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报》这篇由特派记者Axel Nodinot实地走访的报道说,浙江省一片宁静的稻田,一阵嗡嗡声打破了宁静,一架灰色的四旋翼无人机飞过田野,来回喷洒用水稀释的肥料。
这是先正达(Syngenta)的500个“现代农业平台”(MAP)之一。先正达是一家瑞士公司,由中国农业化工巨头中化集团(Sinochem)所有。在这里,一切都是自动化的:农民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以3D形式查看作物和土壤状况,从而控制灌溉、施肥,甚至通过首批自动驾驶拖拉机进行播种和收割。稻田边的土路上立着控制站,它们由太阳能供电。
以有限的土地养活巨大的人口
目前,这种新一代的耕作模式已覆盖全国1.29亿公顷土地中的200多万公顷。中国拥有全球9%的耕地,却必须养活全球18%的人口。正因如此,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竭尽全力投入到争取粮食自给自足的这场战斗中。
由于每天约80万吨的巨大粮食需求,北京自2003年以来不得不依赖进口。尽管在过去四十年里,牛肉和牛奶的产量都增加了八倍,但在2023年,牛肉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68%,牛奶为82%。在谷物方面,中国每年甚至进口500亿吨粮食,导致农业贸易逆差高达1350亿欧元。
尽管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旨在增加作物种植的宏伟政策(有时是以牺牲森林或果园为代价),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粮食产量目前仅能满足其需求的三分之二,而在本世纪初,这一比例几乎是全部。
对于这一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已深知。自2013年上任以来,他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然而,这位最高领导人眼看着国家的农田被荒废。“在1970年代,有8亿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4.6亿”,一位在农业部工作的年轻人京毅(化名)告诉《人道报》。
城市吸引人才,乡村空心化
农村家庭(国家将土地租给他们多代人耕种)越来越难以耕种土地,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和子女纷纷前往大城市务工。先正达的农学家李军(Jun Li 音译)解释说:“小农户离开农场,去城市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以赚取更多金钱,而留下来的农户则拥有更大的耕地。”
先正达等公司向这些家庭支付租金,租赁他们的土地并将其打造成超现代化的农场。新冠疫情危机及其随后的牛肉和牛奶价格暴跌,使许多农户和养殖户雪上加霜:根据养殖业研究所的数据,2023年中国有60%的奶牛场处于亏损状态。
两年后,在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介绍中,中共中央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一位派驻浙江的瑞士农学家也承认,虽然他提到了“欧洲标准过多”的问题,但中国人“投入了经济和政治资源,并且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即生态危机。
而且在中国,没有人用“变化”或“失调”来谈论气候;政治家、农民和科学家都谈论的是“紧急情况”。
当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改变稻田
在阳光照耀下的稻田里,李军的白色马球衫被汗水浸湿,他谈到了“资源智能管理”,这在农业过程中至关重要。 “政府正在推广高效使用水和肥料”,他解释说。“我们的创新使得用水量仅为上一代的10%。而且我们拥有农业地区的预警系统,这使我们能够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
为了表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习近平曾在2005年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时,他担任的职务正是……浙江省委书记。如今执掌国家,他指望将中国技术应用于农业。
在这些已经存在的未来农田中,数字化技术用于选择最佳种子、管理土壤营养、保护植物、操控无人机,并汇集所有的卫星、气象和水文数据。
在米袋或面条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先正达承诺收成至少增加8%,同时节省水、土地、肥料和农药。自7月以来,农场经营者还可以向农业人工智能寻求建议。
现代化基础设施助力西部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