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紧急问一下,要换空调(单冷)R32和R454选哪种
发表于 : 2025年 4月 30日 10:15
各有什么优缺点?
r32的牌子是goodman, r454的是carrier。
r32的牌子是goodman, r454的是carrier。
对臭氧层的 影响不同,据说,,
410a今年开始已经淘汰了,装新系统只有r32和r454的。我查了一下,似乎r32是全世界主流的下一代制冷剂,但在美国大部分厂商却选择r454a,只有少量厂商如goodman选择r32.
R32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6百多倍,早晚得淘汰。最后肯定是变成乙烷丙烷丁烷之类的东东,温室效应只有二氧化碳的几倍而已。这类制冷剂在欧洲已经有商业应用。LightFast 写了: 2025年 4月 30日 23:46 410a今年开始已经淘汰了,装新系统只有r32和r454的。我查了一下,似乎r32是全世界主流的下一代制冷剂,但在美国大部分厂商却选择r454a,只有少量厂商如goodman选择r32.
其實最好的冷酶是R22, 對於大宗機電投資,要考慮的是維護成本和可持續工作時間,R22具有沸騰壓力低,對於整個系統內在壓力不高,保證了壓縮機在比較低的壓力環境中持續工作,因此耐用,我的一套系統已經堅持30年,依然很可靠。而r454, 都是人為的改變,對系統而言,要求更高的運行環境,需要傳感器的電路板環境可燃氣體洩漏,這個成本和易損維修成本,全都轉嫁給消費者。410A具有不燃性,就沒有這些成本計入, 從效率看,r454並沒有比r410a 提高,反而降低一些。LightFast 写了: 2025年 4月 30日 23:46 410a今年开始已经淘汰了,装新系统只有r32和r454的。我查了一下,似乎r32是全世界主流的下一代制冷剂,但在美国大部分厂商却选择r454a,只有少量厂商如goodman选择r32.
冷媒變化太快了,R410a就這麼淘汰啦?lsheng 写了: 2025年 5月 1日 12:26 R32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6百多倍,早晚得淘汰。最后肯定是变成乙烷丙烷丁烷之类的东东,温室效应只有二氧化碳的几倍而已。这类制冷剂在欧洲已经有商业应用。
r32和r454还只算可燃不是易燃,若完全换成丁烷之类的那就完全是易燃易爆了。用于民用房屋肯定又要有一堆消防方面的规范了。比如泄漏自动检测报警一类的。lsheng 写了: 2025年 5月 1日 12:26 R32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6百多倍,早晚得淘汰。最后肯定是变成乙烷丙烷丁烷之类的东东,温室效应只有二氧化碳的几倍而已。这类制冷剂在欧洲已经有商业应用。
肯定的。R290 就是丙烷。换个名字就是制冷剂,用来烤肉就是罐装气。LightFast 写了: 2025年 5月 1日 14:45 r32和r454还只算可燃不是易燃,若完全换成丁烷之类的那就完全是易燃易爆了。用于民用房屋肯定又要有一堆消防方面的规范了。比如泄漏自动检测报警一类的。
制冷剂这些年所谓的“改进”就是效率越做越低。最高效的制冷剂到现在还是氯氟烃(R12和R22)。mahou 写了: 2025年 5月 1日 12:27 其實最好的冷酶是R22, 對於大宗機電投資,要考慮的是維護成本和可持續工作時間,R22具有沸騰壓力低,對於整個系統內在壓力不高,保證了壓縮機在比較低的壓力環境中持續工作,因此耐用,我的一套系統已經堅持30年,依然很可靠。而r454, 都是人為的改變,對系統而言,要求更高的運行環境,需要傳感器的電路板環境可燃氣體洩漏,這個成本和易損維修成本,全都轉嫁給消費者。410A具有不燃性,就沒有這些成本計入, 從效率看,r454並沒有比r410a 提高,反而降低一些。
R-600 Butane 丁烷
這種改進廠家特別開心,直接把R22機組30年壽命降到R410a的15年壽命,如果再搞R454a就繼續降低到10年以內壽命,銷量翻幾倍,還完全不兼容,多爽。geniushanbiao 写了: 2025年 5月 2日 01:21 制冷剂这些年所谓的“改进”就是效率越做越低。最高效的制冷剂到现在还是氯氟烃(R12和R22)。
其实比一比coil大小就知道了,当年r22一个很小的coil制冷量就和现在r410a一个巨大的coil相当了。
没错,而且因为管子里面压力增大,漏的可能性也会上升。实际上增大了漏的可能性的话不是污染更严重了么?想不太明白。magagop 写了: 2025年 5月 2日 11:33 這種改進廠家特別開心,直接把R22機組30年壽命降到R410a的15年壽命,如果再搞R454a就繼續降低到10年以內壽命,銷量翻幾倍,還完全不兼容,多爽。
所以那些環保左B們個個拉出去槍斃都不冤枉。
等出几次恶性爆炸事件就尼玛傻逼了。极左环保主义者真他妈弱智,no common senselsheng 写了: 2025年 5月 1日 12:26 R32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6百多倍,早晚得淘汰。最后肯定是变成乙烷丙烷丁烷之类的东东,温室效应只有二氧化碳的几倍而已。这类制冷剂在欧洲已经有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