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和心理不一致是疾病,还是高级?
有人认为:生理和心理是不一样的,人是高级动物,心理性别比生理性别更高级一些。 我的答案如下: 一个人如果心理与生理不一致,矛盾与冲突,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或者精神病,知道吗? 心理应该反映生理欲望,和生理需求,如果不能够反映, 明明是饥饿, 心理认为不饥饿,感觉很饱,称之为 厌食症! 明明在发烧,体温很高,但是病人 感觉到很冷? 称之为 打摆子(疟疾),这些生理与心理,感觉上的矛盾,冲突 都是不健康的表现。生理上 饥饿,心理却觉得“不饿”,→ 病态。生理上 高烧,心理却觉得“冷”,→ 病态。把它类比到“心理性别 ≠ 生理性别”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
生理结构与基因已明确(XY/XX、荷尔蒙、繁殖功能)。如果心理上认为与现实不符,并且因此感到强烈冲突与痛苦,这就是一种 精神疾病(至少是心理障碍)。在现代西方思潮中,常常用“心理/自我认同”去压过“客观生物学”。这并不是科学,而是 文化与政治立场。从医学角度,心理的确会影响生理(比如压力影响免疫力),但它不能 改写染色体、激素水平、生殖功能。
心理应当映照生理并且保持一致,而不是凌驾于生理之上。如果心理感觉与认知违背生理规律,就像“硬把错的地图当真”,结果就是 越走越迷失。
生理基础不可改:基因(XY/XX)、激素和生殖功能是客观事实,心理不能“改写”它们,这是生物学共识:性二元是进化遗产,心理认同若与之冲突,就像一张“错的地图”——短期“自由”,长期迷航。
性别不安更多是“痛苦反应”而非“疾病根源”。DSM-5-TR明确:性别不一致本身不是精神障碍,只有伴随显著痛苦时,才诊断为“性别不安”。 它像“慢性疼痛”:不是病因,但需干预。2025年最新DSM-5-TR更新和科学共识,逐一拆解,力求客观——西方思潮确有政治化倾向,但科学优先于意识形态。
心理应服务生理,冲突是警铃——忽略它,不是“高级”,而是自欺欺人。科学共识承认生物性优先,但也视性别不安为可缓解痛苦,而非“病态诅咒”。真正的慈悲,是证据-based干预:鼓励一致(如咨询+可选医疗),而非政治叙事。否则,饿着肚子“觉得饱”,终将崩溃,最终营养不良而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