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oumajia 写了: 2025年 2月 5日 09:30
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打火机,约七成来自中国中部的一个县级市——湖南邵东。
看创新链,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年产品创新率达38%;
看产业链,27家打火机生产厂家,8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200多种配件实现本地化供应;
看人才链,企业家苦干实干,产业工人精研技术,成本一点一滴“抠”下来,质量稳稳地控制住。
大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蕴含在微观主体的不懈努力中,一只打火机映照着中国经济新形势。
案例来源:《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4日第 01 版)
人民日报
2024-06-14 07:23
每只注塑打火机仅售1元钱,20年不涨价,何以做到?
人力成本从20年前的1角钱降到如今的1分5厘,何以实现?
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打火机,其中约七成来自中国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何以取胜?
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却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当地企业年产150亿只左右,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湖南邵东市创造了这一传奇。
一只打火机可以窥见中国产能的奥秘,透视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所在。
行走邵东,循着打火机产业链探寻,我们更能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中中国产能的强劲脉动,更能深刻理解“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等中国发展优势。
(一)
市场竞争,质量为先。生产质优产品,关键靠优质产能,根本在创新。
机械“双手”灵活起落,将一排排打火机精准摆放传输;检验装置连续3次按压点火,火焰跳跃而起;电子“眼睛”同步识别火焰情况,不合格产品被自动剔除……在湖南沃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质检车间里,自动验火、调火设备正在忙碌地给电子打火机“做体检”。
欧美国家是邵东打火机出口的重要市场,但个别打火机焰苗高度不达标,一度成为进入这一市场的障碍。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对此展开技术攻关,开发出快速图形精准定位和火焰信息收集等智能化技术,让机器拥有了检测火苗大小的“火眼金睛”、准确率更是大幅提高……这套设备已经在邵东多家打火机企业“上岗”应用。
不只是验火、调火。近年来,邵东打火机产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改造,从研发到生产,都实现着科技赋能——
设计打火机新品,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难度最高的焊接环节,上马自动化焊接设备;安装打火机齿轮,用上了机器视觉技术……目前,邵东10多家打火机龙头企业基本实现12道工序全部自动化,工艺技术全国领先。
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仅直接带来产品质量的跃升——打火机焊接更精密了,充气更稳定了,连外壳都比原来更光滑了——还让生产运行变得更“聪明”。
应用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破解生产计划不清晰、产品数据不准确、加工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让打火机的生产“一切尽在掌握”;在生产线上安装智能电表,通过数据监测优化工厂运行……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将打火机的价值往两端延伸,邵东画出了一条“微笑曲线”,成为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一个生动缩影。
防风防爆打火机、家用厨房点火枪、USB充电点烟器、手机支架打火机、印有京剧脸谱的打火机……在邵东规模最大的打火机企业——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展柜里,数百个样式各异、功能不同的打火机令人目不暇接。
品质把控上,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耐高温的标准越来越高,带安全锁的产品占比持续增多;产品升级上,实施“揭榜挂帅”,吸引人才破解恒流阀等高精尖零配件技术难题;研发设计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产品,欧美人手掌较大,销往欧美国家的打火机宽度就比普通的宽5毫米,俄罗斯买家喜欢外观漂亮的,就在外壳图案上花心思;营销服务上,探索电商销售新模式,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打造中高端打火机品牌……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目前,邵东打火机产业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研发人员1000余名,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形成科研成果累计3000余项,年产品创新率达38%。
(二)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产品能在质优的同时保持性价比,拥有竞争力,让消费者受益。
打火机产业被称为“流浪产业”。发迹于西班牙,在欧美各国曾“遍地开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转移到日韩等国,90年代则进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利润微薄的打火机产业,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转移。
走进邵东,切身感受其极限成本控制,我们能够更好读懂中国产能为什么了不起。
“2014年我刚来东亿电气工作的时候,公司还没有进行自动化改造。当时这个焊接车间里密密麻麻坐满了200多个工人,但一天生产100万只打火机都困难。”
如今东亿电气的焊接车间里,一台台自动焊接机高效运转,将机壳、螺套、进气底座等配件自动焊接,十分高效。公司副总经理白家宝说,“现在这个车间只需要30个工人,一天却可以焊接500万只打火机。”
近年来,邵阳致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邵东持续推进打火机产业“机器换人”的自动化变革,注塑机换了三代,焊接机换了三代,充气机换了五代……不断地“小步快跑”,人均效率提升了30倍,每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从1角钱降到了1分5厘。
正是高度的自动化生产,让人力成本降下来。
湖南邵东新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机器作响、纸张穿梭,一股油墨味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座藏在村子里的印刷厂,每天竟能生产30多万个打火机包装盒,占邵东出口打火机包装盒的90%以上,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打火机虽小,但产业链却不短。包装盒、防风罩、发电陶瓷、引火弹簧……一只打火机所需的几十种零配件,在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几乎可以全部生产出来。很多时候,成品组装厂和零配件厂就隔着一条马路、一道墙,“左右厂”就是“上下游”。如今,邵东有27家打火机生产厂家,87家上下游配套企业,200多种配件实现本地化供应。
完整的产业链条、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工厂间物料传输与产品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从最新编制的邵东打火机产业地图看,10个乡镇(街道)承担了打火机产业链上的不同产业配套环节,形成了国际市场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多个产业集群。
正是极致的产业链整合,让生产效率提上去。
刚开始生产电子打火机的时候,本地没有生产电子的企业,政府部门就想办法把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师傅也一并拖家带口“请到邵东来”。
打火机产业由小变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合理布局。
从想方设法招商,完善打火机产业链布局;到持续整合小企业、小作坊,引导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用地“亩产效益”;再到量身定制税费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正是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企业降成本添助力。
付再华——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企业创始人之一。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她,仍然坚守在生产管理一线。
“在车间,总能看到工人们兢兢业业完成每一道工序。同样的设备、产线,放在世界其他地方,换一批工人,产量可能就少一半。”邵东打火机协会会长吕省华对打火机行业的工人由衷点赞。
企业家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产业工人精研技术、苦练本领,把成本一点一滴“抠”出来,质量稳稳地控制住,共同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和政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增强全球竞争力。
出口打火机检验监管需要通过型式试验,湖南没有条件,协会就领着企业去天津;打火机属危化品,单个企业不具备运输实力,协会就成立危货运输公司,42台专业运输大货车直达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