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失败老是怪别人,原来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发表于 : 2022年 12月 2日 02:11
我家小朋友打游戏输了老是怪别人,队友太挫、电脑太慢、网络不好、运气不好……我总教育他不要老说别人不好,要有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今天看了篇分析抑郁症的文章,惊喜地发现把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是心理强大的表现……还说心理治疗师就是要把病人的内疚感引导为外部因素。
文章讨论的是政府和相关机构怎样在后疫情时代安抚人们的心理创伤,包括政府及早发布明确的重新开放计划、引导公众摆脱对病毒的恐惧心理、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降低民生压力、稳定管理措施等。转帖看得懂的部分;是不是小孩以后老是怪别人,我还得夸他?好像也不太对劲啊。
http://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62630
疫情终将过去,如何直面社会抑郁创伤?
罗敏敏(神经生物学家) 2022年12月01日
因为我个人的研究和抑郁症有些关系,最近常有朋友和我谈到抑郁症有增多的趋势。我抱着乐观的态度,期待疫情尽快结束,并分享个人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及对于后疫情时代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建设的初浅思考。
……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无助感、绝望感、负疚感、愧疚感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和认知行为训练而得以降低。
……
具体到本次疫情,防疫已经三年,部分民众的生活压力长期处于高位。此外,因为前期病毒危害性较大,普通民众都对病毒感染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根据近期新闻报导中有一些大企业年轻人及大学生对于周边阳性病例出现较大规模的恐慌性反应,可知部分人的恐惧感还相当高。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社会阅历不还足,处于抑郁初发的敏感期,三年时间处于恐惧之中尤其让人心痛。不难预测,除非有新的心理干预措施,抑郁症发病率在年轻人中已经而且将继续提高。我国过去6个月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病毒阳性的人都是轻症甚至无症状,重症、危重症及死亡都极少,显示最新流行的新冠病毒在疫苗接种等手段之后,危害性已经明显降低。期待有权威医学专家能够出面,利用实际数据教育和引导民众,并可以让已有的阳性病人现身说法,让大众及早克服恐惧感。
负面刺激导致抑郁的另外关键因素是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动物实验表明,两只大鼠接受同样数目的疼痛电刺激,其中一只大鼠在电击之前有预警(比如声音)或者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比如压一个杠杆来终止电击,就不容易出现抑郁样行为。另外一只大鼠对环境毫无控制力,被动接受随机电击就容易出现抑郁样行为。抑郁症造模的一个常用手段,便是长期不可预测的轻微应激(CUMS),可以有效产生抑郁样行为。这和正面奖赏非常不一样:奖赏的不可预测性对部分人寻求奖励的动机有很大提升。赌场及网络游戏商深谙此道,并用来提高相关消费行为的成瘾性。
我小时候种过地卖过菜,对于菜农有些共情,在此用于举例说明疫情之下的不确定感。一个菜农今年花钱花力种的菜不知道哪天交通封控运不出去,运出去了不知道哪天菜市场封控不能出摊,出摊了自己还随时可能被隔离,而且这些事情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效,即便最后有幸把菜卖出去了,心理压力也是相当大。商学院有关组织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在公司处于动荡时的处理模式。好的公司管理者会在危机中给予员工对于困难的预警、可控感、及危机如何结束的明确预期。
内疚感同样也是一个后天学习的结果。同样的挫折之下,一个人可以把原因归咎为外部因素,比如天灾或者运气不好,也可以归咎为自身责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九。心理强大的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并把失败解释为最终成功的必要过程。但一个人如果长期失败,而且被指责是自身能力或性格有问题,则容易产生负疚感和羞愧感。心理治疗师对于负疚感的处理原则之一,就是引导病人把自身的挫折引向外部因素,并把过去的失败重定义为未来成功的一部分。
对于人这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抑郁的产生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行为因素。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成功,依赖于复杂的社会协作,因此社会交往对人有很大的奖赏效果。民众因为防疫被要求压低社会交往,不但新朋友少了,和父母同学老朋友的交往也变少了。更重要的,社会交往变得和病毒传播危险相关,交往即便可以发生,其奖赏度也因为恐惧感而降低。
结语:修复疫情创伤须付出更大努力
过去三年我们社会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团结、服从性和纪律性。相比一些西方社会为了是否戴口罩还有激烈争论和抗争,我们的表现确实是世界奇迹。但这个过程让部分人处于长期恐惧之中,生产生活处于长期不可预测的、不可控的压力之下,还可能被暗指没有纪律和耐心,同时社会交往不但减少还可能变成有害,确实会让抑郁易感人群产生绝望感、无助感、内疚感、孤独感,最终导致抑郁患病率上升。
疫情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创伤,即便疫情结束,修复这些创伤也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天灾不可避免,而且我国的应对总体相当成功。对于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健康而言,民众接受应激的时间和水平能否降低、应激是否可以预测、应激之后是否可控、亲情友情是否能够恢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全社会而非单一部门的努力。我期待社会及早发布有明确里程碑的重新开放计划,教育和引导公众摆脱对于病毒的长期恐惧,对青少年要加大心理辅导,努力降低民众生活压力、提出更有稳定性的管理措施、让人可以发挥个人创造力并得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准,鼓励和推动社会交往,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文章讨论的是政府和相关机构怎样在后疫情时代安抚人们的心理创伤,包括政府及早发布明确的重新开放计划、引导公众摆脱对病毒的恐惧心理、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降低民生压力、稳定管理措施等。转帖看得懂的部分;是不是小孩以后老是怪别人,我还得夸他?好像也不太对劲啊。
http://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62630
疫情终将过去,如何直面社会抑郁创伤?
罗敏敏(神经生物学家) 2022年12月01日
因为我个人的研究和抑郁症有些关系,最近常有朋友和我谈到抑郁症有增多的趋势。我抱着乐观的态度,期待疫情尽快结束,并分享个人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及对于后疫情时代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建设的初浅思考。
……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无助感、绝望感、负疚感、愧疚感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和认知行为训练而得以降低。
……
具体到本次疫情,防疫已经三年,部分民众的生活压力长期处于高位。此外,因为前期病毒危害性较大,普通民众都对病毒感染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根据近期新闻报导中有一些大企业年轻人及大学生对于周边阳性病例出现较大规模的恐慌性反应,可知部分人的恐惧感还相当高。对于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社会阅历不还足,处于抑郁初发的敏感期,三年时间处于恐惧之中尤其让人心痛。不难预测,除非有新的心理干预措施,抑郁症发病率在年轻人中已经而且将继续提高。我国过去6个月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病毒阳性的人都是轻症甚至无症状,重症、危重症及死亡都极少,显示最新流行的新冠病毒在疫苗接种等手段之后,危害性已经明显降低。期待有权威医学专家能够出面,利用实际数据教育和引导民众,并可以让已有的阳性病人现身说法,让大众及早克服恐惧感。
负面刺激导致抑郁的另外关键因素是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动物实验表明,两只大鼠接受同样数目的疼痛电刺激,其中一只大鼠在电击之前有预警(比如声音)或者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比如压一个杠杆来终止电击,就不容易出现抑郁样行为。另外一只大鼠对环境毫无控制力,被动接受随机电击就容易出现抑郁样行为。抑郁症造模的一个常用手段,便是长期不可预测的轻微应激(CUMS),可以有效产生抑郁样行为。这和正面奖赏非常不一样:奖赏的不可预测性对部分人寻求奖励的动机有很大提升。赌场及网络游戏商深谙此道,并用来提高相关消费行为的成瘾性。
我小时候种过地卖过菜,对于菜农有些共情,在此用于举例说明疫情之下的不确定感。一个菜农今年花钱花力种的菜不知道哪天交通封控运不出去,运出去了不知道哪天菜市场封控不能出摊,出摊了自己还随时可能被隔离,而且这些事情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效,即便最后有幸把菜卖出去了,心理压力也是相当大。商学院有关组织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在公司处于动荡时的处理模式。好的公司管理者会在危机中给予员工对于困难的预警、可控感、及危机如何结束的明确预期。
内疚感同样也是一个后天学习的结果。同样的挫折之下,一个人可以把原因归咎为外部因素,比如天灾或者运气不好,也可以归咎为自身责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有九。心理强大的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并把失败解释为最终成功的必要过程。但一个人如果长期失败,而且被指责是自身能力或性格有问题,则容易产生负疚感和羞愧感。心理治疗师对于负疚感的处理原则之一,就是引导病人把自身的挫折引向外部因素,并把过去的失败重定义为未来成功的一部分。
对于人这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抑郁的产生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行为因素。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成功,依赖于复杂的社会协作,因此社会交往对人有很大的奖赏效果。民众因为防疫被要求压低社会交往,不但新朋友少了,和父母同学老朋友的交往也变少了。更重要的,社会交往变得和病毒传播危险相关,交往即便可以发生,其奖赏度也因为恐惧感而降低。
结语:修复疫情创伤须付出更大努力
过去三年我们社会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团结、服从性和纪律性。相比一些西方社会为了是否戴口罩还有激烈争论和抗争,我们的表现确实是世界奇迹。但这个过程让部分人处于长期恐惧之中,生产生活处于长期不可预测的、不可控的压力之下,还可能被暗指没有纪律和耐心,同时社会交往不但减少还可能变成有害,确实会让抑郁易感人群产生绝望感、无助感、内疚感、孤独感,最终导致抑郁患病率上升。
疫情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创伤,即便疫情结束,修复这些创伤也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天灾不可避免,而且我国的应对总体相当成功。对于后疫情时代社会心理健康而言,民众接受应激的时间和水平能否降低、应激是否可以预测、应激之后是否可控、亲情友情是否能够恢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全社会而非单一部门的努力。我期待社会及早发布有明确里程碑的重新开放计划,教育和引导公众摆脱对于病毒的长期恐惧,对青少年要加大心理辅导,努力降低民众生活压力、提出更有稳定性的管理措施、让人可以发挥个人创造力并得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准,鼓励和推动社会交往,从而达到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