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1
版主: Softfist
-
2028zhufu(小强)楼主
- 见习作家

2028zhufu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8
- 帖子: 391
- 注册时间: 2024年 8月 16日 06:03
#1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1
靖难前传一:太子朱标被害。
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他应该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就因为迁都,他就走到朱元璋前头了,洪武24年,朱元璋就有意思要迁都,他一直在考虑汉朝和唐朝的都城西安,洪武24年的七月,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调了5千富户迁到了西安,之后八月,他派太子朱标去西安考察,朱标在出发的时候就有异样,朱元璋追着朱标发了一封敕令,提醒朱标慎举动,节饮食,严戍卫,这就非常的可疑,而十月份,朱元璋又调了宋国公冯胜,赢国公傅有德和梁国公蓝玉,去给朱标壮声势,11月,朱标画好了地图回到南京,这时候朱元璋正式宣布迁都西安,
然后五个月之后,也就是洪武25年的四月,朱标正忙着迁都工作的时候,莫名其妙就挂了,怎么挂的,不知道,得什么病,也没有记载,反正这人就是没了,我估计肯定是被下毒了,这一年朱元璋实际上已经就64了,太子一没,迁都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
而朱标去世之后,《国榷》记载,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何如,这意思就是说朱棣像我,我想传位给他,那明朝的大臣能同意?像你?喜欢扒皮,那谁受得了,
但文官们嘴上不能这么说,翰林学士刘三吾他怎么回答呢,你传位给老四,你让老二和老三怎么想,这事就被搪塞过去了,因为啥,因为明朝的大臣已经有了一个人选,就是他们一手教出来的朱允文,但是因为朱元璋要传位给朱棣,这就导致了后面,朱元璋被害,以及朱棣发动靖难这一系列事情,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重视大明律?
朱元璋从明朝开国就开始修大明律,到第三版的大明律《诰》完成是洪武30年的五月,就是他去世前的正好一年,朱元璋一辈子都在修法律,但是你要知道,自古修法律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秦始皇修大秦律,仁一枚六年,秦朝被推翻,隋炀帝杨广修大业律14年,连人带大业律一起被消灭,因为法律对士大夫阶层的限制是最大的,洪武30年的三月,就是在大明律《诰》快要完成的时候,刑部尚书下树和都察院的御史,认为对造反的量刑太轻,应该提到夷三族,但是被朱元璋就直接给否决了,因为这一条是针对百姓的,在明朝,百姓造反只处理本人,不株连任何人,但是这个待遇官员没有,官员如果结党谋逆,还是夷三族,可见朱元璋的大明律针对的还是官僚集团,更让文官痛恨的就是,朱元璋还要把大名律告发给所有百姓,就是他要给人民群众普法,中国自古皇权不下乡,乡绅自治实际上也是,官员的福利,因为古代没有商人,这个乡绅都是退休的官员,人家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回家就想欺男霸女呀,占点田地,你老百姓要是都懂法了,他下不去手。
蓝玉为何被定为谋逆之罪?
宋朝那么烂,就是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结果,所以朱元璋为了防着这些文官20多个儿子,没有一个娶的是文官的子女,太子朱标娶的是常玉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二子朱樉娶的是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妹妹,三子朱㭎娶的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老四朱棣和十三子朱桂,二十四子朱栋分别娶了徐达的女儿,其他的那些儿子,老丈人分别是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还有武定侯郭英等等,
明朝开国的公侯几乎都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允文继位之后,齐泰他们俩就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你薛藩也不看看人家老丈人都是谁,你杜朱元璋的儿子,就相当于向明朝的军方宣战,结果可想而知,文臣里李善长封韩国公,朱元璋只嫁了一个女儿给他儿子,根本不给你干政的机会,朱元璋娶儿媳妇第一原则是娶功勋武将之后,和平时期没有这么多武将怎么办,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这“进者弗受”就是朝中大臣主动送来的子女绝对不要,宁可选平民,就怕后宫出事,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郭槐案,空印案都是针对文官的,而蓝玉案也不是说朱元璋要清洗武将,而是他要防止武将也干涉后宫,蓝玉是洪武26年,以谋逆定的罪,夷三族,株连将近20000人,《国榷》和明实录的理由一样,抢人家农民田地,睡人家妃子等等,这都搞笑,你抢人家田和,睡人家妃子,怎么他也用不上两万,
洪武30年,武定侯郭英被御史弹劾,家中仆人超编150人,还牵扯到五条人命,朱元璋处理的结果是:宥之,就是不了了之,就说明朱元璋对这些武将是很惯着的,洪武朝没有冤案,说蓝玉谋逆,他肯定是有事,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最有机会成为储君的应该是嫡孙朱允通,只比朱允文小一岁,朱允通的姥爷是常玉春,舅爷是蓝玉,舅舅是开国公常升,他身后是整个明朝的武将集团,
而蓝玉是绝对的带头大哥,但这个情况就会让朱元璋想起一个人,就是汉朝的霍光,朱标去世是四月九月,朱元璋选择了外戚相对较弱的朱允文为储君,这个时候蓝玉正好不在南京,他在四川平叛,11月,蓝玉得胜还朝,才知道自己家孩子输给了庶出的朱允文,
12月,朱元璋马上加封冯胜,傅有德太子太师衔,加蓝玉、李景隆太子太傅衔,加开国公常升,全能侯孙克太子太保衔,这些人全都是朱允通的铁杆支持者,朱元璋很清楚,这就是在安抚他们,可惜没啥用,两个月,也就是洪武26年二月,蓝玉案就爆发了,开国公常升是蓝玉的外甥,朱允通的舅舅,全宁侯孙克是蓝玉的部下,和蓝玉当时一起论死,冯胜,傅有德是蓝玉的老大哥,因为资格太老,考虑到体面,是被赐自尽的,
只有李景隆因为岁数小躲过去了,后来把朱允文坑的死去活来,所以蓝玉案可以叫做朱允通争储案,蓝玉想动朱允文,这个定谋逆一点儿问题没有,他的队伍里还包括礼部尚书詹辉,户部侍郎傅有文等一票文官,说明朱允通是相当有市场,只是朱元璋对结党这个事太敏感了,网上一直有一个观点,说蓝玉不死,朱允文就不会被朱棣抢了皇位,这正好说反了,要是蓝玉活着,朱允文死的更快。
靖难前传二:朱元璋被害1。
朱元璋被害是因为朱标,朱爽,朱刚,他三个儿子都意外去世之后,朱元璋想要传位朱棣,结果被齐泰和朱允文给截胡了,洪武25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37岁,这时候朱元璋就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这是朱元璋第一次表态要传位给朱棣,但是被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大臣给拒绝了,直到当年九月,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感情还是很深的,才立的朱允文为储君,三年之后,朱元璋二子秦王朱爽去世,39岁,朱爽去世是有明确记载的,他就是被王府中的人下毒干掉的,又过三年,洪武31年,朱元璋的三子晋王朱刚去世,40岁,死因不明,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老大、老二,老三已经全部阵亡,而且都没活到40,朱棣已经是名义上的长子,朱元璋发给朱棣一封敕书,原文是,朕诸子,汝独具才智,秦,晋已薨,仅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
朱元璋高度评价了朱棣的能力,并表示你是长子,军国大事就全靠你了,这就明确表态要传位给朱棣,敕书还命左军都督杨文,武定侯郭英,兼总诸军听朱棣节制,并让其统帅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民,以答天心,
朱元璋把军权和诸皇子都交给朱棣,这就是为传位做准备,但是大臣依旧不买账,五月份,《国榷》和《太祖实录》记载:上不豫,就是朱元璋很不舒服,但是为什么不舒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没写,但是第二个月朱元璋就挂了,之后的第4天朱元璋下了一道敕令,命左军都督杨文率领北平两都司,加上宣化谷王,大宁宁王,北平燕王三个护卫,悉听朱棣调遣,又命武定侯郭英,都督刘真,率领刘府护卫,辽东都司,受朱棣节制,朱元璋交军权,这是为了传位做铺垫,但是两个月连发两道刺书,有这个必要吗,
这就说明朱元璋已经和大臣谈崩了,大臣拒绝写传位诏书,第二个月就是闰五月,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遣中使持服符今上还京,就是朱元璋派内臣拿着兵符去召朱棣进京,你想这爷俩要是碰到一起,谁能拦得住他们,所以朱允文和齐泰也摊牌了,不装了。十日,朱元璋暴毙。
靖难前传三:朱元璋被害2
朱元璋去世的过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还有国榷写的都不一样,朱棣的太宗实录记载,洪武31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就是朱元璋在生病之后,派遣宫中内臣去召朱棣进京,朱棣在到达了江苏淮安的时候,收到了朱允文的刺书,灰溜溜的回去了,
之后,已有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闰五月的十日夜里朱元璋暴毙,然后当天晚上装盒,7天就给埋了,朱允文和齐泰伪造遗诏继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太祖实录和朱棣那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招朱棣是因为朱元璋病了,去世也是因为病情加重,而且他也没有提到伪造遗诏的事,这明显就和谐了很多,但这俩谁说的对都不对,明实录本身就是文官写的,而且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还是清朝再版,它这里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南京到北京的距离超过两千多里,明朝的驿站,哪怕你是骑兵急行军,最快一昼夜也就300里,单程就要7天,往返就是半个月,朱元璋除非是派专车走高速去接朱棣,否则他不可能在十日之前到淮安,因此国榷记载的十日,朱元璋暴毙16日之后,就是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才到淮安,这才对,顺序不同,性质完全不一样,真正的过程应该是月初,朱元璋绕过朝中大臣,遣密使拿着调兵用的走马符牌去招朱棣,齐泰和朱允文得到消息,果断的在十日夜里干掉了朱元璋,并且伪造遗诏,在6天之后就继位称帝了,当天把朱元璋埋了,为什么这么急啊,因为朱棣眼看就要到了,
朱元璋是用兵符招的朱棣,你知道他带没带兵,朱允文登基之后第一道诏书,就是命令所有的亲王不许来奔丧,愿意哭家里哭,国榷原文: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燕王入临,将至淮安,兵部左侍郎齐泰严于上,急敕还。
就是朱元璋没了,也不能让朱棣到南京,齐泰提醒朱允文,发了一道敕令,北上去迎朱棣,终于在江苏淮安堵到他,高低给撵回去了,朱允文和齐泰这个时间掐的太准了,江苏淮安到南京只有150公里,他如果再晚1天继位,朱棣就到南京,朱允文矫诏继位给明朝留下了两个极不合理的制度,一个是皇帝的速葬,除了朱元璋和崇祯是7天以外,其他都是27天,另一个就是不让藩王奔丧,这一条就连史书的作者都看不下去了,老子死了你不让儿子奔丧,这违反天理人伦呐,中国历朝以仁孝治天下,康熙、乾隆办丧事,朝鲜都来人了,你明朝不让亲儿子吊孝,你是什么鬼,而且执行了200多年,这又证明就明朝的皇帝,他就没有正常没的。
靖难前传四:朱元璋被害3
朱允炆是庶出,按照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轮不到他,文官为了让朱允文继位,整整运作了20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是朱雄英,是朱标的正妃常氏所生,太子妃常氏的父亲是开平王常遇春,母亲是梁国公蓝玉的姐姐,这妥妥的功臣之后,但武将之后的这个身份就天然和文官玩到不起去,所以在朱允文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11年,太子妃常氏就被干掉了,只有23岁,之后洪武15年,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也被干掉,只有八岁,这样朱允文虽然不是嫡子,但是他是长子,就有机会了,文官支持朱允文是因为他的母亲吕氏,是刑部侍郎太常侍卿吕本的女儿,吕本家在宋元明三朝为官,标准的士大夫家庭,就绝对的是自己人,
洪武25年,太子朱标也被意外的干掉了,37岁,干掉朱标不在文官的计划之内,因为朱标他还不是皇帝,朱元璋只要另立一个太子,这个文官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但是迁都西安对江南官僚的影响太大,这属于临时起意,
朱元璋在当时就提出要传位给朱棣,但是被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大臣们给坚决的制止,折腾了大概半年,直到洪武25年九月,朱元璋才确定让朱允文为皇太孙,这一切还按照文官的计划在走,洪武28年,朱允文又被安排娶了光禄少卿马全之女,这样未来的皇后和皇太后就都是文官的人,这是双保险,洪武31年四月,朱元璋的老三也被干掉了,最年长的三个儿子全都不到40去世,
估计朱元璋也感觉到不对,这时候他又想传位朱棣,但是朱元璋这时候的情况就非常的尴尬,身边的大臣早就看他不顺眼,儿媳妇和孙媳妇还是人家派来的卧底,就一个孙子是亲人,还时刻准备接班,就朱元璋跟这些人讨论传位给朱棣,那不出事就怪了,
闰五月的十日,从来不得病的朱元璋突然就不行了,国榷记载,皇太孙侍汤药甚谨,虽秽亵必躬以进。
就是朱允文照顾朱元璋非常的谨慎,不管多埋汰都亲自喂药,这原本是想塑造朱允文孝子的形象的,但他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朱元璋吃的药都是朱允炆喂的,第二,秽亵说明朱元璋上吐下泻,这就绝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就是食物中毒,朱元璋和他手下的大臣肯定是互不欣赏,但是齐泰或者是黄子诚,你端碗药到朱元璋这儿,朱元璋当场就得砍了他,能下手的只有朱允文和他的媳妇,还有他妈,这是家人,
在儿媳妇,孙媳妇,还有大孙子朱允文的照顾下,朱元璋当天晚上就挂了,朱元璋被下毒这件事朱棣肯定知道,他进南京的当天,皇宫火灾,主犯朱允文和他媳妇马皇后就同时死在了火灾里,然后太后吕氏当时不在现场,朱棣后来安排他去给朱标守灵,然后死在了一场火灾当中,皇陵都能着火,这明显就是朱棣安排的,
朱元璋当时定的大明律,量刑非常的轻,就是造反谋逆这样的重罪,妻子孩子都是不连坐的,只流放,朱棣在处理齐泰,方孝儒这些人的时候都照办了,齐泰就因为他儿子年纪小,才六岁就被流放了,根本就没有死,但是朱允文的媳妇和老妈,朱棣是坚决的干掉了,因为他得替他爸爸报仇。
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他应该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但就因为迁都,他就走到朱元璋前头了,洪武24年,朱元璋就有意思要迁都,他一直在考虑汉朝和唐朝的都城西安,洪武24年的七月,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调了5千富户迁到了西安,之后八月,他派太子朱标去西安考察,朱标在出发的时候就有异样,朱元璋追着朱标发了一封敕令,提醒朱标慎举动,节饮食,严戍卫,这就非常的可疑,而十月份,朱元璋又调了宋国公冯胜,赢国公傅有德和梁国公蓝玉,去给朱标壮声势,11月,朱标画好了地图回到南京,这时候朱元璋正式宣布迁都西安,
然后五个月之后,也就是洪武25年的四月,朱标正忙着迁都工作的时候,莫名其妙就挂了,怎么挂的,不知道,得什么病,也没有记载,反正这人就是没了,我估计肯定是被下毒了,这一年朱元璋实际上已经就64了,太子一没,迁都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
而朱标去世之后,《国榷》记载,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何如,这意思就是说朱棣像我,我想传位给他,那明朝的大臣能同意?像你?喜欢扒皮,那谁受得了,
但文官们嘴上不能这么说,翰林学士刘三吾他怎么回答呢,你传位给老四,你让老二和老三怎么想,这事就被搪塞过去了,因为啥,因为明朝的大臣已经有了一个人选,就是他们一手教出来的朱允文,但是因为朱元璋要传位给朱棣,这就导致了后面,朱元璋被害,以及朱棣发动靖难这一系列事情,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重视大明律?
朱元璋从明朝开国就开始修大明律,到第三版的大明律《诰》完成是洪武30年的五月,就是他去世前的正好一年,朱元璋一辈子都在修法律,但是你要知道,自古修法律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秦始皇修大秦律,仁一枚六年,秦朝被推翻,隋炀帝杨广修大业律14年,连人带大业律一起被消灭,因为法律对士大夫阶层的限制是最大的,洪武30年的三月,就是在大明律《诰》快要完成的时候,刑部尚书下树和都察院的御史,认为对造反的量刑太轻,应该提到夷三族,但是被朱元璋就直接给否决了,因为这一条是针对百姓的,在明朝,百姓造反只处理本人,不株连任何人,但是这个待遇官员没有,官员如果结党谋逆,还是夷三族,可见朱元璋的大明律针对的还是官僚集团,更让文官痛恨的就是,朱元璋还要把大名律告发给所有百姓,就是他要给人民群众普法,中国自古皇权不下乡,乡绅自治实际上也是,官员的福利,因为古代没有商人,这个乡绅都是退休的官员,人家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回家就想欺男霸女呀,占点田地,你老百姓要是都懂法了,他下不去手。
蓝玉为何被定为谋逆之罪?
宋朝那么烂,就是后宫被儒家士大夫控制的结果,所以朱元璋为了防着这些文官20多个儿子,没有一个娶的是文官的子女,太子朱标娶的是常玉春的女儿,蓝玉的外甥女,二子朱樉娶的是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妹妹,三子朱㭎娶的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老四朱棣和十三子朱桂,二十四子朱栋分别娶了徐达的女儿,其他的那些儿子,老丈人分别是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还有武定侯郭英等等,
明朝开国的公侯几乎都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允文继位之后,齐泰他们俩就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你薛藩也不看看人家老丈人都是谁,你杜朱元璋的儿子,就相当于向明朝的军方宣战,结果可想而知,文臣里李善长封韩国公,朱元璋只嫁了一个女儿给他儿子,根本不给你干政的机会,朱元璋娶儿媳妇第一原则是娶功勋武将之后,和平时期没有这么多武将怎么办,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这“进者弗受”就是朝中大臣主动送来的子女绝对不要,宁可选平民,就怕后宫出事,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郭槐案,空印案都是针对文官的,而蓝玉案也不是说朱元璋要清洗武将,而是他要防止武将也干涉后宫,蓝玉是洪武26年,以谋逆定的罪,夷三族,株连将近20000人,《国榷》和明实录的理由一样,抢人家农民田地,睡人家妃子等等,这都搞笑,你抢人家田和,睡人家妃子,怎么他也用不上两万,
洪武30年,武定侯郭英被御史弹劾,家中仆人超编150人,还牵扯到五条人命,朱元璋处理的结果是:宥之,就是不了了之,就说明朱元璋对这些武将是很惯着的,洪武朝没有冤案,说蓝玉谋逆,他肯定是有事,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最有机会成为储君的应该是嫡孙朱允通,只比朱允文小一岁,朱允通的姥爷是常玉春,舅爷是蓝玉,舅舅是开国公常升,他身后是整个明朝的武将集团,
而蓝玉是绝对的带头大哥,但这个情况就会让朱元璋想起一个人,就是汉朝的霍光,朱标去世是四月九月,朱元璋选择了外戚相对较弱的朱允文为储君,这个时候蓝玉正好不在南京,他在四川平叛,11月,蓝玉得胜还朝,才知道自己家孩子输给了庶出的朱允文,
12月,朱元璋马上加封冯胜,傅有德太子太师衔,加蓝玉、李景隆太子太傅衔,加开国公常升,全能侯孙克太子太保衔,这些人全都是朱允通的铁杆支持者,朱元璋很清楚,这就是在安抚他们,可惜没啥用,两个月,也就是洪武26年二月,蓝玉案就爆发了,开国公常升是蓝玉的外甥,朱允通的舅舅,全宁侯孙克是蓝玉的部下,和蓝玉当时一起论死,冯胜,傅有德是蓝玉的老大哥,因为资格太老,考虑到体面,是被赐自尽的,
只有李景隆因为岁数小躲过去了,后来把朱允文坑的死去活来,所以蓝玉案可以叫做朱允通争储案,蓝玉想动朱允文,这个定谋逆一点儿问题没有,他的队伍里还包括礼部尚书詹辉,户部侍郎傅有文等一票文官,说明朱允通是相当有市场,只是朱元璋对结党这个事太敏感了,网上一直有一个观点,说蓝玉不死,朱允文就不会被朱棣抢了皇位,这正好说反了,要是蓝玉活着,朱允文死的更快。
靖难前传二:朱元璋被害1。
朱元璋被害是因为朱标,朱爽,朱刚,他三个儿子都意外去世之后,朱元璋想要传位朱棣,结果被齐泰和朱允文给截胡了,洪武25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37岁,这时候朱元璋就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这是朱元璋第一次表态要传位给朱棣,但是被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大臣给拒绝了,直到当年九月,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感情还是很深的,才立的朱允文为储君,三年之后,朱元璋二子秦王朱爽去世,39岁,朱爽去世是有明确记载的,他就是被王府中的人下毒干掉的,又过三年,洪武31年,朱元璋的三子晋王朱刚去世,40岁,死因不明,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老大、老二,老三已经全部阵亡,而且都没活到40,朱棣已经是名义上的长子,朱元璋发给朱棣一封敕书,原文是,朕诸子,汝独具才智,秦,晋已薨,仅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
朱元璋高度评价了朱棣的能力,并表示你是长子,军国大事就全靠你了,这就明确表态要传位给朱棣,敕书还命左军都督杨文,武定侯郭英,兼总诸军听朱棣节制,并让其统帅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民,以答天心,
朱元璋把军权和诸皇子都交给朱棣,这就是为传位做准备,但是大臣依旧不买账,五月份,《国榷》和《太祖实录》记载:上不豫,就是朱元璋很不舒服,但是为什么不舒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没写,但是第二个月朱元璋就挂了,之后的第4天朱元璋下了一道敕令,命左军都督杨文率领北平两都司,加上宣化谷王,大宁宁王,北平燕王三个护卫,悉听朱棣调遣,又命武定侯郭英,都督刘真,率领刘府护卫,辽东都司,受朱棣节制,朱元璋交军权,这是为了传位做铺垫,但是两个月连发两道刺书,有这个必要吗,
这就说明朱元璋已经和大臣谈崩了,大臣拒绝写传位诏书,第二个月就是闰五月,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遣中使持服符今上还京,就是朱元璋派内臣拿着兵符去召朱棣进京,你想这爷俩要是碰到一起,谁能拦得住他们,所以朱允文和齐泰也摊牌了,不装了。十日,朱元璋暴毙。
靖难前传三:朱元璋被害2
朱元璋去世的过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还有国榷写的都不一样,朱棣的太宗实录记载,洪武31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就是朱元璋在生病之后,派遣宫中内臣去召朱棣进京,朱棣在到达了江苏淮安的时候,收到了朱允文的刺书,灰溜溜的回去了,
之后,已有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闰五月的十日夜里朱元璋暴毙,然后当天晚上装盒,7天就给埋了,朱允文和齐泰伪造遗诏继位,改元建文,
朱元璋太祖实录和朱棣那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招朱棣是因为朱元璋病了,去世也是因为病情加重,而且他也没有提到伪造遗诏的事,这明显就和谐了很多,但这俩谁说的对都不对,明实录本身就是文官写的,而且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还是清朝再版,它这里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南京到北京的距离超过两千多里,明朝的驿站,哪怕你是骑兵急行军,最快一昼夜也就300里,单程就要7天,往返就是半个月,朱元璋除非是派专车走高速去接朱棣,否则他不可能在十日之前到淮安,因此国榷记载的十日,朱元璋暴毙16日之后,就是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才到淮安,这才对,顺序不同,性质完全不一样,真正的过程应该是月初,朱元璋绕过朝中大臣,遣密使拿着调兵用的走马符牌去招朱棣,齐泰和朱允文得到消息,果断的在十日夜里干掉了朱元璋,并且伪造遗诏,在6天之后就继位称帝了,当天把朱元璋埋了,为什么这么急啊,因为朱棣眼看就要到了,
朱元璋是用兵符招的朱棣,你知道他带没带兵,朱允文登基之后第一道诏书,就是命令所有的亲王不许来奔丧,愿意哭家里哭,国榷原文:止诸王会葬,哭临本国,燕王入临,将至淮安,兵部左侍郎齐泰严于上,急敕还。
就是朱元璋没了,也不能让朱棣到南京,齐泰提醒朱允文,发了一道敕令,北上去迎朱棣,终于在江苏淮安堵到他,高低给撵回去了,朱允文和齐泰这个时间掐的太准了,江苏淮安到南京只有150公里,他如果再晚1天继位,朱棣就到南京,朱允文矫诏继位给明朝留下了两个极不合理的制度,一个是皇帝的速葬,除了朱元璋和崇祯是7天以外,其他都是27天,另一个就是不让藩王奔丧,这一条就连史书的作者都看不下去了,老子死了你不让儿子奔丧,这违反天理人伦呐,中国历朝以仁孝治天下,康熙、乾隆办丧事,朝鲜都来人了,你明朝不让亲儿子吊孝,你是什么鬼,而且执行了200多年,这又证明就明朝的皇帝,他就没有正常没的。
靖难前传四:朱元璋被害3
朱允炆是庶出,按照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轮不到他,文官为了让朱允文继位,整整运作了20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是朱雄英,是朱标的正妃常氏所生,太子妃常氏的父亲是开平王常遇春,母亲是梁国公蓝玉的姐姐,这妥妥的功臣之后,但武将之后的这个身份就天然和文官玩到不起去,所以在朱允文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11年,太子妃常氏就被干掉了,只有23岁,之后洪武15年,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也被干掉,只有八岁,这样朱允文虽然不是嫡子,但是他是长子,就有机会了,文官支持朱允文是因为他的母亲吕氏,是刑部侍郎太常侍卿吕本的女儿,吕本家在宋元明三朝为官,标准的士大夫家庭,就绝对的是自己人,
洪武25年,太子朱标也被意外的干掉了,37岁,干掉朱标不在文官的计划之内,因为朱标他还不是皇帝,朱元璋只要另立一个太子,这个文官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但是迁都西安对江南官僚的影响太大,这属于临时起意,
朱元璋在当时就提出要传位给朱棣,但是被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大臣们给坚决的制止,折腾了大概半年,直到洪武25年九月,朱元璋才确定让朱允文为皇太孙,这一切还按照文官的计划在走,洪武28年,朱允文又被安排娶了光禄少卿马全之女,这样未来的皇后和皇太后就都是文官的人,这是双保险,洪武31年四月,朱元璋的老三也被干掉了,最年长的三个儿子全都不到40去世,
估计朱元璋也感觉到不对,这时候他又想传位朱棣,但是朱元璋这时候的情况就非常的尴尬,身边的大臣早就看他不顺眼,儿媳妇和孙媳妇还是人家派来的卧底,就一个孙子是亲人,还时刻准备接班,就朱元璋跟这些人讨论传位给朱棣,那不出事就怪了,
闰五月的十日,从来不得病的朱元璋突然就不行了,国榷记载,皇太孙侍汤药甚谨,虽秽亵必躬以进。
就是朱允文照顾朱元璋非常的谨慎,不管多埋汰都亲自喂药,这原本是想塑造朱允文孝子的形象的,但他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朱元璋吃的药都是朱允炆喂的,第二,秽亵说明朱元璋上吐下泻,这就绝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就是食物中毒,朱元璋和他手下的大臣肯定是互不欣赏,但是齐泰或者是黄子诚,你端碗药到朱元璋这儿,朱元璋当场就得砍了他,能下手的只有朱允文和他的媳妇,还有他妈,这是家人,
在儿媳妇,孙媳妇,还有大孙子朱允文的照顾下,朱元璋当天晚上就挂了,朱元璋被下毒这件事朱棣肯定知道,他进南京的当天,皇宫火灾,主犯朱允文和他媳妇马皇后就同时死在了火灾里,然后太后吕氏当时不在现场,朱棣后来安排他去给朱标守灵,然后死在了一场火灾当中,皇陵都能着火,这明显就是朱棣安排的,
朱元璋当时定的大明律,量刑非常的轻,就是造反谋逆这样的重罪,妻子孩子都是不连坐的,只流放,朱棣在处理齐泰,方孝儒这些人的时候都照办了,齐泰就因为他儿子年纪小,才六岁就被流放了,根本就没有死,但是朱允文的媳妇和老妈,朱棣是坚决的干掉了,因为他得替他爸爸报仇。
标签/Tags: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3
- 帖子: 188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3
- 帖子: 188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4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1
还有傻逼给老朱洗的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3
- 帖子: 188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3
- 帖子: 188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
guagua1220(guagua)
- 论坛元老

- 帖子互动: 543
- 帖子: 188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10月 24日 22:53
#9 Re: 深度好文—揭秘大明王朝真相1
可是连dynasty of Illuminati的名字都不敢改,名不正言不顺啊。freemason's eye of providence的口号也没从史料中清除,清除几个人还是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