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共军少将当中也有不少牛人,比如开国少将廖政国。
1939年5月,廖政国率领新四军江抗第二支队占领上海虹桥机场,烧毁日军4架飞机。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之后从蒋军手中缴获了一批手榴弹。廖政国拿着手榴弹向战士们讲解构造原理和爆炸性能。
意外的是,廖政国手中的手榴弹冒起了白烟,眼看就要爆炸。廖政国没有将手榴弹扔出去,而是将它高高地举在右手上。
结果右手被炸毁,自此之后廖政国成为了独臂将军。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将手榴弹扔出去时,廖政国平静地说道:“房内房外都是战士,扔出去会炸伤他们!”
1947年5月,廖政国任华野一纵一师的师长,参加孟良崮战役,以三个团的兵力,对抗两个整编师,
最后靠抓住临时路过的一个营,成功守住天马山阵地, 确保华野全歼整编七十四师。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廖政国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副军长,五次战役时期代理军长职务。
廖政国带军指挥所后撤时(军长张翼翔重病回国),突然敌军炮火打来。廖政国判断美军已经赶上来,果断带着吉普车往队伍前面指挥行军,
当时因为一辆炮车陷在一处拐弯路边,造成交通拥堵,行军纵队突然停了下来,廖政国亲自到现场强令炮兵把这辆宝贵的榴弹炮推到山谷里,
让部队急速通行。若是继续堵着,行进中的58师、59师很可能被美军炮兵密集杀伤。
廖政国在华川大桥边展示了极为优秀的专业素养。当时部队行军匆忙,不知道背后打来的炮到底有多少敌炮兵,也不知道距离我军多远。
廖政国询问参谋们,根据现场炮击情况,能不能判断出敌军情况,大家面面相觑。
廖政国亲自测量,根据一波次炮弹大概二十来发,判断美军炮兵可能是一个营。
又根据其榴炮发射初速度约650米每秒,炮响后飞行时间约七八秒钟,估算出敌军距离华川大桥约6公里远。
在这个距离上,美军没有详细侦察,只靠飞机指引大致方向,以他们现有兵力还不能实施炮火封锁,
就让部队根据前后两波次炮火间隔五分钟的频率,一批一批地组织部队过江。
五十八师主动发起华川阻击战后,廖政国通过美军炮火封锁来到下芦谷五十八师指挥所,
指示“要不惜代价阻止敌人,掩护、接应友邻部队转移;要趁美军立足未稳,当晚即实施反击,煞煞敌人北犯的嚣张气焰。”
他对反击地点、兵力使用和战术都作了交代。五十八师指挥所召开团首长参加的紧急会议。各团汇报战斗情况后即请廖政国作指示。
“今天和美军仅是接触,敌人还摸不清我军的情况,但明天开始就会大举进攻。定要有 打恶仗的准备。”
廖政国指出,“美军空海军和炮兵占绝对优势,部队运动速度也占绝对优势。但是,我们不和他们拼钢铁,而是拼智慧!”
接下来他交代具体战法:“部队兵力配置要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主力配置在马鞍形两侧;要不断实施反冲击,以攻代防:白天坚守,夜间反击,白天大量杀伤敌人后撤离,夜间收回阵地。总之,弱者对抗强者,要机动灵活,要出奇制胜。
廖政国这次率部展开的华川阻击战,事先没有任何计划、上级指令,因为对大局有利而是主动采取的行动。
在华川以北地区60里的防御正面上,从5月25日到7月15日27军接防,顽强奋战了50天。抗击并遏制了敌人来自空中地面的联合进攻,有力地掩护了兄弟部队的转移、集结和休整,并取得了毙伤、俘敌2.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了防御作战的任务, 挫败了李奇微发动的“闪电战”。
1980年前后,长篇小说《红日》的作家吴强和粟裕大将有段对话。吴强问:“粟司令,我打算写一部关于华东部队的长篇小说,除领导同志外还想写写师级干部。你看以谁为原型好?”粟裕考虑了一下,说:“你可以以廖政国同志作为一个典型。这个同志很有特色。他的头脑很聪明,能带部队,能打仗,作风顽强。他对部队非常熟悉,基层干部甚至士兵的情况都摸得透透的。打起仗来机动灵活,很有办法。”
叶飞上将是廖政国的老上级,对廖政国知之最深。他称:“廖政国同志是一位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善打硬仗、打恶仗的优秀指挥员。他战功卓著,每战必胜,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素有华东骁将的称誉。他治军严谨,善于用兵、练兵、养兵,关心爱护干部、战士,是深受广大指战员赞颂的好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