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版主: Softfist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1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不过,他们被下面的中国人口学界的垃圾王八学霸搞的方案给骗了。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口学界的大佬,都参加这个超级大的社科院的项目了,
结果,他们搞的战略,犯了严重的错误,误判形势,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案。
胡温对中国人口问题是想过解决方案的,
2005-2007年左右
国家给社科院那群王八投了很多钱, 搞了一个超级大的人口战略规划的项目,
很可惜, 这群混蛋为了自身和计生部门的利益,
完全把方向判断错了,
不仅不放松对生育的管制, 还要进一步加强,控制人口,防止生育反弹。
整个完蛋了。
李克强这个二逼, 在习近平上台前夕,还专门去视察和表扬计生委的牛逼的工作。
真正意识到人口问题,并开始放松,实际上是没有文化的习近平。
只是,当时系统内阻力很大,习包子选择慢慢放开的路子,太慢了而已。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 ... e6ff.s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07-11-11 来源:
基本判断:
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三是人口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是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接近50%。
我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少生了4亿多人,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信,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
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 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为 2.1 而不是 2.0 (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一般高于 2.1 。
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的 ( 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的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 ) 、现代的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更替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革命的客观必然结果。
低生育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三是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已提高到目前的8.5年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大学以上毕业生由1982年的610万跃升到2005年的7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四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 ”期。
人口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两种不同定义( 15-59 岁人口或 15-64 岁人口),计算总抚养有两种方式。
人口红利: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五是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人口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过去曾有专家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2.0),我国的人口峰值在2045年将达到16亿人。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
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见图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图1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说明: c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
艾滋病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
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见图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图2 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数的国际比较
说明: b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见图3)。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 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生育率降低。一般认为,如果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那么该人口就属于老年型。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见图4),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
图3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说明: d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
说明: e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三是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如果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图5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
说明: f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
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新问题。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则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1978-2003年间全国净增人口3.25亿人,排除迁移因素,东部占33.9%,中部占35.6%,西部占30.5%;中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见图5)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见图6),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加。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51-1958年,形成了中国人口规模“由缓到快”的增长基础;第二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1976年,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85-1991年,是由于前两次出生人口高峰年龄推移形成的。
图6-1 未来我国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预测说明: g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6-2 未来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人数预测说明: h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突破自然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这种变化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重视。
二、战略思路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思想体系,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观点,并启动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邓小平同志将人口纳入现代化发展总体战略,把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江泽民同志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观察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必须继承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与时俱进,确立新的人口观。人口众多始终是我国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发展自身的协调和可持续,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一)战略思路
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体制和机制,将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投入:
一是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包括对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群众奖励与保障、“少生快富”工程等的投入;
二是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对提高人的健康、技能、知识和道德等素质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是对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包括对流动人口、生态移民、生态恢复与治理等的投入;
四是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投入,包括对社会保障、促进性别平等、消除贫困等的投入。需要强调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投资于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战略意义
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优先投资于人能够在人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合理性。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各有侧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相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战略调整。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又是劳动力供应最为充裕、人口抚养比低、储蓄率高的有利时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是化解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实现强国富民、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口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促进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利于将综合国力的增强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分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对人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0/10万以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率提高到47%。有效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城镇化率达53%以上。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止。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城镇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共同进步。创建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三、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运用人口政策及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创新体制,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确保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未来30年,是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实现人口由缓慢增长到零增长再到负增长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是几经调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政策,有利于将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十一五”时期应保持政策稳定。同时,要及时开展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
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和群众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不断完善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政策措施。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贯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出生缺陷筛查和治疗。
二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对高危人群实施“100%安全套”工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
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代际代内公平、男女平等和社会公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以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问题为重点,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的需求。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子女供养父母的法律法规。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倡导“积极老龄社会”,促进老年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自主参与社会的机会。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保护农村男到女家落户和计划生育独女户及双女户对宅基地、责任田的使用权。建立健全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追究溺弃女婴行为者的刑事责任。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效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防止和减少贫困,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建立社会协商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要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把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探索利用国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扩大就业容量,广泛吸纳流动迁徙人口。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区域利益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发展局面,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以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流入地政府提供劳务需求信息,并与流出地合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人口的有序流动。流入地政府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条件,保护其合法权益,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解决好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定居、社会保障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步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事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一步发挥负责任人口大国的作用。按照“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精神,从基本国情出发,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人口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营造国际社会客观评价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舆论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学习、交流和借鉴人口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关注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把握人口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促进南南合作,倡导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六)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实施新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口发展问题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战略、规划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继续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
建立稳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向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统一领导,认真研究、组织实施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把落实人口发展目标情况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切实做到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口学界的大佬,都参加这个超级大的社科院的项目了,
结果,他们搞的战略,犯了严重的错误,误判形势,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案。
胡温对中国人口问题是想过解决方案的,
2005-2007年左右
国家给社科院那群王八投了很多钱, 搞了一个超级大的人口战略规划的项目,
很可惜, 这群混蛋为了自身和计生部门的利益,
完全把方向判断错了,
不仅不放松对生育的管制, 还要进一步加强,控制人口,防止生育反弹。
整个完蛋了。
李克强这个二逼, 在习近平上台前夕,还专门去视察和表扬计生委的牛逼的工作。
真正意识到人口问题,并开始放松,实际上是没有文化的习近平。
只是,当时系统内阻力很大,习包子选择慢慢放开的路子,太慢了而已。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 ... e6ff.s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07-11-11 来源:
基本判断:
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三是人口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是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接近50%。
我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少生了4亿多人,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信,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
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 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为 2.1 而不是 2.0 (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一般高于 2.1 。
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的 ( 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的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 ) 、现代的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更替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革命的客观必然结果。
低生育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三是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已提高到目前的8.5年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大学以上毕业生由1982年的610万跃升到2005年的7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四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 ”期。
人口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两种不同定义( 15-59 岁人口或 15-64 岁人口),计算总抚养有两种方式。
人口红利: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五是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人口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过去曾有专家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2.0),我国的人口峰值在2045年将达到16亿人。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
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见图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图1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说明: c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
艾滋病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
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见图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图2 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数的国际比较
说明: b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见图3)。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 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生育率降低。一般认为,如果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那么该人口就属于老年型。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见图4),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
图3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说明: d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
说明: e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三是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如果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图5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
说明: f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
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新问题。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则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1978-2003年间全国净增人口3.25亿人,排除迁移因素,东部占33.9%,中部占35.6%,西部占30.5%;中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见图5)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见图6),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加。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51-1958年,形成了中国人口规模“由缓到快”的增长基础;第二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1976年,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85-1991年,是由于前两次出生人口高峰年龄推移形成的。
图6-1 未来我国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预测说明: g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6-2 未来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人数预测说明: h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突破自然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这种变化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重视。
二、战略思路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思想体系,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观点,并启动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邓小平同志将人口纳入现代化发展总体战略,把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江泽民同志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观察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必须继承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与时俱进,确立新的人口观。人口众多始终是我国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发展自身的协调和可持续,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一)战略思路
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体制和机制,将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投入:
一是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包括对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群众奖励与保障、“少生快富”工程等的投入;
二是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对提高人的健康、技能、知识和道德等素质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是对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包括对流动人口、生态移民、生态恢复与治理等的投入;
四是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投入,包括对社会保障、促进性别平等、消除贫困等的投入。需要强调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投资于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战略意义
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优先投资于人能够在人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合理性。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各有侧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相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战略调整。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又是劳动力供应最为充裕、人口抚养比低、储蓄率高的有利时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是化解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实现强国富民、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口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促进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利于将综合国力的增强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分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对人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0/10万以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率提高到47%。有效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城镇化率达53%以上。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止。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城镇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共同进步。创建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三、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运用人口政策及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创新体制,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确保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未来30年,是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实现人口由缓慢增长到零增长再到负增长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是几经调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政策,有利于将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十一五”时期应保持政策稳定。同时,要及时开展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
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和群众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不断完善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政策措施。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贯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出生缺陷筛查和治疗。
二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对高危人群实施“100%安全套”工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
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代际代内公平、男女平等和社会公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以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问题为重点,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的需求。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子女供养父母的法律法规。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倡导“积极老龄社会”,促进老年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自主参与社会的机会。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保护农村男到女家落户和计划生育独女户及双女户对宅基地、责任田的使用权。建立健全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追究溺弃女婴行为者的刑事责任。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效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防止和减少贫困,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建立社会协商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要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把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探索利用国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扩大就业容量,广泛吸纳流动迁徙人口。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区域利益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发展局面,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以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流入地政府提供劳务需求信息,并与流出地合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人口的有序流动。流入地政府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条件,保护其合法权益,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解决好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定居、社会保障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步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事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一步发挥负责任人口大国的作用。按照“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精神,从基本国情出发,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人口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营造国际社会客观评价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舆论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学习、交流和借鉴人口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关注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把握人口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促进南南合作,倡导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六)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实施新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口发展问题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战略、规划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继续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
建立稳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向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统一领导,认真研究、组织实施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把落实人口发展目标情况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切实做到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2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以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为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已经公开发表,经征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同意,本刊特全文登载,以满足专家学者的研究需要。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https://rkyj.ruc.edu.cn/CN/abstract/abstract281.shtml
https://rkyj.ruc.edu.cn/CN/abstract/abstract281.shtml#1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比上个世纪更加复杂的形势。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与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因此,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判断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以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为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已经公开发表,经征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同意,本刊特全文登载,以满足专家学者的研究需要。
			
			
			
已经公开发表,经征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同意,本刊特全文登载,以满足专家学者的研究需要。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https://rkyj.ruc.edu.cn/CN/abstract/abstract281.shtml
https://rkyj.ruc.edu.cn/CN/abstract/abstract281.shtml#1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比上个世纪更加复杂的形势。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与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因此,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判断和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以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为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已经公开发表,经征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同意,本刊特全文登载,以满足专家学者的研究需要。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3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李克强: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列现阶段人口计生首务
https://news.cctv.com/china/20080912/100053.shtml
李克强: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列现阶段人口计生首务
 
CCTV.com 2008年09月12日 00: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一日电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兼职委员会议十一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人民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中国人口计生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任务更加繁重。
李克强指出,今后十几年中国总人口每年平均仍将增加八百万左右,人口问题将长期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在谈到当前人口计生工作时,李克强要求着重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他强调,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他说,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工作。同时,重视开展人口长期发展趋势、人口合理分布、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搞好人口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衔接。
李克强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要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开展人文关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全服务和管理体系。(完)
			
			
			
https://news.cctv.com/china/20080912/100053.shtml
李克强: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列现阶段人口计生首务
CCTV.com 2008年09月12日 00: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一日电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兼职委员会议十一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人民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中国人口计生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任务更加繁重。
李克强指出,今后十几年中国总人口每年平均仍将增加八百万左右,人口问题将长期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说,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在谈到当前人口计生工作时,李克强要求着重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他强调,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他说,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流动人口,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工作。同时,重视开展人口长期发展趋势、人口合理分布、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增强人口计生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搞好人口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衔接。
李克强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要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开展人文关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全服务和管理体系。(完)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6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文件都在这里摆着, 不是文盲的话,自己稍微看看就明白。
刁皇是干了很多混蛋事, 但是在人口问题上。 小学生刁皇要比北大的李克强,清华的胡锦涛,上海交大的江泽民
要更聪明一点,有生活常识一些。
			
			
			
刁皇是干了很多混蛋事, 但是在人口问题上。 小学生刁皇要比北大的李克强,清华的胡锦涛,上海交大的江泽民
要更聪明一点,有生活常识一些。
					上次由 awaydream 在 2024年 1月 21日 12:08 修改。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changjiang
- 论坛精英 
- 帖子互动: 480
- 帖子: 7065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21:59
#7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这个决策掉头太慢了。相关人士应该做成塑像跪在秦亏旁边。awaydream 写了: 2024年 1月 21日 11:58 不过,他们被下面的中国人口学界的垃圾王八学霸搞的方案给骗了。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口学界的大佬,都参加这个超级大的社科院的项目了,
结果,他们搞的战略,犯了严重的错误,误判形势,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案。
胡温对中国人口问题是想过解决方案的,
2005-2007年左右
国家给社科院那群王八投了很多钱, 搞了一个超级大的人口战略规划的项目,
很可惜, 这群混蛋为了自身和计生部门的利益,
完全把方向判断错了,
不仅不放松对生育的管制, 还要进一步加强,控制人口,防止生育反弹。
整个完蛋了。
李克强这个二逼, 在习近平上台前夕,还专门去视察和表扬计生委的牛逼的工作。
真正意识到人口问题,并开始放松,实际上是没有文化的习近平。
只是,当时系统内阻力很大,习包子选择慢慢放开的路子,太慢了而已。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 ... e6ff.s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07-11-11 来源:
基本判断:
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战略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和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三是人口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是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接近50%。
我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比其他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少生了4亿多人,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信,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
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说明每名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可能生育的子女数,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更替水平: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2.1 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为 2.1 而不是 2.0 (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一般高于 2.1 。
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人口再生产的特征,依据这些特征人口再生产区分为不同类型。人类历史上有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的 ( 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 ) 、传统的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 ) 、现代的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 。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更替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力革命的客观必然结果。
低生育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二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三是人口素质状况明显改善。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已提高到目前的8.5年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明显上升,大学以上毕业生由1982年的610万跃升到2005年的7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四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 ”期。
人口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根据劳动年龄人口的两种不同定义( 15-59 岁人口或 15-64 岁人口),计算总抚养有两种方式。
人口红利: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依次形成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五是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人口领域的对外开放,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安全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带来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过去曾有专家预测(按照总和生育率2.0),我国的人口峰值在2045年将达到16亿人。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
按此预测,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见图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6亿人,2016年将达到高峰10.1亿人,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不会缺少劳动力,但考虑到素质、技能等因素,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同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图1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说明: c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人口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每年约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
艾滋病等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
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见图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重学历教育轻劳动技能培训问题突出。部分人群失去信仰、理想支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图2 2000年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数的国际比较
说明: b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
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2亿多人,比重达22%。届时每3-4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见图3)。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抚养比不断提高,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尤其要关注庞大老年人群中的贫困化和边缘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上升的现象。 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生育率降低。一般认为,如果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那么该人口就属于老年型。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见图4),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凸现,低收入及低素质者结婚难,所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间。
图3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说明: d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
说明: e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三是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如果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善,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图5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
说明: f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
地区之间人口态势差异明显。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生育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等新问题。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则生育水平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1978-2003年间全国净增人口3.25亿人,排除迁移因素,东部占33.9%,中部占35.6%,西部占30.5%;中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多数地区人口增长存在反弹势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一些地方对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尚不完善,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需要强调指出,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见图5)的影响,2005-2020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见图6),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同时,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有明显增加。
我国的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51-1958年,形成了中国人口规模“由缓到快”的增长基础;第二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1976年,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出现在1985-1991年,是由于前两次出生人口高峰年龄推移形成的。
图6-1 未来我国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预测说明: g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6-2 未来我国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人数预测说明: h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综上所述,我国正面临着比20世纪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新时期人口数量调控产生重大影响。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突破自然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这种变化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予以高度重视。
二、战略思路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思想体系,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实现有计划的生育”的观点,并启动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邓小平同志将人口纳入现代化发展总体战略,把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江泽民同志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观察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必须继承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与时俱进,确立新的人口观。人口众多始终是我国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素质的提高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增长源泉;解决新时期的人口问题,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发展自身的协调和可持续,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互动。
(一)战略思路
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全新的人口发展战略理念,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体制和机制,将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投入:
一是对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包括对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群众奖励与保障、“少生快富”工程等的投入;
二是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对提高人的健康、技能、知识和道德等素质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是对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包括对流动人口、生态移民、生态恢复与治理等的投入;
四是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投入,包括对社会保障、促进性别平等、消除贫困等的投入。需要强调指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投资于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二)战略意义
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口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优先投资于人能够在人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增长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合理性。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各有侧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相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战略调整。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又是劳动力供应最为充裕、人口抚养比低、储蓄率高的有利时期。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是化解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应作为实现强国富民、促进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口素质较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问题,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促进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利于将综合国力的增强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分有利的人口发展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对人的投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14.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0/10万以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化率提高到47%。有效缓解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势头。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出生缺陷发生率、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继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城镇化率达53%以上。城乡间、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止。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城镇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共同进步。创建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三、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运用人口政策及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创新体制,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确保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未来30年,是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实现人口由缓慢增长到零增长再到负增长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是几经调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政策,有利于将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十一五”时期应保持政策稳定。同时,要及时开展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
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和群众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不断完善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经济社会政策措施。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贯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出生缺陷筛查和治疗。
二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对高危人群实施“100%安全套”工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
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信用体系。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代际代内公平、男女平等和社会公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以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问题为重点,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的需求。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子女供养父母的法律法规。强化社区老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倡导“积极老龄社会”,促进老年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自主参与社会的机会。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保护农村男到女家落户和计划生育独女户及双女户对宅基地、责任田的使用权。建立健全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严格依法查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依法追究溺弃女婴行为者的刑事责任。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效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防止和减少贫困,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规范引导民间组织有序发展,建立社会协商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要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把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探索利用国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扩大就业容量,广泛吸纳流动迁徙人口。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区域利益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发展局面,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工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以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流入地政府提供劳务需求信息,并与流出地合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人口的有序流动。流入地政府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条件,保护其合法权益,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解决好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定居、社会保障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步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事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一步发挥负责任人口大国的作用。按照“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精神,从基本国情出发,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人口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营造国际社会客观评价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舆论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学习、交流和借鉴人口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关注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把握人口发展的共同规律;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促进南南合作,倡导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六)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实施新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口发展问题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战略、规划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继续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
建立稳定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向人的全面发展投资。
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统一领导,认真研究、组织实施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把落实人口发展目标情况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切实做到认识、责任、措施、投入“四个到位”。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8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这个决策是主张,坚决不放松人口控制, 尽最大努力防止生育率反弹。
这样搞的话,计生委就有资金,有权力,继续耀武扬威,一票否决各级领导。
中国人口学界的很多大佬,都是计生委花钱豢养的恶狗。
中国人口学会的各届会长,全是垃圾。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changjiang
- 论坛精英 
- 帖子互动: 480
- 帖子: 7065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21:59
#9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确实,坚持人口控制的都是2B,完全不考虑世异时移。awaydream 写了: 2024年 1月 21日 12:12 这个决策是主张,坚决不放松人口控制, 尽最大努力防止生育率反弹。
这样搞的话,计生委就有资金,有权力,继续耀武扬威,一票否决各级领导。
中国人口学界的很多大佬,都是计生委花钱豢养的恶狗。
中国人口学会的各届会长,全是垃圾。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10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翟振武在2014年3月的《人口研究》上发表论文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全面放开二胎:生了1个孩子的15-49岁妇女有1.52亿,60%-70%有生二孩意愿,全面放开二胎的话,将累计多出生9700万人,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生育率将达到4.5。2014年7月10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发布会上也采纳翟振武的数据,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多生9000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10231 ... 20382042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
https://rkyj.ruc.edu.cn/CN/article/down ... DF&id=3271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 张现苓 靳永爱
【内容摘要】自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 2012
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 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
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
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
出生人口峰值达到 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 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
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关键词】全面放开二胎; 出生人数; 总和生育率; 人口预测
【作者简介】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张现苓、靳永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
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10231 ... 20382042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
https://rkyj.ruc.edu.cn/CN/article/down ... DF&id=3271
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
翟振武 张现苓 靳永爱
【内容摘要】自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妇女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引发了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热烈讨论。文章利用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等人口数据,推算 2012
年我国独生子女的规模,并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估算 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进而
测算年度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动。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新符合政策条件的目标人
群规模较大,且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在政策变动后急剧增加,
出生人口峰值达到 4995 万,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峰值达到 4. 5 左右。但是,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明
显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关键词】全面放开二胎; 出生人数; 总和生育率; 人口预测
【作者简介】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张现苓、靳永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
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11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作者:翰语sta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10231 ... 21129374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只是回顾翟振武教授言论:全面放开二孩后,中国出生人口将达4995万。评价翟振武教授的权利交给各位读者。 近几年来,我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引发各界关注。政府越来越重视促进生育,各种促进生育政策也密集出台。公众普遍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迟实施加剧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进程。<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53b91d174 ... e=1def8aca" data-rawwidth="872" data-rawheight="505"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e53b91d174a3691f7d6f27437115cba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e53b91d174a36 ... 文回顾当初专家的言论:全面放开二孩,中国将出生4995万人。 出生人口达4995万是来自于翟振武、张现岑、靳永爱在2014年《人口研究》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翟振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现岑、靳永爱是翟振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回顾专家的计算方法: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1、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规模;2、推算全面二胎政策目标人群;3、推算目标人群中生育二胎的比例,4、全面放开二胎后4年内所有人二胎生育完成,其中第二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第一步: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规模 专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因为仅有该调查提供独生子女信息)得出当年中国共有6-30岁独生子女1.11亿。而抽样调查显示1980年以后我国一孩、二孩平均间隔为4年。所以2005年6-30岁的独生子女的母亲生育二孩概率极低。论文假定2005年0-5岁独生子女比例与6岁独生子女比例相同,计0.38亿。合计2005年可以终生保持独生子女0-30岁人数为1.49亿。2005-2012年新出生独生子女为0.4853亿。论文估算出2012年0-37岁独生子女规模为1.967亿。评价:专家的计算毫无问题,但是选择数据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可能导致误差。第二步:推算全面二胎政策目标人群2012年0-37独生子女对应的生育年龄母亲为1.967亿。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2-24岁。30岁以上独生子女的母亲基本全部超过50岁,不再具有生育可能性。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得出2012年0-30岁独生子女对应的生育年龄母亲为1.52亿。因为我国婚外生育较少,所以论文并未考虑婚外生育情况。评价:专家的计算简直荒谬,实际上女性超过35岁就是高龄产妇生育风险高。35岁以上女性可能愿意生育一胎,但生育二胎可能性较低。即使我们足够乐观认为35-40岁群体仍然愿意生育二孩且她们的平均初育年龄为23岁,那么2012年只有0-17岁独生子女的母亲为目标人群即1.09亿。笔者看来,35岁以上“单独”母亲都不应作为生育二胎的目标人群。按论文数据计算可得35岁以下“单独”母亲为8403万。第三步:推算目标人群生育二胎的比例 论文推算依据为各种已生育一胎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调查。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北京地区的调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调查;新浪网对网民的调查。结果显示:60%-80%的“单独”家庭想要生育二孩。因此论文假定全国70%的“单独”家庭愿意生育二孩即出生1.06亿孩子(1.52*70%)。更为有意思的是,论文保守估计65%的“单独”家庭愿意生育二孩即出生9858万孩子(1.52*65%)。但是,考虑到不同年龄组的生育意愿不同,论文将二孩生育量重新估计为9700万。下图是论文中不同年龄组生育意愿情况。<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ba23793ed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787" data-rawheight="743"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6ba23793ede1301a8b9f0ea256feceed"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87"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6ba23793ede13 ... f8aca"/>评价:专家的计算毫无道理。首先,我们强烈质疑专家将相关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生育水平。正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如果人们的意愿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那么人就不需要做梦了。其次,我们怀疑调查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北京地区和网络调查的样本属于较高收入群体与全国平均情况大不相同。最后,二孩生育意愿的调查很多,我们无法得知专家是否只选择了较高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忽视了较低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第四步:假定所有人4年内完成二胎生育,其中第二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 2005年人口抽样结果显示,我国妇女平均生育间隔为4年。论文预计妇女累计生育二孩量将在4年内释放。论文假定4年内每年生育二孩的比例分别为:0.2、0.35、0.25、0.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后四年将多出生二孩1940万、3395万(9700*0.35)、2425万、1940万。201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635万(七普数据修正为1973万),论文将1600万加上新增二孩数量作为每年出生人口。论文得出结论2012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未来四年我国出生人口为3540万、4995万、4025万、3540万。即使悲观估计下,论文还是认为2012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未来四年我国出生人口为3209万、4416万、3612万、3209万。评价:该步骤计算勉强算作科学,但第二步与第三步的计算已经让最后的结果积重难返。其余专家意见 事实上,翟振武教授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看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乔晓春在《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一文中认为年度出生人口峰值在2200万-2700万之间。【1】值得注意的是,乔晓春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和翟振武教授观点不同,发文前居然要和翟振武商榷。王广州、张丽萍2012年分析认为出生人口峰值在2100万左右,比不放开二孩高600万。【2】王金营、戈艳霞认为放开二孩后年度出生人口峰值在1700-2300万人。【3】他们认为“全面二孩”的目标育龄妇女为城镇7503万,农村4511万。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后,8%的城镇育龄妇女生育二孩(584万),13%农村育龄妇女生育二孩(586万)。全国平均只有10%不到的育龄妇女在已有一孩后还会生育二孩。实际情况显然和翟教授的估计数70%大相径庭。真实情况2015年10月国家决定放开二孩,2016年1月1日正式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的四年(2016-2019年),中国分别出生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七普数据调整后的结果)。结语:没写本文之前,笔者认为翟振武教授估计出生人口4995万来自于老一辈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估计错误也只不过是他的过分乐观。可是实际看过翟教授的估算过程,我认为荒谬至极。至于他为什么写出这篇论文,这篇论文为什么能被期刊接受,各位读者朋友见仁见智。最近翟教授【5】又在为促进生育而发声,真是忧国忧民辛苦了。<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7614ca0c0b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512" data-rawheight="359"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7614ca0c0b502176834da6a095afc20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7614ca0c0b502 ... aca"/><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82b3e894d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527" data-rawheight="353"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b82b3e894de8171eca3e7b85817c28be"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7"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b82b3e894de81 ... 迎大家评论点赞关注我:翰语star注释:【1】:乔晓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人口与发展.2014;5;20,6【2】:王广州,张丽萍 ,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 . 社会学研究,2012; 5: 119 140,244【3】:王金营,戈艳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的中国人口发展态势.2016;6;40【4】:百度百科【5】:翟振武简历见下图(来自百度百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210231 ... 21129374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只是回顾翟振武教授言论:全面放开二孩后,中国出生人口将达4995万。评价翟振武教授的权利交给各位读者。 近几年来,我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引发各界关注。政府越来越重视促进生育,各种促进生育政策也密集出台。公众普遍认为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迟实施加剧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进程。<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53b91d174 ... e=1def8aca" data-rawwidth="872" data-rawheight="505"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e53b91d174a3691f7d6f27437115cba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e53b91d174a36 ... 文回顾当初专家的言论:全面放开二孩,中国将出生4995万人。 出生人口达4995万是来自于翟振武、张现岑、靳永爱在2014年《人口研究》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文《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翟振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现岑、靳永爱是翟振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回顾专家的计算方法: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1、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规模;2、推算全面二胎政策目标人群;3、推算目标人群中生育二胎的比例,4、全面放开二胎后4年内所有人二胎生育完成,其中第二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第一步:推算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规模 专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因为仅有该调查提供独生子女信息)得出当年中国共有6-30岁独生子女1.11亿。而抽样调查显示1980年以后我国一孩、二孩平均间隔为4年。所以2005年6-30岁的独生子女的母亲生育二孩概率极低。论文假定2005年0-5岁独生子女比例与6岁独生子女比例相同,计0.38亿。合计2005年可以终生保持独生子女0-30岁人数为1.49亿。2005-2012年新出生独生子女为0.4853亿。论文估算出2012年0-37岁独生子女规模为1.967亿。评价:专家的计算毫无问题,但是选择数据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可能导致误差。第二步:推算全面二胎政策目标人群2012年0-37独生子女对应的生育年龄母亲为1.967亿。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国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为22-24岁。30岁以上独生子女的母亲基本全部超过50岁,不再具有生育可能性。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得出2012年0-30岁独生子女对应的生育年龄母亲为1.52亿。因为我国婚外生育较少,所以论文并未考虑婚外生育情况。评价:专家的计算简直荒谬,实际上女性超过35岁就是高龄产妇生育风险高。35岁以上女性可能愿意生育一胎,但生育二胎可能性较低。即使我们足够乐观认为35-40岁群体仍然愿意生育二孩且她们的平均初育年龄为23岁,那么2012年只有0-17岁独生子女的母亲为目标人群即1.09亿。笔者看来,35岁以上“单独”母亲都不应作为生育二胎的目标人群。按论文数据计算可得35岁以下“单独”母亲为8403万。第三步:推算目标人群生育二胎的比例 论文推算依据为各种已生育一胎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调查。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北京地区的调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调查;新浪网对网民的调查。结果显示:60%-80%的“单独”家庭想要生育二孩。因此论文假定全国70%的“单独”家庭愿意生育二孩即出生1.06亿孩子(1.52*70%)。更为有意思的是,论文保守估计65%的“单独”家庭愿意生育二孩即出生9858万孩子(1.52*65%)。但是,考虑到不同年龄组的生育意愿不同,论文将二孩生育量重新估计为9700万。下图是论文中不同年龄组生育意愿情况。<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ba23793ed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787" data-rawheight="743"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6ba23793ede1301a8b9f0ea256feceed"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87"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6ba23793ede13 ... f8aca"/>评价:专家的计算毫无道理。首先,我们强烈质疑专家将相关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生育水平。正所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如果人们的意愿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那么人就不需要做梦了。其次,我们怀疑调查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北京地区和网络调查的样本属于较高收入群体与全国平均情况大不相同。最后,二孩生育意愿的调查很多,我们无法得知专家是否只选择了较高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忽视了较低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第四步:假定所有人4年内完成二胎生育,其中第二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 2005年人口抽样结果显示,我国妇女平均生育间隔为4年。论文预计妇女累计生育二孩量将在4年内释放。论文假定4年内每年生育二孩的比例分别为:0.2、0.35、0.25、0.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后四年将多出生二孩1940万、3395万(9700*0.35)、2425万、1940万。201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为1635万(七普数据修正为1973万),论文将1600万加上新增二孩数量作为每年出生人口。论文得出结论2012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未来四年我国出生人口为3540万、4995万、4025万、3540万。即使悲观估计下,论文还是认为2012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未来四年我国出生人口为3209万、4416万、3612万、3209万。评价:该步骤计算勉强算作科学,但第二步与第三步的计算已经让最后的结果积重难返。其余专家意见 事实上,翟振武教授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看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乔晓春在《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一文中认为年度出生人口峰值在2200万-2700万之间。【1】值得注意的是,乔晓春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和翟振武教授观点不同,发文前居然要和翟振武商榷。王广州、张丽萍2012年分析认为出生人口峰值在2100万左右,比不放开二孩高600万。【2】王金营、戈艳霞认为放开二孩后年度出生人口峰值在1700-2300万人。【3】他们认为“全面二孩”的目标育龄妇女为城镇7503万,农村4511万。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后,8%的城镇育龄妇女生育二孩(584万),13%农村育龄妇女生育二孩(586万)。全国平均只有10%不到的育龄妇女在已有一孩后还会生育二孩。实际情况显然和翟教授的估计数70%大相径庭。真实情况2015年10月国家决定放开二孩,2016年1月1日正式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的四年(2016-2019年),中国分别出生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七普数据调整后的结果)。结语:没写本文之前,笔者认为翟振武教授估计出生人口4995万来自于老一辈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估计错误也只不过是他的过分乐观。可是实际看过翟教授的估算过程,我认为荒谬至极。至于他为什么写出这篇论文,这篇论文为什么能被期刊接受,各位读者朋友见仁见智。最近翟教授【5】又在为促进生育而发声,真是忧国忧民辛苦了。<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7614ca0c0b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512" data-rawheight="359"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7614ca0c0b502176834da6a095afc20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2"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7614ca0c0b502 ... aca"/><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82b3e894d ... e=1def8aca" data-rawwidth="1527" data-rawheight="353" data-size="normal" data-caption="" data-original-token="v2-b82b3e894de8171eca3e7b85817c28be"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7" data-original="https://picx.zhimg.com/v2-b82b3e894de81 ... 迎大家评论点赞关注我:翰语star注释:【1】:乔晓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人口与发展.2014;5;20,6【2】:王广州,张丽萍 ,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 . 社会学研究,2012; 5: 119 140,244【3】:王金营,戈艳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的中国人口发展态势.2016;6;40【4】:百度百科【5】:翟振武简历见下图(来自百度百科)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 
				goblecrane
- 知名作家 
- 帖子互动: 47
- 帖子: 1214
- 注册时间: 2022年 12月 31日 14:26
- 
				changjiang
- 论坛精英 
- 帖子互动: 480
- 帖子: 7065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2日 21:59
#15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属实,这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造假,使劲一切手段。awaydream 写了: 2024年 1月 21日 12:12 这个决策是主张,坚决不放松人口控制, 尽最大努力防止生育率反弹。
这样搞的话,计生委就有资金,有权力,继续耀武扬威,一票否决各级领导。
中国人口学界的很多大佬,都是计生委花钱豢养的恶狗。
中国人口学会的各届会长,全是垃圾。
千万不要迷信这些专家学者,尤其是社会学人文方面的。
他们包裹的冠冕堂皇的社会理论,很多都是胡说八道,完全违背现实。
这些人学术大牛本质上,比街上的臭狗屎还脏。
也适用于美国
					上次由 zmz123 在 2024年 1月 21日 12:37 修改。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18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来看看李克强的牛逼表现:
我当时判断, 李克强上台,中国人口完了。 没想到刁皇上来,逐步放松生育管制,尽管后来
人口还是完蛋了。
对于人口,刁皇还是做了一些违反主流意见的事情的,算是做了点成绩,只是没有扭转大势。
他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为提升综合国力、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于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https://www.gov.cn/ldhd/2009-09/08/content_1412334.htm
李克强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李克强在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家行政学院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这是李克强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7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上,河南、吉林、湖北、广东、湖南、江苏等省政府负责人就人口计生工作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建议,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人通报了近年来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国家行政学院负责人介绍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的情况。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李克强作了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为提升综合国力、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于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李克强强调,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协调,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更加重视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着力加强人力资本储备,努力把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李克强说,新形势下搞好人口计生管理,要遵循客观规律,增强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拓展人口计生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人口计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人口战略研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发挥好人口计生系统服务网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座谈结束时,李克强为研讨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主持座谈会。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参加座谈会。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学员以及省级人口计生委主任研修班学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李克强:立足扩大内需 推进结构调整 切实改善民生
新华社长春9月2日电(记者 谢登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下半年工作的部署,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立足于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依靠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金秋时节的吉林,阳光和煦,绿染群山,呈现一派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8月31日至9月1日,李克强先后来到延边、长春等地,深入边疆林区和群众家中,走进工厂车间和科研单位,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李克强:发挥护理工作者积极性 促进医疗卫生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今年是中华护理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9日在中南海会见了中华护理学会代表、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获得者和部分曾经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护士代表等。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华诞及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医疗卫生战线的全国165万护理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李克强:加大地质勘查力度 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车玉明)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工作,看望科技人员,并同院士专家亲切座谈。他强调,地质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我当时判断, 李克强上台,中国人口完了。 没想到刁皇上来,逐步放松生育管制,尽管后来
人口还是完蛋了。
对于人口,刁皇还是做了一些违反主流意见的事情的,算是做了点成绩,只是没有扭转大势。
他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为提升综合国力、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于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https://www.gov.cn/ldhd/2009-09/08/content_1412334.htm
李克强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李克强在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家行政学院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这是李克强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7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出席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上,河南、吉林、湖北、广东、湖南、江苏等省政府负责人就人口计生工作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建议,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人通报了近年来人口计生工作情况,国家行政学院负责人介绍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的情况。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李克强作了讲话。他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口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为提升综合国力、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指出,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对于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李克强强调,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协调,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更加重视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着力加强人力资本储备,努力把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李克强说,新形势下搞好人口计生管理,要遵循客观规律,增强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拓展人口计生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人口计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人口战略研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发挥好人口计生系统服务网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座谈结束时,李克强为研讨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主持座谈会。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参加座谈会。省部级领导干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研讨班学员以及省级人口计生委主任研修班学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李克强:立足扩大内需 推进结构调整 切实改善民生
新华社长春9月2日电(记者 谢登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下半年工作的部署,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立足于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依靠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金秋时节的吉林,阳光和煦,绿染群山,呈现一派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8月31日至9月1日,李克强先后来到延边、长春等地,深入边疆林区和群众家中,走进工厂车间和科研单位,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李克强:发挥护理工作者积极性 促进医疗卫生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今年是中华护理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9日在中南海会见了中华护理学会代表、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获得者和部分曾经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护士代表等。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华诞及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医疗卫生战线的全国165万护理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李克强:加大地质勘查力度 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车玉明)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工作,看望科技人员,并同院士专家亲切座谈。他强调,地质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19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人口这事儿土鳖没下决心增加人口呢,
主要人口基数太大,用劲儿过猛,麻痹20亿咋办?
计划生意,一胎政策可以变成三胎的,主要力度不够,民意也不支持,真要到危机时刻,人口说增长就增长。
比如高考加分,两胎以上,一胎加50,不用上补习班,只要多生,就可以进好学校,生的自然就多了。
现在中国生孩子的少,一是房价,而是教育,这两条解决了,愿意生孩子的多生就是了。
或者考公务员,三胎以上家庭优先,马上孩子如雨后春笋。
			
			
			
主要人口基数太大,用劲儿过猛,麻痹20亿咋办?
计划生意,一胎政策可以变成三胎的,主要力度不够,民意也不支持,真要到危机时刻,人口说增长就增长。
比如高考加分,两胎以上,一胎加50,不用上补习班,只要多生,就可以进好学校,生的自然就多了。
现在中国生孩子的少,一是房价,而是教育,这两条解决了,愿意生孩子的多生就是了。
或者考公务员,三胎以上家庭优先,马上孩子如雨后春笋。
					上次由 Adadis 在 2024年 1月 21日 12:45 修改。
									
			
						
										
						- 
				awaydream楼主  
- 论坛精英 
 2023年度十大优秀网友
 awaydream 的博客
- 帖子互动: 736
- 帖子: 5887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07:43
#20 Re: 胡锦涛和温家宝,对人口问题是想过方案的
Adadis 写了: 2024年 1月 21日 12:42 人口这事儿土鳖没下决心增加人口呢,
主要人口基数太大,用劲儿过猛,麻痹20亿咋办?
计划生意,一胎政策可以变成三胎的,主要力度不够,民意也不支持,真要到危机时刻,人口说增长就增长。
比如高考加分,两胎以上,一胎加50,不用上补习班,只要多生,就可以进好学校,生的自然就多了。
现在中国生孩子的少,一是房价,而是教育,这两条解决了,愿意生孩子的多生就是了。
房子是先富党对大众吸血的工具,
先富党成长为丧心病狂的超级大吸血虫
要解决这两条,就给解决掉先富党,就得把产党的政府给推翻。
你觉得可能吗?
弱冠少年江湖行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不慕脂粉慕英雄
大剑一挥风雷动
不畏豪强斩蛇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