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版主: verdelite, TheMatrix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应该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TI造数字处理芯片,客户开发;
现在是客户开发,再找人代工。
张忠谋离开TI时,当时TI如日中天,但是他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但是为啥传统模式不行了呢?技术上应该没啥问题。
原来是TI造数字处理芯片,客户开发;
现在是客户开发,再找人代工。
张忠谋离开TI时,当时TI如日中天,但是他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但是为啥传统模式不行了呢?技术上应该没啥问题。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我以前 用过 TI 32位的 DSP,感觉这才是 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500M HZ的 DSP 就可以和 intel 的 3G以上的 CPU 速度打平了。
可惜 后来 TI 想把 32位 DSP 扩展到 64位的时候 失败了,丢失了 很大一块 server 端的客户。32位的 就只能用在 嵌入式系统了,客户群 就小多了
可惜 后来 TI 想把 32位 DSP 扩展到 64位的时候 失败了,丢失了 很大一块 server 端的客户。32位的 就只能用在 嵌入式系统了,客户群 就小多了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据说 TI 最近 10年不行了,和 CEO 也有很大的关系。CEO 喜欢提拔 yes man 的,然后 好几个 project 外包给 印度,为了省钱。但结果把几个重要的 project 都给 搞砸了。
所以 现在 TI 主要吃 模拟芯片的老本,数字芯片上 已经落后了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省电啊。像手机 这种用电池的 肯定是 ARM 了。然后规模一大,会开发的人 比较多,自然就流行了
但是 用在 用电源的嵌入式系统方面,TI DSP 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是 速度快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原因是以前集成度低,需要专用DSP芯片才能实现需要的信号处理。
后来集成度高了,信号处理这块并不需要更多计算,于是它占的份量就小了,而且也优化了不需要多改变,于是就集成到ARM芯片里面做成SOC。就不需要独立的DSP芯片了。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不是传统模式不行了,是因为TI的DSP太贵了,比如TI的监控相机DSP达芬奇,不集成网络,每天还生成上万个误报(当年监控的解决办法是加红外PIR传感器),这样的芯片一片要100多刀。
后来华为海思出现了,一片不到20刀,啥都集成,成品只要单板,成品卖100刀还能赚钱,就没有达芬奇什么事了。同样的还有心电图dsp, 环境监控dsp,蓝牙dsp....
TI完蛋是因为中国芯片设计崛起了。你们现在明白为啥美国芯片业这么恨我共了吧?为啥德国人这么恨老中了吧?因为你砸了他们的饭碗。
后来华为海思出现了,一片不到20刀,啥都集成,成品只要单板,成品卖100刀还能赚钱,就没有达芬奇什么事了。同样的还有心电图dsp, 环境监控dsp,蓝牙dsp....
TI完蛋是因为中国芯片设计崛起了。你们现在明白为啥美国芯片业这么恨我共了吧?为啥德国人这么恨老中了吧?因为你砸了他们的饭碗。
FoxMe 写了: 2023年 8月 11日 15:49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应该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TI造数字处理芯片,客户开发;
现在是客户开发,再找人代工。
张忠谋离开TI时,当时TI如日中天,但是他可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但是为啥传统模式不行了呢?技术上应该没啥问题。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ARM为啥省电厉害?DSP芯片为啥不能也做得省电?
我的理解是这样:ARM是用户定制,利用率100%;TI DSP相当于通用CPU,浪费不可避免。
我的理解是这样:ARM是用户定制,利用率100%;TI DSP相当于通用CPU,浪费不可避免。
Jack12345 写了: 2023年 8月 15日 23:02 省电啊。像手机 这种用电池的 肯定是 ARM 了。然后规模一大,会开发的人 比较多,自然就流行了
但是 用在 用电源的嵌入式系统方面,TI DSP 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主要是 速度快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噢,SOC太厉害了。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8月 16日 11:30 原因是以前集成度低,需要专用DSP芯片才能实现需要的信号处理。
后来集成度高了,信号处理这块并不需要更多计算,于是它占的份量就小了,而且也优化了不需要多改变,于是就集成到ARM芯片里面做成SOC。就不需要独立的DSP芯片了。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当时张忠谋是怎么判断出来的?马后炮很多人都会,这种先知先觉的人极少。
===========================
专访台积电“教父”张忠谋:中国难成全球芯片霸主
孟建国, JOHN LIU
2023年8月8日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间俯瞰台北和周围群山的木饰面办公室里,张忠谋抽出了一本印着彩色图案的书。
书名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这是一本研究生教材,介绍了错综复杂的计算机芯片设计。92岁的张忠谋虔诚地将它举起。
“我想让你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日期,1980年,”他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他补充道,因为这是他的事业拼图中“最早的一块”——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改变了全球电子行业的进程。
张忠谋从这本教材中获得的见解看起来并不复杂:微芯片作为计算机的大脑,可以在一个地方设计,但在其他地方制造。这个想法与当时半导体行业的标准做法背道而驰。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因此,在54岁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正在更多地盘算着退休的年龄,张忠谋却走上了将自己的见解变成现实的道路。这位工程师离开他移居的美国,搬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创立了台积电。该公司并不设计芯片,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尖端微处理器制造商,苹果和英伟达都是它的客户。
如今,这家一定程度上发轫于一本教材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值5000亿美元的企业巨头,为iPhone、汽车、超级计算机和战斗机提供最先进的芯片。其飞机库大小的芯片工厂(称为晶圆厂)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向台积电示好,希望该公司能前往设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也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希望复制台积电的成功。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张忠谋不可思议的创业之旅助台湾成为了经济巨人,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并最终描绘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位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这把张忠谋和他创建的公司推到了聚光灯下。在职业生涯的黄昏阶段,一个喜欢避开聚光灯的人反思了他所建立的一切,以及不能再保持低调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让我感觉不是太好,”已于2018年退休、但仍然会出席台积电活动的张忠谋说。“我宁愿保持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
最近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一次三小时的谈话中,张忠谋明确表示自己是美国人——他在1962年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而此时,他创立的企业正处于中美科技冷战的中心。尽管围绕科技领先地位的竞争在加剧,他仍不看好中国有机会获得半导体霸主地位。
“我们控制了所有的要道,”张忠谋说,他指的是美国及其芯片制造盟友,如荷兰、日本、韩国和台湾。“如果我们想要扼住其喉咙,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包括许多台积电的同事在内的十几位熟悉张忠谋的人表示,他创办这家公司,并在谋略上胜过三星和英特尔等巨头,靠的是一丝不苟和固执的态度,信任他最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是,他怀着无限的雄心,必要时会采取大胆的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台积电陷入困境,他在77岁时重新出任首席执行官,再次接管公司。
“他可能是芯片行业中仅存的一位参与了这个行业的创建的人,”《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历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表示。“他不仅仍然留在这个行业,而且处于这个行业的中心和顶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张忠谋的视角了解世界,以及他如何在其他人驻足不前时押下了最初的赌注。与公开考虑进行一场笼中格斗的当今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不同的是,张忠谋表现得更含蓄。如果说全球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是一系列扑克豪赌,那么他就是一声不吭在经营赌场的那个人。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差一点加入了汽车行业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即将爆发战争的中国。18岁之前,他曾在六个城市生活过,转校10次,经历过广州和重庆的轰炸,并在“二战”期间随家人穿越前线逃离日占上海。
1948年,他与家人来到香港,当时他们正试图逃离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的旧世界随大陆易色而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他在1998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
1949年,张忠谋移居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然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1955年,他两次未能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决定尝试进入就业市场。
“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他在自传中写道。
其中两个最好的工作机会分别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和相对不太知名的电子公司希凡尼亚。福特以每月479美元的报酬请他在底特律的研发中心工作。尽管被该公司的招聘人员所吸引,张忠谋还是惊讶地发现这个报价比希凡尼亚每月480美元的报酬低了一美元。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他打电话给福特要求提高工资,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员变得充满敌意,并告诉他不会再多得到一分钱。张忠谋接受了希凡尼亚的工程师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晶体管,也就是最基本的微芯片元件。
“那是我半导体职业生涯的开始,”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大好事。”
在希凡尼亚的三年时间为张忠谋打开了大门,并巩固了他对半导体的热情。而希凡尼亚的困境给他上了一课,教会他在后来如何管理台积电。
“半导体业自始就是一个脚步快而又无情的行业,”张忠谋在自传中谈到希凡尼亚最终的崩溃时写道。“一旦落后,再赶上就很困难。 ”
1958年,他跳槽到一家新兴的半导体公司——得州仪器。这家位于达拉斯的公司“年轻有活力”,许多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晚上在办公室睡觉。四年后,张忠谋成了美国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身份。
“自从我逃离共产主义中国,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国人,别无其他,”他说。
张忠谋成为得州仪器当时领先世界的半导体业务的支柱。公司不断取得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可以合成人声的芯片,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说话和拼写”玩具,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拼写和发音的手持设备。
“这就像卡美洛(传说中亚瑟王的宫廷,指团体发展过程中人才汇聚的黄金时代——译注),但时间不长,”他说。
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州仪器将其重点转向了计算器、电子表和家用电脑等新兴市场。当时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张忠谋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正在接近“死胡同”。
是时候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了。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ADRIANA ZEHBRAUSKA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把拼图拼到一起
如果说导致台积电成立的第一块拼图是教科书,那么第二块拼图则是张忠谋在得州仪器工作即将结束时的一段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得州仪器在日本开设了一家芯片工厂。在生产线开始大量生产芯片三个月后,该工厂的“良品率”是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工厂的两倍。良品率是一个关键的统计数据,指的是生产出多少可用的芯片。
张忠谋被派往日本解开这个良品率之谜。他发现,关键在于员工,高素质员工的人员流动率低得惊人。
但无论如何努力,得州仪器在美国都找不到同样水平的技术人员。在一家美国工厂,主管职位的头号候选人拥有法语文学学位,没有工程背景。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似乎在亚洲。
1984年,张忠谋加入了另一家芯片公司通用仪器,在那里,第三块拼图浮出水面。他遇到了一位企业家,此人后来创办了一家公司,只设计芯片,不生产芯片,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证明具有持久力的趋势:今天,大多数半导体公司设计芯片,将制造外包。
这最后一块拼图恰逢台湾从劳动密集型和重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时期。当台湾官员着眼于发展半导体产业时,他们邀请已享有芯片专家声誉的张忠谋领导一家促进创新的研究所。
因此,1985年,时年54岁的张忠谋离开美国,前往台湾,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仅仅得益于对得州仪器工厂的几次考察。
“我当然没有计划在台湾呆这么长时间,”他说。“我以为我可能几年后就会回去,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张忠谋抵达后几周内,被称为台湾科技发展之父的政府官员李国鼎邀请他将国家主导的芯片项目商业化。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当张忠谋评估台湾的优势和劣势时,他感觉到了一个机会。“我的结论是,与美国比起来,台湾更像日本,”他指的是他在得州仪器日本工厂的经历。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台积电将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而不设计芯片。这意味着它只需要赢得业内人士的支持,然后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制造。
张忠谋从一开始就计划让台积电进军全球市场。他在公司引进了当年在台湾鲜见的专业管理体系。为了营造国际化环境,内部沟通均使用英语。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随着半导体的生产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只有少数公司有能力尝试。制造芯片涉及数百道工序,这些工序利用先进的激光和化学操作来为电子信号创建微小的路径,从而为计算机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成本是天文数字。
多年来,许多人退出了,而张忠谋一直坚持着。如果台积电能够吸引足够的客户,利用规模经济,它就有机会击败英特尔和三星这两个王者。
1997年,张忠谋聘请了新的研发主管蒋尚义。他告诉蒋尚义,台积电要对标行业领导者英特尔。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不是之一,”张忠谋说。
蒋尚义很惊讶。“要成为第一,你的花费必须是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的三倍,”他回答道,暗示取得领先地位将是一个过于远大和昂贵的目标。
“也许是要三倍,但我确实想花足够多的钱,让我们成为第一,”张忠谋说。并且他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准备,即使在2005年辞去台积电CEO职务并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后也是如此。
签订苹果合同
2009年4月,愤怒的台积电员工在台北安静的大直住宅区一个绿树成荫的游乐场上建立了一个抗议营地,其中许多人是最近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对面就是张忠谋住的高档公寓楼。
天黑后,抗议者在滑梯和攀爬架旁边铺上睡袋,将写着“台积电骗骗骗”的大标语盖在身上。纵观台积电20多年的历史,它从未裁员。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
当时77岁的张忠谋决定不能再袖手旁观。他重新出任过去的职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裁掉的人才,并将台积电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SAM YEH/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由于该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此举并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台积电前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孙又文回忆起她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想用头撞墙。”
但赌注得到了回报。2010年,张忠谋接到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将推动台积电的增长,并巩固其对三星和英特尔的领先地位。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通过张忠谋的妻子张淑芬与其取得了联系,她是苹果最大组装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亲戚。
这次通话促成他们四人在一个周日共进晚餐,第二天谈判就开始了。苹果曾与三星合作生产为iPhone设计的微芯片,但它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部分原因是三星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与客户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合同中处于有利地位。
讨论持续了几个月。“合同本身非常复杂,”张忠谋说。“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苹果一度宣布谈判暂停两个月。张忠谋听说英特尔可能介入了。
忧心忡忡的张忠谋飞到旧金山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会面,后者让他放心。在2013年的采访中,时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奥特利尼表示,他拒绝了为iPhone生产芯片的机会,因为苹果的出价太低。
张忠谋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苹果要求提供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条件和更低的价格,但他明白,该合同的规模将帮助台积电超越竞争对手。这是他在得州仪器时从创建贝恩咨询公司的比尔·贝恩那里学到的。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CAITLIN O'HARA/BLOOMBERG
贝恩当时是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顾问,他在张忠谋旁边的办公室工作了近两年。他分析了得州仪器的生产和销售数据,认为公司生产得越多,业绩就会越好。
与苹果的交易完成后,张忠谋借贷了70亿美元,来建设为iPhone生产数以百万计芯片的产能。
在随后的几年里,苹果曾短暂地再次转向三星生产iPhone芯片,但台积电成了它的主要芯片制造商。苹果现在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约占其营收的20%。
即便是现在,张忠谋在评论台积电客户时仍然很谨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讲述苹果的故事后,他怀疑自己是否说得太多了。
“我想我还没有超出苹果公司关于什么不能说的限制,”他说。
现任苹果首席运营官的威廉姆斯在声明中表示,张忠谋“将半导体行业推向了新的前沿”。
2018年,86岁的张忠谋再次退休。到那时,台积电已经在其他公司落后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批量生产了具有DNA双螺旋大小电子通路的芯片。这让张忠谋相信,他实现了台积电的一个关键信条:技术领先。
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张忠谋台北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品,以及和多位世界领导人的合影,其中一幅装在镜框里的漫画描绘了他与芯片公司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就是张忠谋。这张漫画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英伟达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黄仁勋致信张忠谋,询问台积电是否愿意为其生产芯片。在与黄仁勋通话后,张忠谋同意了。
“我喜欢他,”张忠谋这样评价黄仁勋。
张忠谋抓住这个机会,从而帮助推动了美国的人工智能革命。通过台积电的生产,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依靠大量英伟达芯片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
在2018年张忠谋退休聚会上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如果没有台积电,目前价值1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就不会存在。黄仁勋送给张忠谋的漫画上写着:“你的事业是一部杰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ROSS D. FRANKLIN/ASSOCIATED PRESS
对于张忠谋来说,这首杰作的最后几个音符尚未奏响。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很健康,尽管几年前他在心脏植入支架后,再也不能抽烟斗了——这曾是他照片中的标志。
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仍然保留着彭博终端。他还定期在台湾各地公开露面,讨论全球政治和经济。和许多人一样,他也担心中美之间可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尽管他认为这种对抗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入侵台湾、发动两栖战争这些事情,我认为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他说。“某种形式的封锁,我想我仍然认为可能性很低,但它仍然是有可能的,我想避免这种情况。”
张忠谋说,他并不为美国切断中国公司获得尖端半导体技术渠道这一政策而担心。
“我认为问题还不大,”他说,但也指出,美国公司将失去业务,中国也会想办法反击。
谈话接近尾声时,张忠谋说,在台积电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之际,他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感到有些遗憾。但他表示,他在2018年退休的时间节点是合理的,这是由技术而不是政治驱动的。
“我确实确信我们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他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失去它。”
===========================
专访台积电“教父”张忠谋:中国难成全球芯片霸主
孟建国, JOHN LIU
2023年8月8日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间俯瞰台北和周围群山的木饰面办公室里,张忠谋抽出了一本印着彩色图案的书。
书名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这是一本研究生教材,介绍了错综复杂的计算机芯片设计。92岁的张忠谋虔诚地将它举起。
“我想让你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日期,1980年,”他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他补充道,因为这是他的事业拼图中“最早的一块”——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改变了全球电子行业的进程。
张忠谋从这本教材中获得的见解看起来并不复杂:微芯片作为计算机的大脑,可以在一个地方设计,但在其他地方制造。这个想法与当时半导体行业的标准做法背道而驰。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因此,在54岁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正在更多地盘算着退休的年龄,张忠谋却走上了将自己的见解变成现实的道路。这位工程师离开他移居的美国,搬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创立了台积电。该公司并不设计芯片,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尖端微处理器制造商,苹果和英伟达都是它的客户。
如今,这家一定程度上发轫于一本教材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值5000亿美元的企业巨头,为iPhone、汽车、超级计算机和战斗机提供最先进的芯片。其飞机库大小的芯片工厂(称为晶圆厂)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向台积电示好,希望该公司能前往设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也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希望复制台积电的成功。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张忠谋不可思议的创业之旅助台湾成为了经济巨人,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并最终描绘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位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这把张忠谋和他创建的公司推到了聚光灯下。在职业生涯的黄昏阶段,一个喜欢避开聚光灯的人反思了他所建立的一切,以及不能再保持低调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让我感觉不是太好,”已于2018年退休、但仍然会出席台积电活动的张忠谋说。“我宁愿保持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
最近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一次三小时的谈话中,张忠谋明确表示自己是美国人——他在1962年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而此时,他创立的企业正处于中美科技冷战的中心。尽管围绕科技领先地位的竞争在加剧,他仍不看好中国有机会获得半导体霸主地位。
“我们控制了所有的要道,”张忠谋说,他指的是美国及其芯片制造盟友,如荷兰、日本、韩国和台湾。“如果我们想要扼住其喉咙,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包括许多台积电的同事在内的十几位熟悉张忠谋的人表示,他创办这家公司,并在谋略上胜过三星和英特尔等巨头,靠的是一丝不苟和固执的态度,信任他最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是,他怀着无限的雄心,必要时会采取大胆的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台积电陷入困境,他在77岁时重新出任首席执行官,再次接管公司。
“他可能是芯片行业中仅存的一位参与了这个行业的创建的人,”《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历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表示。“他不仅仍然留在这个行业,而且处于这个行业的中心和顶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张忠谋的视角了解世界,以及他如何在其他人驻足不前时押下了最初的赌注。与公开考虑进行一场笼中格斗的当今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不同的是,张忠谋表现得更含蓄。如果说全球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是一系列扑克豪赌,那么他就是一声不吭在经营赌场的那个人。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差一点加入了汽车行业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即将爆发战争的中国。18岁之前,他曾在六个城市生活过,转校10次,经历过广州和重庆的轰炸,并在“二战”期间随家人穿越前线逃离日占上海。
1948年,他与家人来到香港,当时他们正试图逃离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的旧世界随大陆易色而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他在1998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
1949年,张忠谋移居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然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1955年,他两次未能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决定尝试进入就业市场。
“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他在自传中写道。
其中两个最好的工作机会分别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和相对不太知名的电子公司希凡尼亚。福特以每月479美元的报酬请他在底特律的研发中心工作。尽管被该公司的招聘人员所吸引,张忠谋还是惊讶地发现这个报价比希凡尼亚每月480美元的报酬低了一美元。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他打电话给福特要求提高工资,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员变得充满敌意,并告诉他不会再多得到一分钱。张忠谋接受了希凡尼亚的工程师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晶体管,也就是最基本的微芯片元件。
“那是我半导体职业生涯的开始,”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大好事。”
在希凡尼亚的三年时间为张忠谋打开了大门,并巩固了他对半导体的热情。而希凡尼亚的困境给他上了一课,教会他在后来如何管理台积电。
“半导体业自始就是一个脚步快而又无情的行业,”张忠谋在自传中谈到希凡尼亚最终的崩溃时写道。“一旦落后,再赶上就很困难。 ”
1958年,他跳槽到一家新兴的半导体公司——得州仪器。这家位于达拉斯的公司“年轻有活力”,许多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晚上在办公室睡觉。四年后,张忠谋成了美国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身份。
“自从我逃离共产主义中国,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国人,别无其他,”他说。
张忠谋成为得州仪器当时领先世界的半导体业务的支柱。公司不断取得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可以合成人声的芯片,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说话和拼写”玩具,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拼写和发音的手持设备。
“这就像卡美洛(传说中亚瑟王的宫廷,指团体发展过程中人才汇聚的黄金时代——译注),但时间不长,”他说。
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州仪器将其重点转向了计算器、电子表和家用电脑等新兴市场。当时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张忠谋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正在接近“死胡同”。
是时候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了。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ADRIANA ZEHBRAUSKA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把拼图拼到一起
如果说导致台积电成立的第一块拼图是教科书,那么第二块拼图则是张忠谋在得州仪器工作即将结束时的一段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得州仪器在日本开设了一家芯片工厂。在生产线开始大量生产芯片三个月后,该工厂的“良品率”是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工厂的两倍。良品率是一个关键的统计数据,指的是生产出多少可用的芯片。
张忠谋被派往日本解开这个良品率之谜。他发现,关键在于员工,高素质员工的人员流动率低得惊人。
但无论如何努力,得州仪器在美国都找不到同样水平的技术人员。在一家美国工厂,主管职位的头号候选人拥有法语文学学位,没有工程背景。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似乎在亚洲。
1984年,张忠谋加入了另一家芯片公司通用仪器,在那里,第三块拼图浮出水面。他遇到了一位企业家,此人后来创办了一家公司,只设计芯片,不生产芯片,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证明具有持久力的趋势:今天,大多数半导体公司设计芯片,将制造外包。
这最后一块拼图恰逢台湾从劳动密集型和重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时期。当台湾官员着眼于发展半导体产业时,他们邀请已享有芯片专家声誉的张忠谋领导一家促进创新的研究所。
因此,1985年,时年54岁的张忠谋离开美国,前往台湾,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仅仅得益于对得州仪器工厂的几次考察。
“我当然没有计划在台湾呆这么长时间,”他说。“我以为我可能几年后就会回去,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张忠谋抵达后几周内,被称为台湾科技发展之父的政府官员李国鼎邀请他将国家主导的芯片项目商业化。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当张忠谋评估台湾的优势和劣势时,他感觉到了一个机会。“我的结论是,与美国比起来,台湾更像日本,”他指的是他在得州仪器日本工厂的经历。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台积电将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而不设计芯片。这意味着它只需要赢得业内人士的支持,然后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制造。
张忠谋从一开始就计划让台积电进军全球市场。他在公司引进了当年在台湾鲜见的专业管理体系。为了营造国际化环境,内部沟通均使用英语。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随着半导体的生产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只有少数公司有能力尝试。制造芯片涉及数百道工序,这些工序利用先进的激光和化学操作来为电子信号创建微小的路径,从而为计算机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成本是天文数字。
多年来,许多人退出了,而张忠谋一直坚持着。如果台积电能够吸引足够的客户,利用规模经济,它就有机会击败英特尔和三星这两个王者。
1997年,张忠谋聘请了新的研发主管蒋尚义。他告诉蒋尚义,台积电要对标行业领导者英特尔。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不是之一,”张忠谋说。
蒋尚义很惊讶。“要成为第一,你的花费必须是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的三倍,”他回答道,暗示取得领先地位将是一个过于远大和昂贵的目标。
“也许是要三倍,但我确实想花足够多的钱,让我们成为第一,”张忠谋说。并且他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准备,即使在2005年辞去台积电CEO职务并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后也是如此。
签订苹果合同
2009年4月,愤怒的台积电员工在台北安静的大直住宅区一个绿树成荫的游乐场上建立了一个抗议营地,其中许多人是最近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对面就是张忠谋住的高档公寓楼。
天黑后,抗议者在滑梯和攀爬架旁边铺上睡袋,将写着“台积电骗骗骗”的大标语盖在身上。纵观台积电20多年的历史,它从未裁员。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
当时77岁的张忠谋决定不能再袖手旁观。他重新出任过去的职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裁掉的人才,并将台积电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SAM YEH/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由于该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此举并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台积电前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孙又文回忆起她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想用头撞墙。”
但赌注得到了回报。2010年,张忠谋接到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将推动台积电的增长,并巩固其对三星和英特尔的领先地位。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通过张忠谋的妻子张淑芬与其取得了联系,她是苹果最大组装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亲戚。
这次通话促成他们四人在一个周日共进晚餐,第二天谈判就开始了。苹果曾与三星合作生产为iPhone设计的微芯片,但它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部分原因是三星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与客户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合同中处于有利地位。
讨论持续了几个月。“合同本身非常复杂,”张忠谋说。“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苹果一度宣布谈判暂停两个月。张忠谋听说英特尔可能介入了。
忧心忡忡的张忠谋飞到旧金山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会面,后者让他放心。在2013年的采访中,时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奥特利尼表示,他拒绝了为iPhone生产芯片的机会,因为苹果的出价太低。
张忠谋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苹果要求提供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条件和更低的价格,但他明白,该合同的规模将帮助台积电超越竞争对手。这是他在得州仪器时从创建贝恩咨询公司的比尔·贝恩那里学到的。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CAITLIN O'HARA/BLOOMBERG
贝恩当时是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顾问,他在张忠谋旁边的办公室工作了近两年。他分析了得州仪器的生产和销售数据,认为公司生产得越多,业绩就会越好。
与苹果的交易完成后,张忠谋借贷了70亿美元,来建设为iPhone生产数以百万计芯片的产能。
在随后的几年里,苹果曾短暂地再次转向三星生产iPhone芯片,但台积电成了它的主要芯片制造商。苹果现在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约占其营收的20%。
即便是现在,张忠谋在评论台积电客户时仍然很谨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讲述苹果的故事后,他怀疑自己是否说得太多了。
“我想我还没有超出苹果公司关于什么不能说的限制,”他说。
现任苹果首席运营官的威廉姆斯在声明中表示,张忠谋“将半导体行业推向了新的前沿”。
2018年,86岁的张忠谋再次退休。到那时,台积电已经在其他公司落后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批量生产了具有DNA双螺旋大小电子通路的芯片。这让张忠谋相信,他实现了台积电的一个关键信条:技术领先。
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张忠谋台北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品,以及和多位世界领导人的合影,其中一幅装在镜框里的漫画描绘了他与芯片公司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就是张忠谋。这张漫画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英伟达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黄仁勋致信张忠谋,询问台积电是否愿意为其生产芯片。在与黄仁勋通话后,张忠谋同意了。
“我喜欢他,”张忠谋这样评价黄仁勋。
张忠谋抓住这个机会,从而帮助推动了美国的人工智能革命。通过台积电的生产,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依靠大量英伟达芯片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
在2018年张忠谋退休聚会上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如果没有台积电,目前价值1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就不会存在。黄仁勋送给张忠谋的漫画上写着:“你的事业是一部杰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ROSS D. FRANKLIN/ASSOCIATED PRESS
对于张忠谋来说,这首杰作的最后几个音符尚未奏响。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很健康,尽管几年前他在心脏植入支架后,再也不能抽烟斗了——这曾是他照片中的标志。
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仍然保留着彭博终端。他还定期在台湾各地公开露面,讨论全球政治和经济。和许多人一样,他也担心中美之间可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尽管他认为这种对抗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入侵台湾、发动两栖战争这些事情,我认为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他说。“某种形式的封锁,我想我仍然认为可能性很低,但它仍然是有可能的,我想避免这种情况。”
张忠谋说,他并不为美国切断中国公司获得尖端半导体技术渠道这一政策而担心。
“我认为问题还不大,”他说,但也指出,美国公司将失去业务,中国也会想办法反击。
谈话接近尾声时,张忠谋说,在台积电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之际,他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感到有些遗憾。但他表示,他在2018年退休的时间节点是合理的,这是由技术而不是政治驱动的。
“我确实确信我们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他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失去它。”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华为没有自己的DSP,以前用的就是TI的香浓,华为做集成littlek 写了: 2023年 8月 16日 11:50 不是传统模式不行了,是因为TI的DSP太贵了,比如TI的监控相机DSP达芬奇,不集成网络,每天还生成上万个误报(当年监控的解决办法是加红外PIR传感器),这样的芯片一片要100多刀。
后来华为海思出现了,一片不到20刀,啥都集成,成品只要单板,成品卖100刀还能赚钱,就没有达芬奇什么事了。同样的还有心电图dsp, 环境监控dsp,蓝牙dsp....
TI完蛋是因为中国芯片设计崛起了。你们现在明白为啥美国芯片业这么恨我共了吧?为啥德国人这么恨老中了吧?因为你砸了他们的饭碗。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9
- 帖子: 27089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这个不需要多少远见,倒是需要勇气,赌一把。新行业开始的时候是垂直整合,一个公司什么都做,到后来各各子部门高度专业化就可以单干了。比如比亚迪的电池就是这样,原来是特供比亚迪,现在也卖给其他公司。老张是TI的高管,认为FAB可以分出来单干,他一开始是想在TI内部开一个业务,其他高管不愿意,才出来单干。
后来发展到这么牛逼是搭上智能手机这波,迭代速度比PC高
后来发展到这么牛逼是搭上智能手机这波,迭代速度比PC高
FoxMe 写了: 2023年 8月 16日 17:23 当时张忠谋是怎么判断出来的?马后炮很多人都会,这种先知先觉的人极少。
===========================
专访台积电“教父”张忠谋:中国难成全球芯片霸主
孟建国, JOHN LIU
2023年8月8日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间俯瞰台北和周围群山的木饰面办公室里,张忠谋抽出了一本印着彩色图案的书。
书名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这是一本研究生教材,介绍了错综复杂的计算机芯片设计。92岁的张忠谋虔诚地将它举起。
“我想让你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日期,1980年,”他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他补充道,因为这是他的事业拼图中“最早的一块”——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改变了全球电子行业的进程。
张忠谋从这本教材中获得的见解看起来并不复杂:微芯片作为计算机的大脑,可以在一个地方设计,但在其他地方制造。这个想法与当时半导体行业的标准做法背道而驰。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因此,在54岁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正在更多地盘算着退休的年龄,张忠谋却走上了将自己的见解变成现实的道路。这位工程师离开他移居的美国,搬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创立了台积电。该公司并不设计芯片,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尖端微处理器制造商,苹果和英伟达都是它的客户。
如今,这家一定程度上发轫于一本教材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值5000亿美元的企业巨头,为iPhone、汽车、超级计算机和战斗机提供最先进的芯片。其飞机库大小的芯片工厂(称为晶圆厂)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向台积电示好,希望该公司能前往设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也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希望复制台积电的成功。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张忠谋不可思议的创业之旅助台湾成为了经济巨人,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并最终描绘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位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这把张忠谋和他创建的公司推到了聚光灯下。在职业生涯的黄昏阶段,一个喜欢避开聚光灯的人反思了他所建立的一切,以及不能再保持低调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让我感觉不是太好,”已于2018年退休、但仍然会出席台积电活动的张忠谋说。“我宁愿保持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
最近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一次三小时的谈话中,张忠谋明确表示自己是美国人——他在1962年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而此时,他创立的企业正处于中美科技冷战的中心。尽管围绕科技领先地位的竞争在加剧,他仍不看好中国有机会获得半导体霸主地位。
“我们控制了所有的要道,”张忠谋说,他指的是美国及其芯片制造盟友,如荷兰、日本、韩国和台湾。“如果我们想要扼住其喉咙,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包括许多台积电的同事在内的十几位熟悉张忠谋的人表示,他创办这家公司,并在谋略上胜过三星和英特尔等巨头,靠的是一丝不苟和固执的态度,信任他最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是,他怀着无限的雄心,必要时会采取大胆的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台积电陷入困境,他在77岁时重新出任首席执行官,再次接管公司。
“他可能是芯片行业中仅存的一位参与了这个行业的创建的人,”《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历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表示。“他不仅仍然留在这个行业,而且处于这个行业的中心和顶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张忠谋的视角了解世界,以及他如何在其他人驻足不前时押下了最初的赌注。与公开考虑进行一场笼中格斗的当今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不同的是,张忠谋表现得更含蓄。如果说全球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是一系列扑克豪赌,那么他就是一声不吭在经营赌场的那个人。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差一点加入了汽车行业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即将爆发战争的中国。18岁之前,他曾在六个城市生活过,转校10次,经历过广州和重庆的轰炸,并在“二战”期间随家人穿越前线逃离日占上海。
1948年,他与家人来到香港,当时他们正试图逃离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的旧世界随大陆易色而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他在1998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
1949年,张忠谋移居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然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1955年,他两次未能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决定尝试进入就业市场。
“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他在自传中写道。
其中两个最好的工作机会分别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和相对不太知名的电子公司希凡尼亚。福特以每月479美元的报酬请他在底特律的研发中心工作。尽管被该公司的招聘人员所吸引,张忠谋还是惊讶地发现这个报价比希凡尼亚每月480美元的报酬低了一美元。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他打电话给福特要求提高工资,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员变得充满敌意,并告诉他不会再多得到一分钱。张忠谋接受了希凡尼亚的工程师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晶体管,也就是最基本的微芯片元件。
“那是我半导体职业生涯的开始,”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大好事。”
在希凡尼亚的三年时间为张忠谋打开了大门,并巩固了他对半导体的热情。而希凡尼亚的困境给他上了一课,教会他在后来如何管理台积电。
“半导体业自始就是一个脚步快而又无情的行业,”张忠谋在自传中谈到希凡尼亚最终的崩溃时写道。“一旦落后,再赶上就很困难。 ”
1958年,他跳槽到一家新兴的半导体公司——得州仪器。这家位于达拉斯的公司“年轻有活力”,许多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晚上在办公室睡觉。四年后,张忠谋成了美国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身份。
“自从我逃离共产主义中国,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国人,别无其他,”他说。
张忠谋成为得州仪器当时领先世界的半导体业务的支柱。公司不断取得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可以合成人声的芯片,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说话和拼写”玩具,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拼写和发音的手持设备。
“这就像卡美洛(传说中亚瑟王的宫廷,指团体发展过程中人才汇聚的黄金时代——译注),但时间不长,”他说。
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州仪器将其重点转向了计算器、电子表和家用电脑等新兴市场。当时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张忠谋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正在接近“死胡同”。
是时候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了。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张忠谋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ADRIANA ZEHBRAUSKA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把拼图拼到一起
如果说导致台积电成立的第一块拼图是教科书,那么第二块拼图则是张忠谋在得州仪器工作即将结束时的一段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得州仪器在日本开设了一家芯片工厂。在生产线开始大量生产芯片三个月后,该工厂的“良品率”是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工厂的两倍。良品率是一个关键的统计数据,指的是生产出多少可用的芯片。
张忠谋被派往日本解开这个良品率之谜。他发现,关键在于员工,高素质员工的人员流动率低得惊人。
但无论如何努力,得州仪器在美国都找不到同样水平的技术人员。在一家美国工厂,主管职位的头号候选人拥有法语文学学位,没有工程背景。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似乎在亚洲。
1984年,张忠谋加入了另一家芯片公司通用仪器,在那里,第三块拼图浮出水面。他遇到了一位企业家,此人后来创办了一家公司,只设计芯片,不生产芯片,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证明具有持久力的趋势:今天,大多数半导体公司设计芯片,将制造外包。
这最后一块拼图恰逢台湾从劳动密集型和重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时期。当台湾官员着眼于发展半导体产业时,他们邀请已享有芯片专家声誉的张忠谋领导一家促进创新的研究所。
因此,1985年,时年54岁的张忠谋离开美国,前往台湾,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仅仅得益于对得州仪器工厂的几次考察。
“我当然没有计划在台湾呆这么长时间,”他说。“我以为我可能几年后就会回去,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张忠谋抵达后几周内,被称为台湾科技发展之父的政府官员李国鼎邀请他将国家主导的芯片项目商业化。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当张忠谋评估台湾的优势和劣势时,他感觉到了一个机会。“我的结论是,与美国比起来,台湾更像日本,”他指的是他在得州仪器日本工厂的经历。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台积电将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而不设计芯片。这意味着它只需要赢得业内人士的支持,然后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制造。
张忠谋从一开始就计划让台积电进军全球市场。他在公司引进了当年在台湾鲜见的专业管理体系。为了营造国际化环境,内部沟通均使用英语。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随着半导体的生产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只有少数公司有能力尝试。制造芯片涉及数百道工序,这些工序利用先进的激光和化学操作来为电子信号创建微小的路径,从而为计算机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成本是天文数字。
多年来,许多人退出了,而张忠谋一直坚持着。如果台积电能够吸引足够的客户,利用规模经济,它就有机会击败英特尔和三星这两个王者。
1997年,张忠谋聘请了新的研发主管蒋尚义。他告诉蒋尚义,台积电要对标行业领导者英特尔。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不是之一,”张忠谋说。
蒋尚义很惊讶。“要成为第一,你的花费必须是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的三倍,”他回答道,暗示取得领先地位将是一个过于远大和昂贵的目标。
“也许是要三倍,但我确实想花足够多的钱,让我们成为第一,”张忠谋说。并且他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准备,即使在2005年辞去台积电CEO职务并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后也是如此。
签订苹果合同
2009年4月,愤怒的台积电员工在台北安静的大直住宅区一个绿树成荫的游乐场上建立了一个抗议营地,其中许多人是最近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对面就是张忠谋住的高档公寓楼。
天黑后,抗议者在滑梯和攀爬架旁边铺上睡袋,将写着“台积电骗骗骗”的大标语盖在身上。纵观台积电20多年的历史,它从未裁员。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
当时77岁的张忠谋决定不能再袖手旁观。他重新出任过去的职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裁掉的人才,并将台积电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SAM YEH/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由于该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此举并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台积电前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孙又文回忆起她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想用头撞墙。”
但赌注得到了回报。2010年,张忠谋接到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将推动台积电的增长,并巩固其对三星和英特尔的领先地位。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通过张忠谋的妻子张淑芬与其取得了联系,她是苹果最大组装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亲戚。
这次通话促成他们四人在一个周日共进晚餐,第二天谈判就开始了。苹果曾与三星合作生产为iPhone设计的微芯片,但它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部分原因是三星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与客户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合同中处于有利地位。
讨论持续了几个月。“合同本身非常复杂,”张忠谋说。“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苹果一度宣布谈判暂停两个月。张忠谋听说英特尔可能介入了。
忧心忡忡的张忠谋飞到旧金山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会面,后者让他放心。在2013年的采访中,时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奥特利尼表示,他拒绝了为iPhone生产芯片的机会,因为苹果的出价太低。
张忠谋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苹果要求提供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条件和更低的价格,但他明白,该合同的规模将帮助台积电超越竞争对手。这是他在得州仪器时从创建贝恩咨询公司的比尔·贝恩那里学到的。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CAITLIN O'HARA/BLOOMBERG
贝恩当时是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顾问,他在张忠谋旁边的办公室工作了近两年。他分析了得州仪器的生产和销售数据,认为公司生产得越多,业绩就会越好。
与苹果的交易完成后,张忠谋借贷了70亿美元,来建设为iPhone生产数以百万计芯片的产能。
在随后的几年里,苹果曾短暂地再次转向三星生产iPhone芯片,但台积电成了它的主要芯片制造商。苹果现在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约占其营收的20%。
即便是现在,张忠谋在评论台积电客户时仍然很谨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讲述苹果的故事后,他怀疑自己是否说得太多了。
“我想我还没有超出苹果公司关于什么不能说的限制,”他说。
现任苹果首席运营官的威廉姆斯在声明中表示,张忠谋“将半导体行业推向了新的前沿”。
2018年,86岁的张忠谋再次退休。到那时,台积电已经在其他公司落后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批量生产了具有DNA双螺旋大小电子通路的芯片。这让张忠谋相信,他实现了台积电的一个关键信条:技术领先。
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张忠谋台北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品,以及和多位世界领导人的合影,其中一幅装在镜框里的漫画描绘了他与芯片公司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就是张忠谋。这张漫画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英伟达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黄仁勋致信张忠谋,询问台积电是否愿意为其生产芯片。在与黄仁勋通话后,张忠谋同意了。
“我喜欢他,”张忠谋这样评价黄仁勋。
张忠谋抓住这个机会,从而帮助推动了美国的人工智能革命。通过台积电的生产,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依靠大量英伟达芯片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
在2018年张忠谋退休聚会上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如果没有台积电,目前价值1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就不会存在。黄仁勋送给张忠谋的漫画上写着:“你的事业是一部杰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ROSS D. FRANKLIN/ASSOCIATED PRESS
对于张忠谋来说,这首杰作的最后几个音符尚未奏响。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很健康,尽管几年前他在心脏植入支架后,再也不能抽烟斗了——这曾是他照片中的标志。
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仍然保留着彭博终端。他还定期在台湾各地公开露面,讨论全球政治和经济。和许多人一样,他也担心中美之间可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尽管他认为这种对抗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入侵台湾、发动两栖战争这些事情,我认为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他说。“某种形式的封锁,我想我仍然认为可能性很低,但它仍然是有可能的,我想避免这种情况。”
张忠谋说,他并不为美国切断中国公司获得尖端半导体技术渠道这一政策而担心。
“我认为问题还不大,”他说,但也指出,美国公司将失去业务,中国也会想办法反击。
谈话接近尾声时,张忠谋说,在台积电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之际,他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感到有些遗憾。但他表示,他在2018年退休的时间节点是合理的,这是由技术而不是政治驱动的。
“我确实确信我们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他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失去它。”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你以为开公司就是赌博啊,这跟德州人好逸恶劳
有关系了,一样的人才从加州到了德州,就失去
了进取心,都想着房子越买越大,孩子越生越多,
买船弄地搞旅游,没人愿意去钻研。没听说有
科技创新企业,从加州搬到德州就开始腾飞了
去德州就是去养老。
有关系了,一样的人才从加州到了德州,就失去
了进取心,都想着房子越买越大,孩子越生越多,
买船弄地搞旅游,没人愿意去钻研。没听说有
科技创新企业,从加州搬到德州就开始腾飞了
去德州就是去养老。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你连 ARM 为什么 省电厉害 都没搞懂?先去 看一下科普文章 再来讨论吧FoxMe 写了: 2023年 8月 16日 17:18 ARM为啥省电厉害?DSP芯片为啥不能也做得省电?
我的理解是这样:ARM是用户定制,利用率100%;TI DSP相当于通用CPU,浪费不可避免。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德州仪器 OMAP 处理器为何消失——曾经的手机芯片一大霸主之简史
Original 真义红 义真科技 2023-08-16 11:57
1,起源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 TI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 Eugene McDermott(尤金·迈克尔德莫特)与另一个合伙人共同创建了地球物理业务公司(简称“GSI”)。
这个公司的业务,实际上就是为石油工业提供地质探测——说白了就是帮忙找石油(德州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二战期间,基于原来为石油工业开发的地质探测技术,GSI 开始为美国陆军和海军生产国防电子产品。
1951年,L&M(Laboratory and Manufacturing,即实验室和制造)部门凭借其国防方面的合同,业务规模迅速超越 GSI 的地理部门,于是公司被重新命名为“通用仪器”,同年又改名为“德州仪器”。
Image
至此,崭新的“德州仪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往后 GSI 逐渐成为其一个子公司(最终于1988年被出售)。历史车轮行进至此,那么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的时空背景就清晰可见了。
由于贝尔实验室隶属于 AT&T 的制造部门——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于是德州仪器便在1952年以 25000 美元的价格向西电购买了生产晶体管的专利证书,并在同年尾开始制造和销售这些晶体管。
为了保持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1953年开始组建中央研究实验室(简称“CRL”),从各方面完全对标贝尔实验室。同年,赴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上市。
Image
1954年二月份,德州仪器独立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商用硅晶体管——这也让其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大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同年又研发制造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当然,德州仪器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与此相关的是一位名为 Jack Kilby(杰克·基尔比)的天才工程师。他1958年加入了德州仪器(张忠谋也是这年入职 TI 的),并在中央研究实验室工作。
就在他入职的这年,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工作的集成电路——还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纪念这位天才,德州仪器 50 年后还创建了一个以“基尔比”命名的实验室。
Image
2,开拓
1960年,德州仪器依据基尔比的设计,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产品——502型硅双稳态多谐振二进制触发器。但由于价格昂贵,所以当时应用的主要是军事领域。
1961年,德州仪器为美国空军制造了第一台由集成电路驱动的计算机。次年,美国又将集成电路用于民兵弹道导弹(Minuteman)的制导系统。而接下来持续多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所采购的大量集成电路,更是让 TI 赚得盆满钵满!
军用市场的成功,也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此后集成电路的成本逐步下降,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最终在1967年,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手持计算器。
Image
1971年,为了改造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工业用设备,德州仪器研制出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MCU”),并在同年十月份被授予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的第一个技术专利证书。
1972年,张忠谋升任德州仪器副总裁,成为公司第三号人物,这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五年后的1977年,另一名杰出华人张汝京也入职了 TI,并在不久后加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门——基尔比所领导的 DRAM 团队。
接下来的 80 年代,德州仪器不仅推出了首款商用单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还发明了 DLP 技术所仰赖的数字微镜器件(目前市面上 90% 以上投影仪皆用 TI 的DLP技术)。
Image
当时,张忠谋在各种场合号召德州仪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以应对英特尔的威胁。然而由于总裁更重视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对此并不看重。心灰意冷之下,张忠谋于1983年选择了离职(此后在电脑处理器领域 TI 败给了英特尔)。
离职之后,张忠谋跑到了其他公司当总裁,期间还发现了晶圆代工模式的巨大优势。于是他便放弃优渥的待遇回到了台湾,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一职,并在1987年和飞利浦合作创建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即台积电)。
张汝京则是在1997年离职的,因为他负责的 DRAM 业务在这年被 TI 终止了。他离开 TI 后回到台湾加入世大半导体,后面世大被台积电收购,他为了完成父亲的“报国梦”便于2000年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张忠谋为此扣了他的台积电股票)。
Image
3,转型
TI 的手机应用处理器(OMAP)业务是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同时其 DSP 技术发展迅猛,于是公司便决定转型。1996年和1997年,TI 通过几次收购巩固了自身在DSP领域的优势。
此外,1997年 TI 将 DRAM 业务卖给了美光,同年又将国防业务以 29.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美国雷神公司。此后还出售了旗下的软件部门、电脑部门、化工部门、打印机部门和存储芯片部门,从而聚焦 DSP 业务。
1999年,TI 又相继完成了对包含射频芯片业务、DSP编解码软件业务、有线宽带芯片业务、发动机和车身稳定相关汽车传感器业务、开关稳压器业务等五个领域共六个公司的收购。
Image
不过,1999年最大的一笔交易还是对 Unitrode 公司的电源管理 IC、电池管理 IC 和接口等业务的收购,共耗资 12 亿美金——这一并购巩固了 TI 模拟市场第一的地位。
2000年,TI 又斥巨资 76 亿美元收购了模拟芯片厂商 Burr-Brown(成立于1956年,主营高性能模拟产品),此举巩固了其在数据转换器与放大器领域的优势地位。进入新世纪后,TI 由于搭上了诺基亚这艘“大船”,其手机处理器业务实现了腾飞。
2005年,TI 又将大尺寸TFT-LCD驱动 IC 业务出售给了日本 Oki Electric。后续又相继出售了传感器和控制业务部门、家庭网关DSL客户端设备(CPE)业务,转而发展汽车业务。
Image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手机市场寒气逼人,于是 TI 宣布出售旗下手机基带芯片部门。此后,高通因为基带优势开始崛起,TI 在手机芯片市场逐渐显露颓势。
既然手机市场不太好搞,那就将注意力集中在模拟芯片市场。2011年,TI 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国国家半导体),模拟市场霸主就此诞生,同时也为其下一代 DSP 技术奠定了基础。
2012年第一季度,诺基亚手机的全球第一宝座正式被三星夺取,这意味着 TI 紧抱的大腿被“打骨折”了,于是同年德州仪器正式宣布退出手机处理器市场——哥们不玩了。
Image
尾声:
放弃手机市场业务后,TI 的汽车市场业务增长最快——从2013年的 12% 增加到2021年的 21%,营业规模则从 15.4 亿美元增至 38.5 亿美元,近年来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可谓是两大关键推手。
最近的2022年报显示,TI 全年营收为 200.28 亿美元,其中模拟业务占据了近 77% 的比例,其次为占比为 16% 的嵌入式处理业务。而在这两大主营业务中,大部分为工业和汽车这两大市场所覆盖(近 3/4 比例),其中又以工业为主。
由此可见,TI 这 20 多年的转型历程,就是在不断割舍竞争压力大或者盈利难度大的业务,并通过收购和自研不断增强自身在模拟业务和嵌入式业务两方面的优势。
其中模拟业务包括电源解决方案、信号链产品、高容量产品,而嵌入式业务则主要包含MCU、DSP。至于营收占比较小的其它业务,则有投影仪 DLP 产品和专用集成电路。
Image
彩蛋:
德州仪器在业内一直有“半导体黄埔军校”的称号,毕竟张忠谋和张汝京的大名世人皆知。之所以 TI 人才辈出,皆与其独特的“员工读博举荐项目”有关。
例如张忠谋可以在工作期间攻读博士学位,读完博后继续回公司上班。后来的张汝京也享受到了这个待遇,读完博士后又回到公司效力,并因为极其出色的统筹能力荣获“建厂高手”称号——这个能力是其能够做大世大和让中芯国际崛起的关键因素。
可惜中芯崛起之后,台积电又使坏,通过诉讼手段逼得张汝京在2009年离开了中芯国际;极速的扩张脚步就此停止,先进制程的跟进亦因此被耽搁。另外,中芯国际的建立,还多亏了张汝京从旧部带来的一大批杰出工程师团队。
不管怎样,张汝京虽然因为种种遗憾因素,没有取得张忠谋那么大的成就,但其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之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国半导体之父”的称号亦是对其最贴切的致敬。
Original 真义红 义真科技 2023-08-16 11:57
1,起源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 TI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 Eugene McDermott(尤金·迈克尔德莫特)与另一个合伙人共同创建了地球物理业务公司(简称“GSI”)。
这个公司的业务,实际上就是为石油工业提供地质探测——说白了就是帮忙找石油(德州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二战期间,基于原来为石油工业开发的地质探测技术,GSI 开始为美国陆军和海军生产国防电子产品。
1951年,L&M(Laboratory and Manufacturing,即实验室和制造)部门凭借其国防方面的合同,业务规模迅速超越 GSI 的地理部门,于是公司被重新命名为“通用仪器”,同年又改名为“德州仪器”。
Image
至此,崭新的“德州仪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往后 GSI 逐渐成为其一个子公司(最终于1988年被出售)。历史车轮行进至此,那么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的时空背景就清晰可见了。
由于贝尔实验室隶属于 AT&T 的制造部门——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于是德州仪器便在1952年以 25000 美元的价格向西电购买了生产晶体管的专利证书,并在同年尾开始制造和销售这些晶体管。
为了保持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1953年开始组建中央研究实验室(简称“CRL”),从各方面完全对标贝尔实验室。同年,赴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上市。
Image
1954年二月份,德州仪器独立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商用硅晶体管——这也让其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大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同年又研发制造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当然,德州仪器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与此相关的是一位名为 Jack Kilby(杰克·基尔比)的天才工程师。他1958年加入了德州仪器(张忠谋也是这年入职 TI 的),并在中央研究实验室工作。
就在他入职的这年,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工作的集成电路——还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纪念这位天才,德州仪器 50 年后还创建了一个以“基尔比”命名的实验室。
Image
2,开拓
1960年,德州仪器依据基尔比的设计,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产品——502型硅双稳态多谐振二进制触发器。但由于价格昂贵,所以当时应用的主要是军事领域。
1961年,德州仪器为美国空军制造了第一台由集成电路驱动的计算机。次年,美国又将集成电路用于民兵弹道导弹(Minuteman)的制导系统。而接下来持续多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所采购的大量集成电路,更是让 TI 赚得盆满钵满!
军用市场的成功,也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此后集成电路的成本逐步下降,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最终在1967年,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手持计算器。
Image
1971年,为了改造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工业用设备,德州仪器研制出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MCU”),并在同年十月份被授予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的第一个技术专利证书。
1972年,张忠谋升任德州仪器副总裁,成为公司第三号人物,这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五年后的1977年,另一名杰出华人张汝京也入职了 TI,并在不久后加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门——基尔比所领导的 DRAM 团队。
接下来的 80 年代,德州仪器不仅推出了首款商用单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还发明了 DLP 技术所仰赖的数字微镜器件(目前市面上 90% 以上投影仪皆用 TI 的DLP技术)。
Image
当时,张忠谋在各种场合号召德州仪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以应对英特尔的威胁。然而由于总裁更重视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对此并不看重。心灰意冷之下,张忠谋于1983年选择了离职(此后在电脑处理器领域 TI 败给了英特尔)。
离职之后,张忠谋跑到了其他公司当总裁,期间还发现了晶圆代工模式的巨大优势。于是他便放弃优渥的待遇回到了台湾,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一职,并在1987年和飞利浦合作创建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即台积电)。
张汝京则是在1997年离职的,因为他负责的 DRAM 业务在这年被 TI 终止了。他离开 TI 后回到台湾加入世大半导体,后面世大被台积电收购,他为了完成父亲的“报国梦”便于2000年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张忠谋为此扣了他的台积电股票)。
Image
3,转型
TI 的手机应用处理器(OMAP)业务是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同时其 DSP 技术发展迅猛,于是公司便决定转型。1996年和1997年,TI 通过几次收购巩固了自身在DSP领域的优势。
此外,1997年 TI 将 DRAM 业务卖给了美光,同年又将国防业务以 29.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美国雷神公司。此后还出售了旗下的软件部门、电脑部门、化工部门、打印机部门和存储芯片部门,从而聚焦 DSP 业务。
1999年,TI 又相继完成了对包含射频芯片业务、DSP编解码软件业务、有线宽带芯片业务、发动机和车身稳定相关汽车传感器业务、开关稳压器业务等五个领域共六个公司的收购。
Image
不过,1999年最大的一笔交易还是对 Unitrode 公司的电源管理 IC、电池管理 IC 和接口等业务的收购,共耗资 12 亿美金——这一并购巩固了 TI 模拟市场第一的地位。
2000年,TI 又斥巨资 76 亿美元收购了模拟芯片厂商 Burr-Brown(成立于1956年,主营高性能模拟产品),此举巩固了其在数据转换器与放大器领域的优势地位。进入新世纪后,TI 由于搭上了诺基亚这艘“大船”,其手机处理器业务实现了腾飞。
2005年,TI 又将大尺寸TFT-LCD驱动 IC 业务出售给了日本 Oki Electric。后续又相继出售了传感器和控制业务部门、家庭网关DSL客户端设备(CPE)业务,转而发展汽车业务。
Image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手机市场寒气逼人,于是 TI 宣布出售旗下手机基带芯片部门。此后,高通因为基带优势开始崛起,TI 在手机芯片市场逐渐显露颓势。
既然手机市场不太好搞,那就将注意力集中在模拟芯片市场。2011年,TI 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国国家半导体),模拟市场霸主就此诞生,同时也为其下一代 DSP 技术奠定了基础。
2012年第一季度,诺基亚手机的全球第一宝座正式被三星夺取,这意味着 TI 紧抱的大腿被“打骨折”了,于是同年德州仪器正式宣布退出手机处理器市场——哥们不玩了。
Image
尾声:
放弃手机市场业务后,TI 的汽车市场业务增长最快——从2013年的 12% 增加到2021年的 21%,营业规模则从 15.4 亿美元增至 38.5 亿美元,近年来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可谓是两大关键推手。
最近的2022年报显示,TI 全年营收为 200.28 亿美元,其中模拟业务占据了近 77% 的比例,其次为占比为 16% 的嵌入式处理业务。而在这两大主营业务中,大部分为工业和汽车这两大市场所覆盖(近 3/4 比例),其中又以工业为主。
由此可见,TI 这 20 多年的转型历程,就是在不断割舍竞争压力大或者盈利难度大的业务,并通过收购和自研不断增强自身在模拟业务和嵌入式业务两方面的优势。
其中模拟业务包括电源解决方案、信号链产品、高容量产品,而嵌入式业务则主要包含MCU、DSP。至于营收占比较小的其它业务,则有投影仪 DLP 产品和专用集成电路。
Image
彩蛋:
德州仪器在业内一直有“半导体黄埔军校”的称号,毕竟张忠谋和张汝京的大名世人皆知。之所以 TI 人才辈出,皆与其独特的“员工读博举荐项目”有关。
例如张忠谋可以在工作期间攻读博士学位,读完博后继续回公司上班。后来的张汝京也享受到了这个待遇,读完博士后又回到公司效力,并因为极其出色的统筹能力荣获“建厂高手”称号——这个能力是其能够做大世大和让中芯国际崛起的关键因素。
可惜中芯崛起之后,台积电又使坏,通过诉讼手段逼得张汝京在2009年离开了中芯国际;极速的扩张脚步就此停止,先进制程的跟进亦因此被耽搁。另外,中芯国际的建立,还多亏了张汝京从旧部带来的一大批杰出工程师团队。
不管怎样,张汝京虽然因为种种遗憾因素,没有取得张忠谋那么大的成就,但其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之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国半导体之父”的称号亦是对其最贴切的致敬。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笑尿了,着tmd也能搞出地狱攻击来
BCQ1 写了: 2023年 8月 16日 18:12 你以为开公司就是赌博啊,这跟德州人好逸恶劳
有关系了,一样的人才从加州到了德州,就失去
了进取心,都想着房子越买越大,孩子越生越多,
买船弄地搞旅游,没人愿意去钻研。没听说有
科技创新企业,从加州搬到德州就开始腾飞了
去德州就是去养老。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
Re: 为啥TI这样的传统芯片公司不行了?
ti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德州生活成本太低,所以工资开的不高,很多学校高毕业的出来灭有生活经验,喜欢看绝对值,所以后期留不住人
FoxMe 写了: 2023年 8月 19日 16:15 德州仪器 OMAP 处理器为何消失——曾经的手机芯片一大霸主之简史
Original 真义红 义真科技 2023-08-16 11:57
1,起源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简称 TI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 Eugene McDermott(尤金·迈克尔德莫特)与另一个合伙人共同创建了地球物理业务公司(简称“GSI”)。
这个公司的业务,实际上就是为石油工业提供地质探测——说白了就是帮忙找石油(德州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二战期间,基于原来为石油工业开发的地质探测技术,GSI 开始为美国陆军和海军生产国防电子产品。
1951年,L&M(Laboratory and Manufacturing,即实验室和制造)部门凭借其国防方面的合同,业务规模迅速超越 GSI 的地理部门,于是公司被重新命名为“通用仪器”,同年又改名为“德州仪器”。
Image
至此,崭新的“德州仪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往后 GSI 逐渐成为其一个子公司(最终于1988年被出售)。历史车轮行进至此,那么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的时空背景就清晰可见了。
由于贝尔实验室隶属于 AT&T 的制造部门——西部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于是德州仪器便在1952年以 25000 美元的价格向西电购买了生产晶体管的专利证书,并在同年尾开始制造和销售这些晶体管。
为了保持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1953年开始组建中央研究实验室(简称“CRL”),从各方面完全对标贝尔实验室。同年,赴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上市。
Image
1954年二月份,德州仪器独立研制出了全球第一个商用硅晶体管——这也让其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大批量生产硅晶体管的公司,同年又研发制造了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当然,德州仪器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与此相关的是一位名为 Jack Kilby(杰克·基尔比)的天才工程师。他1958年加入了德州仪器(张忠谋也是这年入职 TI 的),并在中央研究实验室工作。
就在他入职的这年,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工作的集成电路——还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纪念这位天才,德州仪器 50 年后还创建了一个以“基尔比”命名的实验室。
Image
2,开拓
1960年,德州仪器依据基尔比的设计,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产品——502型硅双稳态多谐振二进制触发器。但由于价格昂贵,所以当时应用的主要是军事领域。
1961年,德州仪器为美国空军制造了第一台由集成电路驱动的计算机。次年,美国又将集成电路用于民兵弹道导弹(Minuteman)的制导系统。而接下来持续多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所采购的大量集成电路,更是让 TI 赚得盆满钵满!
军用市场的成功,也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此后集成电路的成本逐步下降,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最终在1967年,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手持计算器。
Image
1971年,为了改造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工业用设备,德州仪器研制出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即“MCU”),并在同年十月份被授予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的第一个技术专利证书。
1972年,张忠谋升任德州仪器副总裁,成为公司第三号人物,这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五年后的1977年,另一名杰出华人张汝京也入职了 TI,并在不久后加入了公司的核心部门——基尔比所领导的 DRAM 团队。
接下来的 80 年代,德州仪器不仅推出了首款商用单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还发明了 DLP 技术所仰赖的数字微镜器件(目前市面上 90% 以上投影仪皆用 TI 的DLP技术)。
Image
当时,张忠谋在各种场合号召德州仪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以应对英特尔的威胁。然而由于总裁更重视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对此并不看重。心灰意冷之下,张忠谋于1983年选择了离职(此后在电脑处理器领域 TI 败给了英特尔)。
离职之后,张忠谋跑到了其他公司当总裁,期间还发现了晶圆代工模式的巨大优势。于是他便放弃优渥的待遇回到了台湾,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一职,并在1987年和飞利浦合作创建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即台积电)。
张汝京则是在1997年离职的,因为他负责的 DRAM 业务在这年被 TI 终止了。他离开 TI 后回到台湾加入世大半导体,后面世大被台积电收购,他为了完成父亲的“报国梦”便于2000年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张忠谋为此扣了他的台积电股票)。
Image
3,转型
TI 的手机应用处理器(OMAP)业务是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同时其 DSP 技术发展迅猛,于是公司便决定转型。1996年和1997年,TI 通过几次收购巩固了自身在DSP领域的优势。
此外,1997年 TI 将 DRAM 业务卖给了美光,同年又将国防业务以 29.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美国雷神公司。此后还出售了旗下的软件部门、电脑部门、化工部门、打印机部门和存储芯片部门,从而聚焦 DSP 业务。
1999年,TI 又相继完成了对包含射频芯片业务、DSP编解码软件业务、有线宽带芯片业务、发动机和车身稳定相关汽车传感器业务、开关稳压器业务等五个领域共六个公司的收购。
Image
不过,1999年最大的一笔交易还是对 Unitrode 公司的电源管理 IC、电池管理 IC 和接口等业务的收购,共耗资 12 亿美金——这一并购巩固了 TI 模拟市场第一的地位。
2000年,TI 又斥巨资 76 亿美元收购了模拟芯片厂商 Burr-Brown(成立于1956年,主营高性能模拟产品),此举巩固了其在数据转换器与放大器领域的优势地位。进入新世纪后,TI 由于搭上了诺基亚这艘“大船”,其手机处理器业务实现了腾飞。
2005年,TI 又将大尺寸TFT-LCD驱动 IC 业务出售给了日本 Oki Electric。后续又相继出售了传感器和控制业务部门、家庭网关DSL客户端设备(CPE)业务,转而发展汽车业务。
Image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手机市场寒气逼人,于是 TI 宣布出售旗下手机基带芯片部门。此后,高通因为基带优势开始崛起,TI 在手机芯片市场逐渐显露颓势。
既然手机市场不太好搞,那就将注意力集中在模拟芯片市场。2011年,TI 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National Semiconductor(美国国家半导体),模拟市场霸主就此诞生,同时也为其下一代 DSP 技术奠定了基础。
2012年第一季度,诺基亚手机的全球第一宝座正式被三星夺取,这意味着 TI 紧抱的大腿被“打骨折”了,于是同年德州仪器正式宣布退出手机处理器市场——哥们不玩了。
Image
尾声:
放弃手机市场业务后,TI 的汽车市场业务增长最快——从2013年的 12% 增加到2021年的 21%,营业规模则从 15.4 亿美元增至 38.5 亿美元,近年来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可谓是两大关键推手。
最近的2022年报显示,TI 全年营收为 200.28 亿美元,其中模拟业务占据了近 77% 的比例,其次为占比为 16% 的嵌入式处理业务。而在这两大主营业务中,大部分为工业和汽车这两大市场所覆盖(近 3/4 比例),其中又以工业为主。
由此可见,TI 这 20 多年的转型历程,就是在不断割舍竞争压力大或者盈利难度大的业务,并通过收购和自研不断增强自身在模拟业务和嵌入式业务两方面的优势。
其中模拟业务包括电源解决方案、信号链产品、高容量产品,而嵌入式业务则主要包含MCU、DSP。至于营收占比较小的其它业务,则有投影仪 DLP 产品和专用集成电路。
Image
彩蛋:
德州仪器在业内一直有“半导体黄埔军校”的称号,毕竟张忠谋和张汝京的大名世人皆知。之所以 TI 人才辈出,皆与其独特的“员工读博举荐项目”有关。
例如张忠谋可以在工作期间攻读博士学位,读完博后继续回公司上班。后来的张汝京也享受到了这个待遇,读完博士后又回到公司效力,并因为极其出色的统筹能力荣获“建厂高手”称号——这个能力是其能够做大世大和让中芯国际崛起的关键因素。
可惜中芯崛起之后,台积电又使坏,通过诉讼手段逼得张汝京在2009年离开了中芯国际;极速的扩张脚步就此停止,先进制程的跟进亦因此被耽搁。另外,中芯国际的建立,还多亏了张汝京从旧部带来的一大批杰出工程师团队。
不管怎样,张汝京虽然因为种种遗憾因素,没有取得张忠谋那么大的成就,但其对国产半导体产业链之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中国半导体之父”的称号亦是对其最贴切的致敬。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