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版主: verdelite, TheMatrix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曾氏定理(Tsen’s theorem):曾炯之,师从Noether/Artin,函数域上的非可换代数的重要结果,GTM中单独作为章节。
周环(Chow ring):周炜良,师从Artin/van der Waerden,代数几何大师。
还有谁?趁最近版上学代数的热情,大家议议。
曾氏定理(Tsen’s theorem):曾炯之,师从Noether/Artin,函数域上的非可换代数的重要结果,GTM中单独作为章节。
周环(Chow ring):周炜良,师从Artin/van der Waerden,代数几何大师。
还有谁?趁最近版上学代数的热情,大家议议。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北大那几个新星算不算?FoxMe 写了: 2023年 1月 7日 09:49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曾氏定理(Tsen’s theorem):曾炯之,师从Noether/Artin,函数域上的非可换代数的重要结果,GTM中单独作为章节。
周环(Chow ring):周炜良,师从Artin/van der Waerden,代数几何大师。
还有谁?趁最近版上学代数的热情,大家议议。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是很厉害,但是说名垂青史有点早。
Artin和Noether是代数学最厉害的两个人吧?van der Waerden的书《范氏大代数》写得最好。所以带出来的学生就很厉害。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还得几个牛人一起讨论学习,看北大出人也是要么没有,要么一下好几个FoxMe 写了: 2023年 1月 7日 16:38 是很厉害,但是说名垂青史有点早。
Artin和Noether是代数学最厉害的两个人吧?van der Waerden的书《范氏大代数》写得最好。所以带出来的学生就很厉害。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周今觉周炜良父子的数学成就
《上海集邮》 2001年 第6期 作者:赖茂功
200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中科院美籍院士陈省身等中外数学家,陈教授向江主席介绍说,正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朴国际学术会议,就是为了纪念周炜良和陈国才两位华裔数学家。
周炜良是周今觉的二子,他们父子俩都是著名的集邮家和数学家。只是周今觉以集邮著称于世而周炜良以数学名闻世界。
周今觉(1879—1949,M.D.Chow)名达,字梅泉、美权,在集邮界以今觉行,又署铸秋、寄闲、邮史氏等。他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父亲周学海为光绪壬辰进士,著名医学家。他虽身居书香之家,却不喜欢八股文,独好数学,乐此不疲。l892年随父定居扬州后,钻研数学尤勤尤深,颇有成果,1899年撰《三角和较算解》四卷,1900年完成《平圆互容新义》,为我国最研究初等几何作图题的论文。《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说他l900年“在扬州创立知新算社,除研究古算之外,主要提倡西算。他本人著有《周美权算学十种》,且从1902年起五次去日本交流数学。”1903年,他发表《调查日本算术》和《知新算社课艺初集》两部专著。l904年,在日本著作《巴氏累圆奇题解》和《圆理奇核》两书,并由长泽译成日文。在日本期间,他还被推举为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物理学会会员。
l909年,他又有《福慧双修馆算稿》四种刊行。1900年前后,他研究不定方程2x^2±l = y并得出答案,但直到l924年才以《造整数之一题》发表于《科学》杂志。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斯特林公式证明的人,1909年就发表论文《斯忒林公式解证》。
1915年,周今觉与胡敦复、胡明复等人筹组中国科学社,后与南通张謇一起被推举为名誉社长。l928年,他将数学书546种2350册赠给中国科学社。1931年,中国科学社建立明复图书馆,内设美权数学图室。1937年,中国数学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至30年代末,他还在热心研究数论的有趣问题,其论文《整数论之一题》发表于l939年的《数学杂志》。周今觉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数学家,在初等几何、数论和组合数学方面成绩卓著,其数学论著,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周今觉于1911年迁居上海。人至中年,仍不愿从政。民初当局曾推举他为国会议员,婉辞不就。他在上海开厂办实业,经营房地产,并与学者、名流交往。他的走上集邮之路,却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遇,由其三子炜良引起。
周今觉有三个儿予:震良、煦良、炜良。周家集邮以煦良为先。用煦良在大同中学读书时,与中国科学社的一位职员住在一起。这位职员因工作关系,经常收到国外寄来的报纸、书刊等,封皮贴有印刷精美的外国邮票,煦良见了喜欢,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贴在小本子上,课余把玩,有时也给弟弟欣赏,引发了周炜良的兴趣。
周炜良(1911— 1995,W.L.Chow)生于上海。12岁时生病,二哥煦良将贴有邮票的小本子给他消遣。父亲见他喜欢邮票,就到邮票店去买了袋票给孩子玩,周今觉由此接触集邮,他在《邮乘》有《余之集邮最初动机》一文详细叙述此事。
周今觉中年兴发,爱上集邮,一发而不可收,进展甚速。他发起组织中华邮票会,自任会长;先后创办会刊《邮乘》、《邮学月刊》等,自任主编。不久,周今觉即以其丰富的华邮藏品和精湛的邮识,尤其因拥有红印花小1元四方连孤品被誉为中国“邮王”。
周炜良初集邮时还曾受益于他的家庭英文教师,后便在父亲薰陶下成长,进步很快。1925年,他就在《邮乘》第1卷第2期上发表《大批华邮伪票发见之警告》,这是最早署名“炜良”的邮文。次年,他又在《邮乘》发表《上海l888及1889年票之版式》、《趣味》(六则)及《衡阳中立地加盖之研究》,后者引用父亲藏品为资料,否定了衡阳中立地加盖邮票的存在,受到集邮界的关注。周炜良于l928年春去美国入学,先后攻读政治经济学和物理学,因读了哈代的《纯粹数学》一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于1932年赴德国探寻数学真谛,1933年跟随莱比锡大学的范·德·瓦尔登研究代数、几何。
193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国际邮展(WIPA),聘请周今觉为中国董事兼邮展评审员,这是中国集邮家第一次参与国际邮展评审的机会,但周今觉因路途遥远而未能赴会。周炜良闻讯,从莱比锡赶到维也纳,参观邮展,并代父亲向主办者致意。
1934年,周炜良转学汉堡大学,与同庚的同学陈省身同住一室。1936年,周炜良在莱比锡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随后与德国女友马戈特·维克托结婚,并一同回国。
周炜良回国后,先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周炜良回到上海。抗战期间,周炜良以经营进出口维持生计,这时,他又恢复集邮研究,特别注重早期华邮,尤以上海商埠票为主。周炜良先后加入中华邮票会和新光邮票会,与上海集邮家过往甚密,研究红印花加盖版式取得成绩而受到同好赞赏。陈葆藩(一芹)在《国粹邮刊》称其“富研究性,于数理然,于集邮亦然。” 炜良还曾为王纪泽向周今觉求让红印花小1元单枚票而从中斡旋,成人之美;为帮助陈志川研究大龙而情让1887年3月16日大龙与德国票混贴封,介绍陈志川购得3个难得的万寿实寄封。
周炜良从1939年11月起任中华邮票会书记部英文书记,协助周今觉维持会务,还任会刊《邮典》的编辑,并在《国粹邮刊》发表《万寿九分银对倒票之研究》、《记清英京印二元叠版变体之发现》等文。
抗战胜利后,陈省身回沪创办和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他看到周炜良荒废数学而迷恋集邮,非常焦急,力劝周炜良到数学研究所工作,并推荐他去普林斯顿访问。这是周炜良人生的最大转折。在陈教授劝说下,周炜良应聘任上海同济大学讲授数学,1947年3月,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研究,成果优异,1948年,受聘于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升为教授。周炜良在数学上的成就卓著,成果丰富,以他名字命名的“周坐标”、“周形式”,“周定理”等有近十个之多。周炜良在青年时代就显露了他的数学天资,1938年他曾写过一篇偏微方程的文章,若干年后,发现此文对控制沦非常有用。
80年代初,获得美国科学奖的陈省身来华讲学,促成中国科学院委托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名邀请周炜良回国讲学,但周炜良为健康和工作原因,未能成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周炜良突患中风,留下了右手颤抖,行动不便的后患,于1995年8月10日病逝,终年84岁。当年《上海集邮》曾刊出这个消息。
周今觉父子为数学和集邮都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于中国数学史和中国集邮史。谨以本文纪念周今觉诞生122周年和周炜良诞生90周年。
本文经周今觉外孙、周炜良外甥唐无忌校阅,特此致谢!
《上海集邮》 2001年 第6期 作者:赖茂功
200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中科院美籍院士陈省身等中外数学家,陈教授向江主席介绍说,正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朴国际学术会议,就是为了纪念周炜良和陈国才两位华裔数学家。
周炜良是周今觉的二子,他们父子俩都是著名的集邮家和数学家。只是周今觉以集邮著称于世而周炜良以数学名闻世界。
周今觉(1879—1949,M.D.Chow)名达,字梅泉、美权,在集邮界以今觉行,又署铸秋、寄闲、邮史氏等。他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长房长孙,父亲周学海为光绪壬辰进士,著名医学家。他虽身居书香之家,却不喜欢八股文,独好数学,乐此不疲。l892年随父定居扬州后,钻研数学尤勤尤深,颇有成果,1899年撰《三角和较算解》四卷,1900年完成《平圆互容新义》,为我国最研究初等几何作图题的论文。《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说他l900年“在扬州创立知新算社,除研究古算之外,主要提倡西算。他本人著有《周美权算学十种》,且从1902年起五次去日本交流数学。”1903年,他发表《调查日本算术》和《知新算社课艺初集》两部专著。l904年,在日本著作《巴氏累圆奇题解》和《圆理奇核》两书,并由长泽译成日文。在日本期间,他还被推举为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物理学会会员。
l909年,他又有《福慧双修馆算稿》四种刊行。1900年前后,他研究不定方程2x^2±l = y并得出答案,但直到l924年才以《造整数之一题》发表于《科学》杂志。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斯特林公式证明的人,1909年就发表论文《斯忒林公式解证》。
1915年,周今觉与胡敦复、胡明复等人筹组中国科学社,后与南通张謇一起被推举为名誉社长。l928年,他将数学书546种2350册赠给中国科学社。1931年,中国科学社建立明复图书馆,内设美权数学图室。1937年,中国数学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至30年代末,他还在热心研究数论的有趣问题,其论文《整数论之一题》发表于l939年的《数学杂志》。周今觉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数学家,在初等几何、数论和组合数学方面成绩卓著,其数学论著,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周今觉于1911年迁居上海。人至中年,仍不愿从政。民初当局曾推举他为国会议员,婉辞不就。他在上海开厂办实业,经营房地产,并与学者、名流交往。他的走上集邮之路,却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遇,由其三子炜良引起。
周今觉有三个儿予:震良、煦良、炜良。周家集邮以煦良为先。用煦良在大同中学读书时,与中国科学社的一位职员住在一起。这位职员因工作关系,经常收到国外寄来的报纸、书刊等,封皮贴有印刷精美的外国邮票,煦良见了喜欢,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贴在小本子上,课余把玩,有时也给弟弟欣赏,引发了周炜良的兴趣。
周炜良(1911— 1995,W.L.Chow)生于上海。12岁时生病,二哥煦良将贴有邮票的小本子给他消遣。父亲见他喜欢邮票,就到邮票店去买了袋票给孩子玩,周今觉由此接触集邮,他在《邮乘》有《余之集邮最初动机》一文详细叙述此事。
周今觉中年兴发,爱上集邮,一发而不可收,进展甚速。他发起组织中华邮票会,自任会长;先后创办会刊《邮乘》、《邮学月刊》等,自任主编。不久,周今觉即以其丰富的华邮藏品和精湛的邮识,尤其因拥有红印花小1元四方连孤品被誉为中国“邮王”。
周炜良初集邮时还曾受益于他的家庭英文教师,后便在父亲薰陶下成长,进步很快。1925年,他就在《邮乘》第1卷第2期上发表《大批华邮伪票发见之警告》,这是最早署名“炜良”的邮文。次年,他又在《邮乘》发表《上海l888及1889年票之版式》、《趣味》(六则)及《衡阳中立地加盖之研究》,后者引用父亲藏品为资料,否定了衡阳中立地加盖邮票的存在,受到集邮界的关注。周炜良于l928年春去美国入学,先后攻读政治经济学和物理学,因读了哈代的《纯粹数学》一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于1932年赴德国探寻数学真谛,1933年跟随莱比锡大学的范·德·瓦尔登研究代数、几何。
193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国际邮展(WIPA),聘请周今觉为中国董事兼邮展评审员,这是中国集邮家第一次参与国际邮展评审的机会,但周今觉因路途遥远而未能赴会。周炜良闻讯,从莱比锡赶到维也纳,参观邮展,并代父亲向主办者致意。
1934年,周炜良转学汉堡大学,与同庚的同学陈省身同住一室。1936年,周炜良在莱比锡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随后与德国女友马戈特·维克托结婚,并一同回国。
周炜良回国后,先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周炜良回到上海。抗战期间,周炜良以经营进出口维持生计,这时,他又恢复集邮研究,特别注重早期华邮,尤以上海商埠票为主。周炜良先后加入中华邮票会和新光邮票会,与上海集邮家过往甚密,研究红印花加盖版式取得成绩而受到同好赞赏。陈葆藩(一芹)在《国粹邮刊》称其“富研究性,于数理然,于集邮亦然。” 炜良还曾为王纪泽向周今觉求让红印花小1元单枚票而从中斡旋,成人之美;为帮助陈志川研究大龙而情让1887年3月16日大龙与德国票混贴封,介绍陈志川购得3个难得的万寿实寄封。
周炜良从1939年11月起任中华邮票会书记部英文书记,协助周今觉维持会务,还任会刊《邮典》的编辑,并在《国粹邮刊》发表《万寿九分银对倒票之研究》、《记清英京印二元叠版变体之发现》等文。
抗战胜利后,陈省身回沪创办和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他看到周炜良荒废数学而迷恋集邮,非常焦急,力劝周炜良到数学研究所工作,并推荐他去普林斯顿访问。这是周炜良人生的最大转折。在陈教授劝说下,周炜良应聘任上海同济大学讲授数学,1947年3月,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研究,成果优异,1948年,受聘于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升为教授。周炜良在数学上的成就卓著,成果丰富,以他名字命名的“周坐标”、“周形式”,“周定理”等有近十个之多。周炜良在青年时代就显露了他的数学天资,1938年他曾写过一篇偏微方程的文章,若干年后,发现此文对控制沦非常有用。
80年代初,获得美国科学奖的陈省身来华讲学,促成中国科学院委托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名邀请周炜良回国讲学,但周炜良为健康和工作原因,未能成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周炜良突患中风,留下了右手颤抖,行动不便的后患,于1995年8月10日病逝,终年84岁。当年《上海集邮》曾刊出这个消息。
周今觉父子为数学和集邮都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于中国数学史和中国集邮史。谨以本文纪念周今觉诞生122周年和周炜良诞生90周年。
本文经周今觉外孙、周炜良外甥唐无忌校阅,特此致谢!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曾炯(1898年4月2日-1940年10月1日),字炯之,谱名祥江,江西南昌人,数学家。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学者,在有关函数域上代数的领域获得重要成果。
生平[编辑]
曾炯年少时入私塾读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受业于陈建功门下,毕业后到中学执教两年。1928年考取江西省庚子赔款欧美公费留学,赴德国柏林大学数学系学习,翌年春转入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著名的女数学家、抽象代数(亦称近世代数)的奠基人埃米·诺特(Emmy Noether),攻读抽象代数。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7月回国,前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北洋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参与创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1940年10月1日[1](有文獻錯誤記為11月)因病去世,享年42岁。11月18日學校為他舉行追悼大會。[2]
英年早逝的他一生只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其在第一篇论文中证明:“设Ω为代数闭域,Ω(x)表示Ω上关于未定元x的有理函数域,K为Ω(x)上n次代数扩张,则K上所有以K为中心的可除代数只有K自己。”,被命名为曾定理。

生平[编辑]
曾炯年少时入私塾读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受业于陈建功门下,毕业后到中学执教两年。1928年考取江西省庚子赔款欧美公费留学,赴德国柏林大学数学系学习,翌年春转入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著名的女数学家、抽象代数(亦称近世代数)的奠基人埃米·诺特(Emmy Noether),攻读抽象代数。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7月回国,前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北洋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参与创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1940年10月1日[1](有文獻錯誤記為11月)因病去世,享年42岁。11月18日學校為他舉行追悼大會。[2]
英年早逝的他一生只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其在第一篇论文中证明:“设Ω为代数闭域,Ω(x)表示Ω上关于未定元x的有理函数域,K为Ω(x)上n次代数扩张,则K上所有以K为中心的可除代数只有K自己。”,被命名为曾定理。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他们找的导师都挺厉害啊,曾后面站的是他老婆么,是个美女。FoxMe 写了: 2023年 1月 8日 09:16 曾炯(1898年4月2日-1940年10月1日),字炯之,谱名祥江,江西南昌人,数学家。他是中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学者,在有关函数域上代数的领域获得重要成果。
生平[编辑]
曾炯年少时入私塾读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受业于陈建功门下,毕业后到中学执教两年。1928年考取江西省庚子赔款欧美公费留学,赴德国柏林大学数学系学习,翌年春转入德国格丁根大学,师从著名的女数学家、抽象代数(亦称近世代数)的奠基人埃米·诺特(Emmy Noether),攻读抽象代数。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7月回国,前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北洋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参与创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1940年10月1日[1](有文獻錯誤記為11月)因病去世,享年42岁。11月18日學校為他舉行追悼大會。[2]
英年早逝的他一生只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其在第一篇论文中证明:“设Ω为代数闭域,Ω(x)表示Ω上关于未定元x的有理函数域,K为Ω(x)上n次代数扩张,则K上所有以K为中心的可除代数只有K自己。”,被命名为曾定理。
![]()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段学复
(1914— )
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詠霓亦知书达理。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925/75842.htm
群的模表示理论比较麻烦。段学复的导师Brauer也很厉害。
(1914— )
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詠霓亦知书达理。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925/75842.htm
群的模表示理论比较麻烦。段学复的导师Brauer也很厉害。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群的模表示理论比较麻烦。段学复的导师Brauer也很厉害。
原来以为华罗庚去英国主要跟哈代学解析数论,没想到代数群论也学了很多东西,他在英国就呆了2年,怎么学到这么多东西。
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
原来以为华罗庚去英国主要跟哈代学解析数论,没想到代数群论也学了很多东西,他在英国就呆了2年,怎么学到这么多东西。
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对,华罗庚在数论,代数,分析等方面都有建树,本来势头很好。华罗庚也可以在剑桥拿个博士,但是他不看重学位,却学了很多课。
代数方面,万哲先跟华罗庚学的,应该能算名垂青史,我看见外国人都在看他的书。
代数方面,万哲先跟华罗庚学的,应该能算名垂青史,我看见外国人都在看他的书。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华罗庚属于天赋很而且极其喜欢数学的,后来开放之后还坚持高数学,最后死在讲台上。王元这些就要差一点了,看到这样后来都不搞学术了,天天养生练字。FoxMe 写了: 2023年 1月 8日 16:37 对,华罗庚在数论,代数,分析等方面都有建树,本来势头很好。华罗庚也可以在剑桥拿个博士,但是他不看重学位,却学了很多课。
代数方面,万哲先跟华罗庚学的,应该能算名垂青史,我看见外国人都在看他的书。
数学选拔就是要把华罗庚这样的人选出来、感觉北清选拔出来的很多只是做题机器,都大学了,还崇拜多少多少满分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总的来说,中国的现代代数学是比较薄弱的。
但是历史上,从商高的勾股定理,到朱世杰的四元高次方程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古代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线性代数是中国人发明的。
但是历史上,从商高的勾股定理,到朱世杰的四元高次方程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古代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线性代数是中国人发明的。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学风好”的大学,延续了高中那种搏成绩的惯性。有的大学,年级第一有奖。这成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门课都不能偏废。学风差的大学则放羊了,都在混及格。Caravel 写了: 2023年 1月 8日 17:19 华罗庚属于天赋很而且极其喜欢数学的,后来开放之后还坚持高数学,最后死在讲台上。王元这些就要差一点了,看到这样后来都不搞学术了,天天养生练字。
数学选拔就是要把华罗庚这样的人选出来、感觉北清选拔出来的很多只是做题机器,都大学了,还崇拜多少多少满分
这种状况不行的。对于一些高分高校的面向研究的班(基科班,姚班之类)得改改。例如,奖学金的评比除去考试成绩。改为看发表文章。大学请科研前沿的来开研究方向。
-
- 论坛元老
Caravel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674
- 帖子: 26901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7:21
Re: 代数学中名垂青史的中国数学家
对,们门课都追求满分思路不对。就上次那个谁说chatgpt,别人给你垃圾你也出来东西说明不是智能。到时候一个题做不出来就沮丧了。做学术更多的时候是捡软柿子捏,哪个好捏捏哪个。以前做研究,看到proposal写的东西做不出来就很担心,导师就很坦然,说很少能做的跟写的一样,你找点东西写就可以了。verdelite 写了: 2023年 1月 9日 10:32 “学风好”的大学,延续了高中那种搏成绩的惯性。有的大学,年级第一有奖。这成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门课都不能偏废。学风差的大学则放羊了,都在混及格。
这种状况不行的。对于一些高分高校的面向研究的班(基科班,姚班之类)得改改。例如,奖学金的评比除去考试成绩。改为看发表文章。大学请科研前沿的来开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