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x: Trio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Elegiac"

包含原读书听歌看电影版、电视版、Food版、Travel版,以及其他生活娱乐相关版面。

版主: kazaawangwh

回复
头像
VladPutin(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VladPutin 的博客
帖子互动: 1718
帖子: 1458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1:12

#1 Bax: Trio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Elegiac"

帖子 VladPutin(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楼主 »

Arnold Bax《三重奏:长笛、中提琴与竖琴 “Elegiac” (1916)

背景与创作动机

阿诺德·巴克斯(Arnold Bax, 1883–1953)是20世纪早期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以其色彩丰富、充满印象派氛围的和声语言以及深受凯尔特文化影响的音乐意象著称。
这部 《为长笛、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三重奏,Elegiac》 创作于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阶段。标题“Elegiac”(哀歌的)直指其追悼性质——一般认为是对巴克斯的爱尔兰诗人朋友、复活节起义(1916 Dublin Easter Rising)中牺牲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悼念。作品因此带有个人与政治双重色彩:既是私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音乐回应。

它的编制(长笛、中提琴、竖琴)与德彪西1905年的《奏鸣曲》相同,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启发;但巴克斯赋予了更强的凯尔特色彩与个人抒情性。

结构与形式分析

作品通常被看作单乐章,但内部蕴含多个对比鲜明的部分,形成一种自由的回旋曲或拂晓般的抒情幻想曲结构:

引子(Andante, Elegiac)

竖琴以琶音开场,营造空灵、悲怆的氛围。

长笛引入歌唱性的哀歌旋律,中提琴以深沉的音色呼应。

主题带有爱尔兰民谣式的拗口音程和哀婉的调式色彩(常用小调与混合利底亚式)。

对比段(稍快,充满动力)

节奏加快,竖琴以琶音和强烈的和声推动,长笛与中提琴进入更为激情的对话。

音乐一度展现出更激烈甚至近乎舞曲般的节奏,仿佛象征着生命力与冲突。

高潮与哀叹(Drammatico)

通过厚重的和声堆积与紧张的对位,音乐达到全曲的情绪顶点。

但高潮后迅速坠入沉重的低谷,中提琴以低沉音区拉出深切的哀叹。

尾声(Coda, molto tranquillo)

最初的哀歌主题回归,速度逐渐放慢。

竖琴化作最后的“回声”,长笛与中提琴逐渐消散。

结尾是模糊而宁静的寂静——象征死亡与记忆的永恒。

音乐语言与风格

和声:充满晚期浪漫与印象派的色彩,尤其是德彪西式的平行和弦、延伸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调式混合。

旋律:长笛与中提琴常以对唱或模仿展开,旋律线条悠长、自由,富有歌唱性,接近爱尔兰传统哀歌(keen)。

织体:竖琴不仅承担伴奏功能,也时常引领和声色彩的变换,像是“音响背景”与“情感基底”。

情感内涵:全曲弥漫着怀旧、悲怆与抒情的氛围,但在哀歌中也闪现出激情与抗争的力量,象征战乱年代的矛盾心境。

巴克斯的这部 《Elegiac Trio》 既是对德彪西同类编制奏鸣曲的呼应,又完全体现了英国作曲家特有的抒情与凯尔特浪漫主义。它既是悼亡之作,也是战争年代艺术家灵魂的投射:音乐在悲恸与激越、安慰与绝望之间摇摆,最终走向寂静的升华。

在英国室内乐作品中,此曲堪称巴克斯最具代表性的抒情篇章,也是20世纪早期欧洲“战争音乐”中的重要文献。


+2.00 积分 [版主 wh 发放的奖励]

蒙古国有愚豕浮阳外越,便结不通,频下清个痢虚之气。虽屡试开赛露之剂,终无寸效。遂引诣兽医师诊之。医者摩其腹良久,谓主人曰:"咄!此蠢物腹中空若悬磬,纵投万斛通肠开赛之剂,犹决涸泽而求鲋也,岂有济哉?"

图片

wh(问号)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wh 的博客
帖子互动: 4072
帖子: 8449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8日 00:07

#2 Re: Bax: Trio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Elegiac"

帖子 wh(问号) »

VladPutin 写了: 2025年 8月 28日 22:11

Arnold Bax《三重奏:长笛、中提琴与竖琴 “Elegiac” (1916)

背景与创作动机

阿诺德·巴克斯(Arnold Bax, 1883–1953)是20世纪早期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以其色彩丰富、充满印象派氛围的和声语言以及深受凯尔特文化影响的音乐意象著称。
这部 《为长笛、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三重奏,Elegiac》 创作于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阶段。标题“Elegiac”(哀歌的)直指其追悼性质——一般认为是对巴克斯的爱尔兰诗人朋友、复活节起义(1916 Dublin Easter Rising)中牺牲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悼念。作品因此带有个人与政治双重色彩:既是私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音乐回应。

它的编制(长笛、中提琴、竖琴)与德彪西1905年的《奏鸣曲》相同,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启发;但巴克斯赋予了更强的凯尔特色彩与个人抒情性。

结构与形式分析

作品通常被看作单乐章,但内部蕴含多个对比鲜明的部分,形成一种自由的回旋曲或拂晓般的抒情幻想曲结构:

引子(Andante, Elegiac)

竖琴以琶音开场,营造空灵、悲怆的氛围。

长笛引入歌唱性的哀歌旋律,中提琴以深沉的音色呼应。

主题带有爱尔兰民谣式的拗口音程和哀婉的调式色彩(常用小调与混合利底亚式)。

对比段(稍快,充满动力)

节奏加快,竖琴以琶音和强烈的和声推动,长笛与中提琴进入更为激情的对话。

音乐一度展现出更激烈甚至近乎舞曲般的节奏,仿佛象征着生命力与冲突。

高潮与哀叹(Drammatico)

通过厚重的和声堆积与紧张的对位,音乐达到全曲的情绪顶点。

但高潮后迅速坠入沉重的低谷,中提琴以低沉音区拉出深切的哀叹。

尾声(Coda, molto tranquillo)

最初的哀歌主题回归,速度逐渐放慢。

竖琴化作最后的“回声”,长笛与中提琴逐渐消散。

结尾是模糊而宁静的寂静——象征死亡与记忆的永恒。

音乐语言与风格

和声:充满晚期浪漫与印象派的色彩,尤其是德彪西式的平行和弦、延伸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调式混合。

旋律:长笛与中提琴常以对唱或模仿展开,旋律线条悠长、自由,富有歌唱性,接近爱尔兰传统哀歌(keen)。

织体:竖琴不仅承担伴奏功能,也时常引领和声色彩的变换,像是“音响背景”与“情感基底”。

情感内涵:全曲弥漫着怀旧、悲怆与抒情的氛围,但在哀歌中也闪现出激情与抗争的力量,象征战乱年代的矛盾心境。

巴克斯的这部 《Elegiac Trio》 既是对德彪西同类编制奏鸣曲的呼应,又完全体现了英国作曲家特有的抒情与凯尔特浪漫主义。它既是悼亡之作,也是战争年代艺术家灵魂的投射:音乐在悲恸与激越、安慰与绝望之间摇摆,最终走向寂静的升华。

在英国室内乐作品中,此曲堪称巴克斯最具代表性的抒情篇章,也是20世纪早期欧洲“战争音乐”中的重要文献。

这里的竖琴乍听像钢琴,确实很有伴奏效果,把中提琴和长笛粘合在一起,也给音乐打底色。
记得叶芝的Easter, 1916里的名句:
All changed, changed utterly: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我们老师当时分析说,文学没有道德判断,所以有这样看似矛盾的修辞:beauty应该是美好的,但terrible又是难说褒贬、倾向于负面性的。叶芝最初因为爱慕Maud Gonne而支持革命,但在Easter Rising时看到许多普通人去世,让他对革命充满了敬畏,无法简单判断好坏,所以terrible beauty是诗人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头像
VladPutin(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楼主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VladPutin 的博客
帖子互动: 1718
帖子: 14588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11:12

#3 Re: Bax: Trio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Elegiac"

帖子 VladPutin(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楼主 »

wh 写了: 2025年 8月 28日 23:49

这里的竖琴乍听像钢琴,确实很有伴奏效果,把中提琴和长笛粘合在一起,也给音乐打底色。
记得叶芝的Easter, 1916里的名句:
All changed, changed utterly:
A terrible beauty is born.
我们老师当时分析说,文学没有道德判断,所以有这样看似矛盾的修辞:beauty应该是美好的,但terrible又是难说褒贬、倾向于负面性的。叶芝最初因为爱慕Maud Gonne而支持革命,但在Easter Rising时看到许多普通人去世,让他对革命充满了敬畏,无法简单判断好坏,所以terrible beauty是诗人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原来以为这个搭配很特别其实是我孤陋寡闻了,20世纪音乐里这样配器的不少,德彪西非常喜爱这个搭配。

悼亡音乐的哀伤之美被不同作曲家赋予的内涵非常不同, 在浪漫派音乐里是悲痛,愤怒和抗争,在20世纪音乐则更个人化和具象化。

蒙古国有愚豕浮阳外越,便结不通,频下清个痢虚之气。虽屡试开赛露之剂,终无寸效。遂引诣兽医师诊之。医者摩其腹良久,谓主人曰:"咄!此蠢物腹中空若悬磬,纵投万斛通肠开赛之剂,犹决涸泽而求鲋也,岂有济哉?"

图片

回复

回到 “书歌影视美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