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版主: Softfist
#1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量子力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却在百年后依然没有公认的“现实诠释”,这一领域长期充满争议。Nature通过向15000多名相关作者与出席百年盛会的物理学家发出调查问卷,收回1100余份答卷,得出迄今最大规模的关于量子力学基础观念分歧的实证数据。
我先说几点看法:
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还没有建立起来,表中列举的所有诠释认可度都不够。
基本科学理论需要投票,而不是依据事实与逻辑,令人悲哀。
国内大学的量子力学教育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如果基础理论存在重大争议,教育应该反应真实,而不是站边。如果不知道这些争议,则更可悲。
表中所有诠释都没有搞清楚量子的基本定义,即使在数学体系中已经体现了。比如,薛定谔猫根本不是量子,因为它就不能用来做干涉实验。无论死猫还是活猫,都没有相位。
做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很少接受哥本哈根诠释,这与十几年前的统计一致。
很遗憾全局近似诠释没有进入单独统计分类,但它是最全面的诠释。
重要调查结论
理论分歧极深——
36%受访者认为波函数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本体)。
47%认为波函数只是实用工具,是对观测结果概率的描述。
8%认为波函数仅仅反映观测者的主观信念。
显示实在论(realist)与认知论(epistemic)立场在物理学界高度对立且无法弥合。
经典与量子界限争议——
45%认为存在量子与经典世界的分界线。
45%认为不存在明显分界。
10%不确定,显示基础概念认知分裂。
诠释流派及自信度——
哥本哈根诠释仍占最大份额36%,但仅18%受访者相信或者比较相信,还有一半信心不足。
“多世界”诠释有15%支持,Bohmian力学有7%,自发坍缩理论4%。
哥本哈根坚定者几乎一半为实验物理学家,理论学者更偏向多样化立场。
有从事量子基础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只20%选择哥本哈根,多持怀疑或其他流派。
很多自认属于同一阵营的学者,面对细节分歧时也无法达成共识,反映所谓“哥本哈根解释”本身其实范畴模糊。
现代趋势与重要新流派——
明显出现以认知论(epistemic view)为核心的新兴诠释潮流——2016年仅7%支持相关观点,如今达17%。
包括QBism、关系量子力学等,强调波函数并不描绘现实,而仅为预测观测提供知识工具。
随着量子信息领域兴起“实用主义”趋势增强:很多学者仅专注实际计算与应用,不愿深究哲学意义,被称为“Shut up and calculate”派。
物理学家间最大分歧在于:量子理论究竟描绘了物理实体本身,还是仅仅提供了关于观测结果的概率预测?哥本哈根学派强调观测限制,被批评掩盖了更深层的测量问题。多世界理论、Bohmian力学和自发坍缩流派,各自试图回答测量问题和波函数实在性,但都存在各自难以解决的概念或实验困难。
调查结论凸显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百年未解,分歧反而因新实验、量子科技应用而变得更为鲜明和多元。作者及被访专家均认为,正邀请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继续共同推动基础诠释的研究,保持开放、激烈争论和多视角探索精神,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前行的唯一途径。
简要总结: Nature的调查表明,在波函数实在性、量子与经典界限和最佳诠释等根本性问题上,物理学界罕见地、持久地存在深刻分歧。哥本哈根仍占最大份额,但已经不是主流,多元竞争突出,认知论新潮流兴起。量子力学基础的困惑与百年后的多元现实,本身已成为现代物理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42-y
我先说几点看法:
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还没有建立起来,表中列举的所有诠释认可度都不够。
基本科学理论需要投票,而不是依据事实与逻辑,令人悲哀。
国内大学的量子力学教育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如果基础理论存在重大争议,教育应该反应真实,而不是站边。如果不知道这些争议,则更可悲。
表中所有诠释都没有搞清楚量子的基本定义,即使在数学体系中已经体现了。比如,薛定谔猫根本不是量子,因为它就不能用来做干涉实验。无论死猫还是活猫,都没有相位。
做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很少接受哥本哈根诠释,这与十几年前的统计一致。
很遗憾全局近似诠释没有进入单独统计分类,但它是最全面的诠释。
重要调查结论
理论分歧极深——
36%受访者认为波函数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本体)。
47%认为波函数只是实用工具,是对观测结果概率的描述。
8%认为波函数仅仅反映观测者的主观信念。
显示实在论(realist)与认知论(epistemic)立场在物理学界高度对立且无法弥合。
经典与量子界限争议——
45%认为存在量子与经典世界的分界线。
45%认为不存在明显分界。
10%不确定,显示基础概念认知分裂。
诠释流派及自信度——
哥本哈根诠释仍占最大份额36%,但仅18%受访者相信或者比较相信,还有一半信心不足。
“多世界”诠释有15%支持,Bohmian力学有7%,自发坍缩理论4%。
哥本哈根坚定者几乎一半为实验物理学家,理论学者更偏向多样化立场。
有从事量子基础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只20%选择哥本哈根,多持怀疑或其他流派。
很多自认属于同一阵营的学者,面对细节分歧时也无法达成共识,反映所谓“哥本哈根解释”本身其实范畴模糊。
现代趋势与重要新流派——
明显出现以认知论(epistemic view)为核心的新兴诠释潮流——2016年仅7%支持相关观点,如今达17%。
包括QBism、关系量子力学等,强调波函数并不描绘现实,而仅为预测观测提供知识工具。
随着量子信息领域兴起“实用主义”趋势增强:很多学者仅专注实际计算与应用,不愿深究哲学意义,被称为“Shut up and calculate”派。
物理学家间最大分歧在于:量子理论究竟描绘了物理实体本身,还是仅仅提供了关于观测结果的概率预测?哥本哈根学派强调观测限制,被批评掩盖了更深层的测量问题。多世界理论、Bohmian力学和自发坍缩流派,各自试图回答测量问题和波函数实在性,但都存在各自难以解决的概念或实验困难。
调查结论凸显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百年未解,分歧反而因新实验、量子科技应用而变得更为鲜明和多元。作者及被访专家均认为,正邀请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继续共同推动基础诠释的研究,保持开放、激烈争论和多视角探索精神,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前行的唯一途径。
简要总结: Nature的调查表明,在波函数实在性、量子与经典界限和最佳诠释等根本性问题上,物理学界罕见地、持久地存在深刻分歧。哥本哈根仍占最大份额,但已经不是主流,多元竞争突出,认知论新潮流兴起。量子力学基础的困惑与百年后的多元现实,本身已成为现代物理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42-y
上次由 leiya 在 2025年 8月 3日 22:11 修改。
#5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Multiverse是对纠缠态最好的解释。量子计算过程中实际上你已经看到一个小multiverse 了,只不过你是置身事外的。一旦你置身纠缠态之中,像薛定谔的猫那样,很多人便不愿相信multiverse, 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在宇宙中比想象得还要渺小。
#10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讲的很有意思wttw 写了: 2025年 8月 3日 22:08 Multiverse是对纠缠态最好的解释。量子计算过程中实际上你已经看到一个小multiverse 了,只不过你是置身事外的。一旦你置身纠缠态之中,像薛定谔的猫那样,很多人便不愿相信multiverse, 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在宇宙中比想象得还要渺小。
-
- 版内封禁中
wanmeishijie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2222
- 帖子: 70854
- 注册时间: 2022年 12月 10日 23:58
#13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你这个走线参观后厨政屁,又他妈瞎点评了

理解了老将是代入狗的视角之后,你就理解了老将
viewtopic.php?t=120513
理解了它们是代入狗的视角之后,它们为什么会嘲笑不愿意当狗的人,以及为什么会害怕想要反抗的人,就都可以理解了:
“放着好好的狗不当”

#14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因为目前量子纠缠(瞬时超距作用)和时间扭曲(未来的原因决定过去的结果)本身很违反唯物主义科学的常识。leiya 写了: 2025年 8月 3日 20:22 量子力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却在百年后依然没有公认的“现实诠释”,这一领域长期充满争议。Nature通过向15000多名相关作者与出席百年盛会的物理学家发出调查问卷,收回1100余份答卷,得出迄今最大规模的关于量子力学基础观念分歧的实证数据。
我先说几点看法:
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还没有建立起来,表中列举的所有诠释认可度都不够。
基本科学理论需要投票,而不是依据事实与逻辑,令人悲哀。
国内大学的量子力学教育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如果基础理论存在重大争议,教育应该反应真实,而不是站边。如果不知道这些争议,则更可悲。
表中所有诠释都没有搞清楚量子的基本定义,即使在数学体系中已经体现了。比如,薛定谔猫根本不是量子,因为它就不能用来做干涉实验。无论死猫还是活猫,都没有相位。
做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很少接受哥本哈根诠释,这与十几年前的统计一致。
很遗憾全局近似诠释没有进入单独统计分类,但它是最全面的诠释。
重要调查结论
理论分歧极深——
36%受访者认为波函数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本体)。
47%认为波函数只是实用工具,是对观测结果概率的描述。
8%认为波函数仅仅反映观测者的主观信念。
显示实在论(realist)与认知论(epistemic)立场在物理学界高度对立且无法弥合。
经典与量子界限争议——
45%认为存在量子与经典世界的分界线。
45%认为不存在明显分界。
10%不确定,显示基础概念认知分裂。
诠释流派及自信度——
哥本哈根诠释仍占最大份额36%,但仅18%受访者相信或者比较相信,还有一半信心不足。
“多世界”诠释有15%支持,Bohmian力学有7%,自发坍缩理论4%。
哥本哈根坚定者几乎一半为实验物理学家,理论学者更偏向多样化立场。
有从事量子基础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只20%选择哥本哈根,多持怀疑或其他流派。
很多自认属于同一阵营的学者,面对细节分歧时也无法达成共识,反映所谓“哥本哈根解释”本身其实范畴模糊。
现代趋势与重要新流派——
明显出现以认知论(epistemic view)为核心的新兴诠释潮流——2016年仅7%支持相关观点,如今达17%。
包括QBism、关系量子力学等,强调波函数并不描绘现实,而仅为预测观测提供知识工具。
随着量子信息领域兴起“实用主义”趋势增强:很多学者仅专注实际计算与应用,不愿深究哲学意义,被称为“Shut up and calculate”派。
物理学家间最大分歧在于:量子理论究竟描绘了物理实体本身,还是仅仅提供了关于观测结果的概率预测?哥本哈根学派强调观测限制,被批评掩盖了更深层的测量问题。多世界理论、Bohmian力学和自发坍缩流派,各自试图回答测量问题和波函数实在性,但都存在各自难以解决的概念或实验困难。
调查结论凸显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百年未解,分歧反而因新实验、量子科技应用而变得更为鲜明和多元。作者及被访专家均认为,正邀请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继续共同推动基础诠释的研究,保持开放、激烈争论和多视角探索精神,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前行的唯一途径。
简要总结: Nature的调查表明,在波函数实在性、量子与经典界限和最佳诠释等根本性问题上,物理学界罕见地、持久地存在深刻分歧。哥本哈根仍占最大份额,但已经不是主流,多元竞争突出,认知论新潮流兴起。量子力学基础的困惑与百年后的多元现实,本身已成为现代物理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42-y
哥本哈根诠释除了鸵鸟埋头捂嘴外,没有任何解释。
意识坍缩诠释在挖科学唯物主义的根,基本没什么主流接受。
这种状况下“多世界”诠释越发流行,至少它给了一个解释:唯物主义下的幸存者偏差。
投票问题是自然的,因为除了意识诠释没主流支持外,其他所有诠释目前都是难以证实的,技术水平相差太多。
现在连一个不吸收光子的光子测量设备都难以实现。
意识诠释的客观证明有,而且不少,但大多属于伪科学或民间科学,或者不被归因。
这种状况下全是嘴上扯淡,自然投票决定共识是相对合理的。
至于为什么波函数实在性如此难以实验验证。
按常用的拆分方式,要研究一个实体的原理,往往验证该实体的更小组成实体。
但量子本身已经难以测量以至于出现概率论,量子的组成基本上从已证实理论进而推向不可知论的范畴。
“多世界”诠释相对来说没那么绝望,并且时髦。
而意识诠释在推倒整个近现代科学成果,其隐含的含义比表面上要“绝望”的多。
如果意识诠释成为现实,那世界到底是客观意识诠释还是主观意识诠释。
客观意识诠释近乎将现实推向全息黑客帝国。
而主观意识诠释则以量子理论的数学计算为标尺,世界坍缩成对应的现实。
那量子以外的几乎所有理论是不是都是先有理论认知,然后世界符合希望的坍缩成现实。
从世界由原子构成,到,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所以观测到了原子。
不被主流接受,拒绝进一步研究或许也是自然而然。
#16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所以判断一个学术论断正确与否靠投票了?
leiya 写了: 2025年 8月 3日 20:22 量子力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却在百年后依然没有公认的“现实诠释”,这一领域长期充满争议。Nature通过向15000多名相关作者与出席百年盛会的物理学家发出调查问卷,收回1100余份答卷,得出迄今最大规模的关于量子力学基础观念分歧的实证数据。
我先说几点看法:
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还没有建立起来,表中列举的所有诠释认可度都不够。
基本科学理论需要投票,而不是依据事实与逻辑,令人悲哀。
国内大学的量子力学教育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如果基础理论存在重大争议,教育应该反应真实,而不是站边。如果不知道这些争议,则更可悲。
表中所有诠释都没有搞清楚量子的基本定义,即使在数学体系中已经体现了。比如,薛定谔猫根本不是量子,因为它就不能用来做干涉实验。无论死猫还是活猫,都没有相位。
做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很少接受哥本哈根诠释,这与十几年前的统计一致。
很遗憾全局近似诠释没有进入单独统计分类,但它是最全面的诠释。
重要调查结论
理论分歧极深——
36%受访者认为波函数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本体)。
47%认为波函数只是实用工具,是对观测结果概率的描述。
8%认为波函数仅仅反映观测者的主观信念。
显示实在论(realist)与认知论(epistemic)立场在物理学界高度对立且无法弥合。
经典与量子界限争议——
45%认为存在量子与经典世界的分界线。
45%认为不存在明显分界。
10%不确定,显示基础概念认知分裂。
诠释流派及自信度——
哥本哈根诠释仍占最大份额36%,但仅18%受访者相信或者比较相信,还有一半信心不足。
“多世界”诠释有15%支持,Bohmian力学有7%,自发坍缩理论4%。
哥本哈根坚定者几乎一半为实验物理学家,理论学者更偏向多样化立场。
有从事量子基础或哲学研究的学者只20%选择哥本哈根,多持怀疑或其他流派。
很多自认属于同一阵营的学者,面对细节分歧时也无法达成共识,反映所谓“哥本哈根解释”本身其实范畴模糊。
现代趋势与重要新流派——
明显出现以认知论(epistemic view)为核心的新兴诠释潮流——2016年仅7%支持相关观点,如今达17%。
包括QBism、关系量子力学等,强调波函数并不描绘现实,而仅为预测观测提供知识工具。
随着量子信息领域兴起“实用主义”趋势增强:很多学者仅专注实际计算与应用,不愿深究哲学意义,被称为“Shut up and calculate”派。
物理学家间最大分歧在于:量子理论究竟描绘了物理实体本身,还是仅仅提供了关于观测结果的概率预测?哥本哈根学派强调观测限制,被批评掩盖了更深层的测量问题。多世界理论、Bohmian力学和自发坍缩流派,各自试图回答测量问题和波函数实在性,但都存在各自难以解决的概念或实验困难。
调查结论凸显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百年未解,分歧反而因新实验、量子科技应用而变得更为鲜明和多元。作者及被访专家均认为,正邀请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继续共同推动基础诠释的研究,保持开放、激烈争论和多视角探索精神,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前行的唯一途径。
简要总结: Nature的调查表明,在波函数实在性、量子与经典界限和最佳诠释等根本性问题上,物理学界罕见地、持久地存在深刻分歧。哥本哈根仍占最大份额,但已经不是主流,多元竞争突出,认知论新潮流兴起。量子力学基础的困惑与百年后的多元现实,本身已成为现代物理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42-y
#17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对了,你们都没看过survey的原始数据吧?
去看看吧,亮瞎你的狗眼----
https://www.nature.com/magazine-assets/ ... y/51289206
1.被调查的几乎都是欧洲地区的,科学重镇america的非常罕见
2.大部分都是搞quantum information quantum computing的,嘿嘿,有意思吧
3.楼上说还有人选multiverse的---这些人都是搞gravity/string的(所以不奇怪)
4.至于宗教信仰,大部分都是无神论,你妈还有少部分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
5.大部分都是搞理论的---估计做实验的自己认为自己不懂不愿意参与调查、
6.态度坚决的(指支持canonical观点),都不是搞quantum information的
我的观感----这帮搞quantum information computing的。。。。真是越搞越迷糊,你妈毴的,真能这么搞吗?
LOL
去看看吧,亮瞎你的狗眼----
https://www.nature.com/magazine-assets/ ... y/51289206
1.被调查的几乎都是欧洲地区的,科学重镇america的非常罕见
2.大部分都是搞quantum information quantum computing的,嘿嘿,有意思吧
3.楼上说还有人选multiverse的---这些人都是搞gravity/string的(所以不奇怪)
4.至于宗教信仰,大部分都是无神论,你妈还有少部分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
5.大部分都是搞理论的---估计做实验的自己认为自己不懂不愿意参与调查、
6.态度坚决的(指支持canonical观点),都不是搞quantum information的
我的观感----这帮搞quantum information computing的。。。。真是越搞越迷糊,你妈毴的,真能这么搞吗?
LOL
#18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对量子力学的诠释有分歧 对量子力学的物理数学描述也有分歧吗? 量子计算机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上 而不是量子力学的诠释n
买买提纪检委书记 sex版版主
#20 Re: 《自然》对量子力学诠释的调查
https://faculty.pku.edu.cn/leiyian/zh_C ... tm#article
希尔伯特空间的局限
希尔伯特空间是线性空间,因而得到的量子态的性质必然是线性的,理想全局相干的,带有内在局限。不能用在希尔伯特空间计算得到的结论来否定更基本、更一般的讨论,比如薛定谔猫(非全局相干态)、因果律(相对论有效)、相干有效范围等。
希尔伯特空间的线性描述是基于原始的非相对论孤立系统理想化假设,忽略了实际物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效应、环境相互作用或其他复杂因素。
实际系统中,量子态的相干性通常会受到退相干(decoherence)的影响,这是因为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破坏了叠加态的相位关系。这种现象无法直接在标准希尔伯特空间框架内描述,需要额外的理论工具(如密度矩阵或开放量子系统理论)。
以薛定谔猫争论为例,猫作为一个日常概念中的整体(非质点或刚体),并不符合量子的基本定义(即波)。在薛定谔设计的实验中,猫没有死猫-活猫波动性,也就不能当成量子客体。
希尔伯特空间的线性框架是量子力学的基础,但它不直接处理时空结构或因果律。基于希尔伯特空间的结论(如纠缠的非局域性)不能否定相对论的因果律,因为后者是更基本的物理原理,需要在更广的框架(如量子场论)中协调。
在希尔伯特空间中,量子态的演化(如通过幺正算符)是全局的,理论上允许瞬时关联(纠缠态的非局域性),但这里的非局域性仅限于在希尔伯特空间中讨论,不能外推到相对论成立的普遍情形。
相干有效范围是实际物理系统的属性,涉及实验条件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希尔伯特空间的线性框架是理想化的数学模型。基于希尔伯特空间的全局相干性结论不能否定现实中相干范围的有限性,因为后者需要更复杂的物理和数学描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才额外加进去关于退相干的讨论。
对局限性的集体无意识
但是,实际上,希尔伯特空间这一工具的局限性被绝大多数量子物理工作者集体无视了。几乎没有一本传统的量子力学教科书讨论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这些限制。加上物理类学生对算子代数、泛函、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概念本来就很生疏,有些恐惧,或者觉得神秘,如果再不强调它的局限性,容易产生迷信,并抗拒合理的质疑,从而不自知地站到了科学的对立面,实质上背叛了科学。
传统的量子力学教科书(如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朗道的《量子力学》、Shankar的《量子力学原理》)主要以希尔伯特空间、算符代数和波函数为核心,注重数学工具的推导和应用(如薛定谔方程、谐振子、氢原子)。这些内容适合教学,因为它们提供了清晰的数学框架,便于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技巧。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是量子力学的入门框架,假设孤立系统和非相对论性时空结构。这种简化便于教学,但很少强调其适用范围的限制。教科书和课程设计通常优先让学生掌握解决具体问题(如能级计算、自旋矩阵)的技能,而非深入探讨理论的局限性或哲学问题。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使得退相干、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或开放量子系统等复杂问题被推迟到更高阶课程(如量子场论)。
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算符代数、泛函分析和希尔伯特空间等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习曲线陡峭。许多学生在初学时会感到困惑或“恐惧”,因为这些概念与经典物理的直观几何(如欧几里得空间)有很大不同。
由于希尔伯特空间的数学结构复杂且强大,学生可能将其视为“神秘的真理”,而非一个有局限性的工具。这种心理倾向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数学框架,而忽视其背后的物理假设和适用范围。
教科书和课程往往聚焦于“如何计算”,而很少引导学生质疑希尔伯特空间的假设(如线性、孤立系统、全局相干性)。这使得学生可能误以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描述是量子力学的全部,而忽略更广义的物理问题。
非相对论量子力学在解释原子、分子、固体物理等现象方面极为成功,这种成功可能让研究者和学生倾向于忽视其局限性。希尔伯特空间的数学框架在微观系统中表现得如此精确,以至于人们容易将其视为“终极真理”。
科学共同体一般对质疑核心框架(如希尔伯特空间的适用性)持谨慎态度,因为这些框架已经被广泛验证。研究者可能因此不自觉地避免质疑,甚至将质疑视为“非科学”的,从而背离了科学的批判精神。
研究者误以为希尔伯特空间的线性描述涵盖了量子力学的全部,而忽视退相干、量子-经典过渡、因果律等更复杂的物理问题。例如,薛定谔猫的宏观叠加态在希尔伯特空间中表达的合法性是否需要额外被忽视的假设?
这种误解导致研究者们不去思考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如测量问题、现实的本质)。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质疑和修正假设。如果因对希尔伯特空间的“迷信”而抗拒合理的质疑,实际上违背了科学精神,也就是背叛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