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首诗,写尽了物是人非的遗憾
发表于 : 2024年 4月 12日 21:04
关于物是人非的遗憾,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我记得以前语文课本学过,但是我现在再翻语文课本的时候找不到这首诗了,我觉得有点可惜,我感觉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他却把物是人非的遗憾说尽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就这7个字非常地直白,不需要翻译,就它好像把一幕场景都交代完了。
然后你看,它开篇就说去年,去年是相对于今年而言的,所以也就是说诗人他想描写的这一个故事发生在过去,他告诉你这是一个过去式,但是他又人为地不想让它过去,为什么?
因为他在这个时间轴上找了一个相同的点,就是今日。
虽然是去年,但是我人为地找了一个跟它一样的点,是今日,而且空间都一样,此门中,所以他人为地制造了相同,在不同中人为去制造这个相同,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想让它过去。
所以你看这7个字好像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7个字背后都是诗人说不出口的深情。
在文学上有一种很迷人的说法。
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看去年今日此门中,就是时间地点连人物都没有,感情也没说,但是这7个字好像就把什么东西都说了。
然后接下来这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一首很凄凉的诗,但是这一句却是这一首诗里应该说是唯一甜蜜的一句,是整首诗情感最高亢的地方。
人面桃花相映红,它好像一个画面,画面里面只有女主人公,那诗人在哪里?在镜头的后面他在看着这一切,那我们在哪里?我们跟诗人站在一起。
所以当我们好像是可以通过这个镜头在看着这一幕场景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带入自己。
少女在桃花树下,桃花衬托出她美丽的面庞,她在做什么?是在看花还是在感受风?春风拂面,一地缤纷,然后这个场景渐渐淡去,今时今日,还是春光浪漫,还是桃花掩映,但是少女没有了,诗人从过去的记忆回到了现实。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有的一切都如昨天一样,但唯一不同的就是你不在了。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在直接地抒发那种,我觉得好遗憾,你不在了,没有,就他只是平淡地描述了一个画面,但是我们却在这个画面里面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
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学的世界里,有一种体验叫移情,人面已去,桃花依然。
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真人虽然不在这个画面里,但这个画面里显然有我。就这种移情让我有一种感受就是整个宇宙都是我的化身,它们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爱。
所以当移情作用发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共振。
桃花依旧笑春风。整首诗里唯一透露情绪的就是这个字笑,笑。可是诗人明明是悲伤啊,他明明想写悲,他为什么不写桃花依旧悲呢?这不是更直接吗?不。
他要"笑"。
以乐景写哀,更添其哀极致的美好,当它失去的时候,才会带来极致的怅惘。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史籍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诗人崔护到长安参加近视考试落榜以后,他在长安南郊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人面桃花相映红,少女给他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又过了一年,诗人再访旧地,少女已经不在,他于是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28个字明明是一首叙事诗,但是我们却体会到了它背后浓浓的深情。它明明是一首色调明艳动人的诗,但是我们却体会到了那种凄美和哀伤。它之所以打动我们,就在于它背后有一种宿命感。
人生的遗憾就在于美好不可重来,但正是因为它不可重来,所以才需要文学和艺术去记录它。是不时地翻出来咀嚼,然后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共振。让我们再读一遍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我记得以前语文课本学过,但是我现在再翻语文课本的时候找不到这首诗了,我觉得有点可惜,我感觉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他却把物是人非的遗憾说尽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就这7个字非常地直白,不需要翻译,就它好像把一幕场景都交代完了。
然后你看,它开篇就说去年,去年是相对于今年而言的,所以也就是说诗人他想描写的这一个故事发生在过去,他告诉你这是一个过去式,但是他又人为地不想让它过去,为什么?
因为他在这个时间轴上找了一个相同的点,就是今日。
虽然是去年,但是我人为地找了一个跟它一样的点,是今日,而且空间都一样,此门中,所以他人为地制造了相同,在不同中人为去制造这个相同,其实就是因为他不想让它过去。
所以你看这7个字好像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7个字背后都是诗人说不出口的深情。
在文学上有一种很迷人的说法。
叫"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看去年今日此门中,就是时间地点连人物都没有,感情也没说,但是这7个字好像就把什么东西都说了。
然后接下来这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一首很凄凉的诗,但是这一句却是这一首诗里应该说是唯一甜蜜的一句,是整首诗情感最高亢的地方。
人面桃花相映红,它好像一个画面,画面里面只有女主人公,那诗人在哪里?在镜头的后面他在看着这一切,那我们在哪里?我们跟诗人站在一起。
所以当我们好像是可以通过这个镜头在看着这一幕场景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带入自己。
少女在桃花树下,桃花衬托出她美丽的面庞,她在做什么?是在看花还是在感受风?春风拂面,一地缤纷,然后这个场景渐渐淡去,今时今日,还是春光浪漫,还是桃花掩映,但是少女没有了,诗人从过去的记忆回到了现实。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有的一切都如昨天一样,但唯一不同的就是你不在了。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在直接地抒发那种,我觉得好遗憾,你不在了,没有,就他只是平淡地描述了一个画面,但是我们却在这个画面里面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
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学的世界里,有一种体验叫移情,人面已去,桃花依然。
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真人虽然不在这个画面里,但这个画面里显然有我。就这种移情让我有一种感受就是整个宇宙都是我的化身,它们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爱。
所以当移情作用发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共振。
桃花依旧笑春风。整首诗里唯一透露情绪的就是这个字笑,笑。可是诗人明明是悲伤啊,他明明想写悲,他为什么不写桃花依旧悲呢?这不是更直接吗?不。
他要"笑"。
以乐景写哀,更添其哀极致的美好,当它失去的时候,才会带来极致的怅惘。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史籍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诗人崔护到长安参加近视考试落榜以后,他在长安南郊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人面桃花相映红,少女给他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又过了一年,诗人再访旧地,少女已经不在,他于是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28个字明明是一首叙事诗,但是我们却体会到了它背后浓浓的深情。它明明是一首色调明艳动人的诗,但是我们却体会到了那种凄美和哀伤。它之所以打动我们,就在于它背后有一种宿命感。
人生的遗憾就在于美好不可重来,但正是因为它不可重来,所以才需要文学和艺术去记录它。是不时地翻出来咀嚼,然后与我们的生命、情感共振。让我们再读一遍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