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大白肺比例多少?北京这里又有一个大白肺的了
版主: Softfist
Re: Omicron大白肺比例多少?北京这里又有一个大白肺的了
今年8月,上海几所医学院校发表在期刊Vaccine上的研究(DOI:10.3390/vaccines10091409),对Omicron住院患者的临床进展进行了研究。
这项研究纳入了今年4月6日~5月11日在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住院226名Omicron感染病例,中位年龄52岁,52.2%为女性,40.7%未接种疫苗,56.2%完成2针及以上接种,患者未接种疫苗。这些感染者是方舱医院、发热门诊或者疗养院转过来的,另外226人中还包括了4名无症状感染者,这4名感染者由于有不稳定病情而入院。46.5%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
研究内容包括这些感染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核酸检测转阴时间、肺部影像学改变、以及风险因素等。
简单说一下研究结果
-整体情况:
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从出现症状到住院的时间为3天,168人(74.3%)出现咳嗽,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的中位时间为10天。
-发热症状:
45.6%的感染者在病程中出现发热,入院后经过或者不经过支持治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发热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其中中症患者的持续时间为6.5天,两名重症患者的持续时间为14天(含有一名90岁男性患者)。大多数其他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喉咙痛、疲劳、头晕和头痛),也在退烧前消失。
-影像学变化:
入院时对198名患者(不含28名儿童)进行了胸部CT或X光扫描,156人(79%)影像学正常,42人(21%)发现肺部病变(11人单侧,31人双侧)。症状出现7天后,196人(99%)没有出现影像学进展,只有2名老年男性出现进展和临床表现恶化。
这项研究纳入了今年4月6日~5月11日在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住院226名Omicron感染病例,中位年龄52岁,52.2%为女性,40.7%未接种疫苗,56.2%完成2针及以上接种,患者未接种疫苗。这些感染者是方舱医院、发热门诊或者疗养院转过来的,另外226人中还包括了4名无症状感染者,这4名感染者由于有不稳定病情而入院。46.5%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
研究内容包括这些感染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核酸检测转阴时间、肺部影像学改变、以及风险因素等。
简单说一下研究结果
-整体情况:
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从出现症状到住院的时间为3天,168人(74.3%)出现咳嗽,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的中位时间为10天。
-发热症状:
45.6%的感染者在病程中出现发热,入院后经过或者不经过支持治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发热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其中中症患者的持续时间为6.5天,两名重症患者的持续时间为14天(含有一名90岁男性患者)。大多数其他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喉咙痛、疲劳、头晕和头痛),也在退烧前消失。
-影像学变化:
入院时对198名患者(不含28名儿童)进行了胸部CT或X光扫描,156人(79%)影像学正常,42人(21%)发现肺部病变(11人单侧,31人双侧)。症状出现7天后,196人(99%)没有出现影像学进展,只有2名老年男性出现进展和临床表现恶化。
Re: Omicron大白肺比例多少?北京这里又有一个大白肺的了
Omicron会不会损伤肺部?
-Omicron可以通过不依赖TMPRSS2受体的方式进入细胞(或者说Omicron与TMPRSS2的结合很弱),增强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感染性,使得在较低病毒载量时有更强的传染性(相对于原始毒株和Delta);
-Omicron S蛋白的S1/S2切割效率低于原始毒株和Delta,这个变化减弱了Omicron与一些肺上皮细胞的融合,这可能导致这个变异体毒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仓鼠的体内竞争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活病毒),相比于之前的Delta,Omicron几种亚型(BA.2/ BA.4/ BA.5)对仓鼠肺部的感染力都很有限,病毒抗原很少出现在肺泡中。在仓鼠或小鼠的试验中,感染Omicron的肺部损伤以及体重下降都更不明显。
所以简单来说,Omicron的感染部位更多是上呼吸道,对肺部的感染显著低于以往的变异体,但也并不是没有。
-Omicron可以通过不依赖TMPRSS2受体的方式进入细胞(或者说Omicron与TMPRSS2的结合很弱),增强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感染性,使得在较低病毒载量时有更强的传染性(相对于原始毒株和Delta);
-Omicron S蛋白的S1/S2切割效率低于原始毒株和Delta,这个变化减弱了Omicron与一些肺上皮细胞的融合,这可能导致这个变异体毒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仓鼠的体内竞争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活病毒),相比于之前的Delta,Omicron几种亚型(BA.2/ BA.4/ BA.5)对仓鼠肺部的感染力都很有限,病毒抗原很少出现在肺泡中。在仓鼠或小鼠的试验中,感染Omicron的肺部损伤以及体重下降都更不明显。
所以简单来说,Omicron的感染部位更多是上呼吸道,对肺部的感染显著低于以往的变异体,但也并不是没有。
Re: Omicron大白肺比例多少?北京这里又有一个大白肺的了
新冠之前几年就有个老年人流感一天第二天大白肺的报道,主题好像是感叹中产离治不起病有多远,北京的,那个好像是在医院感染了超级细菌。谁还记得?
Re: Omicron大白肺比例多少?北京这里又有一个大白肺的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P756HQI ... recommends
你以为的没事,不一定真的没事。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都能看完,因为今天要提到的一个感染后的风险,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很多医生都第一次见到。我也查了很多资料,2020年疫情刚起时,很多医生也被这种情况震惊过。
写这篇文章前,我刷短视频看到樊登说到他爸爸住院了,他也借此给大家提一个非常重要的醒:
“这一次的病毒,确实蛮厉害的,有一种病叫做静默型低氧血症,包括很多中青年人也会得,就是它没有什么症状,烧的温度也不高,人就是觉得有点犯迷糊,甚至有的人还坚持工作,但实际上他的血氧含量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有的人五六十岁,突然之间就摔倒了。
我爸爸呢,是我们看他迷糊,就给他带了血氧仪,测了一下,发现已经只有88的浓度,一般低于90就要送医院,我们就赶紧给他送到医院去,一拍CT医生说这太危险了,因为肺部已经大面积全部变白了。这种情况这次特别多,很多医生都是第一次见。
所以在这提醒大家,如果家里面有老人,一定要买一个夹在手指头上的血氧仪,医院也是用这个,时刻监测着老人的血氧含量。因为他不知道,它所造成的呼吸衰竭,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我们以为呼吸衰竭就是喘不上来气,憋气,老人没有感觉,加上老人也迟钝。他没感觉,但是他体内的器官都不行了,因为肺部被侵染了。”
说实话,前段时间我给家里老人准备了血氧仪,只要一头昏,立马监测,但樊登提到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因为我以为的血氧含量低,也是要呼吸急促及非常憋气后才会出现。
于是,我也去查询了一些资料,进而翻到一篇2020年疫情刚起时,南方周末做的一篇调查报道《终极一战:与死神抢人》。
这篇文章中,就重点提到了这个静默型低氧血症,并给它叫做“沉默的假象”。看完这些内容后,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因为表面看似正常的迷惑性,确实是以前不知道的。
其中,有这么一段案例,可以看看当初的报道内容。
这篇文章还提到类似的案例,严重低氧却呼吸平稳的假象迷惑了医生:
“患者能说话能走路,其实肺部已经全部病变。患者上午还在与医生说话,下午人就没了。医生查房结束,认为一切都好,脱下防护服的时候,身后一台心电监护仪‘直了’”。
“等到患者呼吸急促需要插管时,往往已是病程末端,而他们在插管之前,已经无法承受片刻的缺氧。在不同医院的疑难杂症病例讨论会上,出现过不下五起患者摘下无创呼吸去洗手间后死亡的病例,还有一起患者摘下氧气面罩吃饭后突然死亡。”
当时,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辉到达武汉后,就意识到氧气“插管”的重要性。在第五版诊疗方案中,童朝辉、邱海波、杜斌三位专家将“尽早插管”写入了方案中。
上述内容,均来自权威报道,所以并非危言耸听。
尽管今天病毒已经比曾经的原始毒株和德尔塔要温和许多,但终归来讲,我国人口庞大,老年人口众多,出现静默型低氧血症的,可能也不少见。正如樊登到医院的见闻后所说:“这种情况这次特别多”。而樊登自己的父亲,就因为这种情况变得危险起来。
因此,我们都要对病毒的感染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病人的,以及平时身体就不太好的,都要随时监测血氧含量,随时关心他们的感受。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正常,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感染危险,比那些症状明显的可能更可怕,因为一旦发现不及时,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静默型低氧血症的危险性,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拥有平安和健康。

你以为的没事,不一定真的没事。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都能看完,因为今天要提到的一个感染后的风险,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甚至很多医生都第一次见到。我也查了很多资料,2020年疫情刚起时,很多医生也被这种情况震惊过。
写这篇文章前,我刷短视频看到樊登说到他爸爸住院了,他也借此给大家提一个非常重要的醒:
“这一次的病毒,确实蛮厉害的,有一种病叫做静默型低氧血症,包括很多中青年人也会得,就是它没有什么症状,烧的温度也不高,人就是觉得有点犯迷糊,甚至有的人还坚持工作,但实际上他的血氧含量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有的人五六十岁,突然之间就摔倒了。
我爸爸呢,是我们看他迷糊,就给他带了血氧仪,测了一下,发现已经只有88的浓度,一般低于90就要送医院,我们就赶紧给他送到医院去,一拍CT医生说这太危险了,因为肺部已经大面积全部变白了。这种情况这次特别多,很多医生都是第一次见。
所以在这提醒大家,如果家里面有老人,一定要买一个夹在手指头上的血氧仪,医院也是用这个,时刻监测着老人的血氧含量。因为他不知道,它所造成的呼吸衰竭,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我们以为呼吸衰竭就是喘不上来气,憋气,老人没有感觉,加上老人也迟钝。他没感觉,但是他体内的器官都不行了,因为肺部被侵染了。”
说实话,前段时间我给家里老人准备了血氧仪,只要一头昏,立马监测,但樊登提到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因为我以为的血氧含量低,也是要呼吸急促及非常憋气后才会出现。
于是,我也去查询了一些资料,进而翻到一篇2020年疫情刚起时,南方周末做的一篇调查报道《终极一战:与死神抢人》。
这篇文章中,就重点提到了这个静默型低氧血症,并给它叫做“沉默的假象”。看完这些内容后,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因为表面看似正常的迷惑性,确实是以前不知道的。
其中,有这么一段案例,可以看看当初的报道内容。
这篇文章还提到类似的案例,严重低氧却呼吸平稳的假象迷惑了医生:
“患者能说话能走路,其实肺部已经全部病变。患者上午还在与医生说话,下午人就没了。医生查房结束,认为一切都好,脱下防护服的时候,身后一台心电监护仪‘直了’”。
“等到患者呼吸急促需要插管时,往往已是病程末端,而他们在插管之前,已经无法承受片刻的缺氧。在不同医院的疑难杂症病例讨论会上,出现过不下五起患者摘下无创呼吸去洗手间后死亡的病例,还有一起患者摘下氧气面罩吃饭后突然死亡。”
当时,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辉到达武汉后,就意识到氧气“插管”的重要性。在第五版诊疗方案中,童朝辉、邱海波、杜斌三位专家将“尽早插管”写入了方案中。
上述内容,均来自权威报道,所以并非危言耸听。
尽管今天病毒已经比曾经的原始毒株和德尔塔要温和许多,但终归来讲,我国人口庞大,老年人口众多,出现静默型低氧血症的,可能也不少见。正如樊登到医院的见闻后所说:“这种情况这次特别多”。而樊登自己的父亲,就因为这种情况变得危险起来。
因此,我们都要对病毒的感染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或病人的,以及平时身体就不太好的,都要随时监测血氧含量,随时关心他们的感受。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正常,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感染危险,比那些症状明显的可能更可怕,因为一旦发现不及时,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静默型低氧血症的危险性,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拥有平安和健康。

上次由 covid19 在 2022年 12月 22日 08:02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