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拂秋风
平地落晚霞
落红不胜扫
乐曲直到家
搜索找到 467 个匹配
Re: 秋深
我写小说时有一句:“她年纪轻轻,自称老身,有点违和。然而她正襟危坐,眉聚神凝,话声缓慢清晰,有种不怒而威的气势。”
人工智能建议改成“鹿倚儿年纪轻轻,自称“老身”。庄六娘急于辩解,没察觉这称呼的违和。她只看见对方坐得极稳,像真有年纪。”
我觉得人工智能改得很讨厌。因为它失去了原意。
鹿倚儿年纪轻轻,自称老身,违和感是庄六娘的感受不假,但她在恐慌中,不会想这些事。也不会判断说鹿倚儿真有年纪了。整段就不应该从庄六娘视角写。
但是人工智能就像逻辑狂人一样,非得从蛛丝马迹里做出“你有罪”的推论。只要我是以作者视角写角色感受,就是在代读者做判断。这件事是很让人不快的 ...
Re: 秋深
雕琢原来也可以很容易。我写了首诗:
红叶淹树底,枯枝浮干白
痴人爱艳色,清霜不厌来
是因为读了王维写的诗所以想起来写五言诗。于是返回去看王维的诗。一看王维的诗感情都很淡,有的就是纯写景的。而且名词都给人很优美的印象。
于是我大笔一挥把枯枝改成落枝。把干白改成碎白,让词语中的朽坏意思少一点,瘠薄之意少一点。
再把人去掉了,让画中的树干出场做主角。树干当然是伫立的。诗就变成下面这样了。
红叶淹树底,落枝浮碎白
乔木爱冷艳,伫立待霜开
据人工智能说下面这首好一些。
整体而言,雕琢是可以有流程,自动化的。把可能引起负面情感的意象替换成不直接联想的同类意象。把人的形象以物替换 ...
Re: 秋深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上三首是完全的景色。每首诗都有个人字。但是人在这里只是景色的一部分。觉得很棒!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以上是有情的。但是情感非常含蓄。与景色几乎融在一起。读了独坐幽篁里 ...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看了一些爱情歌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穿着破烂的牛仔裤唱的。不知道是不是人工智能做的。老人的脸上有坦然的神情,让简单的情爱有了厚度和力量。如果拆分开来,歌曲还是歌,但是觉得不如有视频的动人。
还有一些cosplay一样的人工智能歌曲。歌手是西游记里的人物。从角色的角度来看歌里唱的情感,与原来的故事不一样。但是我很怀疑这些歌拆开来就不只是不够动人,而是不堪一听了。
比方唐僧唱的爱谁谁,很感人。但看歌词觉得写得不好。如果换个人唱,也会觉得油滑。它与唐僧这个圣僧的身份绑定了,才觉得它好。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显然诗歌会走出不同的风格来。就以信息缺失来说,会有穷尽意象、创造意象来复原印象的诗,追求写实。也会有浮在印象之上,记录心情的诗。也会有残缺的诗,它必须与影音同在,拆分开就不够优美,就是歌曲。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孟浩然的“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我疑心他没有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惊叹。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诗词意象的形成应该是与刻板印象的形成相似。
杨柳就跟离别搭上钩了。鸽子就与和平搭上钩了。对没有这些搭钩经验的人来说,阅读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创作时又会绕开固有意象。比方“洗手”已经成为西方关于罪的一个经典意象。如果在其他主题的场景不小心用到了,读者就觉得杂乱。因此写作者会改用其他情境。
刻板印象应该也可以用来写诗。以下就是一例:
凯旋门下多热吻
画笔何曾算得失?
长裙吊带来应聘
不问数学问琴棋
写的就是法国的浪漫刻板印象,艺术的感性刻板印象,女性招聘时没有优势的刻板印象。
意象的形成应该是由大批同类主题的作品或是优秀作品与事物的关联形成的 ...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我把小说出版了就做别的去了。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你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接下来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多感官描写:不仅写“看见”,也写“听见”“闻到”“触到”
• 例:不是“霞光灿烂”,而是“晨风吹来一股橘皮味,像天边的光在剥落”
情绪先行:先写你当时的情绪,再写景象
• 例:不是“落叶纷飞”,而是“我站在风里,像一页纸被读完”
意象裂变:让一个意象生出多个层次
• 例:不是“春雨”,而是“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像旧时钟滴答,提醒我梦里也在下雨”
语言的留白:承认语言的不足,让读者自己补全
• 例:“我看见它,但我不说。因为说出来,它就不那么美了 ...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压缩的失真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确是很美的意象。陆游这首诗写得让人觉得很真实。
我小时候看书,觉得诗句真美。等到我写诗,发现我写的诗不够美。
我已经修饰过了。我写的景色已经比我初写时更有意境了。但是真实的美感没写出来。就好像一幅画压缩成几个字,出现了信息的大幅度流失。以至于读者不能复现真实的画面。
孟浩然的“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诗让人疑心他看到的景象一定非常壮观,但他表达不出来。
事实上现在摄像技术发达,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壮美的真实的景色。写实就足够震撼人心了。偏偏写不出来。只能拿旧句中的意象去套。这样很没有意思啊!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楼必小楼,风花雪月,不都是刻板印象吗?我看到很多诗都还在孜孜不倦地做这件事。排列组合的研究会到尽头吧?即使不排列组合,也只是组合域更大而已。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用bing copilot 改了一下。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以前我读人间词话,看到下面这一段: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我觉得很奇怪。怎么说的与传统道德不一样呢?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看到有人在起居间看电视剧。不知是哪一国的师兄还是师弟,深夜里,看的电视屏幕上一个明显看着是姑娘家的小娘子穿着男子的长褂不知是受了什么惊,跳到一位辫子男身上,抖成一团,发出娇媚又惊恐的叫声来 ...
Re: 落叶
诗歌里的意象应该是象意识流一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是它的意象不是直接递到人前的。往往经过了变化。
比方说“一天过去了”这个意思,
圣经里说:“夜晚过去了,白昼来到了。”一天分裂成了黑夜和白昼,又添加了来到了这个意象。
李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有了我,有了太阳,又了无法挽回的痛惜,句子还倒装了!后面还有个“烦着呢”的对仗!
文豪啊!!!
这是一句话的变化。一句话到另一句话的变化,可能可以由高翠兰的ai歌曲说明。歌词如下:
灶头冻了又热
油灯亮了又熄
你走嗰件旧僧衣
仲挂系院角竹竿底
风一吹
摇曳
似你笨拙嘅膊头
扛住担子过山丘 ...
Re: 诗歌意象的艺术加工
我也不知道。人工智能建议写个序。
这是人工智能建议写的序:
写于某年某月,生日琶梯归来。庭院十树皆黄,入眼却只见一树如焰。小楼非楼,乃游戏厅也,小妹收银,灯火昏黄。
但诗歌不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不是诗歌形式出了问题吗?而且问题似乎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