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dis 写了: 2025年 3月 9日 20:19 扯淡,机器人本身就是要靠卷的,制造维修多了去了
不可能几年内机器人彻底代替人类,而且就算没人矿,为啥中国就不行了?我不懂啊?机器人本身也有数量质量对比吧
1. 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低技能工作是必然趋势
在 AGI(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下,许多传统低技能工作将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尤其是以下行业:
行业 面临AI取代的可能性 可能的AI/机器人替代技术
司机(货车、出租车、公交车等) 极高 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百度Apollo、Waymo)
厨师(快餐、食堂) 高 AI自动烹饪机器人(美团无人厨房、Miso Robotics)
外卖员、快递员 极高 无人机配送、自动配送机器人(美团、京东、亚马逊)
保安 高 AI智能监控、巡逻机器人(大华、海康威视)
清洁工(商场、地铁、街道) 极高 AI扫地机器人、智能环卫车(高仙机器人)
流水线工人 极高 机械臂+AI质量检测(富士康、比亚迪)
关键趋势:
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司机岗位将大量减少。当前最大阻碍是政策法规,而非技术问题。
配送行业(外卖、快递)将逐步由机器人替代,城市中心区域率先推广。
餐饮、清洁、保安等服务业的AI替代率快速提高,降低人力成本是企业的核心驱动力。
2. 大规模失业的潜在社会影响
如果不加干预,大规模失业可能导致:
社会不稳定:低收入群体失去工作,贫富差距加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消费力下降:大量失业人群缺乏购买力,影响内需经济。
城市化逆转:无业人口返乡,导致城市人口减少,房地产市场受冲击。
目前中国 制造业+服务业 占总就业人口 70% 以上,这些岗位若被 AI 替代,数亿人将面临再就业问题。
3. 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政府不会直接阻碍 AI 发展,但会采取一定的调控策略,确保社会稳定:
(1)分阶段推广AI,推迟全面替代
先在高端制造业推广 AI,而非一刀切地在所有行业推广。
对中低端劳动力就业密集行业设置“过渡期”,例如限制无人驾驶在部分区域推广。
鼓励AI+人类协作模式,如“人机混合”快递员、AI辅助厨师,而非完全取代。
(2)推行“全民再培训计划”
政府出资培训工人进入新兴行业,例如AI维护、数据管理、智能工厂管理。
鼓励年轻人进入科技、新能源、医疗等未来型行业,减少依赖传统制造业。
(3)扩大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全民基本收入”制度(UBI),给失业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确保社会消费能力维持。
延长退休年龄,让部分低端岗位逐步被年轻人替代,而非直接裁员。
(4)扶持新就业形态
政府可能鼓励AI时代的“新就业模式”:
支持个体经济:AI+短视频、电商、自媒体创造新岗位。
发展社会服务业: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陪护、心理咨询等岗位,这些难以被AI替代。
推动农村数字化:让失业人群回流乡村,从事智能农业、生态旅游等行业。
4. 是否会推迟强人工智能的推广?
短期(5-10年):可能适度延缓
政府可能通过法规和政策,控制 AGI 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节奏,比如延缓无人驾驶、AI外卖的全面推广,以避免突然冲击社会就业。
设定企业AI替代人力的上限,比如要求大企业维持一定比例的人力岗位。
长期(10年以上):不会阻碍发展
全球AI竞赛激烈,拖延可能导致中国落后。美国、欧盟、日本都在加快 AGI 研究,中国不可能主动放缓。
政策调控的重点将转向如何消化失业人口,而非推迟技术发展。届时中国会更依赖 UBI(全民基本收入)、产业升级等手段来吸收失业人口。
5. 未来社会的可能形态
如果 AI 取代大量工作,可能形成三种社会模式:
“超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掌控AI,贫富极端分化,普通人失去就业权利)
“AI社会福利主义”(政府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减少贫富差距)
“新工种社会”(AI促进新产业,创造大量新型工作)
中国政府更可能选择 第二种或第三种模式,确保社会稳定。
6. 结论
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低技能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司机、外卖员、快递员、流水线工人、厨师等岗位。
中国政府不会直接阻碍 AI 发展,但会设定过渡期,逐步推广 AI 以减少社会冲击。
可能的措施包括“全民再培训”、社会保障体系改革、AI+人类协作模式等。
长期来看,中国会进入“AI社会福利主义”或“新工种社会”,而不会采取极端封锁 AI 的方式来保护就业。
最终,如何利用 AI 造福社会,而不是让失业潮带来社会动荡,将成为政府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