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历史误区
圆崽瘦不了
2025-07-21 23:47
江西
01
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伪史
在《二十四史证明希波战争是伪史——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假货》一文中,我们揭示了希罗多德在其《历史》著作中频繁使用“波斯人”的称谓,这与历史事实相悖。根据中国二十四史的记载,“波斯”一词直至公元220年三国时代之后才出现,而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希波战争时期是不可能使用这一称呼的。因此,希罗多德并非古希腊时代的真实历史记录者,其《历史》一书被证实为伪书。
然而,有读者提出异议,认为波斯民族在公元前就已存在,且古希腊人那时已将其称为“波斯”。对此,我们需进一步引用证据来阐释为何在古希腊和希波战争时期不可能出现“波斯人”的称谓。
▣ 波斯称谓的历史问题
据西方历史所述,“波斯”一词源于拉丁语,源自伊朗西南波斯湾岸边的“法尔斯”(“Persia”)之名。在居鲁士一世(公元前640年至前600年)创立古波斯帝国后,希腊人开始将其称为“Persia”,从而衍生出“波斯”这一概念。但即便如此,在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希波战争时期,由于“波斯”这一称呼尚未出现,因此他不可能使用“波斯人”这一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古波斯实际上指的是伊朗西南部的一小块地方,被称为Persia。在埃兰和米底时期(公元前2700年至前553年),这两个地区并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
▣ 古波斯历史的误区
埃兰,作为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现今伊朗的西南部,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底格里斯河东岸。然而,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埃兰屡次遭受灭国与复国的命运,最终于前639年被新亚述帝国所灭。米底,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其领土在最大时曾包括现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然而,在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或称居鲁士二世)起兵反抗米底王国的统治,并在五年后成功推翻米底,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年至前330年),这被视为波斯第一帝国的崛起。
随后,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游牧民族在公元前247年建立了阿萨息斯王朝(或称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然而,在公元224年,安息帝国的法尔斯总督阿达希尔一世因扩张地方势力而与帝国决裂,并经过两年的战争后成功推翻安息帝国,建立了萨珊王朝(公元224年至651年),这被视为波斯第二帝国的诞生。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入侵前的波斯萨珊王朝及其开国之君阿达希尔,都自称为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 贝希斯敦铭文的发现与意义
在希罗多德所著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中,他所描述的希波战争,即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的战争,正是发生在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那么,当时的希腊人是如何称呼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贝希斯敦铭文,这座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赫以东32公里的贝希斯顿村附近的巨大摩崖石刻,整体宽约20米、高4米,底部距地面约100米,被誉为古代世界最宏伟的摩崖石刻。它的发现与释读,无疑为古波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贝希斯敦铭文在1835年由英国军官兼驻伊朗公使罗林生发现,并成功破译。他运用现代波斯文对古波斯文进行了成功的释读,这一成就不仅为后续楔形文字的释读奠定了基础,更推动了亚述学的发展。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古波斯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苏美尔文明以及古亚述文明得以“重现天日”,震惊了整个西方考古学和历史学界。
贝希斯敦铭文,这一由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三种语言共同书写的珍贵文献,详细记载了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辉煌事迹。在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历经一年内的19次战争,成功平定了各地的政变与起义,最终登上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王位,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这份铭文不仅彰显了大流士一世的至高地位,更突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同时,铭文中还详细记录了大流士一世的家族背景、统治地位以及所拥有的广阔领土,为后人研究古波斯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古波斯的历史与伊朗的关系
综上所述,如果真的存在西方历史所述的阿契美尼德帝国,那么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人民更有可能自称“阿契美尼德人”,而非“波斯人”。这一结论也与铭文中的记载相吻合。“大流士王述说:在巴比伦的日子里,我面临了来自多个地区的背叛,包括波斯、埃兰、米底、亚述、埃及、帕提亚等。其中,帕提亚人与瓦尔卡纳人的反叛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自称为弗拉奥尔特斯人。”
当大流士王杀死自称巴尔迪亚的穆护高墨达时,众多波斯人作为他的支持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他们包括殷塔佛涅斯、乌坦纳、高巴鲁瓦、海达涅斯、巴加布赫沙和阿尔杜马尼什等人。这段铭文详细记录了大流士王在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部挑战。通过这些历史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帝国内的复杂局势以及大流士王的应对策略。同时,这段铭文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阿契美尼德帝国历史的重要线索。
揭秘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历史误区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2 Re: 揭秘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历史误区
又臭又长地扯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为啥希腊人不能称“阿契美尼德帝国”帝国为波斯。归根结底的问题是,无论那嘎达的人爱怎么称呼自己,都管不了其它地方的人怎么称呼他们,就像美国人能管的了中国人管san francisco叫三藩还是旧金山?none 写了: 2025年 8月 3日 13:10 揭秘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历史误区
圆崽瘦不了
2025-07-21 23:47
江西
01
希罗多德《历史》中的波斯伪史
在《二十四史证明希波战争是伪史——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假货》一文中,我们揭示了希罗多德在其《历史》著作中频繁使用“波斯人”的称谓,这与历史事实相悖。根据中国二十四史的记载,“波斯”一词直至公元220年三国时代之后才出现,而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希波战争时期是不可能使用这一称呼的。因此,希罗多德并非古希腊时代的真实历史记录者,其《历史》一书被证实为伪书。
然而,有读者提出异议,认为波斯民族在公元前就已存在,且古希腊人那时已将其称为“波斯”。对此,我们需进一步引用证据来阐释为何在古希腊和希波战争时期不可能出现“波斯人”的称谓。
▣ 波斯称谓的历史问题
据西方历史所述,“波斯”一词源于拉丁语,源自伊朗西南波斯湾岸边的“法尔斯”(“Persia”)之名。在居鲁士一世(公元前640年至前600年)创立古波斯帝国后,希腊人开始将其称为“Persia”,从而衍生出“波斯”这一概念。但即便如此,在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希波战争时期,由于“波斯”这一称呼尚未出现,因此他不可能使用“波斯人”这一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古波斯实际上指的是伊朗西南部的一小块地方,被称为Persia。在埃兰和米底时期(公元前2700年至前553年),这两个地区并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
▣ 古波斯历史的误区
埃兰,作为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现今伊朗的西南部,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底格里斯河东岸。然而,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埃兰屡次遭受灭国与复国的命运,最终于前639年被新亚述帝国所灭。米底,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其领土在最大时曾包括现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然而,在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或称居鲁士二世)起兵反抗米底王国的统治,并在五年后成功推翻米底,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年至前330年),这被视为波斯第一帝国的崛起。
随后,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游牧民族在公元前247年建立了阿萨息斯王朝(或称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然而,在公元224年,安息帝国的法尔斯总督阿达希尔一世因扩张地方势力而与帝国决裂,并经过两年的战争后成功推翻安息帝国,建立了萨珊王朝(公元224年至651年),这被视为波斯第二帝国的诞生。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入侵前的波斯萨珊王朝及其开国之君阿达希尔,都自称为古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 贝希斯敦铭文的发现与意义
在希罗多德所著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中,他所描述的希波战争,即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的战争,正是发生在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那么,当时的希腊人是如何称呼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贝希斯敦铭文,这座位于今伊朗克尔曼沙赫以东32公里的贝希斯顿村附近的巨大摩崖石刻,整体宽约20米、高4米,底部距地面约100米,被誉为古代世界最宏伟的摩崖石刻。它的发现与释读,无疑为古波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贝希斯敦铭文在1835年由英国军官兼驻伊朗公使罗林生发现,并成功破译。他运用现代波斯文对古波斯文进行了成功的释读,这一成就不仅为后续楔形文字的释读奠定了基础,更推动了亚述学的发展。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古波斯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苏美尔文明以及古亚述文明得以“重现天日”,震惊了整个西方考古学和历史学界。
贝希斯敦铭文,这一由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三种语言共同书写的珍贵文献,详细记载了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辉煌事迹。在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历经一年内的19次战争,成功平定了各地的政变与起义,最终登上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王位,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这份铭文不仅彰显了大流士一世的至高地位,更突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同时,铭文中还详细记录了大流士一世的家族背景、统治地位以及所拥有的广阔领土,为后人研究古波斯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古波斯的历史与伊朗的关系
综上所述,如果真的存在西方历史所述的阿契美尼德帝国,那么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人民更有可能自称“阿契美尼德人”,而非“波斯人”。这一结论也与铭文中的记载相吻合。“大流士王述说:在巴比伦的日子里,我面临了来自多个地区的背叛,包括波斯、埃兰、米底、亚述、埃及、帕提亚等。其中,帕提亚人与瓦尔卡纳人的反叛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自称为弗拉奥尔特斯人。”
当大流士王杀死自称巴尔迪亚的穆护高墨达时,众多波斯人作为他的支持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他们包括殷塔佛涅斯、乌坦纳、高巴鲁瓦、海达涅斯、巴加布赫沙和阿尔杜马尼什等人。这段铭文详细记录了大流士王在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部挑战。通过这些历史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帝国内的复杂局势以及大流士王的应对策略。同时,这段铭文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阿契美尼德帝国历史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