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次不是摆乌龙。
老张有点放飞自我了。 Sir Michael Atiyah 好像死前也放了一把大炮: 证明了黎曼猜想。
版主: Softfist


2014年:詹姆斯·梅纳德的独立工作
几乎在Polymath项目进行的同时,数学家詹姆斯·梅纳德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为简洁的方法,也独立地将上界降到了 246。
梅纳德太无耻了。我不信他没有看过陶哲轩的blog
Caravel 写了: 昨天 10:492014年:詹姆斯·梅纳德的独立工作
几乎在Polymath项目进行的同时,数学家詹姆斯·梅纳德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为简洁的方法,也独立地将上界降到了 246。
梅纳德太无耻了。我不信他没有看过陶哲轩的blog
这段文字不属实。我当时一直在看陶的更新,陶搞到大概4000的时候,突然传来美的那搞到600的消息。然后把两个合起来继续推进。
说独立是独立的证明有界,而且界是600多(比7000万好)。当然这个独立我也是不信的。但美的那不算偷陶或者张的结果,只是夸大自己的成果,到处说是独立的。

Xiaofish 写了: 昨天 13:31这段文字不属实。我当时一直在看陶的更新,陶搞到大概4000的时候,突然传来美的那搞到600的消息。然后把两个合起来继续推进。
说独立是独立的证明有界,而且界是600多(比7000万好)。当然这个独立我也是不信的。但美的那不算偷陶或者张的结果,只是夸大自己的成果,到处说是独立的。
梅纳德搞到600估计也不是独立的,陶的polymath是直播的,他一眼都不看吗?这种顶尖高手,看到别人思路很容易可以改进一点

他的方法确实很不一样,陶也没异议。但是说完全独立我当然也是不信的。他当时仅仅是个毕业没多久的路人乙千老,还够不上顶尖高手的级别。
Caravel 写了: 昨天 10:492014年:詹姆斯·梅纳德的独立工作
几乎在Polymath项目进行的同时,数学家詹姆斯·梅纳德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更为简洁的方法,也独立地将上界降到了 246。
梅纳德太无耻了。我不信他没有看过陶哲轩的blog
一糖已经证明了孪生素数对无限的,后来这这样的素数对最小间距是不是2属于十分trivial的工作,英国人靠这拿菲尔兹奖,而且英国人连这个目标也没达到,这个奖40岁年龄十分扯JB蛋。


搞砸了主要是田刚破了师傅的局,
也就是大家都没拿到,总比没有被别人抢了好
数学本来就是江湖
本来老邱是要疏通一下对头俄国人Gramov
只要他们两个点头这贡献就分定了
结果田给师傅漏了底
现在把功劳都给俄国人陪鲁尔曼也不公平
老邱和他的朋友汉米尔顿做了很多工作

Caravel 写了: 昨天 15:11搞砸了主要是田刚破了师傅的局,
也就是大家都没拿到,总比没有被别人抢了好数学本来就是江湖
本来老邱是要疏通一下对头俄国人Gramov
只要他们两个点头这贡献就分定了
结果田给师傅漏了底现在把功劳都给俄国人陪鲁尔曼也不公平
老邱和他的朋友汉米尔顿做了很多工作
他又拒绝领奖,而且自己把很多功劳给了汉密尔顿,你还能有啥不满意的?
你这些信息哪来的?有没有出处?
一,张2013年4月17日正式提交论文,年报接到论文后很快决定放入fast review track, 张5月7日收到数学年报的评审报告,报告给出了高度评价,“beautifully written, just stunning, masterful work", “of first rank", "a landmark", 5月16日提交修改,21日被正式接收。评审只用了三周,是数学年报的最快评审速度。这些公开的信息都与你的 “初找审稿人很难,找了十几个人,没人愿意审。最后两个人开始也不愿意” 不符,三周的时间如何去找十几个人等待他们的意见并完成评审?论文发表后透露出的信息说明,年报接到论文后很快就确定是masterful work,然后把论文给了Henryk Iwaniec和John Friedlander,两人很快就完成了审稿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张的论文就是建立在这两人和GPY的成果之上。GPY虽然感到很遗憾,因为他们的成果与张有一头发丝的距离,但很快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二,张投稿时名不见经传,是无名小卒,即使年报当年请了陶而陶不愿意审,也不是因为张水平低,而是因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的民科数学家每年有大把,牛人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看另一个无名小卒的民科大作。但如果是真货,最后必定是数学大家审稿,张这个水平的结果也必定是牛人最后确定,无名小卒接不了。因为上面的评价,陶但凡瞅一眼论文都不可能不愿审。怀尔斯的论文也遇到了同样情况,论文虽然129页,但引理证明超过一千页,没人愿意接因为太难。有资格审这种级别成果的必定是大家,这点毋庸置疑。但欣赏张的论文不需要是大家,就跟观众看出跳水姿势美不美不需要观众会跳水。当年爷在老板买提说了一嘴“花了一个周末终于读完了张汤姆的论文”,结果有个青岛的傻逼ID说爷根本看不懂,一个周末读完论文是吹牛逼,所以才有了爷在老版买提写了篇关于张汤姆孪生素数论文的科普,被收在数学版很长时间。爷当年读完张的论文感觉完全符合上面评审者的评价:简洁,清晰,没有一句废话,证明完成后,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mikokoro 写了: 昨天 16:18你这些信息哪来的?有没有出处?
一,张2013年4月17日正式提交论文,年报接到论文后很快决定放入fast review track, 张5月7日收到数学年报的评审报告,报告给出了高度评价,“beautifully written, just stunning, masterful work", “of first rank", "a landmark", 5月16日提交修改,21日被正式接收。评审只用了三周,是数学年报的最快评审速度。这些公开的信息都与你的 “初找审稿人很难,找了十几个人,没人愿意审。最后两个人开始也不愿意” 不符,三周的时间如何去找十几个人等待他们的意见并完成评审?论文发表后透露出的信息说明,年报接到论文后很快就确定是masterful work,然后把论文给了Henryk Iwaniec和John Friedlander,两人很快就完成了审稿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张的论文就是建立在这两人和GPY的成果之上。GPY虽然感到很遗憾,因为他们的成果与张有一头发丝的距离,但很快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二,张投稿时名不见经传,是无名小卒,即使年报当年请了陶而陶不愿意审,也不是因为张水平低,而是因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的民科数学家每年有大把,牛人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看另一个无名小卒的民科大作。但如果是真货,最后必定是数学大家审稿,张这个水平的结果也必定是牛人最后确定,无名小卒接不了。因为上面的评价,陶但凡瞅一眼论文都不可能不愿审。怀尔斯的论文也遇到了同样情况,论文虽然129页,但引理证明超过一千页,没人愿意接因为太难。有资格审这种级别成果的必定是大家,这点毋庸置疑。但欣赏张的论文不需要是大家,就跟观众看出跳水姿势美不美不需要观众会跳水。当年爷在老板买提说了一嘴“花了一个周末终于读完了张汤姆的论文”,结果有个青岛的傻逼ID说爷根本看不懂,一个周末读完论文是吹牛逼,所以才有了爷在老版买提写了篇关于张汤姆孪生素数论文的科普,被收在数学版很长时间。爷当年读完张的论文感觉完全符合上面评审者的评价:简洁,清晰,没有一句废话,证明完成后,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Friedlander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了审稿过程,你可以找自己看。提到很多专家不肯审,但没具体说10几个。10几个这个数字是在一个视频看到的,也是圈内人。Friedlander本来也不肯审,被peter sarnak催,然后刚好要和伊万尼克见面,伊万尼克也接到了,就两人商量一起审,所以接下来。
其他人都是看了摘要和名字就拒绝,哪需要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