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深

Peña Roya beech forest, Moncayo Natual Park
From bing.com

Peña Roya beech forest, Moncayo Natual Park
From bing.com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待冷艳,清霜不厌来
读王维的诗,忍不住来比较一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上三首是完全的景色。每首诗都有个人字。但是人在这里只是景色的一部分。觉得很棒!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以上是有情的。但是情感非常含蓄。与景色几乎融在一起。读了独坐幽篁里,就想起人工智能歌曲有一首唐僧的“爱谁谁”。想王先生得活得多委屈啊!!!
以上因为读得很熟,觉得都好,分不出更偏好哪首。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就有点奇怪。我恍惚记得是春草年年绿。怎么变成春草明年绿了呢?
我喜欢王维诗里的空灵,若说到春草明年绿,他就变成有期待的人,甚至是在算计王孙的归期。那这首诗就变成他学佛没学到家时写的了。
《莲花坞》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这首眼生。和我写的这首很象:
春山迎晚照,参差绿不齐
行坐清香里,松影乱人衣
我写的诗可能主语混乱,不然与上诗还是有一拼吧?
还有这首也眼生:
《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这首诗的主语也不是很明白。也很像伪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维写的诗还是很真实的。就像陆游的世味年来薄似纱一样。境界高下虽然有别,但是人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就象他真实的生活。上诗里的“悠悠”两字因为后人用得太滥,让人疑心。
还有一首诗我也可以比一下。比方这首诗: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下面是我写的:
《谷》
绿叶遮深谷,隐约透涧泥。
天长山野静,花落不择时。
这么一比就知道隐约两个字好象还没用好。但是我也想不出别的形容。
因为五绝字少,所以可能意象越多越好,组合在一起还要有意境。我写的下诗因为形容词太多,太滥,就不能跟王维比了,算台阶下的一只鞋。
路灯照台阶
灯光到山下
错落几重梯
树影织飒飒
雕琢
雕琢原来也可以很容易。我写了首诗:
红叶淹树底,枯枝浮干白
痴人爱艳色,清霜不厌来
是因为读了王维写的诗所以想起来写五言诗。于是返回去看王维的诗。一看王维的诗感情都很淡,有的就是纯写景的。而且名词都给人很优美的印象。
于是我大笔一挥把枯枝改成落枝。把干白改成碎白,让词语中的朽坏意思少一点,瘠薄之意少一点。
再把人去掉了,让画中的树干出场做主角。树干当然是伫立的。诗就变成下面这样了。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爱冷艳,伫立待霜开
据人工智能说下面这首好一些。
整体而言,雕琢是可以有流程,自动化的。把可能引起负面情感的意象替换成不直接联想的同类意象。把人的形象以物替换,就很完美地达成了王国维先生提到的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有人说你没无我啊!乔木爱冷艳,爱什么爱?
乔木爱一下也不行吗?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待冷艳,清霜不厌来?
人工智能说哎呀这首更好一些!
又有人说你怎么能说“厌”呢?有我!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立冷艳,清霜趁夜来?
人工智能说还是乔木等待冷艳好,又美丽又含蓄。又无我又美丽的境界咱还没到,还是不要闭门造车了。
这么看雕琢还是有点难的。
我写了几首诗带微雨两字,觉得很好。回头一看王维连微雨都不用。写来写去都比不上。原来连天寒红叶稀的时候王维都没让人觉得冷。而我冷个不停!
黄叶竞相逐,随风斜过街
飞旋轻似梦,落地定如琢
满坪小黄叶,交错翘细梗
青苔攀晚灯,细雨屋檐冷
清风拂巨树,落叶掩尘埃
小雨湿黄泥,松萝坠青苔
高树与天齐,云烟透晚枝
黄叶半摇落,不是盛芳时
pmsy 写了: 2025年 11月 5日 21:51雕琢
雕琢原来也可以很容易。我写了首诗:
红叶淹树底,枯枝浮干白
痴人爱艳色,清霜不厌来是因为读了王维写的诗所以想起来写五言诗。于是返回去看王维的诗。一看王维的诗感情都很淡,有的就是纯写景的。而且名词都给人很优美的印象。
于是我大笔一挥把枯枝改成落枝。把干白改成碎白,让词语中的朽坏意思少一点,瘠薄之意少一点。
再把人去掉了,让画中的树干出场做主角。树干当然是伫立的。诗就变成下面这样了。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爱冷艳,伫立待霜开据人工智能说下面这首好一些。
整体而言,雕琢是可以有流程,自动化的。把可能引起负面情感的意象替换成不直接联想的同类意象。把人的形象以物替换,就很完美地达成了王国维先生提到的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有人说你没无我啊!乔木爱冷艳,爱什么爱?
乔木爱一下也不行吗?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待冷艳,清霜不厌来?人工智能说哎呀这首更好一些!
又有人说你怎么能说“厌”呢?有我!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立冷艳,清霜趁夜来?人工智能说还是乔木等待冷艳好,又美丽又含蓄。又无我又美丽的境界咱还没到,还是不要闭门造车了。
这么看雕琢还是有点难的。
我写了几首诗带微雨两字,觉得很好。回头一看王维连微雨都不用。写来写去都比不上。原来连天寒红叶稀的时候王维都没让人觉得冷。而我冷个不停!
黄叶竞相逐,随风斜过街
飞旋轻似梦,落地定如琢满坪小黄叶,交错翘细梗
青苔攀晚灯,细雨屋檐冷清风拂巨树,落叶掩尘埃
小雨湿黄泥,松萝坠青苔高树与天齐,云烟透晚枝
黄叶半摇落,不是盛芳时
写得真不错!有景色,有文字,还有好诗,就差呼朋唤友,浓茶热酒啦!
写得好。我来和一首:
琼枝拂秋风
层林铺晓霞
谷寂人独立
鹿鸣唤我家
多谢鼓励
我在哪儿
我写小说时有一句:“她年纪轻轻,自称老身,有点违和。然而她正襟危坐,眉聚神凝,话声缓慢清晰,有种不怒而威的气势。”
人工智能建议改成“鹿倚儿年纪轻轻,自称“老身”。庄六娘急于辩解,没察觉这称呼的违和。她只看见对方坐得极稳,像真有年纪。”
我觉得人工智能改得很讨厌。因为它失去了原意。
鹿倚儿年纪轻轻,自称老身,违和感是庄六娘的感受不假,但她在恐慌中,不会想这些事。也不会判断说鹿倚儿真有年纪了。整段就不应该从庄六娘视角写。
但是人工智能就像逻辑狂人一样,非得从蛛丝马迹里做出“你有罪”的推论。只要我是以作者视角写角色感受,就是在代读者做判断。这件事是很让人不快的。
生活中我们读的书里代读者做判断的多了。什么是美丽?什么是忧愁?难道非得写她一只眉毛挑起来零点三厘米,另一只没有,才是半信半疑?
而且僵硬地描述景物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我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就完全不能懂得黛西的肢体语言。它有个文化背景的差别。我能理解严谨地描写是在为人工智能的进步做贡献,但是我希望人工智能的要求与个人写小说的要求相一致。这样大家都高兴。
枯枝拂秋风
平地落晚霞
落红不胜扫
乐曲直到家
楼主你的诗可以乱真了 包括WideAnimals那首 我感觉穿越了 你们去竹林里做居士可以的
王维的诗我都喜欢
最喜欢的是‘鸟鸣涧’
还有比这首更完美的吗
其他差不多感觉的也挺多的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
读起来都挺抑扬顿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