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nold Bax《三重奏:长笛、中提琴与竖琴 “Elegiac” (1916)
背景与创作动机
阿诺德·巴克斯(Arnold Bax, 1883–1953)是20世纪早期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以其色彩丰富、充满印象派氛围的和声语言以及深受凯尔特文化影响的音乐意象著称。
这部 《为长笛、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三重奏,Elegiac》 创作于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阶段。标题“Elegiac”(哀歌的)直指其追悼性质——一般认为是对巴克斯的爱尔兰诗人朋友、复活节起义(1916 Dublin Easter Rising)中牺牲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悼念。作品因此带有个人与政治双重色彩:既是私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音乐回应。
它的编制(长笛、中提琴、竖琴)与德彪西1905年的《奏鸣曲》相同,显然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启发;但巴克斯赋予了更强的凯尔特色彩与个人抒情性。
结构与形式分析
作品通常被看作单乐章,但内部蕴含多个对比鲜明的部分,形成一种自由的回旋曲或拂晓般的抒情幻想曲结构:
引子(Andante, Elegiac)
竖琴以琶音开场,营造空灵、悲怆的氛围。
长笛引入歌唱性的哀歌旋律,中提琴以深沉的音色呼应。
主题带有爱尔兰民谣式的拗口音程和哀婉的调式色彩(常用小调与混合利底亚式)。
对比段(稍快,充满动力)
节奏加快,竖琴以琶音和强烈的和声推动,长笛与中提琴进入更为激情的对话。
音乐一度展现出更激烈甚至近乎舞曲般的节奏,仿佛象征着生命力与冲突。
高潮与哀叹(Drammatico)
通过厚重的和声堆积与紧张的对位,音乐达到全曲的情绪顶点。
但高潮后迅速坠入沉重的低谷,中提琴以低沉音区拉出深切的哀叹。
尾声(Coda, molto tranquillo)
最初的哀歌主题回归,速度逐渐放慢。
竖琴化作最后的“回声”,长笛与中提琴逐渐消散。
结尾是模糊而宁静的寂静——象征死亡与记忆的永恒。
音乐语言与风格
和声:充满晚期浪漫与印象派的色彩,尤其是德彪西式的平行和弦、延伸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调式混合。
旋律:长笛与中提琴常以对唱或模仿展开,旋律线条悠长、自由,富有歌唱性,接近爱尔兰传统哀歌(keen)。
织体:竖琴不仅承担伴奏功能,也时常引领和声色彩的变换,像是“音响背景”与“情感基底”。
情感内涵:全曲弥漫着怀旧、悲怆与抒情的氛围,但在哀歌中也闪现出激情与抗争的力量,象征战乱年代的矛盾心境。
巴克斯的这部 《Elegiac Trio》 既是对德彪西同类编制奏鸣曲的呼应,又完全体现了英国作曲家特有的抒情与凯尔特浪漫主义。它既是悼亡之作,也是战争年代艺术家灵魂的投射:音乐在悲恸与激越、安慰与绝望之间摇摆,最终走向寂静的升华。
在英国室内乐作品中,此曲堪称巴克斯最具代表性的抒情篇章,也是20世纪早期欧洲“战争音乐”中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