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版主: Caravel, TheMatrix, molen
#1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在《坤舆万国全图》里,在现在秘鲁地域是孛(bei)露,就是中国明朝时期对秘鲁的翻译,秘鲁其实是粤语的音译,孛露边的海是孛露海。欧洲地图在这里标注孛露海是利玛窦来中国1650年之后。现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没有孛露海。
其实孛露海没啥了特别的地方,郑和船队标注孛露海可能是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
绘制这张地图的人相当专业。比如孛露(今秘鲁)地方注明:“地不下雨自有湿气”,非常准确。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极为干燥,几乎不下雨,但是有些植物能活,靠的是海上飘过来的雾气。这种现象需要长期观察,不像是短期探险队能知道的。“稑种数倍”不知道是啥意思。
所谓艾儒略(Giulio Aleni) 著的《职方外纪》(1623年)来自利玛窦(Matteo Ricci) 改写的郑和文献。《职方外纪》载:“其土音各种不同,有一正音,可通万里之外。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孛露即今秘鲁(Peru)。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说:来华学中国朝廷用的官话(正音),找老师都困难,他没有到过孛露,如何知道中国的正音(普通话)能通孛露人?这是明代人到过Peru的证据。郑和船员到达孛露,能与当地人通语言。所以,郑和也不是到孛露的第一队华人。最早的亚洲人来美洲,那时可能还没有“中国”的称呼,但是用的古语是汉语。他们从水陆两路,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到达南美洲,保留古汉语。清朝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的《坤舆图说》,把孛露改为白露,删掉“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这段,断绝了中国与南美洲秘鲁自古的文化关系。传教士的著作,很多本来是中国的典籍,运到欧洲,翻译为欧洲文字,不是把欧洲典籍翻译为中文。那时候的欧洲人没有这样的文采,今天也没有。那时候的华人不懂欧洲语言文字,今天理解拉丁文,中古英文、西班牙文也有困难。“西学东渐”要重新评价。
其实孛露海没啥了特别的地方,郑和船队标注孛露海可能是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
绘制这张地图的人相当专业。比如孛露(今秘鲁)地方注明:“地不下雨自有湿气”,非常准确。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极为干燥,几乎不下雨,但是有些植物能活,靠的是海上飘过来的雾气。这种现象需要长期观察,不像是短期探险队能知道的。“稑种数倍”不知道是啥意思。
所谓艾儒略(Giulio Aleni) 著的《职方外纪》(1623年)来自利玛窦(Matteo Ricci) 改写的郑和文献。《职方外纪》载:“其土音各种不同,有一正音,可通万里之外。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孛露即今秘鲁(Peru)。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说:来华学中国朝廷用的官话(正音),找老师都困难,他没有到过孛露,如何知道中国的正音(普通话)能通孛露人?这是明代人到过Peru的证据。郑和船员到达孛露,能与当地人通语言。所以,郑和也不是到孛露的第一队华人。最早的亚洲人来美洲,那时可能还没有“中国”的称呼,但是用的古语是汉语。他们从水陆两路,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到达南美洲,保留古汉语。清朝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的《坤舆图说》,把孛露改为白露,删掉“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这段,断绝了中国与南美洲秘鲁自古的文化关系。传教士的著作,很多本来是中国的典籍,运到欧洲,翻译为欧洲文字,不是把欧洲典籍翻译为中文。那时候的欧洲人没有这样的文采,今天也没有。那时候的华人不懂欧洲语言文字,今天理解拉丁文,中古英文、西班牙文也有困难。“西学东渐”要重新评价。
#3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显然呀。
“稑种数倍”可能是指印加的梯田,漫山遍野,不同的层级种不同的东西,产量很高,非常高科技。西班牙人来了,印加亡了,就都荒废了。但现在还能看见漫山遍野的梯田,很壮观。
“稑种数倍”可能是指印加的梯田,漫山遍野,不同的层级种不同的东西,产量很高,非常高科技。西班牙人来了,印加亡了,就都荒废了。但现在还能看见漫山遍野的梯田,很壮观。
FoxMe 写了: 2024年 11月 15日 16:36 在《坤舆万国全图》里,在现在秘鲁地域是孛(bei)露,就是中国明朝时期对秘鲁的翻译,秘鲁其实是粤语的音译,孛露边的海是孛露海。欧洲地图在这里标注孛露海是利玛窦来中国1650年之后。现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没有孛露海。
其实孛露海没啥了特别的地方,郑和船队标注孛露海可能是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
绘制这张地图的人相当专业。比如孛露(今秘鲁)地方注明:“地不下雨自有湿气”,非常准确。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极为干燥,几乎不下雨,但是有些植物能活,靠的是海上飘过来的雾气。这种现象需要长期观察,不像是短期探险队能知道的。“稑种数倍”不知道是啥意思。
所谓艾儒略(Giulio Aleni) 著的《职方外纪》(1623年)来自利玛窦(Matteo Ricci) 改写的郑和文献。《职方外纪》载:“其土音各种不同,有一正音,可通万里之外。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孛露即今秘鲁(Peru)。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说:来华学中国朝廷用的官话(正音),找老师都困难,他没有到过孛露,如何知道中国的正音(普通话)能通孛露人?这是明代人到过Peru的证据。郑和船员到达孛露,能与当地人通语言。所以,郑和也不是到孛露的第一队华人。最早的亚洲人来美洲,那时可能还没有“中国”的称呼,但是用的古语是汉语。他们从水陆两路,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到达南美洲,保留古汉语。清朝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的《坤舆图说》,把孛露改为白露,删掉“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 这段,断绝了中国与南美洲秘鲁自古的文化关系。传教士的著作,很多本来是中国的典籍,运到欧洲,翻译为欧洲文字,不是把欧洲典籍翻译为中文。那时候的欧洲人没有这样的文采,今天也没有。那时候的华人不懂欧洲语言文字,今天理解拉丁文,中古英文、西班牙文也有困难。“西学东渐”要重新评价。
#5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噢。“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能达万里之外,惟是中国与孛露而已”,不知道秘鲁现在还有没有华夏人?
hci 写了: 2024年 11月 15日 17:40 显然呀。
“稑种数倍”可能是指印加的梯田,漫山遍野,不同的层级种不同的东西,产量很高,非常高科技。西班牙人来了,印加亡了,就都荒废了。但现在还能看见漫山遍野的梯田,很壮观。
#8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秘鲁为啥选藤森做总统?
不仅仅是因为藤森灭了光辉阵线 Partido Comunista del Perú / Sendero Luminoso,作为日本人的藤森就是黄皮的长相。
至少当地人不会反感他的长相。
光辉阵线奉行马列毛主义
不仅仅是因为藤森灭了光辉阵线 Partido Comunista del Perú / Sendero Luminoso,作为日本人的藤森就是黄皮的长相。
至少当地人不会反感他的长相。
光辉阵线奉行马列毛主义
#9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现代考古发现,郑和的宝船是平底船,很难想象这种船可以穿越太平洋,能在南海航行都得勉强贴着海岸走。
所以,网上的这种吹牛文章实在是给人一种不诚实,不自信的感觉。
所以,网上的这种吹牛文章实在是给人一种不诚实,不自信的感觉。
#10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平底船怎么了?
你“很难想象”,除了说明你脑子里都是被人灌输的屎,还能说明什么呢?
你“很难想象”,除了说明你脑子里都是被人灌输的屎,还能说明什么呢?
maxthon 写了: 2024年 11月 16日 13:37 现代考古发现,郑和的宝船是平底船,很难想象这种船可以穿越太平洋,能在南海航行都得勉强贴着海岸走。
所以,网上的这种吹牛文章实在是给人一种不诚实,不自信的感觉。
#15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现在不是公认的郑和舰队就是贴着海岸走的吗?
maxthon 写了: 2024年 11月 16日 13:37 现代考古发现,郑和的宝船是平底船,很难想象这种船可以穿越太平洋,能在南海航行都得勉强贴着海岸走。
所以,网上的这种吹牛文章实在是给人一种不诚实,不自信的感觉。
#18 Re: 转载:郑和船队到达孛露(即秘鲁)
太监领导的航海是太监文化
美国文化就是嫖客文化?
台巴文化就是贪污犯文化?
美国文化就是嫖客文化?
台巴文化就是贪污犯文化?
工具机谈智商, 犹如妓女谈贞操, 哪壶不开提哪壶
呼叫鸡谈造谣, 犹如站街女谈卖淫, 那是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