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直恐高,上不了车的
版主: 牛河梁
#4 Re: 有没有一直恐高,上不了车的
双头有啥讲究,这又是什么画图大师想出来的神话故事
If printing money would end poverty, printing diplomas would end stupidity.
#8 Re: 有没有一直恐高,上不了车的
到前高下去了就是双头,涨过去了就没有双头了,所以总是对的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9 Re: 有没有一直恐高,上不了车的
不亏就是赚。牛市末期90%的人都是股神,都在嘲笑巴匪,李嘉诚。
熊市走完,10%的人才赚到钱
李嘉诚作为华人商界传奇人物,虽然广受尊敬,但在一些特定时刻,确实曾被部分股民或网友嘲笑、质疑甚至讽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背景之下:
一、“撤资中国”争议
李嘉诚多年来逐步将核心资产从中国内地及香港转向英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地:
例如:2013年起出售内地和香港的大量地产资产。
舆论中有人称他是“跑路大王”、“看衰中国”、“不爱国”等。
在A股或港股情绪高涨时,他的稳健和撤退风格曾遭部分散户调侃为“胆小鬼”“李抛抛”。
但事后看,很多资产变卖都卖在高点,例如:
香港地产高位套现;
英国收购电信和水务公司稳稳收租。
所以虽然一度被嘲笑,但他的长期判断往往被事后验证为高明。
二、长和系股价低迷时
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如长江实业、长和集团、和黄等,在港股表现不佳时,有时也会被投资者抱怨:
港股长时间低迷时,有人讽刺他“资本家收租,不管市值”。
长和旗下业务庞杂,有时缺乏“想象力”,被年轻投资者称为“守旧”、“不拥抱新经济”。
三、“不懂科技”的刻板印象
尽管李嘉诚曾投资 Facebook、Siri、Spotify 等项目,但部分人仍讥讽他是传统地产出身、错过科技风口:
特别是在互联网、AI 概念股狂涨时,有人调侃他“老了”、“看不懂新世界”。
不过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他一直坚持“可持续现金流”与“稳定回报”的理念,与赌性较重的零售投资者不同。
总结:被嘲笑过,但往往最终“打脸”市场
被嘲笑原因 实际结果
撤资中国、卖楼 高位套现,成功避险
股价低迷 现金流稳健,避开周期风险
不投高科技 风险低,长期稳健
李嘉诚常说:“我做事要留三分余地。”他的风格并不迎合短期情绪,但从长期来看,他的决策往往比市场更早一步、更冷静。
熊市走完,10%的人才赚到钱
李嘉诚作为华人商界传奇人物,虽然广受尊敬,但在一些特定时刻,确实曾被部分股民或网友嘲笑、质疑甚至讽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背景之下:
李嘉诚多年来逐步将核心资产从中国内地及香港转向英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地:
例如:2013年起出售内地和香港的大量地产资产。
舆论中有人称他是“跑路大王”、“看衰中国”、“不爱国”等。
在A股或港股情绪高涨时,他的稳健和撤退风格曾遭部分散户调侃为“胆小鬼”“李抛抛”。
但事后看,很多资产变卖都卖在高点,例如:
香港地产高位套现;
英国收购电信和水务公司稳稳收租。
所以虽然一度被嘲笑,但他的长期判断往往被事后验证为高明。
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如长江实业、长和集团、和黄等,在港股表现不佳时,有时也会被投资者抱怨:
港股长时间低迷时,有人讽刺他“资本家收租,不管市值”。
长和旗下业务庞杂,有时缺乏“想象力”,被年轻投资者称为“守旧”、“不拥抱新经济”。
尽管李嘉诚曾投资 Facebook、Siri、Spotify 等项目,但部分人仍讥讽他是传统地产出身、错过科技风口:
特别是在互联网、AI 概念股狂涨时,有人调侃他“老了”、“看不懂新世界”。
不过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他一直坚持“可持续现金流”与“稳定回报”的理念,与赌性较重的零售投资者不同。
被嘲笑原因 实际结果
撤资中国、卖楼 高位套现,成功避险
股价低迷 现金流稳健,避开周期风险
不投高科技 风险低,长期稳健
李嘉诚常说:“我做事要留三分余地。”他的风格并不迎合短期情绪,但从长期来看,他的决策往往比市场更早一步、更冷静。
上次由 noktard 在 2025年 6月 26日 15:25 修改。
#11 Re: 有没有一直恐高,上不了车的
巴菲特(Warren Buffett)确实曾被股民、媒体甚至部分专业人士嘲笑或质疑过,尤其在市场狂热或短期剧烈波动的时候。但有趣的是,他往往在事后“用事实打脸”了这些质疑者。
被嘲笑的主要时期和原因:
1.
错过科技股(尤其是早年间)
在互联网泡沫(1999–2000年)期间,他因为拒绝投资“看不懂”的科技股,被认为“老派”、“跟不上时代”。
媒体甚至讽刺他“过时了”、“价值投资已死”。
但结果是:
他完美避开了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崩盘;
并在后期通过苹果(AAPL)、亚马逊、Snowflake 等科技股逆转形象。
名言回应:“我不会投资我不了解的东西。”
2.
金融危机期间抄底遭质疑(2008–2009)
他在金融危机中买入高盛、美国银行、通用电气等公司,采取看似“逆天”的重仓下注。
当时市场普遍悲观,有人嘲笑他“老糊涂”、“抄底抄在半山腰”。
但后来这些投资大部分都获得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回报。
3.
不买亚马逊/谷歌/特斯拉引发质疑
长期不买亚马逊和谷歌(直到后来通过托管基金入手),一度被认为错失科技黄金时代。
拒绝投资特斯拉和比特币,被“新派散户”群嘲为“老掉牙”、“守旧”、“没眼光”。
但他的核心理念是:
“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对不熟悉的领域保持克制,也避免了很多市场狂热带来的崩盘风险。
4.
2020 年新冠暴跌时割航空股
疫情爆发时他卖出美国四大航空公司,引发散户极大不满和调侃:
“巴菲特割肉跑了!”
“他不信美国了吗?”
后续航空股一度反弹,更有人说“巴菲特失手”。
不过,从中长期看,航空业复苏缓慢,结构性问题仍在,巴菲特避开了行业不确定性。
总结:巴菲特被嘲笑过,但从未被打败
被嘲笑时期 原因 最终结果
1999–2000 互联网泡沫 不买科技股 避开市场大崩盘
2008–2009 金融危机 抄底银行股被认为疯狂 高盛/美银投资赚超百亿美元
2020 疫情抛售航空 看空市场,被认为恐慌性割肉 航空恢复缓慢,他避开结构风险
长期不投比特币、特斯拉 被讽刺为“老顽固” 保持低波动稳健收益
1.
在互联网泡沫(1999–2000年)期间,他因为拒绝投资“看不懂”的科技股,被认为“老派”、“跟不上时代”。
媒体甚至讽刺他“过时了”、“价值投资已死”。
但结果是:
他完美避开了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崩盘;
并在后期通过苹果(AAPL)、亚马逊、Snowflake 等科技股逆转形象。
2.
他在金融危机中买入高盛、美国银行、通用电气等公司,采取看似“逆天”的重仓下注。
当时市场普遍悲观,有人嘲笑他“老糊涂”、“抄底抄在半山腰”。
但后来这些投资大部分都获得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回报。
3.
长期不买亚马逊和谷歌(直到后来通过托管基金入手),一度被认为错失科技黄金时代。
拒绝投资特斯拉和比特币,被“新派散户”群嘲为“老掉牙”、“守旧”、“没眼光”。
但他的核心理念是:
“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对不熟悉的领域保持克制,也避免了很多市场狂热带来的崩盘风险。
4.
疫情爆发时他卖出美国四大航空公司,引发散户极大不满和调侃:
“巴菲特割肉跑了!”
“他不信美国了吗?”
后续航空股一度反弹,更有人说“巴菲特失手”。
不过,从中长期看,航空业复苏缓慢,结构性问题仍在,巴菲特避开了行业不确定性。
被嘲笑时期 原因 最终结果
1999–2000 互联网泡沫 不买科技股 避开市场大崩盘
2008–2009 金融危机 抄底银行股被认为疯狂 高盛/美银投资赚超百亿美元
2020 疫情抛售航空 看空市场,被认为恐慌性割肉 航空恢复缓慢,他避开结构风险
长期不投比特币、特斯拉 被讽刺为“老顽固” 保持低波动稳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