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gwei 写了: 昨天 19:03湖北“三资改革”:地方财政的最后一口洗锅水
胡秋林一、穷到创新的地步
当财政没钱的时候,最爱发明新词。
“盘活存量资金”“三资改革”“综合统筹”——
听起来像财政界的GPT,
其实是财政版“拆东墙补西墙”。湖北这次三资试点,说白了,就是:
钱不够了,但账还要做出富裕的样子。
中央给的转移支付越来越精,
地方能支配的钱越来越瘦。
于是,“改革”成了体制内优雅的求生方式——
求钱、求缓、求个体面。二、改革的真义:挤牙膏、刮锅底、榨祖坟
所谓“三资”:国资、财政资金、资源性资产。
换句话说,就是——能动的都动,不能动的也想办法动。财政的“创新”,就是:
• 国资变现?卖。
• 资源抵押?押。
• 财政专户?统筹。一场操作下来,钱没生钱,命先掉半截。
这是财政版的《穷开心》:
明知道没用,还得乐呵。三、从票子到票证的倒退逻辑
[/img]
有人说要恢复粮票、电票、煤票管理,
其实这正说明一个问题:
财政回不到增量时代了。当预算不再是增长计划,而变成生存配给,
发粮票反而比“三资改革”高效——
起码老百姓还能摸到一点实物,
不用被文件里的“资金统筹”骗两遍。四、体制内的高级幻觉
在地方政府眼里,钱不是花完,而是“激活”;
债不是借更多,而是“优化结构”;
老百姓不是疲惫,而是“共担共治”。一句“财力统筹”,
就能让财政赤字变成“灵活调度”;
一句“资源整合”,
就能让欠债县变成“潜力区”。财政语言的魔力:
能把绝望翻译成希望,把破产包装成改革。五、最后的财政炼金术
改革的尽头,不是繁荣,而是回收。
不是产出,而是抵押。那些卖地的钱早烧光了,
卖债的路被堵了,
卖未来的政策,现在叫“三资改革”。当财政学家开始研究怎么“盘活存量资金”,
就说明——国家连未来的现金流也抵押出去了。六、尾声:洗锅水理论
“三资改革”不是创新,是体制的自救。
它不是要活得更好,而是要死得慢一点。财政部门忙着搞创新,
其实是在变着花样刮锅底。当财政从分蛋糕变成分锅巴,
就别再讲什么“高质量发展”。因为最后那道“高质量”的亮光,
不是希望——
而是锅底反光。当年的大户人家饿了还得讲体面,
今天的财政饿了还得开发布会。到最后,
连洗锅水都要刮一道,洗锅水都不给下人们留
有中央托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