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工厂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0天的消息曝光,这家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巨头”,首度陷入供应链命脉被扼住的焦虑。
其“顾不上美国工厂,大陆若断供稀土,全行业将难以为继”的慨叹,不仅揭开了企业生存危机的冰山一角,更撕开了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政治绑架产业、“倚美谋独”的现实困局——将台湾经济命脉当作博弈筹码,终究要付出沉重代价。
大陆稀土管制新规,本是对科技霸权遏制的战略反制。今年10月9日,商务部出台的“史上最严”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绝非简单的贸易调控,而是直击全球高科技产业核心的战略布局。
与以往聚焦原材料不同,此次管制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不仅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核心技术及设备纳入清单,更以“0.1%规则”筑起关键防线——境外产品只要含0.1%以上大陆受控稀土成分,或采用相关技术设备,再出口必须获得中方许可。这一规则的威慑力,源于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加工领域超90%的垄断性地位,而高度依赖稀土的半导体产业,自然成为规则影响的核心领域。
台湾半导体对大陆稀土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无可替代。数据印证着现实:2024年台湾从大陆进口的稀土占其总进口量的96%,这种近乎单一的供应链结构,注定其产业命脉与大陆深度绑定。作为行业龙头,台积电每年稀土消耗量约3000吨,现有库存却仅能支撑一个月生产。
更关键的是,芯片制造全流程都离不开稀土赋能——从光刻、刻蚀到先进封装,每一个核心环节都需稀土元素支撑。尤其是5纳米等先进制程中,镧元素含量达0.5%,远超“0.1%规则”红线,这意味着台积电的先进芯片出口,已在理论层面被纳入中方监管范畴。此前台当局“影响不大”的轻描淡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抚,根本无法掩盖产业面临的生存危机。
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救援”,本质是台当局与部分企业的一厢情愿。美国自身的稀土困局早已积重难返:本土虽坐拥芒廷帕斯等稀土矿藏,但精炼加工能力几近荒废,80%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75%源自中国;本土稀土产品最高纯度仅92%,远不能满足芯片、军工领域99.9%的严苛标准,重稀土提纯技术更是落后大陆近30年。
即便拉拢澳大利亚、日本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也难逃现实桎梏——澳大利亚稀土需送华加工,马来西亚产能依赖中国技术且成本高企,日本90%重稀土进口自中国。连自身需求都难以自给的美国,所谓“保护台湾半导体”的承诺,不过是诱使台当局充当遏制大陆棋子的空头支票,从未真正考虑台湾产业的死活。
台积电的困境,实则是民进党“政治绑架经济”的必然恶果。长期以来,民进党当局将“台独”私利凌驾于台湾发展之上,把半导体产业当作向美国“输诚”的政治筹码。为迎合美国芯片法案,当局无视岛内业界反对与风险预警,强推台积电赴美设厂,妄图将台湾经济命脉与美国战车深度捆绑。
这种“倚美谋独”的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既主动割裂与大陆供应链的天然联结,又未从美国获得实质安全保障,最终将台湾产业推向进退维谷的悬崖边缘。
事实上,大陆稀土管制的靶心从非台湾民生与合规产业,合规民用出口的大门始终敞开。真正将台湾产业逼入绝境的,是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投机与“台独”执念。
台湾经济的繁荣、产业的升级,从来离不开与大陆的深度融合。半导体产业本可借助两岸技术、资源与市场优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却被当局当作“台独”博弈的赌注,一步步偏离发展正轨。
如今,稀土困局的警钟已然敲响,台湾产业的迷途需及时回头。摆在面前的选择清晰而紧迫:是继续跟随民进党在“倚美谋独”的绝路上狂奔,让台积电乃至整个台湾经济陪葬?还是回归“两岸同属一中”的根本现实,以融合发展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答案早已写就,机会仅有一次。若仍执迷不悟,最终付出代价的将是台湾2300万民众的切身福祉,而“台独”路线,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穷途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