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真的在搞学术吗?从大学校长学术造假门说起

包含原读书听歌看电影版、电视版、Food版、Travel版,以及其他生活娱乐相关版面。

版主: kazaawangwh

回复
今晚打老虎781楼主
见习会员
帖子互动: 0
帖子: 1
注册时间: 2025年 9月 15日 13:29

#1 学术圈真的在搞学术吗?从大学校长学术造假门说起

帖子 今晚打老虎781楼主 »

最近在GitHub(ShiArthur04)上刷到一篇文章,质疑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的一些科研成果,说他有“学术造假”甚至“学术包装”的嫌疑。一开始我也只是好奇,点进去随便看看,但越看越觉得这事很有讨论的意义,于是我顺着这个话题,去查了不少中英文报道。结果发现,质疑的内容确实有点根据,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我想讨论两件事:
孙老师那些所谓的“成果”,到底是不是被过度包装了;
另一个也是我更关心的,就是想聊聊:在现在这种环境下,那些真心想搞科研的人,还适不适合留在学术圈?
 
一、“清洁能源系统”被Nature“高度评价”?
我们先说最关键的那个点:南极秦岭站的清洁能源系统。国内不少媒体如中国科技网、北京日报,网易都转载文章《孙宏斌牵头设计研发的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获Nature News高度评价》并大肆宣传,说这是“全球首个极地极端环境模拟科学装置”,又说这是“全球首个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可全年运行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还用上了“引领南极科学探索进入绿色新时代”这种话,听起来特别炸裂。而他们宣传的重点是说:这套系统得到了国际顶刊Nature的“高度评价”。于是我就去找原文看了,找到了那篇Nature News的报道,标题是《China is boosting its Antarctic research.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world?》。全文里确实提到了秦岭站和清洁能源系统的事,但只是在最后一段简简单单一句话提到:
“Earlier this year, Qinling was fitted with a clean-energy system — including solar panels, wind turbines, batteries and hydrogen storage — that is expected to mee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ation’s energy needs.”
翻译一下就是:“今年早些时候,秦岭站装上了一套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电池和氢能储存,预计可以满足超过一半的能源需求。”就这么一句,没说“高度评价”,更没有夸它“全球首个”“世界领先”之类的措辞。如果你不仔细读,甚至都注意不到这个系统。可国内媒体就把这句中性描述,包装成了“Nature顶刊点赞”“国际认可”,这就有点过了。宣传可以理解,但完全脱离原文意思,就成了另一回事。
 
二、“诺奖得主”的身份是自己封的?
更离谱的是,国内报道里还有一句说:“诺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Daniel Kammen教授对该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听上去特别唬人,感觉有大牛来背书了。但我顺手去查了下,发现这位Daniel Kammen虽然确实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学者,但并不是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唯一“诺奖”关系,是他当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过,而这个组织在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问题是,这是给整个组织的奖,不是他个人得的。按这个逻辑,欧盟在2012年也得过诺贝尔和平奖,那是不是每个欧洲人都能说自己是诺奖得主了?所以,这种“强行诺奖背书”的操作,也属于典型的“镀金”。更关键的是,在那篇英文原文里,我也没看到Daniel Kammen有什么“高度评价”的发言。他只是简单说了几句中立的话,完全不像中文报道那样震撼。
 
三、Nature 新闻 ≠ Nature 学术期刊
还有个小细节值得说一下:很多媒体都说这是“国际顶刊Nature的评价”。但他们引用的那篇文章,其实是 Nature News,也就是Nature的新闻栏目。这和大家理解的那种“在Nature发论文”完全不是一回事。Nature学术期刊是要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是那种科研圈里拼命都想中的顶刊。但新闻栏目更多是做科普和资讯发布,既不同行评审,也不是学术成果认证。所以,拿一篇新闻报道来当作“国际顶刊认可”,也是一种“文字游戏”,就是在故意让外行人误以为这是国际权威的肯定。
 
四、控制中国电网、甚至美国电网?这就有点夸张了
除了南极项目,孙宏斌教授在自己的简介里还有一大堆让人听了感觉“神乎其神”的成就,比如:“研发的电网控制系统已覆盖我国7大区域电网,应用于40个省级电网和306个地区电网,控制全国81%的水火电、88%的220kV以上变电站、55%的集中并网风光。”
还说:
“该系统应用于控制美国东北部PJM 13个州的电网。”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他一个团队就干掉了国网和南网那么多研究院,还把美国最成熟的电网PJM也拿下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我一个人开发了安卓和苹果系统,还统一了世界服务器”那种感觉?国网南网几个发电集团上百万员工是不是都可以裁撤了?作为普通人我不懂电网控制的细节,但稍微一查就知道,美国PJM是全世界最成熟的电力市场之一,有自己一整套独立运作的控制体系,几乎不可能使用中国高校某个团队的系统。而且像中国电网这种国家基础设施,谁控制,谁开发,用什么系统,肯定有官方记录和数据可查,但这些说法在公开渠道基本查不到实质证据。所以你要说这些成果完全是假的,我也不敢下结论;但你要说它没有夸大,那就真的很难让人信。
 
五、问题的核心:真想搞科研的人,还有希望吗?
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孙宏斌个人的问题,他说得天花乱坠也好,成果确实厉害也好,都不是我关注的核心。我更想说的是,如果连一所高校的校长,都在科研成果上搞这种程度的包装,那底下的年轻老师、博士生、硕士生怎么办?是不是也只能比谁更会包装、谁更会宣传、谁更懂话术?我不是说宣传就是坏事,现在确实需要科研成果被看到。但如果宣传凌驾在真实之上,把中性的描述说成“国际认可”、把新闻稿当成学术期刊、把组织奖当成个人奖,那这个学术生态是不是有点问题?很多年轻人一开始读研、读博,是真的想搞科研的,想做点事情出来。但慢慢你会发现,评奖、发文章、抢项目、拉关系、写材料,才是决定你“科研地位”的关键。如果你不包装,不会讲故事,就很容易被埋没。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真心搞科研的人,在这样的学术环境里,真的能活下去吗?
 
最后说两句
这件事反映出国内科研圈的一种“宣传驱动型”倾向。科研成果如果不通过包装就得不到关注,那就会逼着每一个搞科研的人,不得不去“讲故事”“凑概念”“蹭头衔”。长此以往,科研就真的变味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还在考虑读博、搞科研的人,我建议你认认真真想清楚:你是想在学术圈里真正做研究,还是接受现实,学会“搞包装拉关系”?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