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弃幻想吧!中国房价长期下跌已成定局 20年后墙内老同学拉着将军们的手哭着后悔当初没出国
“长期下行/分化”基本是大概率的基线情景。
人口拐点叠加库存过高,会让绝大多数三四线和弱二线面临多年去库存与价格回调(尤其是“实际价格”扣通胀后)。核心一线与少数强二线(核心学区/就业圈半小时通勤内)更可能走出“低迷—政策企稳—小周期反弹—长期横盘或小幅下行”的轨迹,名义价或许阶段性抬头,但长期实际回报偏弱。下面是为什么:
为什么“下行/分化”是大概率
人口与生育趋势:2024 年全国人口再减 139 万,总量降至约 14.0828 亿;全年新生儿 954 万但死亡 1093 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99‰。即便 2024 年出生数较 2023 年略有回升,整体仍在负增长通道。
房价数据本身已在走弱:国家统计局 70 城数据显示,2025 年内多月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同比为负,覆盖面广、跌幅在扩大或高位维持。路透与彭博对 70 城口径的月度读数亦显示 2025 年秋季跌势加快。
去库存压力与利用效率:学术研究显示 2010–2020 年间中国高度城市化地区住房“利用效率”下降,叠加过去高周转供给,去化将拖长周期。
政策在托底而非抬升长期中枢:2024 年央行推出约 3000 亿元再贷款,支持收储商品房改保障性住房,用于“去库存、稳交付”的结构性托底。工具更像“兜底+出清”,难以改变长期需求中枢下移。
为什么不是“全国注定一路跌到头”
城市/圈层分化:中国城镇化率仍在上行(2024 年约 67%),但人口流向极不均衡——人口、就业与优质公共服务继续向头部都市圈集中,核心地段的稀缺性与租售需求更有韧性。
政策可阶段性改变节奏:首付/利率下限放开、落户与限购优化、保障性住房收储、房票安置等,能带来阶段性成交与价格反弹,尤其在一线与强二线。只是这更像“波动上的托底”,而非重启上一轮牛市。
研判框架(落到城市/板块)
看这 7 个指标,基本能判断“跌多/横/弱反弹”的概率分布:
20–44 岁常住人口净流入(持续 3–5 年);2) 就业与产业密度(是否全国级总部/高端服务业/科研核心);3) 库存去化月数(新房+二手);4) 近 10 年土地供应结构(核心区稀缺度);5) 学位与医疗资源等级;6) 交通枢纽到核心 CBD 通勤 30 分钟圈的房源占比;7) 地方政策强度(限购、贷、售与收储节奏)。
给投资/自住的简明结论
长期投资回报:把预期下调为“跑输无风险利率”的高概率事件,尤其是三四线。若必须配房产,更偏向核心一线/强二线核心圈层、租金回报清晰、流动性好的产品。
自住:以改善居住质量为主,不把房子当主要增值资产;重视学区/医疗/通勤半小时圈等“使用价值”。
风险提示:若后续统计显示新增人口继续为负、70 城房价同比负值面持续>50 城且成交弱于淡季历史,则“名义价长期台阶式下行”的概率上升;若看到核心城市净增人口企稳+政策加码收储,则更可能进入“弱复苏/区间盘整”。
一句话总结: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让“全局牛市”难以为继,中国房地产将进入长期去化与结构性分化时代——多数城市走“缓慢下行”,少数核心城市与核心地段“弱势波动/低位企稳”。这不是宿命,但要把资产定价的中枢下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