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负油价、杠杆、大萧条和经济金融化

版主: ZephyrcaHBBH

回复
头像
mrmaja(Tacoma)楼主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68
帖子: 139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0日 12:25

ZZ:负油价、杠杆、大萧条和经济金融化

帖子 mrmaja(Tacoma)楼主 »

(一) (2020-05-06 22:15:44)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471 ... /9605.html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实践越来越没有指导意义。近十五年有两个突出表现:第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完全是内生危机,可是没有任何一派经济学能够预测。第二是:经济学理论说大量印钞必然导致通胀,可是从2008到2016年印钞2万多亿,可是通货膨胀的影子也没见到,经济增长也是无从说起。联储自己的模型年年被打脸,可就是负隅顽抗,死不认错。今天先就这两个问题简单讲讲,(a) 为啥从2009年开始的印钞票不灵?(b) 金融危机是怎么内生的?

这都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油价事件说起。


1. 负油价和杠杆

2020年,能源市场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原油期货5月合约交割最终定价在-37美元。网上盛传着一个笑话:某人是抄底原油,4月在原油期货在$0.01的价位买了$10,000的仓位,欣喜若狂,第二天交割结算,亏损为三千七百万,计算如下:

$-37 / 0.01 * 10,000 = -$37,000,000

今天举这个例子,不是要讲原油,而是要说明金融投机里,使用杠杆,可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包括巨大的破坏力。


2. 拯救经济的印钞解决方案和会计模型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里有几个著名的会计模型,闹出笑话无数。今天先讲一个: MV = PQ。这个模型说的是:

货币总量 M * 货币速度 V = 价格 P * 商品总量 Q。https://www.wsj.com/articles/economists ... 1576346400

假设货币速度V不变,提高货币总量M,那么Nominal GDP=PQ就会上升。如果经济已经实现全就业(full employment),那么就会只有通胀P,而没有经济增长Q。可如果失业率极高,那么Q就会增加,所以导致经济增长。这个理论原来叫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到60-7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发扬光大改进,叫Monetarism。它的一个应用,就是对美国20-30年代大萧条做出如下解释:当时货币政策过于紧缩,所以流动性太低,大家没钱消费。所以在萧条的时刻,一定要印钞票,以导致通货膨胀,这样就能避免大萧条。2009年以来,联储的基本政策就是这么干,印钞票。联储主席伯南克也以研究大萧条出名。他的一句名言就是: I would like to say to Milton....: You are righ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 ... /20021108/

可伯南克和Monetarism的模型,却不能灵验,通胀一直没有按照这位“大萧条专家“设定的路径发生。当然他们是不会认错的,答案只有一个:钞票印得还不够!看看下面一篇2019年底华尔街日报的题目:Economists Got the Decade All Wrong. They'r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y.

用专业的话概括:这个理论即创造就业不力,也没有形成通胀,看下图:

图片


用通俗的话概括:联储主席都是不知所云。

图片
CON-FED-RACY of the DUNCES

没用通胀、没有增长,自然是因为没有需求,印钞票没有印出需求来,联储和“主流经济学家”的动态随机通用平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里面算不出普通人都应该有的常识。以下联储自己的图标就可以一目了然:货币越来越多,可货币的速度V越来越慢。这表示:印出来的钞票,没有被消费掉,没有对商品服务的实体经济产生作用,而是屯留在银行里,间接搞金融投资了。

图片

这些金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金融系统的杠杆,造成了更大的系统不稳定。这下次再讲。

【附件】华尔街日报原文链接:经济学家10年错误,到现在还没想明白为啥

https://www.wsj.com/articles/economists ... 1576346400
上次由 mrmaja 在 2023年 3月 15日 22:45 修改。
头像
mrmaja(Tacoma)楼主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68
帖子: 139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0日 12:25

Re: ZZ:负油价、杠杆、大萧条和经济金融化

帖子 mrmaja(Tacoma)楼主 »

(二) (2020-05-09 22:52:23)

3. 印钱经济学大将们的屡败屡战

低利率和印钞票刺激经济的效果不好,其实远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为学界所知。90年代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一直没有导致通胀,当时被认为是格大人的远见,获得了即没有通胀,也同时有高速增长的90年代Goldilock的最好结果。可这个Goldilock是个短命鬼,到2001年衰退以后,格林斯潘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却再也带动不了增长。2001-2003年疲软的经济实际已经敲响了货币经济学派的丧钟,可是格老和他的接班人伯南克依然执迷不悟,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利率为零之上,更进行了2-3万亿的量化宽松,也就是直接给银行和华尔街塞钱,其结果如何,前文已述,给了金融界一剂强心针,而实体经济和普通人,创伤惨重,这里就不再重复描述了。实际上,从2001年到2020年,美国增长从以前的3%降到2%以下徘徊,实际陷入了低增长时代。不称之为失去的二十年,至少也是失望的二十年。当然华尔街没有失望。

货币政策在特定条件下的失败,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就用第二个宏观经济学的会计模型简单描述一下: Y = E,Y是总收入,E是总支出,也就是所有人的收入(Y,或GDP)等于所有人的总支出。分解以后Y=C+I,C是消费,I是实体投资,其他政府开支和净出口暂时不考虑。

印钱刺激经济的逻辑,主要在于认为低利率会导致实体投资I的增长,并因此通过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带动消费。但在一个资本全世界流通的条件下显然是幼稚的,实体投资可以在中国,产能完全不必留着经济体内,所以这个假设普通人一望而知是有问题的。低利率导致公司信贷以后在海外投资。

其次,印钱一般也是认为是刺激消费的。但实际呢?低利率导致储蓄者降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银行不付利息了,公司也取消了养老金。401(k)操作对普通人来说有陷阱(如08年金融危机),那么个人的自然反应就是降低消费。所以C对低利率的反应实际上是降低,也就是低利率降低消费。

所以,主流经济学误判了印钞票的威力,从2001年到现在,即没有导致增长,也没有导致实物经济的通胀。你不用学什么高深的数学和经济理论,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可经济学家们不知道,你说为啥?

4. 经济金融化、公司金融学和安然石油公司的倒闭

而通胀,却在其他领域出现了。这就是资产市场。公司假如已经指导需求不旺,扩大生产有着卖不出去的风险,而借钱的利息却很低,不借白不借,那么多余的货币该干嘛?自然是把股价炒上去:借钱给股东分红、回购股票、或者购买其他资产、企业兼并(而不是投资扩容)。相比之下,这些操作基本不存在公司运营风险,而金融市场的操作,在央行强制提供流动性的条件下,控制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其实用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最基本的常识,就很容易理解。假设一个公司每年收入为Y,折扣率(discount rate)为r, 公司的估值简略为 V = Y / r。简单地把折扣率等价于利率,那么低利率(r ↓)导致高估值(V ↑),而且在利率接近于0的条件下,这种估值攀升会非常猛烈。有这种游戏玩,企业管理者也会听命于金融投资者,玩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赚快钱即容易得很(不用去挖掘市场、投资实体、承担市场风险),也风险更小。

流动性泛滥的经济体内,会产生整个经济金融化的动力,不光光是企业的股票和债券市场。通俗的话叫实体经济被虚拟经济代替。但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以前从来没人阐述得明白过。

这就是所谓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广义地讲,公司的股票上市,就是把一个经济实体,变成可以交易的证券,这是证券化的雏形。然后,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可以从贷款转化为债券,也能进行交易,这是证券化的第二种形式,从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抵押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80年代,到各种个人银行债务几乎毫无保留地全部变成了证券的2020年,40年这个证券化也完成了。第三种形式就是各种实体资产变成可交易证券,比如不管是出租房还是各种商业地产,现在都可以装到REIT或者其他载体里面,股权债权都在市场上搏杀。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的。这些金融化、虚拟化完了以后, 其实还有各种资产可以证券化。比如你本人。这个也许不太一目了然。那么先讲简单的,你的文凭其实也是一个资产,怎么把它金融化?好,先用学生贷款来为文凭融资,这第一步早完成了。第二步,你本人也可以发股啊,现在这个把你个人未来收入抽成变成证券的想法,有不少人在推动。在这种金融工具的帮助下,文凭这个资产自然要升值,所以大学学费涨,实际也是资产泡沫的一个体现,只不过不容易考到这两者的联系而已。把整个经济都证券化,金融化,那么公司金融学,实际就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可是经济学家有没有把他们其实早就知道的公司金融学结论转化为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呢?很可惜,完全没有。这下面再讲。

金融行业的发达,自然有其好处,融资方便,有其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但同时,它也提高了投机的动力和系统的风险。简单地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公司每年营收10元,融资成本5%。公司的价值就是10/5%=200。假如有一年管理层幸幸苦苦忙活了一块业务,多收入从1元钱,那增值只有1元,即使增值可以每年保证,公司估值达到了11/5%=220,也未必干得过金融操作。假设他通过银行,把融资成本从5%, 降到了4.5%,那么不用多开拓收入,公司估值也会变成10/4.5%=222,超过干实体,而且refinance的操作,比市场上去开拓新业务,难易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搞金融投机,还可以借助衍生工具,比如用期权,那么玩证券、玩金融自然比干实业要来钱快了。这就好比运动员与维加斯赌场的关系。运动员要赢球才能拿高工资,可是,如果我能再赌场里把输赢的payoff变成球场收入的若干倍,那我就干脆买通球员,决定结果,然后用赌场的输赢来操纵比赛好了。这里赌场换成华尔街,球员换成企业,就是经济金融化的危险。

那么用上面公司金融的简单公式来套整个经济,这个比例是多少呢?经济总量GDP(Y) 大约20万亿,公共股票市值/GDP(又称巴菲特比例, Buffet Indicator),大约1.4,联邦政府债/GDP = 1.2以上,地方政府债/GDP= 0.1, 私人债务/GDP=2.0,这显性的证券化加起来已经有实体经济的 4.7倍。而此外有:私募证券不计入统计,更要命的是隐形的证券化,比如各个政府养老金已经承诺的,但并没有拨款的部分,以后的Medicare亏空等等。有大机构估计这些债务可能达到GDP的 20倍。别吓着,就姑且听之。

https://www.cnbc.com/2019/09/09/real-us ... gests.html

即使不用相信这个恐怖估计,用4.7倍数,这也是一个已经很相当高度金融化的经济,也是一个高度杠杆化的经济,其债对股比例,已经在3.3/1.4=2.36上,不是投资评级,应该算垃圾债券。当然,在低利率的操控下,其实进一步金融化证券化还有很大空间,但这是好事吗?

我再讲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几乎被所有报道误解的公司,叫安然。原来是一个天然气公司,被誉为最聪明的能源企业。它的垮台,也直接导致了安德逊审计所的倒闭。所以一般都把这个失败归结于财务造假。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这个公司,财务造假只是一根导火线和定罪的法律条款。真正让安然完蛋的经济原因,是它采用了Mark to Market Accounting这个财务报表原则。也就是说,安然从每年报告一个项目有多少收入的传统企业,变成了一个开发项目,然后把项目所有未来收益折算成市场估值的金融企业。因为它可以把每年10块钱的收益Y,变成200块钱的市值V,所以它一度是市场的明星。但这种快钱也导致它不断增加杠杆,实际上报了虚高的收益,而到2000-2001年资产价格跌落的时候,破产已经是必然的,财务丑闻只不过加快破产的过程。

金融化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这也是公司金融学可以教给经济学的常识却被忽视的一节课
上次由 mrmaja 在 2023年 3月 15日 22:43 修改。
头像
mrmaja(Tacoma)楼主
见习点评
见习点评
帖子互动: 168
帖子: 1393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30日 12:25

Re: ZZ:负油价、杠杆、大萧条和经济金融化

帖子 mrmaja(Tacoma)楼主 »

(三) (2020-05-10 03:25:05)


5. 债务杠杆和系统脆弱,大萧条

印钱经济学成为主流也是70年代的事情。起因是凯恩斯经济学造成了70年代的滞涨,高通胀伴随着经济停滞。但让这些Monetarism经济学家成名作品却是对大萧条的研究。门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最出名的作品是: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门派里掌握联储的伯南克,也以研究大萧条著称,作品有: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共同的结论,就是货币供给过于紧张,导致了需求不足,和长期严重萧条。特别是当时的金本位货币政策,被列为罪魁祸首。作为现象论,这种研究应该说有一定价值。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紧缩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不对的,适当货币宽松是有必要的。金本位政策造成通缩,对危机火上浇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伯南克的名言就是:你不让我印钞票,就是大萧条。结果大萧条没有再次发生,所以虽然2008-2016年经济差得很,但大家还是不敢下定论,他这个联储主席当得其实很差劲。

但问题是,这种货币理论根本就没有对大萧条的起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要忘记,大萧条是30年代的事情,但它的开始,却是以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为标志的。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黑色星期四,到现在还是股市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连续的每天11-12%的滑落,让股市连续9年的泡沫终于破灭。这是诱发大萧条的标志事件。这以后,美国约有三分之一银行倒闭,导致了严重和长期的萧条。

是的,联储在这个时候应该对市场注入流动性,印钞以防止全面通缩。但原因,却不是Monetarist们说的那样:是因为商品的通货紧缩,导致了经济需求的不足。而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导致高杠杆的银行破产。而银行的破产跟企业破产完全不同,因为银行是储蓄机构,所有人自以为拥有的现金,基本都在银行里,一旦拿不出现金,那么对整个经济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2020年4月20日负油价因为杠杆造成的潜在破坏潜力。通过债务杠杆,一块钱的损失可以变成几块钱的损失。而美国的银行,在1929年资产泡沫破灭前,就使用了这样的高杠杆,因为当年没有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在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银行开始借钱给投机者炒股。所以一旦股市崩溃,银行也马上出问题。资产泡沫也不止于股市,当时的农业也依赖出口,也有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一旦下滑,银行对农场的贷款也通过银行的高杠杆导致银行的资不抵债。所以,此时,美国发生的早已不是一般的以需求疲软为标志的普通经济危机, 而是一场高杠杆支撑的资产泡沫破灭之后的金融危机,其结果是大规模银行倒闭,没有投机的广大社会一样顷刻间全部存款储蓄消失。货币学派的解释,严重忽略了金融市场在这场灾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6. 银行、金融危机和联储必须印钞救市的真正原因

通过上面的解释,你应该已经理解了银行跟一般企业不同,因为不管你是否参与投机,你的所有现金几乎都建立在银行ATM不会拿不出钱的基本假设上面。一旦银行破产,整个系统就会濒临崩溃。这才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不但政府需要救助经济,而且联储必须印钞,托起资产价格的原因。因为银行以高于一般企业很多的20-30倍杠杆购买的资产,即使让它跌掉5%、10%,银行也会破产。可是这个原因,主流经济学却从不明说,而是用非常复杂的模型和理论,来告诉你货币超发,是为了增加实体经济的需求。实际上,在金融危机中,必须救资产价格。而在普通的经济萧条中,救资产价格就没那么重要,提升社会,特别是普通人的消费和需求才是主要的。

实际上,拯救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TARP项目,根本不是用什么经济学模型算出来的,而是给每个银行估算了一下资产窟窿,然后加起来为7千多亿,直接把钱打到银行里,也不用买什么资产,就这么定了。而这个简单粗暴的项目,对终止金融危机的效果却非常好。因为联邦政府把银行倒闭的风险很简单地从系统中去掉了,市场马上就稳定下来了。而相比较之下,用非常复杂的联储模型算出来的总量近4万亿的量化宽松,对提升实体经济的帮助却很让人失望,远远低于联储自己的估算,这前面第二节已经讲过了,不再赘述。而且,事实是,次贷市场总量才3-4千亿,更为便宜的救市办法,是联邦政府全部担保所有的次级房产抵押贷款,这样银行因为用衍生产品放大的亏损就会以最低成本消失。当然这有其他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不管是TARP,还是政府担保,都需要政府向银行收取向对应的回报,如同巴菲特救高盛那样收取10%的利息和股票期权,这里按下不表。

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不是永远相生相随的。很明显的资产泡沫破裂的金融危机,大萧条是一次,2008年次贷危机是一次。而这次2020年因为Covid-19病毒造成的经济全面停顿,主要还是经济萧条,金融危机的成分很少。因为现在的银行,还是比较健康的,大部分资产风险,都转移到证券市场、影子银行和其他市场去了。所以,救市中大量地对资产价格的托盘,对比相对较少的联邦政府对实体经济的补助,是否合适,这里存疑。联储超过4万亿的果敢行动,至少目前对失业作用不是太大(Mainstreet Lending Program例外),而是成功托起了股市,让华尔街中想要变现降险的,成功操作,也让大企业大基金,有了低成本融资机会,可以挤掉散户小企业去抄底那些因为经济危机破产的中产穷人出售的实体资产。这种操作,会增加以后的社会矛盾,后果有多严重尚难预料。

7. 道德风险、饮鸩止渴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而为联储完全忽视,却已经被大量业界观察人士指出的,是联储无等差,对金融资产价格毫不犹豫地给予托市救市,造成道德风险的长期后果。联储的行为已经完全可以期待。只要资产泡沫崩溃,它就会毫不犹疑地把它重新托起来。所以根本不用再担心和考虑基本面,买买买就行了。反正买对了,利润是你的,买错了,联储会以原价买走的,正所谓privatize the profits, socialize the losses。联储这么做,短期内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这里再提一下主流经济学的第二个明显而不能原谅的错误。那就是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接下来的大经济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没有预测到,无知无觉。其实要看到金融危机马上要发生并不难,The Big Short 《大空头》这本书里就专门讲了很多这些人的事迹。

用常识的眼光,其实也很容易看出联储一手导致的道德风险,也必然会造成金融危机。正是因为格林斯潘从90年代和2000年代年放任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房市泡沫,也正是这些资产泡沫和长期接近于零的利率,造成了银行在2007年那样高的杠杆和对房地产风险的不敏感。这个系统早已经高度脆弱,一出现火星,就有可能引爆。这次具体爆炸的方式,是在次贷的衍生产品上面,和模型的错误。但具体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经济的运行永远有极多任何人都无法预知的具体事件,你也永远无法把这些风险都完全规避掉。重要的是,这个体系能够自我调整,应对它自己产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格林斯潘是完全不及格的。

而现在联储学到了这一课吗?看似没有。这次救市,联储动用的非常手段,除了直接购买高息债券(已经被很多业界人士指出是非法的),还居然有让所有的银行不再需要对普通储户存款提取准备金(Reserve)。虽然我暂时也并不担心银行挤兑风险,但这种视储蓄风险如无物的做派,让人叹为观止。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 ... rvereq.htm

8. 经济学的溃败、 反对者也不得要领

主流宏观经济学这几十年来,越来越走入鸡蛋上描花、自娱自乐的荒谬地步。从Neoclassical synthesis开始,喜欢搞越来越复杂的数学模型,却离现实越走越远。所有的模型都用上了荒谬的rational expectation,可笑地假设所有人都用他们这个宏观经济模型指导行为、都知道宏观经济会怎么走,然后又假设经济总体总是处于什么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忽视真实世界是一个到处都是摩擦力,永远在不断调整的过程的现实。又有什么real business cycle理论,居然说经济危机只可能从外部引入,而且不可预知。对随机过程(Stochastic Process)则是滥用。

不管是New Keynsian Economics,还是New Classical Economics,都陷入对自己理论自洽性的自恋型人格,而对于fancy mathematics则可以说是孽恋。对于上述关键性的货币和金融投机、杠杆的关系,完全忽视并没有意识到危险。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中,居然没有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真是可笑至极。


因为经济学的模型缺乏基本的金融系统内部结构,也缺乏政府和联储行为方式作为变量,其预测能力低下,根本就是命中注定的。Monetarism是这篇的主要诟病对象。New Classical Economics对宏观经济则充满着荒谬的假设。New Keysian Economics模型用过多的变量参数去模拟世界,结果只能是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都搞不清楚。所以那句话叫什么来着?It’s better to be approximately right, than to be precisely wrong. 而笔者写完这篇,发现也早已有学界大师指出经济学的毛病了,有些批评非常接近:

https://paulromer.net/the-trouble-with- ... rouble.pdf

可惜的是,大部分对联储政策的质疑,也是不得要领。那些Goldbugs,整天喊通胀狼来了,狼来了。基本思路也是基于同样的主流经济学类型的对现实的误解。
回复

回到 “美国时政(US Current 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