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文化乐团的这个录音的动态范围很大,所以你的喇叭或耳机一点要够好,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震撼。其实我最近推荐的15块钱的耳机就足够。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版主: kazaawang, wh
-
- 论坛元老
VladPutin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1711
- 帖子: 14556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1:12
#2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这种音乐会让精日气急败坏地。
蒙古国有愚豕浮阳外越,便结不通,频下清个痢虚之气。虽屡试开赛露之剂,终无寸效。遂引诣兽医师诊之。医者摩其腹良久,谓主人曰:"咄!此蠢物腹中空若悬磬,纵投万斛通肠开赛之剂,犹决涸泽而求鲋也,岂有济哉?"
#3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所以我特别挑了一个新加坡的乐团,看那些喷子们怎么喷。
其实我主要还是相中了它的录音和录像,8年前就是4K的了,很超前。这个曲子是高潮迭起,很检验录音和器材的水平。以前听过的那些(包括CD)要么安静的时候听不见,要么爆棚的时候就破了。诸如此类的油管上的录像,音质最差的是大陆的,其次是台湾的(而且总是夹杂着强烈的政治色彩,非常的恶心)。
#4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弹钢琴的小帅哥不错,很投入,一直在撒汗,不停地擦脸上和键盘上的汗水,表演很到位,不像烂烂那个没有底蕴的夸张和做作惨不忍睹。指挥也非常耐看。这个乐团的梁祝也是相当的不错,也是迄今为止我在油管上看到的最好的录音。4K的录像也不错了,要是再多一些摄像头就完美了。
#5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音乐届太多吃相难看的,比如这个殷承宗,本来应该是作者冼星海,arranged by 殷承宗,现在人摇身一变成了作者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也不是一首歌,人有五个乐章,厚厚一本
吃相难看的还有靡靡之音的儿子陈钢,人当时只是个梁祝的钢琴编曲,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梁祝的作者了。
#8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littlek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0:01音乐届太多吃相难看的,比如这个殷承宗,本来应该是作者冼星海,arranged by 殷承宗,现在人摇身一变成了作者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也不是一首歌,人有五个乐章,厚厚一本
吃相难看的还有靡靡之音的儿子陈钢,人当时只是个梁祝的钢琴编曲,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梁祝的作者了。
改编的”作者“,没有错啊,而且改编的相当的出色,远胜出原来的大合唱。就算抛开政治背景,也是绝世的佳作,一直是音响的试金石。
梁祝一直都是何占豪、陈刚,也没有啥问题。不要小看编曲,几乎完全决定一部作品的可欣赏性。
两位拉大提琴的小姐姐都很漂亮。
#10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littlek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0:01音乐届太多吃相难看的,比如这个殷承宗,本来应该是作者冼星海,arranged by 殷承宗,现在人摇身一变成了作者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也不是一首歌,人有五个乐章,厚厚一本
吃相难看的还有靡靡之音的儿子陈钢,人当时只是个梁祝的钢琴编曲,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梁祝的作者了。
何占豪是主要作者?
冼星海我倒是学过他和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
1938年9月,光未然带着抗日文艺宣传队从武汉撤到陕西。11月,武汉被日本军队占领。光未然和队员们非常悲痛。他们接到命令,渡过黄河,撤退到北面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延安去。
光未然回忆,宣传队从陕北宜川县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他第一眼看见山下奔腾的黄河时,受到巨大震撼,心中涌出了后来《黄河颂》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渡口乘坐渡船,第一次渡过黄河,看到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听到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深受感染,当时就想写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就是黄河船夫曲)。
到达延安后,光未然遇到也在延安的冼星海,两人商量一起写黄河大合唱。第二年,光未然用了五天时间,写了四百多行的歌词,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脱稿朗诵。冼星海听了十分激动,一把把诗稿抓到手里。之后只用了6天就写出了总谱和合唱。当时延安缺少管弦乐器,一共只有三四把小提琴。冼星海拼凑了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等民族乐器,并自制乐器,汽油桶改成低音胡琴,脸盆改作打击乐器。因为非常有气势,大家听了都很喜欢,成为激励人们抗日的重要音乐作品。
冼星海后来又把它改写成交响乐团、合唱团、独唱及朗诵的交响合唱《黃河》。再后来黄河大合唱又改编成钢琴协奏曲。郎朗和李云迪都弹过,有人说郎朗更激情奔放;有人说郎朗太随便,李云迪更表现黄河和中国人受苦受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原因: 未提供修改原因
#11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演,1941年改写成交响乐合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原稿为三弦伴奏,后改为琵琶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钢琴协奏曲(1968年到1969年间由殷承宗等改编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有四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回旋曲式,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D大调。描述黄河惊涛骇浪的险峻与气势,乐章当中运用大量快速半音音阶渐强音型,定音鼓及大钹的长擂等手法模仿黄河传来的浪声和雷声,皆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所惯用,具有民族音乐特色。[3]
2.《黄河颂》: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二部曲式,主要在降B宫调上发展[4],原为男声独唱以雄壮豪迈的旋律,赞叹黄河的历史与气势。曲作者透过此段广阔的中国式宣叙调,配合大提琴合奏的音色,带出该曲的民族风格。
3.《黄河愤》:以竹笛伴以竖琴吹奏陕北风格的引子,旋律是温婉的《黄水谣》,紧接悲愤深沉的《黄河愤》。[4]
4.《保卫黄河》:变奏曲式,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保卫黄河》和第九乐章《怒吼吧!黄河》,先由铜管乐器在C大调上吹出引子,随后沿用大合唱的复调卡农(canon)手法,各声部互相模仿追逐,以扩展气氛及情绪,表达“保家卫国”之主题;而《东方红》的音调贯穿整乐章。包括殷承宗的电影版本及其他流通的版本,于此乐章高潮乐队齐奏《东方红》后,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换尾”手法,使钢琴再次奏出《保卫黄河》主题,与弦乐卡农竞奏后由小号奏出“东方红”第一句后,接上《国际歌》的尾句和钢琴三连音华彩为结束。
#12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你有这样的想法,古人早有云--物以类聚。
看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几百年来有谁claim这是自己的而不是莫扎特的作品?虽然莫扎特当年写的跟现在的几乎完全不同。这么多的classical 作品,后人改的上面都写arranged by...
fard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1:35改编的”作者“,没有错啊,而且改编的相当的出色,远胜出原来的大合唱。就算抛开政治背景,也是绝世的佳作,一直是音响的试金石。
梁祝一直都是何占豪、陈刚,也没有啥问题。不要小看编曲,几乎完全决定一部作品的可欣赏性。
两位拉大提琴的小姐姐都很漂亮。
#13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littlek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2:38你有这样的想法,古人早有云--物以类聚。
看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几百年来有谁claim这是自己的而不是莫扎特的作品?虽然莫扎特当年写的跟现在的几乎完全不同。这么多的classical 作品,后人改的上面都写arranged by...
”Arranged by“翻译成中文是啥?殷承宗或任何人说过他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吗?
梁祝一直都是两位作者,到你这里就成了””现在” 摇身一变成了梁祝的作者了“。
再见。
#16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估计你从来不看谱,也许你根本不懂,随便找个例子:
https://musescore.com/user/27836321/scores/5644896
https://www.tan8.com/yuepu-15446.html
殷只是个弹钢琴的,1979年被邓矮子识破后叛逃美国,最后毅然成了你的美国主子,你能想象冼星海叛逃美国么?
fard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3:00”Arranged by“翻译成中文是啥?殷承宗或任何人说过他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吗?
梁祝一直都是两位作者,到你这里就成了””现在” 摇身一变成了梁祝的作者了“。
再见。
#17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littlek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3:36估计你从来不看谱,也许你根本不懂,随便找个例子:
https://musescore.com/user/27836321/scores/5644896
https://www.tan8.com/yuepu-15446.html
殷只是个弹钢琴的,1979年被邓矮子识破后叛逃美国,最后毅然成了你的美国主子,你能想象冼星海叛逃美国么?
有什么主子不主子的,别老是这么政治化和侮辱人。
#18 Re: 今天这样的日子,应该听这样的音乐
wh 写了: 2025年 9月 3日 03:22我也知道是俩,不过没记住前后,也没记住是不是有人主笔。
我也不知道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哪个更有名,可能各有各的胜场吧。经常听到保卫黄河这段,主要因为短……
大合唱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太强,协奏曲有纯音乐的欣赏性。在音响界,有两个最常用的爆棚考机碟,另一个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里面的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