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不易
版主: kazaawang, wh
从良不易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无奈之下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董小宛色艺双绝,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人并称为“秦淮八艳”。
董小宛虽然在外名声大噪,恩客如云。但内心深处却对青楼生活十分的不甘心,一心想寻得一位才貌双全的大才子,好摆脱倚门卖笑的生涯。
名妓虽然恩客满天下,但真正能从良的少之又少。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男人到青楼来找相好的,主要是为了寻乐子,图享受的,通常是不会把这个女人赎出来做老婆的。“戏子无情,婊子无意”,也使得很多男人不敢对妓女动真情,怕到头来会人财两空!董小宛要寻求一个知心伴侣,从而跳出青楼的愿望想要实现,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董小宛知道从良不易,但仍然执着地坚持着,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得偿所愿。机会终于来了!董小宛遇到了复社名士冒辟疆,她心中的良人。
冐辟疆,名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冒家乃皋县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是一个文化世家。冒辟疆本人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相貌堂堂。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冐辟疆爱慕董小宛的才情,特意去苏州寻访佳人。其实如果你看过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写的《影梅庵忆语》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了。
冒辟疆当初去苏州,其实是为了另一个女子,她便是名满天下的陈圆圆。冒辟疆与陈圆圆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之下本已定下了盟期,无奈冒家临时有事,冒辟疆不得不告别圆圆,先归家安顿好自己的母亲。冒辟疆临行前与陈圆圆相约待安排妥当后,一定会回来找她的,让圆圆务必要等他回来。不料,当冒辟疆返回苏州时,陈圆圆己被豪家掠去,渺无音信了。
冒辟疆十分伤心,自曰一一“闻之惨然”一股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此期间,董小宛出现在冒辟疆的生命里,她的出现安慰了冒辟疆那颗破碎的心。冒辟疆对董小宛是感激的,但并没有多少感情,他心中依然念着陈圆圆。
冐辟疆辞别了董小宛,独自一人远去外地散心。董小宛自从结识了冒辟疆后,便下定决心要与这个男人永结同心了。董小宛一路追随冒辟疆,执意要与冒郎结百年之好。
冒辟疆面对董小宛的热情则显得十分的冷淡,寻找着各种理由推诿,“余变色拒绝。告以期逼科试,年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
董小宛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她认定了的事情便要坚持到底。董小宛毅然决然的对冒辟疆表示:“妾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辟疆见董小宛如此的固执,索性来个避而不见,好让她死心返吴。董小宛因与青楼有合约,无奈中只得只身返吴。董小宛回到苏州后闭门谢客,任凭老鸨如何责骂始终无动于衷,一心一意等待冒辟疆的归来。
董小宛从秋天一直等到了冬天,身上依然穿着返吴时候所穿的单薄衣衫,她宁愿冻死也不愿接客卖笑。冐辟疆身边的朋友看不过去了,纷纷劝说冒辟疆莫要辜负了董姑娘的一片真心。
冒辟疆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答应为董小宛赎身,纳其为妾。
可以说,冒辟疆从来没有爱过董小宛,是董小宛一厢情愿的非要嫁给冒郎不可,他们俩人的关系是很尴尬的。
董小宛入得冒家,足不出户,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侍奉公婆与大娘(冒辟疆正室,称为荆人)。其谦恭谨让的姿态犹如婢女。董小宛事事处处不敢忘记自己是妾的身份一一“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董小宛时刻提醒自己:不敢多走一步路,不要多说一句话。
从董小宛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在冒家过得并不好,冒辟疆根本没有宠爱过这个女人。董小宛并不计较冒郎对自己的态度,她一如既往地精心服侍着全家人。董小宛不仅礼数周全,而且还精于烹饪,她总是不停地调换着花样,每顿都不重样,努力让冒辟疆及家人满意。董小宛如此的努力,其实也是想证明自己虽是青楼出身,但一样可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国难当头,同里邻人俱作鸟兽散!冒家人也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逃难前,冒辟疆以“老母荆人惧,暂避郭外,留姬侍余”,为由想抛下董小宛不带她同行。想想那冒辟疆实在是很绝情!“老母荆人惧”,难道董小宛就不惧吗?
冒辟疆后来虽然在家人的劝说下带上了董小宛,但因路途艰辛而屡次想要抛下董小宛,真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男人啊!而董小宛面对这个一而再而三地想要舍弃自己的男人却毫无怨言,比平时更加周到细致地照顾他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
董小宛在逃亡路上的镇定令人肃然起敬,处事的周全更让人佩服,“夜半,家君向余曰:途行需碎金无从办。余向姬(小宛)索之,姬岀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可数百”。临行的盘缠,一家上下人等均无计可施,唯有小宛提前准备好了银两。董小宛的银两从哪里来的?虽然不能说绝对是小宛的私房钱,但也足以证明董小宛平时生活之细致和用心了。
董小宛自从到了冒家来,便把整个心都交给了这个家与她所爱的男人了。可冒辟疆对董小宛却依然冷淡如常,小宛始终不是他的心头肉!在逃难途中,冒辟疆病倒了,得了很重的病,小宛一直陪伴在侧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历时近半年,“阅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此百五十日,姬(小宛)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佛,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凡痛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齹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
董小宛连冒辟疆每日的排泄物都要亲自去闻,以辩其病症。可谓是情深义重,感人肺腑了!
而在病中的冒辟疆呢?他非但不感激小宛的无私付出,反而常因自己的病痛而辱骂甚至责打董小宛!真是太不近人情了。
董小宛照顾了冒郎近半年,冒辟疆终于痊愈了!而小宛却己瘦得皮包骨头了。董小宛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劳之中灯油耗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董小宛在冒家实在活得太累了!
董小宛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为了能让自己的心上人感动,能得到冒家人的认可,她真的太疲倦了!董小宛走了!正值28岁的青春年华,她匆匆地走了。小宛终于可以休息了!
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终于有所感悟,他事后常对别人说,与小宛在一起的这九年,把我一生的福分都享尽了!
冒辟疆与董小宛是否有真爱?冒辟疆真的爱过董小宛吗?
董小宛虽然在外名声大噪,恩客如云。但内心深处却对青楼生活十分的不甘心,一心想寻得一位才貌双全的大才子,好摆脱倚门卖笑的生涯。
名妓虽然恩客满天下,但真正能从良的少之又少。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男人到青楼来找相好的,主要是为了寻乐子,图享受的,通常是不会把这个女人赎出来做老婆的。“戏子无情,婊子无意”,也使得很多男人不敢对妓女动真情,怕到头来会人财两空!董小宛要寻求一个知心伴侣,从而跳出青楼的愿望想要实现,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董小宛知道从良不易,但仍然执着地坚持着,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得偿所愿。机会终于来了!董小宛遇到了复社名士冒辟疆,她心中的良人。
冐辟疆,名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冒家乃皋县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是一个文化世家。冒辟疆本人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相貌堂堂。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冐辟疆爱慕董小宛的才情,特意去苏州寻访佳人。其实如果你看过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写的《影梅庵忆语》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了。
冒辟疆当初去苏州,其实是为了另一个女子,她便是名满天下的陈圆圆。冒辟疆与陈圆圆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之下本已定下了盟期,无奈冒家临时有事,冒辟疆不得不告别圆圆,先归家安顿好自己的母亲。冒辟疆临行前与陈圆圆相约待安排妥当后,一定会回来找她的,让圆圆务必要等他回来。不料,当冒辟疆返回苏州时,陈圆圆己被豪家掠去,渺无音信了。
冒辟疆十分伤心,自曰一一“闻之惨然”一股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此期间,董小宛出现在冒辟疆的生命里,她的出现安慰了冒辟疆那颗破碎的心。冒辟疆对董小宛是感激的,但并没有多少感情,他心中依然念着陈圆圆。
冐辟疆辞别了董小宛,独自一人远去外地散心。董小宛自从结识了冒辟疆后,便下定决心要与这个男人永结同心了。董小宛一路追随冒辟疆,执意要与冒郎结百年之好。
冒辟疆面对董小宛的热情则显得十分的冷淡,寻找着各种理由推诿,“余变色拒绝。告以期逼科试,年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
董小宛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她认定了的事情便要坚持到底。董小宛毅然决然的对冒辟疆表示:“妾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辟疆见董小宛如此的固执,索性来个避而不见,好让她死心返吴。董小宛因与青楼有合约,无奈中只得只身返吴。董小宛回到苏州后闭门谢客,任凭老鸨如何责骂始终无动于衷,一心一意等待冒辟疆的归来。
董小宛从秋天一直等到了冬天,身上依然穿着返吴时候所穿的单薄衣衫,她宁愿冻死也不愿接客卖笑。冐辟疆身边的朋友看不过去了,纷纷劝说冒辟疆莫要辜负了董姑娘的一片真心。
冒辟疆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答应为董小宛赎身,纳其为妾。
可以说,冒辟疆从来没有爱过董小宛,是董小宛一厢情愿的非要嫁给冒郎不可,他们俩人的关系是很尴尬的。
董小宛入得冒家,足不出户,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侍奉公婆与大娘(冒辟疆正室,称为荆人)。其谦恭谨让的姿态犹如婢女。董小宛事事处处不敢忘记自己是妾的身份一一“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董小宛时刻提醒自己:不敢多走一步路,不要多说一句话。
从董小宛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在冒家过得并不好,冒辟疆根本没有宠爱过这个女人。董小宛并不计较冒郎对自己的态度,她一如既往地精心服侍着全家人。董小宛不仅礼数周全,而且还精于烹饪,她总是不停地调换着花样,每顿都不重样,努力让冒辟疆及家人满意。董小宛如此的努力,其实也是想证明自己虽是青楼出身,但一样可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国难当头,同里邻人俱作鸟兽散!冒家人也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逃难前,冒辟疆以“老母荆人惧,暂避郭外,留姬侍余”,为由想抛下董小宛不带她同行。想想那冒辟疆实在是很绝情!“老母荆人惧”,难道董小宛就不惧吗?
冒辟疆后来虽然在家人的劝说下带上了董小宛,但因路途艰辛而屡次想要抛下董小宛,真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男人啊!而董小宛面对这个一而再而三地想要舍弃自己的男人却毫无怨言,比平时更加周到细致地照顾他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
董小宛在逃亡路上的镇定令人肃然起敬,处事的周全更让人佩服,“夜半,家君向余曰:途行需碎金无从办。余向姬(小宛)索之,姬岀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可数百”。临行的盘缠,一家上下人等均无计可施,唯有小宛提前准备好了银两。董小宛的银两从哪里来的?虽然不能说绝对是小宛的私房钱,但也足以证明董小宛平时生活之细致和用心了。
董小宛自从到了冒家来,便把整个心都交给了这个家与她所爱的男人了。可冒辟疆对董小宛却依然冷淡如常,小宛始终不是他的心头肉!在逃难途中,冒辟疆病倒了,得了很重的病,小宛一直陪伴在侧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历时近半年,“阅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此百五十日,姬(小宛)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佛,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凡痛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齹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
董小宛连冒辟疆每日的排泄物都要亲自去闻,以辩其病症。可谓是情深义重,感人肺腑了!
而在病中的冒辟疆呢?他非但不感激小宛的无私付出,反而常因自己的病痛而辱骂甚至责打董小宛!真是太不近人情了。
董小宛照顾了冒郎近半年,冒辟疆终于痊愈了!而小宛却己瘦得皮包骨头了。董小宛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劳之中灯油耗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董小宛在冒家实在活得太累了!
董小宛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为了能让自己的心上人感动,能得到冒家人的认可,她真的太疲倦了!董小宛走了!正值28岁的青春年华,她匆匆地走了。小宛终于可以休息了!
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终于有所感悟,他事后常对别人说,与小宛在一起的这九年,把我一生的福分都享尽了!
冒辟疆与董小宛是否有真爱?冒辟疆真的爱过董小宛吗?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Re: 从良不易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影怜、我闻居士。 浙江嘉兴人,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侧室,明末清初女诗人。
柳如是原为歌妓,能画工诗。初嫁云间孝廉为妾,从孝廉学诗。后被抛弃,游历于吴越间,以其文采风流闻名于世。她先有意于陈子龙,被拒绝。后与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成婚。清兵入关后,柳如是对钱谦益与马士英等人的同流合污很是不满。钱谦益死后,柳如是因不堪忍受钱家凌辱,悬梁自尽。
柳如是原为歌妓,能画工诗。初嫁云间孝廉为妾,从孝廉学诗。后被抛弃,游历于吴越间,以其文采风流闻名于世。她先有意于陈子龙,被拒绝。后与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成婚。清兵入关后,柳如是对钱谦益与马士英等人的同流合污很是不满。钱谦益死后,柳如是因不堪忍受钱家凌辱,悬梁自尽。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Re: 从良不易
这俩的故事好像有很多版本,这里还有两个不一样的:Qiingshuan 写了: 2023年 8月 24日 17:25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无奈之下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董小宛色艺双绝,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人并称为“秦淮八艳”。
董小宛虽然在外名声大噪,恩客如云。但内心深处却对青楼生活十分的不甘心,一心想寻得一位才貌双全的大才子,好摆脱倚门卖笑的生涯。
名妓虽然恩客满天下,但真正能从良的少之又少。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男人到青楼来找相好的,主要是为了寻乐子,图享受的,通常是不会把这个女人赎出来做老婆的。“戏子无情,婊子无意”,也使得很多男人不敢对妓女动真情,怕到头来会人财两空!董小宛要寻求一个知心伴侣,从而跳出青楼的愿望想要实现,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董小宛知道从良不易,但仍然执着地坚持着,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得偿所愿。机会终于来了!董小宛遇到了复社名士冒辟疆,她心中的良人。
冐辟疆,名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冒家乃皋县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是一个文化世家。冒辟疆本人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相貌堂堂。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冐辟疆爱慕董小宛的才情,特意去苏州寻访佳人。其实如果你看过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写的《影梅庵忆语》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了。
冒辟疆当初去苏州,其实是为了另一个女子,她便是名满天下的陈圆圆。冒辟疆与陈圆圆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之下本已定下了盟期,无奈冒家临时有事,冒辟疆不得不告别圆圆,先归家安顿好自己的母亲。冒辟疆临行前与陈圆圆相约待安排妥当后,一定会回来找她的,让圆圆务必要等他回来。不料,当冒辟疆返回苏州时,陈圆圆己被豪家掠去,渺无音信了。
冒辟疆十分伤心,自曰一一“闻之惨然”一股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此期间,董小宛出现在冒辟疆的生命里,她的出现安慰了冒辟疆那颗破碎的心。冒辟疆对董小宛是感激的,但并没有多少感情,他心中依然念着陈圆圆。
冐辟疆辞别了董小宛,独自一人远去外地散心。董小宛自从结识了冒辟疆后,便下定决心要与这个男人永结同心了。董小宛一路追随冒辟疆,执意要与冒郎结百年之好。
冒辟疆面对董小宛的热情则显得十分的冷淡,寻找着各种理由推诿,“余变色拒绝。告以期逼科试,年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
董小宛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她认定了的事情便要坚持到底。董小宛毅然决然的对冒辟疆表示:“妾委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辟疆见董小宛如此的固执,索性来个避而不见,好让她死心返吴。董小宛因与青楼有合约,无奈中只得只身返吴。董小宛回到苏州后闭门谢客,任凭老鸨如何责骂始终无动于衷,一心一意等待冒辟疆的归来。
董小宛从秋天一直等到了冬天,身上依然穿着返吴时候所穿的单薄衣衫,她宁愿冻死也不愿接客卖笑。冐辟疆身边的朋友看不过去了,纷纷劝说冒辟疆莫要辜负了董姑娘的一片真心。
冒辟疆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答应为董小宛赎身,纳其为妾。
可以说,冒辟疆从来没有爱过董小宛,是董小宛一厢情愿的非要嫁给冒郎不可,他们俩人的关系是很尴尬的。
董小宛入得冒家,足不出户,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侍奉公婆与大娘(冒辟疆正室,称为荆人)。其谦恭谨让的姿态犹如婢女。董小宛事事处处不敢忘记自己是妾的身份一一“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董小宛时刻提醒自己:不敢多走一步路,不要多说一句话。
从董小宛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在冒家过得并不好,冒辟疆根本没有宠爱过这个女人。董小宛并不计较冒郎对自己的态度,她一如既往地精心服侍着全家人。董小宛不仅礼数周全,而且还精于烹饪,她总是不停地调换着花样,每顿都不重样,努力让冒辟疆及家人满意。董小宛如此的努力,其实也是想证明自己虽是青楼出身,但一样可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国难当头,同里邻人俱作鸟兽散!冒家人也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逃难前,冒辟疆以“老母荆人惧,暂避郭外,留姬侍余”,为由想抛下董小宛不带她同行。想想那冒辟疆实在是很绝情!“老母荆人惧”,难道董小宛就不惧吗?
冒辟疆后来虽然在家人的劝说下带上了董小宛,但因路途艰辛而屡次想要抛下董小宛,真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男人啊!而董小宛面对这个一而再而三地想要舍弃自己的男人却毫无怨言,比平时更加周到细致地照顾他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
董小宛在逃亡路上的镇定令人肃然起敬,处事的周全更让人佩服,“夜半,家君向余曰:途行需碎金无从办。余向姬(小宛)索之,姬岀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每十️,可数百”。临行的盘缠,一家上下人等均无计可施,唯有小宛提前准备好了银两。董小宛的银两从哪里来的?虽然不能说绝对是小宛的私房钱,但也足以证明董小宛平时生活之细致和用心了。
董小宛自从到了冒家来,便把整个心都交给了这个家与她所爱的男人了。可冒辟疆对董小宛却依然冷淡如常,小宛始终不是他的心头肉!在逃难途中,冒辟疆病倒了,得了很重的病,小宛一直陪伴在侧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历时近半年,“阅冬春百五十日,病方稍痊。此百五十日,姬(小宛)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佛,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凡痛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齹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
董小宛连冒辟疆每日的排泄物都要亲自去闻,以辩其病症。可谓是情深义重,感人肺腑了!
而在病中的冒辟疆呢?他非但不感激小宛的无私付出,反而常因自己的病痛而辱骂甚至责打董小宛!真是太不近人情了。
董小宛照顾了冒郎近半年,冒辟疆终于痊愈了!而小宛却己瘦得皮包骨头了。董小宛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劳之中灯油耗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董小宛在冒家实在活得太累了!
董小宛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为了能让自己的心上人感动,能得到冒家人的认可,她真的太疲倦了!董小宛走了!正值28岁的青春年华,她匆匆地走了。小宛终于可以休息了!
冒辟疆在小宛去世后终于有所感悟,他事后常对别人说,与小宛在一起的这九年,把我一生的福分都享尽了!
冒辟疆与董小宛是否有真爱?冒辟疆真的爱过董小宛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N84IDC05482FNP.html
https://k.sina.cn/article_1279616590_4c ... 1r9f2.html
还有一个大学教授写冒辟疆的书,猜想更靠谱些,可惜网上只有一章:
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20774948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扬州府如皋县,记载中说他“幼有神童之誉”,十三辄能赋诗。……但在诗文书画上的表现,并不是冒襄在明末江南奠立声名的唯一因素,他痛批时政的儒生风范和慷慨激昂的侠义行径,再加上风流蕴藉的举止装扮,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他在明末金陵的贵胄传奇。
冒辟疆的墓志铭作者韩菼对冒在明末混乱的政局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很好的概述:
故明熹庙时,珰祸大作,黄门北寺之狱兴,诸贤相继逮系笞掠死,六君子其最着也。而国是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名流俊彦,云合风驱,惟义之归。高自题目,亦如所谓顾厨俊及者。当是时,四公子之名籍甚。四公子者,桐城方密之以智、阳羡陈定生贞慧、归德侯朝宗方域与先生也。
冒辟疆有感于朝政的混乱,继东林党人之后,加入士大夫清议的行列,并因而和方以智等人并入明末四公子之列。这四个人虽然个性不同,但都高自标置,对现实政治有强烈的关怀,因而树立了卓越的名声。和冒等人同辈的吴伟业,对冒的个性有如下的描述:
往者天下多故,江左尚晏然,一时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相遇于南中,刻坛立名氏。阳羡陈定生负早岁盛名,与辟疆为至交,皆贵公子。定生为人仪观伟然,雄怀顾盼。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
冒辟疆议论时政,不畏强权的作风,在对阮大铖的攻击上表现得相当清楚。阮大铖于万历十五年中进士,熹宗天启年间,因为谄事魏忠贤,为东林士人所不齿。崇祯二年,魏忠贤一伙被定为逆党,阮大铖被判刑,输赎为民,匿居在南京。由于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曾派出缇骑到江南一带逮捕东林党人,而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阮既列名奄党,原就是江南士大夫批评的对象。
崇祯十一年(1638),马士英被朝廷起用,开始对匿居南京的阮大铖施以援手。阮大铖势力的复苏,立刻招致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天启遗孤和东林子弟的激烈反应,顾杲、陈定生、吴应箕、侯朝宗等人首倡驱逐阮大铖的《南都防乱揭》,冒辟疆因为对吴应箕等人所撰揭文提出修改意见,又列名在一百四十个署名者当中,被阮大铖视为必欲除之的祸首:
子方、次尾、定生、朝宗首倡逐怀宁之公揭,合数十百人鸣鼓而攻,怀宁即强项,是秋奔窜几无所容。申酉报复,欲一网打尽其祸首,及定生、朝宗与余者,谓此揭乃三人左右之也。
崇祯十二年(1639),观剧骂阮的插曲,更让冒、阮之间的嫌隙,无法挽回。根据陈定生的遗孤、长期住在水绘园的陈其年的回忆,这一年,二十九岁的冒辟疆,以一种近乎招摇的姿态,来到歌舞升平、不知大乱之将至的南京:“时先人与冒先生来金陵,饰车骑,通宾客,尤喜与桐城嘉善诸孤儿游,游则必置酒,召歌舞。”
阮大铖精于戏曲创作,《燕子笺》一剧是传世的佳作。他的家班也是远近驰名,曾在阮家里看过阮氏家班演出的张岱,就对之赞颂不已。在南京与东林党人遗孤交游的冒辟疆,在置酒筵、召歌舞的场合,无巧不成书地观赏了阮大铖刻意派遣家班演出的《燕子笺》,而上演了一出醉骂奸臣的戏中戏:
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所歌词皆出其主人。诸先生闻歌者名,漫召之,而怀宁者,素为诸先生诟厉也。日夜欲自赎深念,固未有路耳,则亟命歌者来,而令其老奴率以来。是日,演怀宁所撰燕子笺,而诸先生固醉,醉而且骂,且称善,怀宁闻之殊恨。
原本想乘机赎罪的阮大铖,经此羞辱,怀恨在心。日后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后,阮大铖乘机报复,大兴党人之狱,冒辟疆几乎因此而蹈不测。弘光小朝廷虽然不旋踵即灰飞烟灭,但《燕子笺》一剧却未随之俱亡,反而在清初各地及水绘园中不断搬演。而一直到二十多年后,冒襄在南京观赏《燕子笺》时醉骂奸臣的一幕,依然在冒氏的遗民圈中激起强烈的回响。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会进一步叙及。
年少气盛的冒辟疆除了参与政治活动,还对阮大铖多所抨击,并热心参与地方事务,忠实地履践士绅的职责。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大江南北率苦饥”,灾情在崇祯十三年(1640)尤其严重,谷价大涨,人多相食,冒辟疆在如皋县的城门设立了四个粥厂,请亭长和地方耆老协助赈务。四五个月下来,在城内城外救活了几十万人。冒的作为,自然让地方民众感激不已,第二年,他赴南岳省亲时,“督赈四耆老率饥民数千人相送河干”,场面壮观。类似大规模的赈灾活动,以后还举办了几次,冒辟疆因而染上疫疾,几度濒临死亡,却都靠着宗教的力量,死而复生。冒辟疆对这些玄妙的死生过程,有着充满怪力乱神的仔细描述,让整个水绘园的隐逸生活,充满了魔幻写实的乡野气息,也让我们对一位传统士绅复杂、饱满的个性和生活面向有了更多的了解。
冒襄的父亲冒起宗进士出身,崇祯十二年补官襄阳。十五年,襄阳被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部队攻破,形势危殆。从襄阳省亲回来的冒辟疆,想到身陷残疆的父亲,“归而不入寝”,背着家人泣血上书。在朝廷任官的几位同乡“翕然咸颂公子才而嘉其孝,力为之争”,冒起宗因此得以移节宝庆,随即乞骸骨归。回乡后不到两个月,襄阳复破。冒辟疆泣血上书、保全父命的情节,虽然不像黄宗羲为了替父亲报仇,在刑部公堂上,用铁锤掷向杀父的奄党头头那么悲壮、戏剧化,却都在乱世中实践了儒生的伦理规范。
到明亡为止,冒辟疆一直不曾取得举人头衔,但却有几次任官的机会。一次在崇祯十五年,冒三十二岁,总督漕运的史可法知道辟疆的才行,特疏奏荐为监军。巡漕御史、巡江御史、督学御史等人也交章疏荐,冒皆不就。另一次在崇祯十六年,以恩贡擢用为台州司李官,未及赴任而乱作。根据侯方域的侄儿侯玄涵的说法,冒之所以辞谢史可法等人的辟荐,是因为以前曾随着父亲监军各地,“窥中原大势,无可回挽”,所以固辞不就。
南京之所以成为冒辟疆日后水绘园中梦萦魂牵的所在,除了因为他多次前往应试、大会东林遗孤,并因观剧骂阮而成为一时传奇,当然还因为南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秦淮河畔的舞榭歌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初次结识了后来陪他渡过九年黄金岁月的一代名妓董小宛。崇祯十二年,也就是观剧骂阮的同一年,二十九岁的冒襄在吴次尾、方密之、侯方域的极力推荐下,第一次看到董小宛:
己卯,应制来秦淮。吴次尾、方密之、侯朝宗咸向辟疆啧啧小宛名。辟疆曰:未经平子目,未定也。而姬亦时时从名流燕集间,闻人说冒子,则询冒子何如人。客曰:“此今之高名才子,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者也。”……比辟疆同密之屡访,姬则厌秦淮嚣,徒之金阊……

(清代周序《董小宛像》南京博物院藏)
此后,两人的交往历经许多波折。先是冒辟疆的另一位吴门爱姬陈圆圆为豪门所夺,董小宛也正处于丧母病危的人生关口,在河上“月夜荡舟、四处漂泊”的冒辟疆,舟行至半塘同桥内,“见小楼如画,阒闭立水涯”,询问岸边人,知道是秦淮董姬的处所。“辟疆闻之惊喜欲狂,坚叩其门始得入。比登楼,则灯灺无光,药铛狼藉。启帷见之,奄奄一息者,小宛也。姬忽见辟疆,倦眸审视,泪如雨下。”欣喜之余,董小宛的病几乎好了一半,并愿以身相许。倒是冒辟疆反而有了各种顾虑,以尚需禀告人在襄樊的父亲为由辞别董姬。第二天,“姬靓妆鲜衣,束行李,屡趣登舟,誓不复返”。二人因此相偕游历各地,当董小宛穿着薄如蝉纱的西洋布退红轻衫和冒辟疆“观渡于江山最胜处”时,“千万人争步拥之,谓江妃携偶踏波而上征也”。这二十七天四处游历期间,辟疆二十七度要辞别,董痛哭失声。最后,冒答应小宛在金陵乡试完毕后,携家完婚。
痴情的董小宛于是返家杜门茹素。八月初,孤身从苏州买舟江行,到秦淮河上等候秋闱结束,两人才得以重逢,距离冒辟疆上次赴金陵乡试,初识董小宛,正好三年。而就像三年前观剧骂阮一样,《燕子笺》一剧又一次在冒襄生命中足资铭记的高潮事件中,粉墨登场:
一时应制诸名贵,咸置酒高宴,中秋夜觞,姬与辟疆于河亭演怀宁新剧燕子笺。时秦淮女郎满座,皆激扬叹羡,以姬得所归,为之喜极泪下。
接着,又由钱谦益、柳如是出面规划、张罗,帮董小宛解决董父欠下的数千金债务,并集结远近,为小宛饯别后,买舟归如皋:
虞山宗伯闻之,亲至半塘,纳姬舟中,上至荐绅,下及市井,纤悉大小,三日为之区画立尽,索券盈尺,楼船张宴,与姬饯于虎疁,旋买舟送至吾皋。
经过三年的曲折起伏,董小宛终得如愿入归辟疆。小宛买舟入如皋,固然为水绘园的遗民世界平添了如许颜色;另一方面,也极具象征性地为冒辟疆在南京等地的侠客豪情和名士风流画下一个句点。明末金陵冠盖云集、群贤毕至的局面,也至此落幕。曾借着《板桥杂记》一书,细叙明末南京风流旧事的余怀,以充满温情的笔调,追忆那个属于他们的大时代和冒辟疆突出的形象:
当是时,东南无事,方州之彦,咸集陪京,雨花桃叶之间,舟车恒满。余时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与诸名士砺东汉之气节,掞六朝之才藻。……巢民以兀傲豪华,睥睨一世。
崇祯九年夏天,透过方以智的介绍和冒辟疆订交的陈名夏,对冒的才情同样佩服不已,认为是“天下才”:
时辟疆以终军弱冠之年,擅羽猎长杨之誉,岳峙渊停,玉映霞举。南中自三事以下,皆式庐倒屣,即吾党称辟疆与密之、子一鼎足文苑,亦咸目其为天下才也。
冒辟疆的才华、仪表、风姿、好客,让他很自然地成为明末江南众所瞩目的人物。后来在得全堂中观赏《燕子笺》演出,悲泣不已、不能终席的陈瑚,崇祯十五年在扬州第一次见到辟疆,更是被他的风采震慑而惊叹为神仙中人:
昔崇祯壬午,于游维扬,……因得识冒子。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生活在物质文化鼎盛的明末,冒辟疆就像张岱等江南士大夫一样,充分享受世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并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展现出对精致品味的讲究。他就是以这样一种“饰车骑、鲜衣裳”“光动左右”的形象,告别明末江南,在水绘园中开始下半生的遗民生涯。
Re: 从良不易
明末,国家也正是亡在大量冒这类无用却损耗了大量社会资源的人上面。是在是令人厌恶。
wh. 写了: 2023年 8月 24日 23:54 这俩的故事好像有很多版本,这里还有两个不一样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N84IDC05482FNP.html
https://k.sina.cn/article_1279616590_4c ... 1r9f2.html
还有一个大学教授写冒辟疆的书,猜想更靠谱些,可惜网上只有一章:
https://m.thepaper.cn/rss_newsDetail_20774948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扬州府如皋县,记载中说他“幼有神童之誉”,十三辄能赋诗。……但在诗文书画上的表现,并不是冒襄在明末江南奠立声名的唯一因素,他痛批时政的儒生风范和慷慨激昂的侠义行径,再加上风流蕴藉的举止装扮,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他在明末金陵的贵胄传奇。
冒辟疆的墓志铭作者韩菼对冒在明末混乱的政局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很好的概述:
故明熹庙时,珰祸大作,黄门北寺之狱兴,诸贤相继逮系笞掠死,六君子其最着也。而国是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名流俊彦,云合风驱,惟义之归。高自题目,亦如所谓顾厨俊及者。当是时,四公子之名籍甚。四公子者,桐城方密之以智、阳羡陈定生贞慧、归德侯朝宗方域与先生也。
冒辟疆有感于朝政的混乱,继东林党人之后,加入士大夫清议的行列,并因而和方以智等人并入明末四公子之列。这四个人虽然个性不同,但都高自标置,对现实政治有强烈的关怀,因而树立了卓越的名声。和冒等人同辈的吴伟业,对冒的个性有如下的描述:
往者天下多故,江左尚晏然,一时高门子弟,才地自许者,相遇于南中,刻坛立名氏。阳羡陈定生负早岁盛名,与辟疆为至交,皆贵公子。定生为人仪观伟然,雄怀顾盼。辟疆举止蕴藉,吐纳风流。视之虽若不同,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执政,裁量公卿,虽甚强梗,不能有所屈挠。
冒辟疆议论时政,不畏强权的作风,在对阮大铖的攻击上表现得相当清楚。阮大铖于万历十五年中进士,熹宗天启年间,因为谄事魏忠贤,为东林士人所不齿。崇祯二年,魏忠贤一伙被定为逆党,阮大铖被判刑,输赎为民,匿居在南京。由于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曾派出缇骑到江南一带逮捕东林党人,而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阮既列名奄党,原就是江南士大夫批评的对象。
崇祯十一年(1638),马士英被朝廷起用,开始对匿居南京的阮大铖施以援手。阮大铖势力的复苏,立刻招致包括黄宗羲在内的天启遗孤和东林子弟的激烈反应,顾杲、陈定生、吴应箕、侯朝宗等人首倡驱逐阮大铖的《南都防乱揭》,冒辟疆因为对吴应箕等人所撰揭文提出修改意见,又列名在一百四十个署名者当中,被阮大铖视为必欲除之的祸首:
子方、次尾、定生、朝宗首倡逐怀宁之公揭,合数十百人鸣鼓而攻,怀宁即强项,是秋奔窜几无所容。申酉报复,欲一网打尽其祸首,及定生、朝宗与余者,谓此揭乃三人左右之也。
崇祯十二年(1639),观剧骂阮的插曲,更让冒、阮之间的嫌隙,无法挽回。根据陈定生的遗孤、长期住在水绘园的陈其年的回忆,这一年,二十九岁的冒辟疆,以一种近乎招摇的姿态,来到歌舞升平、不知大乱之将至的南京:“时先人与冒先生来金陵,饰车骑,通宾客,尤喜与桐城嘉善诸孤儿游,游则必置酒,召歌舞。”
阮大铖精于戏曲创作,《燕子笺》一剧是传世的佳作。他的家班也是远近驰名,曾在阮家里看过阮氏家班演出的张岱,就对之赞颂不已。在南京与东林党人遗孤交游的冒辟疆,在置酒筵、召歌舞的场合,无巧不成书地观赏了阮大铖刻意派遣家班演出的《燕子笺》,而上演了一出醉骂奸臣的戏中戏:
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所歌词皆出其主人。诸先生闻歌者名,漫召之,而怀宁者,素为诸先生诟厉也。日夜欲自赎深念,固未有路耳,则亟命歌者来,而令其老奴率以来。是日,演怀宁所撰燕子笺,而诸先生固醉,醉而且骂,且称善,怀宁闻之殊恨。
原本想乘机赎罪的阮大铖,经此羞辱,怀恨在心。日后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后,阮大铖乘机报复,大兴党人之狱,冒辟疆几乎因此而蹈不测。弘光小朝廷虽然不旋踵即灰飞烟灭,但《燕子笺》一剧却未随之俱亡,反而在清初各地及水绘园中不断搬演。而一直到二十多年后,冒襄在南京观赏《燕子笺》时醉骂奸臣的一幕,依然在冒氏的遗民圈中激起强烈的回响。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会进一步叙及。
年少气盛的冒辟疆除了参与政治活动,还对阮大铖多所抨击,并热心参与地方事务,忠实地履践士绅的职责。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大江南北率苦饥”,灾情在崇祯十三年(1640)尤其严重,谷价大涨,人多相食,冒辟疆在如皋县的城门设立了四个粥厂,请亭长和地方耆老协助赈务。四五个月下来,在城内城外救活了几十万人。冒的作为,自然让地方民众感激不已,第二年,他赴南岳省亲时,“督赈四耆老率饥民数千人相送河干”,场面壮观。类似大规模的赈灾活动,以后还举办了几次,冒辟疆因而染上疫疾,几度濒临死亡,却都靠着宗教的力量,死而复生。冒辟疆对这些玄妙的死生过程,有着充满怪力乱神的仔细描述,让整个水绘园的隐逸生活,充满了魔幻写实的乡野气息,也让我们对一位传统士绅复杂、饱满的个性和生活面向有了更多的了解。
冒襄的父亲冒起宗进士出身,崇祯十二年补官襄阳。十五年,襄阳被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部队攻破,形势危殆。从襄阳省亲回来的冒辟疆,想到身陷残疆的父亲,“归而不入寝”,背着家人泣血上书。在朝廷任官的几位同乡“翕然咸颂公子才而嘉其孝,力为之争”,冒起宗因此得以移节宝庆,随即乞骸骨归。回乡后不到两个月,襄阳复破。冒辟疆泣血上书、保全父命的情节,虽然不像黄宗羲为了替父亲报仇,在刑部公堂上,用铁锤掷向杀父的奄党头头那么悲壮、戏剧化,却都在乱世中实践了儒生的伦理规范。
到明亡为止,冒辟疆一直不曾取得举人头衔,但却有几次任官的机会。一次在崇祯十五年,冒三十二岁,总督漕运的史可法知道辟疆的才行,特疏奏荐为监军。巡漕御史、巡江御史、督学御史等人也交章疏荐,冒皆不就。另一次在崇祯十六年,以恩贡擢用为台州司李官,未及赴任而乱作。根据侯方域的侄儿侯玄涵的说法,冒之所以辞谢史可法等人的辟荐,是因为以前曾随着父亲监军各地,“窥中原大势,无可回挽”,所以固辞不就。
南京之所以成为冒辟疆日后水绘园中梦萦魂牵的所在,除了因为他多次前往应试、大会东林遗孤,并因观剧骂阮而成为一时传奇,当然还因为南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秦淮河畔的舞榭歌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初次结识了后来陪他渡过九年黄金岁月的一代名妓董小宛。崇祯十二年,也就是观剧骂阮的同一年,二十九岁的冒襄在吴次尾、方密之、侯方域的极力推荐下,第一次看到董小宛:
己卯,应制来秦淮。吴次尾、方密之、侯朝宗咸向辟疆啧啧小宛名。辟疆曰:未经平子目,未定也。而姬亦时时从名流燕集间,闻人说冒子,则询冒子何如人。客曰:“此今之高名才子,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者也。”……比辟疆同密之屡访,姬则厌秦淮嚣,徒之金阊……
(清代周序《董小宛像》南京博物院藏)
此后,两人的交往历经许多波折。先是冒辟疆的另一位吴门爱姬陈圆圆为豪门所夺,董小宛也正处于丧母病危的人生关口,在河上“月夜荡舟、四处漂泊”的冒辟疆,舟行至半塘同桥内,“见小楼如画,阒闭立水涯”,询问岸边人,知道是秦淮董姬的处所。“辟疆闻之惊喜欲狂,坚叩其门始得入。比登楼,则灯灺无光,药铛狼藉。启帷见之,奄奄一息者,小宛也。姬忽见辟疆,倦眸审视,泪如雨下。”欣喜之余,董小宛的病几乎好了一半,并愿以身相许。倒是冒辟疆反而有了各种顾虑,以尚需禀告人在襄樊的父亲为由辞别董姬。第二天,“姬靓妆鲜衣,束行李,屡趣登舟,誓不复返”。二人因此相偕游历各地,当董小宛穿着薄如蝉纱的西洋布退红轻衫和冒辟疆“观渡于江山最胜处”时,“千万人争步拥之,谓江妃携偶踏波而上征也”。这二十七天四处游历期间,辟疆二十七度要辞别,董痛哭失声。最后,冒答应小宛在金陵乡试完毕后,携家完婚。
痴情的董小宛于是返家杜门茹素。八月初,孤身从苏州买舟江行,到秦淮河上等候秋闱结束,两人才得以重逢,距离冒辟疆上次赴金陵乡试,初识董小宛,正好三年。而就像三年前观剧骂阮一样,《燕子笺》一剧又一次在冒襄生命中足资铭记的高潮事件中,粉墨登场:
一时应制诸名贵,咸置酒高宴,中秋夜觞,姬与辟疆于河亭演怀宁新剧燕子笺。时秦淮女郎满座,皆激扬叹羡,以姬得所归,为之喜极泪下。
接着,又由钱谦益、柳如是出面规划、张罗,帮董小宛解决董父欠下的数千金债务,并集结远近,为小宛饯别后,买舟归如皋:
虞山宗伯闻之,亲至半塘,纳姬舟中,上至荐绅,下及市井,纤悉大小,三日为之区画立尽,索券盈尺,楼船张宴,与姬饯于虎疁,旋买舟送至吾皋。
经过三年的曲折起伏,董小宛终得如愿入归辟疆。小宛买舟入如皋,固然为水绘园的遗民世界平添了如许颜色;另一方面,也极具象征性地为冒辟疆在南京等地的侠客豪情和名士风流画下一个句点。明末金陵冠盖云集、群贤毕至的局面,也至此落幕。曾借着《板桥杂记》一书,细叙明末南京风流旧事的余怀,以充满温情的笔调,追忆那个属于他们的大时代和冒辟疆突出的形象:
当是时,东南无事,方州之彦,咸集陪京,雨花桃叶之间,舟车恒满。余时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与诸名士砺东汉之气节,掞六朝之才藻。……巢民以兀傲豪华,睥睨一世。
崇祯九年夏天,透过方以智的介绍和冒辟疆订交的陈名夏,对冒的才情同样佩服不已,认为是“天下才”:
时辟疆以终军弱冠之年,擅羽猎长杨之誉,岳峙渊停,玉映霞举。南中自三事以下,皆式庐倒屣,即吾党称辟疆与密之、子一鼎足文苑,亦咸目其为天下才也。
冒辟疆的才华、仪表、风姿、好客,让他很自然地成为明末江南众所瞩目的人物。后来在得全堂中观赏《燕子笺》演出,悲泣不已、不能终席的陈瑚,崇祯十五年在扬州第一次见到辟疆,更是被他的风采震慑而惊叹为神仙中人:
昔崇祯壬午,于游维扬,……因得识冒子。冒子饰车骑、鲜衣裳、珠树琼枝,光动左右,予尝惊叹以为神仙中人。
生活在物质文化鼎盛的明末,冒辟疆就像张岱等江南士大夫一样,充分享受世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并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展现出对精致品味的讲究。他就是以这样一种“饰车骑、鲜衣裳”“光动左右”的形象,告别明末江南,在水绘园中开始下半生的遗民生涯。
Re: 从良不易
百度说他慈善做得倾家荡产了。也不肯当清朝的官,还是挺有骨气的。cozofxx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01:38 大地主不交税,最后拿出一点小钱做个慈善就算完事儿了。税收都摊派到底层那儿去。他除了狎妓,还有多少贡献呢?醉骂奸臣,无非就是连正义也得他这样的人来占。这种大地主多了,国家就完了。美帝本质上也是面对类似的问题。明末的问题和汉末,晋末是相似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2%E8%A5%84/1447931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冒襄晚年家道中落,他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
Re: 从良不易
七十五岁还能纳妾,这慈善搞得倾家荡产的说法,别当真啦。明末清初,江南士林士风之污秽,和西晋有一拼。
wh.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12:14 百度说他慈善做得倾家荡产了。也不肯当清朝的官,还是挺有骨气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2%E8%A5%84/1447931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冒襄晚年家道中落,他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
Re: 从良不易
在那个年代能活83实在不容易,尤其是经历了战乱和朝代更迭的背景下,一是可能富裕家庭出身,从小身体底子打得好,二是晚年热衷慈善,每天还写字作画,喝点小酒,精神世界很安逸。要是一直有小宛陪着,估计能活到100.wh. 写了: 2023年 8月 28日 12:14 百度说他慈善做得倾家荡产了。也不肯当清朝的官,还是挺有骨气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92%E8%A5%84/1447931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想借他的才名,拉拢江南读书人,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举荐他为官,但冒襄以痼疾为由坚辞不受。
顺治年间,如皋遭遇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陷入饥荒。目睹家乡惨状,冒襄挺身而出。他拿出家中积蓄,与地方官府合力开办粥厂,赈济灾民。积蓄用光了,他就变卖田产,最后甚至拿出了给长子娶亲用的银子。
康熙九年,如皋大灾,冒襄已无钱可捐,但是他依然挥毫写下四张精品书法,卖字救灾。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在如皋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据《清史稿》载,入清后冒辟疆隐居不出,著述甚富,“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
冒襄晚年家道中落,他不肯屈服于南明奸臣,又不肯降清,妻妾相继病故,晚年手足不合,亲人以仇报德。加之两次毁家纾难,在逃亡中家产被清兵洗劫,家庭故园又被豪强所占,导致冒襄年届八十仍需卖字为生,贫病交加。但仍然救济灾民,并接济故旧子弟和友人。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冒襄去世,年八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