识诞生于大脑亦是一个普遍性共识,然而,“无脑人”的案例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一次讨论中,有位德高望重的人(我不会透露这个人是谁)告诉我:“我认为自我存在于心脏!而不是大脑!那些声称意识存在于大脑的科学论断真是让我发笑。我坚信未来的科学家一定也会认为,自我实际存在于心脏。”
此人还进一步提及我们是用心脏“思考”。出于对他的尊敬,我没说什么。但我一直在腹诽:“这太荒唐了!”此人笃信东方的瑜伽修行、伊斯兰苏菲派和佛教思想,这让我多少理解他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但同时(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人),我对此全盘否定。尽管我本人非常尊重那些教派思想(如佛教),但当它们和实证相矛盾时,我还是心存质疑。
这位人士随即称他有据可依。他提到了一些故事,说医生给正常人做脑部扫描后,发现他们的头骨中没有大脑,只有水。听到这里,我又在想这太荒谬了。这可能只是经过夸张渲染的某些趣闻轶事,在口耳相传中渐渐失真。
因此,当我发现这些故事真实存在时,我既震惊又羞愧。
1980年12月,罗杰·莱文(Roger Lewin)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大脑吗?”
(pubmed.ncbi.nlm.nih.gov/7434023/)
这篇文章基于英国神经学家约翰·洛伯(John Lorber,1915-1996)对脑水肿患者的案例研究,并且详细探究了其中一个案例:一名大学生的IQ高达126,拿了数学专业的一等荣誉学位,社交表现也完全正常,但在脑部扫描中,他们发现他实际上没有大脑。
正常人的大脑皮层厚度一般为4.5厘米,但他只有薄薄的1毫米,剩下的部分充满了水样脑脊液。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脑脊液不断积蓄,导致颅内压升高、颅内空间减少,因此大脑皮层向外侧(即向头骨)填充发育缓慢。这也就意味着,大脑皮层沟回越深,发育期间越不受压制,脑结构相对而言就越完整(尽管大脑皮层在压力下仍会收缩,也可能达不到正常状态)。
这一案例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并引发了热议,连带着那篇文章也受到关注。最主流的解释似乎是神经自适应功能(也被称为搪塞之辞)。不过,这些现象直至今天仍很难解释。正如荣誉退休教授威廉·里维尔(William Reville)所说:
“我当然解释不了洛伯的发现,但我想指出,在某些案例中,大脑显示出极强的适应力,尽管其容量和结构被严重挤压变形,但仍能以一种近似于我们熟知的‘正常’模式为人体服务。”
洛伯还发现了其他有趣的案例,证明了无脑现象并非独一无二。事实上,在他的研究中,一半的人的大脑中超过95%的区域都是脑脊液,但IQ指数仍然超过100。
我已不再牢牢拥护先前的看法,但仍试图在这片混沌之海里打捞一下,而我确实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2003年发表于《卫报》的一篇文章,以一些轶事为基石,提出了“移植记忆”的概念。很显然,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接受了心脏移植的患者身上。他们发展出新的爱好,或者性格有了变化,而这些爱好或性格都来自心脏捐赠者。
(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03/oct/ ... education1)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别的有趣概念。其一,“肠肌神经丛”是内脏中的第二大脑,可能掌管着情感反应或“直觉”。其二,遍布人体的神经肽可以提供“自我”感,并承载情感和记忆。
神经肽可能提供“自我”感,承载情感和记忆。© Treccani
总的说来,我认为这不太可信,至少还未达到能解释我们眼中事物全貌的程度。不过,提出或正在研究这些观点的人,似乎都是科学家,而非东方神秘主义者。
我还在《Namah》期刊上找到了一篇好文(但我不太确定期刊资质)。它为上述观点及许多其他的观点提供了细节,并在文末列了参考文献来支持那些假说。
(www.namahjournal.com/doc/Actual/Memory- ... iss-1.html)
综上所述,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不知道是否要接受这些替代解释,也不知晓神经可塑性本身是否能说明问题。不管怎样,它确实削弱了我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因此感到羞愧。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