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相关的纪录片我估计有些读者应该看到过,这是少部分尚有良心的记者跟媒体深入东莞、广州、深圳等地的调查。
但你知道过去的舆论是怎么解释这一切的吗?他们是这么说的:
凉山彝族农民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是贫穷的根源,他们思想闭塞、不思进取、不重视教育,所以在大城市不适应,同时国家的帮扶徒增了他们的依赖性……
这就是很多年来媒体尤其是南方系给四川凉山人、东北人、西北人等穷苦地区务工人员的定论。
把底层民众(特别是农村地带)的一切表现出“落后于发达地区”的言行新闻,全都归到“穷山恶水之劣根性”。
这跟前阵子讽刺我们打工人的“79块花西子”、“反思这么多年有没有努力工作,工资涨没涨”何其相似?
所以我一直都说,咱在办公室里,跟外头的建筑工人有啥本质区别?
好,考点来了,这就是我极为不理解的1点:怎么这帮人一面歌颂在烈日下搬砖的民工,说城市里的上班族,说你们真伟大,你们真勤劳,怎么一面又再说你们之所以还在搬砖,就是因为你们太落后,太愚昧,79块的眉笔哪里贵了?
这对穷人到底是夸还是贬,你们能不能给统一一下?但其实追本溯源,他们如此“分裂”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3步走”方针。
一开始骂工人骂农民其实没其他复杂原因,当年只不过是为了强行洗白98年国企改制跟工人下岗。什么“人浮于事”、“大锅饭养懒汉”、“没有积极性”这1个个帽子就扣过来了。
这些帽子先是由东北跟华北的工人戴起来,随后全国工人阶级都带上了这些帽子,最后这一戴就是20多年。
我们之前谈到过:想粉碎掉1个阶级,第1步就是先要污名化这个阶级。
第2步就是在经济上奉行极端市场化思维。他们就说想要拯救贫困地区,这唯一的法子就是让万能的“市场”来解决问题!即:让贫困劳动力“匹配、接壤”东部沿海的发达经济。
打工潮,就被主流舆论捧为改变命运的版本答案。好,这1来粉碎这个阶级了,2来把全国农民、工人、做题家都吸(忽悠)到东部沿海做苦力了,所以就不能再骂了,得干嘛?得歌颂了嘛!
把话说白了,对他不利,他就诋毁,对他有利,他就歌颂,就这么简单。
我看有很多朋友都反感“歌颂苦难”,有些朋友认为这种宣传套路不单合法化了苦难的存在,还拒绝改造苦难的环境,而且最骚的是,他们还刻意回避了苦难的原因,即:是什么迫使他们要在烈日下搬砖?是什么让我们觉得79的眉笔很贵?
说得很对,但实际上,对面的真的傻么?他们不知道这些苦难都是谁造成的?所以他们必须回避苦难的原因。
按如此“3步走”方针,先污蔑阶级,再使其做廉价劳动力,最后歌颂,自然就是有无数“正能量”新闻开始量产了。
比如云南1位“冰花男孩”不过小学3年级,因父母都在外务工,无人接送,他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步行1个小时上学。因天大寒,到学校时头上已沾满冰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