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版接纳所有宗教信仰分享,按照良心发帖。希望不同信仰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互相启发。

版主: myelsa

wwxxdd(wuyu)楼主
见习会员
帖子互动: 0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23年 8月 18日 21:44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wwxxdd(wuyu)楼主 »

关键词: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神经生物学.
文摘: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证悟为人类身心的完全自由指明了一条实修实证的道路 。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的”的教诲中。佛法修行方法以戒清 静为基础,通过止观修行以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最终培养其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 察力,即“慧”力。时迁世移,如何在现代社会的世俗生活中实践“止观”修行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初步实践对“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的方法和法理进行探讨。作者并进一步综述神经生物学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禅修的生理机制进行推论,以期以现代生物科学的视角对禅修的实践提供阐释。


正文

我比较认真学习佛法不久。我的修行包括尽量坚持每天一个小时以上安般息 念;上班路上的行禅;慈心禅;再加上以身心受念住保持正念。我写此文的目的:总结自己,抛砖引玉,并希望能 利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提供一些现代神经生物学的观点。

第一篇:行禅

行禅在念住修行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跟大多数忙碌的世间众生一样,我没有机会专门时间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行禅。只能在上班路上做行禅,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希望为将来有机会密集禅修打下基础。
我曾经试着给每一步脚掌的移动分解标识“按,移,推,提”。开始感觉效果不错,但缺点是标识经常跟不上所缘变化,导致标识变成了念口诀。后来请教一位南传的知名禅师,她建议我只用察觉“左脚,右脚”。用这个方法我基本上能跟上所缘变化。但是很容易走神被杂念打乱。到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跟我练习安般息念的经验有关,我一般用数息(吸呼1-8)来使自己沉淀杂念。在行禅中,我也试着以“数步”让自己能持续专注。我发现数七步是最好的:(一)容易持续专注;跟数息的道理一样。(二)可进可退;如果环境嘈杂,或专注力弱,可只觉知“一三五七”步。如果专注力强,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左右脚全部觉知(三)易于平衡;因为是奇数,如果先标左脚为一,那么下一循环右脚就标为一,就不会让觉知只偏向一侧。(四)从“七”到“一”的变化点是打断妄念,觉知心念变化的最佳契点。
我在上班常速走路练行禅时用这种7步法,每一步仅感觉最明显的体位觉或张力觉,不做分解标记。我个人认为这是有神经解剖组织形态学基础的。行禅是身念住的一种。身念住用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大脑对自己身体外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变化进行持续觉知 ( top down attention)。现代神经生物学已揭示类似于身念住练习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实验表明选择性专注体感系统变化的可以强化与刺激同相的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γ波和第二体感区的α波(Dockstader et al., 2010)。
人体的感觉系统类似佛法中讲的五根,包括以下特殊分化的独立器官: (1) 耳:听觉和前庭平衡觉 (机械能感 受器);(2)鼻:嗅觉(化学感受器);(3)舌:味觉 (化学感受器);(4)眼: 视觉 (光能感受器)。此外,皮肤和其他体内上皮组织的感觉就比较复杂. 触觉大体包括粗触觉(crude touch),细触觉(fine touch),他们有不同的神经通路. 粗触觉的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稍。细触觉则包括几种不同机械能感受器。比如Merkel’s discs 和 Meissner’s corpuscles 感知细触觉; Pacinian corpuscles通过接受皮肤深层的压力和振动来 感受质地感;Bulbous/ Ruffini endings感觉表面的扑动。全身分布的还有一个感觉叫体位觉, 或者叫本体感(proprioception) , 它的感受器主要是肌梭 (muscle spindle ), 高尔基体(Golgi organ, Golgi tendon organ)这些感受器分布在于肌肉,肌腱,筋膜,和关节附近。温热觉(thermoreception),它的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稍, 主要的离子通道是(TRPA, TRPM8)。皮下游离神经末梢还感受与情绪相关的复合感觉如痒觉,刺痛觉,酸痛觉,慢痛觉。
上述的每种感觉大多数都有特殊分化 的组织学终末结构 与传入性神经末梢相联。在组织学终末结构中,不同离子通道将不同 的能量转化成细胞的电位变化,激发突触释放神经递质,解码成传入神经的电信号。这种离子通道被称为“转换器(transducer)”。离子通道就是表达在细胞膜上的蛋白分 子。有学者认为,神经元活动中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时遵循量子化特性(Persinger and Koren, 2007)。禅修的定力念力强到一定程度,若能直接体觉到所缘的原子水平的量子特性,是否可称为体见究竟色法的“无常(quantum uncertainty principle),无我, 苦 (quantum decoherence effects)”?
据以上理论,我在行禅时只取一种感受器进行持续觉知。行禅时,风大最明显,相应的 可以单取感觉系统的体位感受器的变化进行觉知。此外,行禅中的风大也可通过只单单 观察运动中枢如何起念驱动足部移动来觉知。行禅中的地大也很明显,可以单取感觉系统足部(轻,重)及足底(软硬)的张力感,或触觉(滑涩)为所缘。行禅的火大比较弱,可仍可以取感觉系统足底的温度 为所缘,我没有试过。总之,个人意见,取细分的所缘(即选一种有组织形态学基础的 感觉)对培养定力,念力,会更有效。

第二篇:安般息念

安般息念以呼吸为所缘,可取其中的“概念法“成分作持续专著觉知,是三摩地修行的重要业处之一。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止禅的第一座高峰就是色界初禅。色界初禅的五个特点:寻,饲,喜,乐,持续专注(一境性)是通过对治五盖而达到的。五盖是 指“贪,嗔,疑,昏沉,掉举”。我每天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中,大约有半小时用于安般 息念的前方便,一小时用在入出息上。下面我对自己练习的每一步骤进行描述,并对个 人理解的法理进行讨论。
1:前方便
我的前方便包括:1)调整身姿;2)礼敬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3)佛随念;4) 慈心禅;5)身随念;6)死随念;7)自省忆念; 8)正忆念 。

1)调整身姿。
我一般以右在左上单盘的姿势打座。穿上宽松透气的衣服,屁股垫在一枕头上,双腿盘 在薄毯上,左右手半握拳相叠置于腹前,大拇指尖相顶。从上到下觉察,左右对称于正 中轴面上,并逐步放松全身。提会阴一次以觉察是否与百会(两耳尖直上)垂直,特别 觉察是否背部脊柱往前倾和腰部脊柱往后坐。舌尖抵人中正下的上颚。这些准备可能对 加强坐姿持久是有意义的。

2)礼敬彼佛陀,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sambuddhassa”, 重复三次。大家可能知 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这一步可能有我们不能理解的宗教意义,但对禅修来说,则在于培养对佛法修行的诚心和信心以对治“疑盖”。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作到最大的诚心正意了,就可以继续到下一步了。

3)佛随念
“礼敬那,烦恼断尽无漏,六根调驭,体证涅磐的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重复三次。这好像是重复步骤2,其实是体会佛陀的两项功德“阿拉汉,调驭大丈夫”,属于佛随念。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我修行的最直接目的和动力。在于培养对佛法修行 的精进心以对制“疑盖”。

4)慈心禅
顺序是先祝福自己,然后到至亲, 恩师,同性益友,到亲戚朋友,到有缘六界有情, 再到跟你作对的人。
我根据自己对不同版本南传慈心念的理解和修行的方便,总结自己的一套忆念。

“祝 XX
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出入平安;远离天灾,意外,人祸。
心里常驻于 清静,坦荡,安定,慈悲,清明,自在,幸福。
“祝 XX 福圆慧满,吉祥安康,和谐幸福,顺心如意。”
慈心禅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我在前方便中也花最长的时间。在安般息修行中目的是为了 培养柔软的心性,以对制“嗔”盖。如果你觉得,心中充满慈爱,心识已经很柔软,就 可以到下一步了。

5)身随念
油唧唧臭烘烘的头发,鼻毛,腋毛,体毛;积满油灰的皮肤;脏兮兮的指甲;和牙屎密布的牙齿;也是三次。如果你觉得,身体就是一堆凑合在一起的组织,跟执行“觉察”那个能缘分开的。就可以到下一步了。这步的目的是培养“出离心”对制“贪盖”。

6)死随念。
“我的身体脆弱且不干净,我最多还有两亿多次呼吸,死亡任何时候都会来临。幸好我还活着,认真珍惜今天呼吸的体验吧”。这步培养“出离心”对制“贪盖”,和朝向解脱的“精进心”.
以上的3)佛随念;4)慈心禅;5)身随念;6)死随念又称“四大护卫禅”,安般息念前练习能去贪嗔疑盖,据说还可以保护修止禅的行者不出偏。各位可根据自己最近几 天心中因缘变化而起贪嗔慢的情况再强化一项。因为心中潜在的“盖”都会影响“止”禅修行的效果。以上步骤完成之后,我会再检查一下自己的体姿,深呼吸几次,开始忆念修习。
7)自省忆念。
分前部分 (困则独善其身)和后部分(达则兼济天下)。口诀 “安忍知足,宽容感恩,自爱自尊,随喜赞赏,自律自强,谦恭从容,慈悲利济,包容耐心,公正周全,淡泊出离”。:

(1) 困则独善其身:
a. 安忍知足:
困扰我们的第一个背锅侠:命运之神。古往今来,无数失意的仁人志士最喜欢感慨的就是“造化弄人,命运不公”。按照佛法的认知,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天,或上帝,是一种“神我”的邪见。这种导致悲切的无常如果放在更大的时空(或者叫出离的观察)中看,其实是一种常态。再聪明有才华的人,若有大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不能齐全,十有八九不如意。易云:大器天成。
b. 宽容感恩:
困扰我们的第二个背锅侠:关系亲密的人。很多情况下,最伤害你的人往往是名义最亲近的人:伴侣,父母,兄弟,子女,至交。恩恩怨怨都很重,但恩容易忘,恨不易除。多多想一想别人的恩情,才能真正宽恕,宽容,和放下伤害。
c. 自爱自尊:
困扰我们的第三个背锅侠:自己。爱自己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爱自己表现主要有两种:(一)觉得自己先天不够聪明,不够强壮,不满意自己。但大多数人的智力是远远够用的,关键是如何使用的问题。(二)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在佛学中:后悔是五盖之一,是入定修行的障碍,要悲克服和排除。而惭愧是美心所,是被赞赏的。
爱自己,一些前提是有惭有愧有自尊,不要做会让自己惭愧的事情,自尊也是自爱的前提。
d. 随喜赞赏
对别人的成就欣赏而不妒嫉。既要了解时运的重要,也赞美别人的努力和能力。
e. 自律自强
自律是不放逸或少放逸,最好能守五戒。自强是积极的提升自己,并找到自己的激情,营建世俗或出世的价值。
(2)达则兼济天下:
f. 谦恭从容
有实力时,才能谈谦虚。真正的谦虚是非常难的,是在去除我慢之后。但佛家认为”慢“结是彻底解脱十大傅结的第九个。但恭敬有礼可以做到,从容淡定,有点小成绩不显摆也可以做到。从容也包括遇见世俗成就的大人物,不要跪舔。
g. 慈悲利济
四梵住(慈悲喜舍)前俩个是慈与悲(同情)。有能力时施舍财物(利),成人之美(济),帮人离苦。
h. 包容耐心
没人能无限包容,但尽量耐心。基督的教导“Don't judge others, and God won't judge you.” 。我们凡人时间,精力,见识都有限。非得下判断时,再多给点耐心。
i. 公正周全
有权力和财力时,公正是要永远学习得艺术。 尽量周全才能公正。
j. 淡泊出离
不要入戏太深,不管困或达。困难时要洒脱,显达时也要出离。

8)正向解脱忆念
口诀:“缘生缘灭,清静自在,出离放下,安驻当下,查听观息,殷寻密饲,清晰真切,光明警觉,轻安喜乐,随顺一境”。
(1)缘生缘灭:总纲是深切了知缘起和五蕴生灭的过程。
(2)清静自在:戒清净(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不盗取),心清净(贪,嗔,疑,昏沉,掉举)。察找去除心中所有细微的贪嗔,得平等清静,提升活力。
(3)出离放下:起出离心用慧眼观察色身:体位觉,触觉,非我,非我所;起出离心观察名法:放下过去的回忆(想),放下将来的计划(思)。我个 人体会,强大的出离感对安般息念练习的质量很重要。
(4)安驻当下:正念是否只在当下一刻。
(5)查-听-观-息:查全身体位,气息的触觉的位置,内听吸呼的声音,用慧眼观查呼吸的接触点, 并轻轻地停歇在那儿。
(6)殷寻密守(饲):寻找触点,不要走神。
(7)清晰真切:象显微镜一样看吸呼,清楚细微又不附加自己的意见。要做到时间上的敏捷(当下的真实所缘,而非滞后的回忆想象)。持续清晰针对“昏沉盖”,真切针对“掉措盖”。
(8)光明警觉:慧眼不能昏沉,警觉脑内喋喋不休的评论。
(9)轻安喜乐:过一段时间后,因体会到身体的轻松和平静,有时候会有毛孔的涌动和之后的解脱感
(10)随顺一境:心意柔和,随顺气息,不要有任何控制。

2:入出息念

佛陀的大念处经,不分止禅定禅,但讲了四层的出入息:知息,長短息,全息,微息。人中部位的皮肤,根据组织学,安般念中用的感受器典型的有三种:十几根汗毛能感觉空气流动的方向位置(风大);皮下神经末梢能感觉岀入气息的温度(火大),皮下ruffini小休能感觉气休的扑动 (轻重,地大);汗毛根据adaptation 的情况,还能了解呼吸的强度和阻力(粗细和滑涩,地大)。
我前半小时一般只数到“八”。禅师们一般要求练止禅的人只在人 中一点上取“咝”“呼”概念,不要去注意触觉,也不要随呼吸进入体内。这对我来说 有点迷惑,不注意触觉怎么知道“入出”呀?后来我个人理解,只要用定力去取到“入 出“概念就停止,或只标记入出,不去分析他的性质。由于呼吸是心生色法,在修习中 应避免分析它,只取概念;如果分析呼吸,将会见到很多色聚,继续再分析色聚,还会 见到很多究竟色法。究竟色法的特点就是“无常,无我,和苦”,以究竟色法为所缘, 定力只能达到欲界近行定。不取触觉的另一解释,是因为禅定的修行是五识(鼻眼舌耳 身识)驱弱,“意”识强大专注的过程。由于触觉是身识的作用,而禅定属于意识的作 用,六识既然不同,所以专注身识是不能入定。所以,基本上,我就标“吸呼一,吸呼 二。。。”并想像除气流方向和数字以外,吸呼过程的其他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在入出 息念的修习中,杂念主要有两种:影像和内语。现代认知神经生物认为,储存短程工作记忆 (temporary working memory)的海马回通过图画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内语(inner speaking)两种方式从大脑皮层提取长程记忆 (long term memory)。杂念就是这种过程的随机发生。所以,杂念不外乎与:通过图画板显示的图片,影像;和通过内语进行的描述;评论;推理;计划。标“吸呼”时,定力不够,图形杂念会相伴,我会标一下“图像”,再轻轻拉回到“吸呼“上。 一旦是内语杂念,就表明肯定没在标“吸呼”,所以标一俩个“内语“,就轻轻拉回到吸呼上来。半个小时后,基本上,心就安定下来了。 有时后,忽然全身鸡皮疙瘩翻滚,每个毛孔似乎都在透气,呼吸就变细变长了,无比的爽,放松,清明。这个时 候我才可标“吸呼短”“吸呼长”,因为在这之前吸呼都是相对粗短的。
有时人好像不在身体里,特平静,特安宁清晰,其实是体位觉大大减弱,进入名色分别得状态。还有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意念,心静时是可以感到六识中意识的流动的。呼气未的时候,会有轻度的不爽,大脑会下命令,吸,吸,吸,吸气末的时侯,也有奌不爽,大脑会下命令,放,放,放。你呼吸平静的话,是可以体验到的,不需要靠皮肤触觉了知呼吸 。
结束禅修时,让注意力从触点上,随呼吸进入体内。观腹部运动几次后,再作功德回向。 以掌浴脸,搓脚,舒张,起身,并注意观察起念。

3:原理的猜测

为了简化起见,这儿只举例讨论以“安般念”为代表,以“概念法”为所缘,能修达至 少色界初禅的止业处。安般念用阿比达摩的陈述,就是“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像是我们从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通路可能还会包括了一些 管理情绪的边缘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有研究表明,禅修可导致大脑特定皮层区域变厚 变大,脑干呼吸中枢灰质成分增加 (Holzel et al., 2011; Vestergaard-Poulsen et al., 2009)。另外,高阶禅修者的脑电波更富悦感相关的γ波 和Θ波 (Brefczynski-Lewis et al., 2007; Lutz et al., 2004; Slagter et al., 2009)。这提示,禅修能 影响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原可塑性,增加 了管理某个“概念“的神经元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道,皮层感觉表达 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敏锐度有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个背腰区。引申到 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推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域的大脑皮层感觉 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积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禅修者可能 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需要长期重复刺 激。细分所缘,能使“觉察”的作用集中到固定的神经元丛。止禅的单一专注的“觉察”可能使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更同步,从而引发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合成新蛋白,形成功能 类似的新突触。所以,需要耐心反复刺激等新蛋白合成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说明 ,只要你以正确的方法练习禅修,就一定会有生物学上的结果。理论上,练一次禅修,大脑里一定会有蛋白合成变化;时间再多点长点,大脑结构一定有变化。事实上研究者们认为禅修者的大脑结构变化是永久的(permanent) (Kaufman M, 2005)。 佛法讲,你 的波罗密可以在轮回中沿续。从生物学上看, 这辈子至少可能是真的。这有点像练健美,两个月下来你就可以看出你的肌肉在改变,力量增强。只不过,禅修练习的是神经元,他的作用就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灰质成分的增加和更积极敏锐的精神面貌。

第三篇:慈心禅
1) 背景介绍:
我个人认为,慈心禅,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 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禅”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详见在第二篇安般念的前方便。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随境祝福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以培养和维持柔软安定 敏锐善解的心态。佛法里对慈心念作用有明确定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 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慈心禅” 跟上述“安般息念”同属 “止禅”,其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他所培养的定力是 强大“观禅”的基础。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 。我们知道,慈心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 品质。佛法认为它的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 护念;远离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 修习慈心禅而往生梵天。总之,不管什么宗教,如果有修行者有类似的练习,你都可以 观察是否因果不爽, 是否有以上所说的效果。

慈心念的核心是慈心。如果我们逐层来分解其过程,就是对所缘的:1)不预设立场;2)愿意去倾听了解;3)努力去理解其结构和体验后果;4)准备随时去支持。佛陀举母亲对 幼儿的感情来表明什么是“慈心”。慈心的作用就好像“水”:中性,柔软,渗透,润泽。其柔化心识得作用,能使心跟与所缘伏贴,产生细腻明亮的专注。所以,我认为”慈心禅”和”安般念”是互相促进的。练习安般息念觉得枯燥的时候,慈心念是更好的替代。

由于严肃的佛法研究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可能受实验样本数的限制,单独研究慈心禅 (Love-kindness) 机制研究的还很少见。与“慈心”紧密相关“悲心”(compassion) 的 研究或许可以为其生理机制提供一定参考。悲心又被称为“同情心”。神经心理学认为 同情心的生理基础是同情者通过对被同情者的观察和想象,在管理痛觉和情感的杏仁体 区,岛回,扣带前回产生与被同情者类似的电位活动 (Rizzolatti et al., 2001) 。 功能性核磁共振已发现长期练习compassion meditation 的修行者边缘脑系的活跃度增 强,右岛回中页血氧浓度信号/心率相关性加强 (Lutz et al., 2008; Lutz et al., 2009)。这些研究都表明四梵住的良性情感练习能改变与情感相关脑区神经回路的功能。

2) 对制嗔心的心理机制。

慈心念的修习主要是为了对治”嗔”.跟 “嗔”最相近的现代叫法是” 负面情绪” 。我参考阿毗达摩也根据中医,把我能观察到情绪分成五类,主要讨论负面情绪及其背面的原因和动机。

1,肺主类:难过(基本情绪)。悲伤,忧愁,后悔,孤独,冷漠。
主要特点是气机的不活跃,并继发行为上的懈怠。孤独,后悔是基本情绪结合"我,我们"的概念引起的复合情绪。依阿毗达摩分析美心所,这类情感大多有身心轻快性的缺失.

2,肝主类:恼怒(基本情绪)。郁闷,怨恨,恶心,厌恶,愱妒。
主要特点是气机的上冲,不同程度的压力增加。恶心,厌恶是基本情绪结合“美,净”概念产生的复合情绪并伴随恶心的生理反应。愱妒是基本情绪结合"我"的概念引起的复合情绪。郁闷属于胆主,但与慢性的恼怒压力不发泄有关。依阿毗达摩,这类情感大多有身心柔软性的缺失。

3,肾主类:害怕/惊奇(基本情绪)。害羞,怯懦,恐惧,惊吓,惊奇。
主要特点是气机的混乱,下泄。是面对未预期可能有危险,未知未来的不安感引起的停止,专注,逃避反应。这类情感大多有美心所中身心适业性,正直性的缺失。

4,脾主类:思虑(基本情绪)。紧张,焦虑,烦躁。
主要特点是气机的浮浅,紧张,板结。是对预期无危险的未知未来(包括新领域新知识)的不安感的专注积极应对。这类情感大多有美心所中身心适业性,练达性的缺失。

5,心主类:喜乐,慈爱,乐观,安定等等。我就不讨论了。跟心直接相关的不善心所包括骄傲(慢),吝啬(悭)。

负面情绪起源于身门和意门两个层次。身门很简单,任何适宜物理刺激(声光味触嗅)超出前五门感受阈值,会引起痛,酸,脹,重,吵,炫,臭,苦涩难吃味等等会引起生理上不适反应,也就是说"乐"的违犯。身门的不乐受可以快速转为意门不乐受而产生愤怒/悲伤的情绪。在意门上,形态就很复杂, 但意门的适宜阈值就是意尘的四个参数:常乐我净。我分两个层次:1) 第一层次是因为未来未知的情况对"常见"的违犯,从而产生惊恐和焦虑的情绪。2)第二层次意尘对"常"没有违犯,但对"乐,我,净"任何一个或多个产生违犯。最常见的是对"乐"的违犯。后续的躲避动作产生了悲伤,愁苦,郁闷的情绪;后续激进的动作产生了愤怒,怨恨的情绪。第二层次也可以是意尘对"我,我们"的违犯,继而产生嫉妒,后悔,孤独的情绪。第二层次也可以是意尘对生理,道德观念中"美,净"的违犯,带来恶心,厌恶,鄙视的情绪。

总结一下刺激意门感受的意尘,可分七类:
1)不能预期的安全威胁。
2)身门感官上直接的不适和痛苦。
3)休息;食物;健康;性满足;娱乐;财物金钱。
4)与安全无关的未预料的新状况。
5)需要思考,探索,和计划的新挑战,新知识,新领域。
6)群体归属(也包括爱与被爱),相关归属群体的利益;群体中作用的同行评价(赞美
,尊重);群体中影响力的深广久(权利和名闻);
7)付出/收获比的预期和自我评价(功);道德(善);艺术创造(美)。

从生存本能到物质和精神的外延次序,心所攀附的依次是: 安全>>舒适>>健康>>快乐>>外界/未来世界的规律>>内外精神世界的交流>>内在精神世界的价值实现。可以归纳为"常-(1,4,5),乐-(2,3),净-(3,6),我-(6,7)"。一旦不如意,所激发的负面情绪是: 1)恐, 2)悲/怒, 3)悲/怒, 4)惊, 5)思, 6)悲/怒,7)悲/怒。

第四篇:结语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禅”来练止禅,其目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亚原子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短程记忆大脑海马体和长程记忆的大脑皮层实行。“受” 蕴则起源于感觉外周刺激(触),以杏仁体为核心结构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杏仁体,扣带回,岛叶,海马,丘脑前核,穹窿,隔核等结构)完成。 “行”蕴则更复杂,与之相对应的是被称为执行大脑(executive brain)的大脑前半球。其中“思”心所, 某些成分可能类似于现代神经心理学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而“作意”心所可 能类似于现代神经心理学的决断“decision-making”;.这两种意识活动由大脑前叶,和 顶叶,前额皮层负责。此外,精进心所,也有类似的专门分区:扣代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五十种行蕴里,有很多心所都可有现代脑影像实验的相似分区,我不想再机械联系了。

最后,能产生和维持觉察的开关“识”蕴定位在哪儿呢?有趣的是,最近几年神经生物 学家通过对禅修者的大量研究,获得许多对“觉察”的深入理解。研究 者运 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平时注意力分散,杂念纷陈(mind-wandering)的状 态时,默认值模式网络(DMN,default mode network)电活动兴奋,其位置包括腹背 中前回叶,后次顶叶,后扣带回,楔前叶, 侧颞叶,和海马体。有经验的禅修者则在大 脑中负责正念(mindfulness)的区域包括背前岛扣带回和双侧前岛叶显示更佳的功能 联系。虽然无数实验证明,意识活动的大多数环节在大脑中进行, 但目前神经生物学 家仍不清楚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此外,神经生物学仍很难解释1980年SCIENCE杂志报道 脑容量只有正常人的10%的一位先天性脑积液病人拥有的高智商 (Lewin, 1980)。大脑 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器官介入意识活动?不同的时代佛法修行者的观察到“识”蕴其实 起源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这种观察是否比目前的实验神经生物的假 设--即寻找中枢或外周的相应于“心-mind”的neuronal network--更合理呢 (Christoff et al., 2009; Mason et al., 2007; Nebel et al., 2005)?神经生物学 研究的局限性可能是因为目前的试验只能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在宏观物理条件下进行。不然,如果在实验者在实验中还要考虑受缘起支配的“无常,无我,苦”的“心/识/能缘”介入,怎么做实验。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是大脑里离子通道开放,神经原放电,神经丛活动的物质结果。那这些有序的放电又从哪儿来的,是什么在使这些 离子移动的呢?难道全来源于无序的离子运动?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境似乎 由佛家来解答更合理:即没有一个主宰的“我”,也没有一个独立于缘起的“梵天”,“上 帝”,“神”,“菩萨”在移动这些钠钾钙氯离子,只有相续相流的业力缘起,通过“识”在起作用。
我所理解的模型,每个个体的意识就象一个大海,每时每刻都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但潜意识是果报心组成的,个体可以觉察的更快更细,却不能决定潜意识涌上的成分,因此无常是其根本属性。显意识就是浮上的浪,自我意识就好像站在滑板上冲浪的人,可以在海面上善巧的滑动,但不能主宰滑板的方向。大多凡夫根本不知是浪在推你,还以为自已在控制滑浪板。如果风平浪小,你觉得自己能控制,但浪太大,再善巧,也会翻船。根据这个模型理解为什么修行者强调每时每刻有正念,因为这样你就不会随波再制造新的湍流,新的湍流迟早会返回,变成新波浪。只有阿罗汉才有这个水平,所以叫不受后有。最好不要看过去的波浪,不要想末来的波浪,而是感觉脚下的波浪,这就实现了活在当下,把无明降到最小。

引用文献

1)此文神经解剖和组织学部分,以参考“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第四版 和 "fundamental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a beginner's guide" (2012, Baars JB & Gage NM editor) 为主。
2)佛法的部分以参考,
玛欣德比库的“阿吡达摩论讲要”
阿耨楼陀 尊者著 叶均居士译“摄阿吡达摩论义注”
觉音尊者著 叶均居士译“清净道论”为主。
3)实验研究的参考文献
1. Brefczynski-Lewis, J.A., Lutz, A., Schaefer, H.S., Levinson, D.B., and Davidson, R.J.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 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11483-11488.
2. Christoff, K., Gordon, A.M., Smallwood, J., Smith, R., and Schooler, J.W. (2009). Experience sampling during fMRI reveals default network and executive system contributions to mind wand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6, 8719-8724.
3. Dockstader, C., Cheyne, D., and Tannock, R. (2010). Cortical dynamic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omatosensory events. NeuroImage 49, 1777-1785.
4. Holzel, B.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M., Gard, T., and Lazar, S.W. (2011).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 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earch 191, 36-43. 5. Lewin, R. (1980). 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 Science (New York, NY) 210, 1232-1234.
6. Lutz, A., Brefczynski-Lewis, J., Johnstone, T., and Davidson, R.J. (2008) .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circuitry of emotion by compassion meditation: effects of meditative expertise. PloS one 3, e1897.
7. Lutz, A., Greischar, L.L., Perlman, D.M., and Davidson, R.J. (2009). BOLD signal in insula is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cardiac function during compassion meditation in experts vs. novices. NeuroImage 47, 1038-1046.
8. Lutz, A., Greischar, L.L., Rawlings, N.B., Ricard, M., and Davidson, R.J. (2004). 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 16369-16373.
9. Mason, M.F., Norton, M.I., Van Horn, J.D., Wegner, D.M., Grafton, S.T., and Macrae, C.N. (2007). Wandering minds: the default network and stimulus- independent thought. Science (New York, NY) 315, 393-395.
10. Nebel, K., Wiese, H., Stude, P., de Greiff, A., Diener, H.C., and Keidel, M. (2005). On the neural basis of focused and divided attention. Brain research 25, 760-776.
11. Persinger, M.A., and Koren, S.A. (2007). A theory of neurophysics and quantum neuro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brain function and the limits of consciousne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17, 157-175.
12. Rizzolatti, G., Fogassi, L., and Gallese, V. (2001).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itation of action. Nature reviews 2, 661-670.
13. Slagter, H.A., Lutz, A., Greischar, L.L., Nieuwenhuis, S., and Davidson, R.J. (2009). Theta phase synchrony and conscious target perception: impact of intensive mental train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1, 1536- 1549.
14. Vestergaard-Poulsen, P., van Beek, M., Skewes, J., Bjarkam, C.R., Stubberup, M., Bertelsen, J., and Roepstorff, A. (2009). Long-term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y matter density in the brain stem. Neuroreport 20, 170-174.
15. Marc Kaufman (2005) Meditation Gives Brain a Charge, Study Finds. Washington Post , A05
16。Peters, RM; Hackeman, E; Goldreich, D (2009). Diminutive digits discern delicate details: fingertip size and the sex difference in tactile spatial acuit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9 : 15756–61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就属于走火入魔了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我认为还是应该把佛教的经典多读一读,写这篇文章的人很明显是个半吊子
beechan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帖子互动: 0
帖子: 394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26日 18:04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beechan »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8月 26日 11:56 我认为还是应该把佛教的经典多读一读,写这篇文章的人很明显是个半吊子
你講得你自己如何懂佛
但我看你身上的佛光, 卻是黯然無光, 不夠volt
Freel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42
帖子: 286
注册时间: 2023年 8月 1日 22:0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Freel »

无问高低,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去观和思,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随喜赞叹的事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beechan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09:00 你講得你自己如何懂佛
但我看你身上的佛光, 卻是黯然無光, 不夠volt
你居然能在我身上看到佛光,我真的是倍感惶恐,因为我看不到你身上的佛光,我只能看见释迦牟尼佛祖的佛光,是不是我眼瞎了
Stopper
论坛支柱
论坛支柱
帖子互动: 669
帖子: 10477
注册时间: 2022年 11月 2日 12:29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Stopper »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11:57 你居然能在我身上看到佛光,我真的是倍感惶恐,因为我看不到你身上的佛光,我只能看见释迦牟尼佛祖的佛光,是不是我眼瞎了
不是,是你根本没有眼!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Freel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09:18 无问高低,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去观和思,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随喜赞叹的事
你确定你说的这些观和思是在观和思释迦牟尼的佛法,而不是观的歪门邪道,观的自以为是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Stopper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11:58 不是,是你根本没有眼!
可是我有心啊
beechan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帖子互动: 0
帖子: 394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26日 18:04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beechan »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12:01 可是我有心啊
佛口蛇心?
Freel
著名写手
著名写手
帖子互动: 42
帖子: 286
注册时间: 2023年 8月 1日 22:0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Freel »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12:00 你确定你说的这些观和思是在观和思释迦牟尼的佛法,而不是观的歪门邪道,观的自以为是
肯观修思考已经比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强了,即使做错也比不做好。另外,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beechan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14:55 佛口蛇心?
那你看见的我身上的佛光是啥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Freel 写了: 2023年 8月 27日 21:03 肯观修思考已经比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强了,即使做错也比不做好。另外,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
你的意思是说,做错了也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beechan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帖子互动: 0
帖子: 394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26日 18:04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beechan »

zhangwen720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11:51 你的意思是说,做错了也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一時又說, 佛84000度法門, 條條大通彼岸, 那怎會有對錯?
头像
mrmaja(Tacoma)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67
帖子: 1375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0日 12:25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mrmaja(Tacoma) »

这种想用科学来解释佛法,增强信心的人绕不过去的一个槛就是科学无法解释前世和后世的联系,

佛法说无常无我都和科学契合,但是说业力和轮回则无法用任何科学理论解释,而这个才是区分佛法和科学的关键,也是佛教宗教性质的关键,就是需要信徒相信一些无法观测,无法体验的基本原则。

原文里说的“ 只有阿罗汉才有这个水平,所以叫不受后有。”, 说“后有”只是潜意识和显意识层面的东西是(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后有”的意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是佛经中常见的四果阿罗汉证得最后一个阿罗汉果时说的话。表示自己知道已成为脱离生死轮回之圣者,已没有未来之生死。很明显的“后有”指的是后续的生命。
上次由 mrmaja 在 2023年 8月 28日 17:30 修改。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beechan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12:58 一時又說, 佛84000度法門, 條條大通彼岸, 那怎會有對錯?
没有对错,那你说我佛口蛇心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mrmaja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16:02 这种想用科学来解释佛法,增强信心的人绕不过去的一个槛就是科学无法解释前世和后世的联系,

佛法说无常无我都和科学契合,但是说业力和轮回则无法用任何科学理论解释,而这个才是区分佛法和科学的关键,也是佛教宗教性质的关键,就是需要信徒相信一些无法观测,无法体验的基本原则。

原文里说的“ 只有阿罗汉才有这个水平,所以叫不受后有。”, 说“后有”只是潜意识和显意识层面的东西是(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后有”的意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是佛经中常见的四果阿罗汉证得最后一个阿罗汉果时说的话。表示自己知道已成为脱离生死轮回之圣者,已没有未来之生死。很明显的“后有”指的是后续的生命。
问你个问题,在没有人之前,有没有轮回
头像
huangchong(净坛使者)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2023-24年度优秀版主
帖子互动: 4075
帖子: 60726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01:22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huangchong(净坛使者) »

还能杀鼠吗?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论坛精英
论坛精英
帖子互动: 480
帖子: 7502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4日 12:17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zhangwen720(中原一把伞) »

huangchong 写了: 2023年 8月 31日 11:46 还能杀鼠吗?
可以诛心
beechan
见习作家
见习作家
帖子互动: 0
帖子: 394
注册时间: 2022年 9月 26日 18:04

Re: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生物学者的道路

帖子 beechan »

huangchong 写了: 2023年 8月 31日 11:46 还能杀鼠吗?

图片
鼠是眾生, 是我們祖先輪迴, 不能誅!
即使得了鼠疫也是我們前世積下的業報, 認命好了
回复

回到 “信仰天地(B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