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对应老买买提的军事天地,观点交锋比较激烈,反驳不留情面,请作好心理准备。因为此版帖子太多,所以新帖不出现在首页新帖列表,防止首页新帖刷屏太快。


版主: Softfist

回复
头像
foofy(自带干粮五毛)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477
帖子: 16666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0日 01:38

#1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帖子 foofy(自带干粮五毛)楼主 »

https://finance.sina.cn/stock/jdts/2025 ... e_id=76993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图片
北京时间7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7月10日14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曹立团队合作,在《科学》(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可成功阻断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 ALSP)的病程进展。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发病,平均生存期仅3-6.8年左右。突变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数量锐减且从“大脑保卫者”变为“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轴突肿胀、认知与运动功能退化,最终导致神经功能丧失。之前,全球尚无明确的有效治疗手段,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中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极差。

该研究不仅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超90%的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更在8例ALSP患者中完成两年随访,证明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阻止患者病情恶化。标志着我国在小胶质细胞替换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从概念到临床,数年攻关实现“全链条突破”

2020年,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这一颠覆传统的“细胞乾坤大挪移”创新疗法开发出三种路径:Mr BMT(骨髓供体替换),清除病变细胞后植入健康骨髓细胞,细胞穿越血脑屏障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小鼠模型中替换效率超92%;Mr PB(外周血供体替换),利用更易获取的外周血细胞,替换效率达80%;Mr MT(局部定点移植),精准替换特定脑区细胞,减少对其他区域干扰。

图片

全球首次实现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

这一系列策略突破了传统骨髓移植无法高效替换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瓶颈,提出MISTER(Microglia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Therapy and Enhancement by Replacement,小胶质细胞替换干预策略)概念,为细胞疗法奠定基础。

研究首次完成了模拟人类ALSP病理的关键动物模型构建。传统ALSP动物模型(如CSF1RWT/KO或CSF1R-ΔFIRE小鼠)无法真实再现患者“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但未消失”的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进展。团队基于全球患者突变谱,建立携带CSF1R基因热点突变(分别对应于小鼠的I792T和E631K突变)的小鼠模型,首次全面复现ALSP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为机制研究和疗效验证提供可靠工具。

图片

基于小胶质细胞替换的细胞治疗策略,通过修正致病基因突变,成功阻断ALSP在小鼠和人类患者中的发生和发展

该研究也在临床上实现了传统技术的“再定义”。研究还首次证明,ALSP患者CSF1R基因突变导致内源小胶质细胞竞争力下降,使传统骨髓移植(tBMT)无需辅助药物即可实现与Mr BMT等效的替换效率。在8例患者中开展基于tBMT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后,PET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小胶质细胞代谢显著提升,MRI(磁共振成像)证实脑结构损伤停止进展,多个运动功能量表和认知测试指标稳定或改善,在人类患者中系统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从“绝症”到“可治”,推开ALSP患者的“希望之门”

研究首次提供了基于临床数据的实证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替换不仅在动物实验中有效,还能在人类患者中带来实质性的治疗获益。“这也标志着我们在临床上掌握了一种可以稳定控制ALSP进展的有效干预手段,有望攻克这类临床‘绝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曹立表示。

“我们开创了小胶质细胞替换这一全新治疗领域,证明它能真正帮助患者。”彭勃说,团队的重点并不局限于研究ALSP这一疾病,更重要的是以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为突破口,验证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有效性,以便该技术在今后更多疾病中展开运用。

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青年研究员饶艳霞介绍,“研究实现了从遗传机制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闭环,为脑疾病细胞修复开启新阶段,未来将推动该策略应用于更多神经系统疾病。”

据介绍,自2020年彭勃团队首次提出该策略以来,全球多个团队在Cell Stem 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2025年4月,三篇小胶质细胞替换研究同期登上Immunity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印证该领域的快速发展。ALSP的突破更揭示了小胶质细胞替换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新潜力,为老技术开辟了“神经疾病治疗”新赛道。

“基础+临床”相结合而产生的突破性成果带来“1+1”大于2的惊喜,前沿科学的温度被传递至临床一线,为患者带来从“无药可治”到“有法可依”的希望转折。

“当实验室里的‘细胞替换’变成患者眼中的‘功能恢复’,科学便真正照进了现实。”彭勃表示,该研究不仅为ALSP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更建立了“基因突变-细胞功能异常-精准替换”的治疗范式。团队已向全球公开小胶质细胞替换操作方案,未来计划将该技术拓展至更多以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疾病,推动“细胞修复大脑”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临床场景。

这一工作由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邬静莹、王亚飞、李小钰、欧阳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饶艳霞、曹立、彭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标题:《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栏目编辑:张炯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转自:科技)
直接投降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1438
帖子: 22400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1日 13:47

#2 Re: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帖子 直接投降 »

老中又造假了吧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 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men. And, weak men create hard times.
rihai(temp)
版内封禁中版内封禁中
帖子互动: 901
帖子: 22700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6日 00:45

#5 Re: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帖子 rihai(temp) »

你是生物千老?
要不总是发这种消息?
吨吨吨

foofy 写了: 2025年 7月 10日 23:31 https://finance.sina.cn/stock/jdts/2025 ... e_id=76993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图片
北京时间7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7月10日14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曹立团队合作,在《科学》(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可成功阻断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dult-onset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axonal spheroids and pigmented glia, ALSP)的病程进展。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发病,平均生存期仅3-6.8年左右。突变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数量锐减且从“大脑保卫者”变为“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轴突肿胀、认知与运动功能退化,最终导致神经功能丧失。之前,全球尚无明确的有效治疗手段,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中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极差。

该研究不仅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超90%的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更在8例ALSP患者中完成两年随访,证明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阻止患者病情恶化。标志着我国在小胶质细胞替换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从概念到临床,数年攻关实现“全链条突破”

2020年,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彭勃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这一颠覆传统的“细胞乾坤大挪移”创新疗法开发出三种路径:Mr BMT(骨髓供体替换),清除病变细胞后植入健康骨髓细胞,细胞穿越血脑屏障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小鼠模型中替换效率超92%;Mr PB(外周血供体替换),利用更易获取的外周血细胞,替换效率达80%;Mr MT(局部定点移植),精准替换特定脑区细胞,减少对其他区域干扰。

图片

全球首次实现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

这一系列策略突破了传统骨髓移植无法高效替换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瓶颈,提出MISTER(Microglia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Therapy and Enhancement by Replacement,小胶质细胞替换干预策略)概念,为细胞疗法奠定基础。

研究首次完成了模拟人类ALSP病理的关键动物模型构建。传统ALSP动物模型(如CSF1RWT/KO或CSF1R-ΔFIRE小鼠)无法真实再现患者“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但未消失”的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进展。团队基于全球患者突变谱,建立携带CSF1R基因热点突变(分别对应于小鼠的I792T和E631K突变)的小鼠模型,首次全面复现ALSP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为机制研究和疗效验证提供可靠工具。

图片

基于小胶质细胞替换的细胞治疗策略,通过修正致病基因突变,成功阻断ALSP在小鼠和人类患者中的发生和发展

该研究也在临床上实现了传统技术的“再定义”。研究还首次证明,ALSP患者CSF1R基因突变导致内源小胶质细胞竞争力下降,使传统骨髓移植(tBMT)无需辅助药物即可实现与Mr BMT等效的替换效率。在8例患者中开展基于tBMT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后,PET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小胶质细胞代谢显著提升,MRI(磁共振成像)证实脑结构损伤停止进展,多个运动功能量表和认知测试指标稳定或改善,在人类患者中系统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从“绝症”到“可治”,推开ALSP患者的“希望之门”

研究首次提供了基于临床数据的实证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替换不仅在动物实验中有效,还能在人类患者中带来实质性的治疗获益。“这也标志着我们在临床上掌握了一种可以稳定控制ALSP进展的有效干预手段,有望攻克这类临床‘绝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曹立表示。

“我们开创了小胶质细胞替换这一全新治疗领域,证明它能真正帮助患者。”彭勃说,团队的重点并不局限于研究ALSP这一疾病,更重要的是以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为突破口,验证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有效性,以便该技术在今后更多疾病中展开运用。

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青年研究员饶艳霞介绍,“研究实现了从遗传机制到临床验证的全链条闭环,为脑疾病细胞修复开启新阶段,未来将推动该策略应用于更多神经系统疾病。”

据介绍,自2020年彭勃团队首次提出该策略以来,全球多个团队在Cell Stem 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2025年4月,三篇小胶质细胞替换研究同期登上Immunity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印证该领域的快速发展。ALSP的突破更揭示了小胶质细胞替换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新潜力,为老技术开辟了“神经疾病治疗”新赛道。

“基础+临床”相结合而产生的突破性成果带来“1+1”大于2的惊喜,前沿科学的温度被传递至临床一线,为患者带来从“无药可治”到“有法可依”的希望转折。

“当实验室里的‘细胞替换’变成患者眼中的‘功能恢复’,科学便真正照进了现实。”彭勃表示,该研究不仅为ALSP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更建立了“基因突变-细胞功能异常-精准替换”的治疗范式。团队已向全球公开小胶质细胞替换操作方案,未来计划将该技术拓展至更多以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疾病,推动“细胞修复大脑”从实验室走向更多临床场景。

这一工作由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邬静莹、王亚飞、李小钰、欧阳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饶艳霞、曹立、彭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标题:《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栏目编辑:张炯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转自:科技)
头像
foofy(自带干粮五毛)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帖子互动: 477
帖子: 16666
注册时间: 2022年 8月 10日 01:38

#6 Re: 登上Science!上海科学家开创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阻断致命性遗传脑病

帖子 foofy(自带干粮五毛)楼主 »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7/547529.shtm

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成功完成首次临床验证


一场精准的“细胞乾坤大挪移”为CSF1R相关脑白质病(ALSP)按下了“暂停键”。7月11日,《科学》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该团队开发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技术Mr BMT首次在ALSP动物模型上开展小胶质细胞替换,修正致病基因突变,成功阻断了病程进展。

这项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彭勃、青年研究员饶艳霞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曹立合作开展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由于携带CSF1R致病基因突变,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在ALSP特定病理背景下,机制上等效于该团队开发的Mr BMT,能够实现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和神经功能改善。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临床治疗研究,并在为期两年的随访中证实了该方法能够有效阻止ALSP患者病情恶化。

“ALSP的遗传学基础在十多年前就已被明确,但迄今仍缺乏针对其根本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Jonathan Kipnis在《科学》上发表了同期专文评述,“通过以野生型骨髓来源的细胞替换携带CSF1R突变的小胶质细胞,成功地在ALSP的小鼠模型和人类患者中阻止了疾病进展,彰显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的治疗前景。”

图片
部分研究人员(左五彭勃、左六饶艳霞) 受访者供图

亟待攻克的ALSP治疗难题

“在我国,ALSP患者从发病到离世的平均生存期仅3至6.8年左右,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手段能治疗或延缓病情进展。”彭勃表示。

ALSP是成人起病的脑白质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胶质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主要由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CSF1R基因突变所致,少数病例与AARS2基因突变有关。

若将大脑比作精密运转的城池,小胶质细胞便是负责“市容清理和治安巡逻的”的核心“保卫者”,CSF1R基因恰似调控这些“保卫者”的“中央指挥塔”,正常情况下,它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稳态与功能,维持大脑正常运作。

当CSF1R基因发生突变,“指挥塔”就会陷入混乱,无法有效派发“任务指令”,导致大量小胶质细胞“罢工”,数量锐减,部分细胞甚至从转化为“破坏者”。在患者身上,则表现为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精神或行为异常等,伴随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尚缺乏有效药物和治疗手段。

当大脑小胶质细胞因基因突变“叛变”时,能否用健康细胞取而代之,重建中枢免疫稳态?

2020年,彭勃团队在《细胞-报道》中首次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用健康小胶质细胞替代致病细胞,从根源修复大脑免疫环境。Mr BMT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彭勃表示,这项可操作、机制清晰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突破了传统方案无法高效替换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瓶颈,首次实现在全中枢神经系统范围或特定脑区高效替换小胶质细胞,并提出了MISTER概念,用于开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型细胞疗法,成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希望跃迁”。

由概念走向临床验证

为了得到真实模拟病情的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发现,精准复现患者的基因突变是建模关键,于是从全球ALSP患者的突变数据中锁定了CSF1R基因的I794T和E633K热点突变,建立了两种携带人类CSF1R热点突变的小鼠模型,全面复现了ALSP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首次为ALSP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疾病模型。

研究团队用该模型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术”的疗效,通过基于骨髓供体的Mr BMT,将小鼠脑中超90%的“问题细胞”“一键替换”为健康细胞。

随后,研究团队在8名确诊ALSP的患者中实施基于传统骨髓移植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并进行了长达2年的随访观察,将小胶质细胞替换疗法推向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患者脑部损伤竟神奇“刹车”了,其进展性损伤被成功阻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患者脑内小胶质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显著提升,说明该策略在临床中也能在人类脑内成功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这也意味着这些替换后的健康细胞正在积极“工作”,清理代谢垃圾、抑制炎症,恢复大脑的免疫稳态。磁共振成像显示,经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后,大脑结构萎缩不再进展、病理病变信号减弱。此外,通过多个运动功能量表和认知测试,患者的多项指标停止恶化甚至出现改善,而未经治疗的患者,其疾病进展依旧迅速。

“在参与治疗的8例ALSP患者中,经过小胶质细胞替换后,所有患者的病情在两年内均未进一步恶化,部分甚至出现功能改善。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基于临床数据的实证证据,证明小胶质细胞替换不仅在动物实验中有效,还能在人类患者中带来实质性的治疗获益。”曹立表示,“这也标志着我们在临床上掌握了一种可以稳定控制ALSP进展的有效干预手段,有望攻克这类临床‘绝症’。”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r1015
回复

回到 “军事天地(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