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安世的事,国内有一个奇怪的逻辑,就是欧洲抢走了前道(设计和晶圆制造),我们卡住了后道(封装)
其实不是这样的,前后道我们都卡死了,安世中国团队跟欧洲“总部”一旦切割,欧洲那边就玩蛋去了
首先是晶圆设计和制造,安世是做功率器件的,这个市场比较大,但整体技术含量并不高,原因很简单,与控制芯片不同,功率器件主要起到功率调节、整流、逆变的作用,本身不需要有特殊的功能。工艺和设计上的要求就相对要低的多。一颗控制器,需要二三十层甚至更多层光刻,而功率器件一般不超过十层。像安世主推的二极管和Trench mos,通常三到四层,加上钝化啊背金啥的没图形的层次,顶多也就五六层。
而且坦白讲,安世在欧洲那两个晶圆厂(一个做trench的是6吋线,还有个做二极管的估计最多也就是5/6混run的),这种厂现在放国内地方政府都不会给立项新建工厂了,因为太low。。。现在一般的12吋厂国内都不太给立项了,起码搞点SiC、GaN啥的嘛。。。
二极管国内有不少老厂在做的,这玩儿技术含量极低(注意我的措辞,不是很低,是极低),8吋做二极管实在不合算,以6吋或以下尺寸晶圆为主,因为8吋做这个折旧太难摊了。而Trench mos现在国内8吋做的都不多基本都转12吋了(目的是降本),比如闻泰临港厂(鼎泰匠芯)大概是6万片12吋,但其中trench只有一半,另一半是SGT,全部是N管。鼎泰的6万片里安世只用到Trench的那一半,SGT的都用不到,就算产能全给安世好了,6万片12吋trench mos,折算8吋13.5万片,折算6吋24.3万片。
安世在欧洲的两个厂,加起来一个月算你10万片好了(实际不到的,因为做trench的那个厂很明确就是不到4万的6吋,做二极管的因为层数少,片数要打折的,懒得算了,从宽好了),那晶圆总产能的70%左右是在国内的。
这里我还没算6吋和12吋的能力差别(Pitch和RSP)呢,简单说6吋的工艺用12吋做跟玩儿一样,12吋的工艺6吋产线把自己吊到房梁上也搞不出来,同样晶圆面积下,出芯率(chip size和Yield)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所以我一直很奇怪,凭什么说这次切割安世拿走了晶圆部分呢?
最坏最坏的情况下,它拿走的也是最没用的那部分,说句不好听的,安世的欧洲厂拿出来卖都找不到人接手,谁tm缺你那点儿落后产能啊?现在谁tm还拿6吋线做trench啊?Planar和TMBS甚至都有人在试12吋了好嘛,您这落后的甚至不是一代啊!
再说设计的部分,安世这一切割,欧洲总部只会彻底完蛋,两个原因
一、安世被收购后新品都在国内12吋上流片了,设计图(GDS文件)百分百在国内设计团队手上,就算把设计方案给你欧洲总部,你那两条6吋的老爷爷产线也搞不出来
二、安世如果拿了设计方案,可以在欧洲或台湾找地方做吗?不能!这就是功率器件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虽然设计上很简单,但特别吃产线和设计的匹配度(我们讲match度),这是需要研发团队和工艺团队长期磨合的,阱的形貌变一变,注入剂量微调一下,出来参数就是不同,没啥道理好讲,就得配合着一点一点去试出产线的极限Pitch值,去获得最优的产品RSP表现。这就是为什么鼎泰供给安世的trench就做的很好,安世不用的SGT就一直调不到位,就是缺少靠谱的设计团队,缺乏足够的磨合时间。那今天你安世欧洲团队,哪怕把12吋的设计方案拿给台积电,没个一两年也调不出来(更别提台积做mos的厂VIS还只做SGT。。。)
讲完了晶圆制造和设计环节,还剩下一个封装环节
国内媒体一直说东莞有个厂如何如何,所以封装是在我们手上的
这个说法既对也不对,对是对在封装环节确实在我们手上,
但不是因为有东莞工厂
而是国内的封装产能庞大到吓人
前面说了功率器件基本上是货架产品标准件,晶圆如果说还算有一点点门槛的话,封装那真是没啥技术门槛了,国内产能几乎可以算是无穷无尽,设备也都是全国产了
封装我不算专业,多少知道一点点,二极管主要封SMA、SMB、SMC,极low的封装工艺
Trench封装也是大陆货,我知道的一般是sot23/23s、SOP7/8、TO220/252之类,部分产品也会用到DFN3X3/5X6、Toll之类
都是常见封装,国内产能一大把
别看他们吹什么700亿只,一只二极管封好了成品卖两分钱左右,trench贵点儿的能到7、8分,700亿只的年封装总量才多一点儿啊,撑死了一年二三十亿人民币的总销售额,就算没了东莞厂,这点儿需求量分分钟就分掉了
庞大产能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极限的成本,当然,这对于开封装厂的老板们来说不是啥好事,挣点钱太tm难了
安世欧洲总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底牌,是安世作为车规级产品二级供应商的资质
做车规级产品认证的完整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1.企业要过16949认证,新企业要挂牌一年以上才能申请16949审核,部分客户针对工厂可能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VDA6.3之类
2.车规级产品要做AECQ101认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做,要有第三方实验室的背书,一个产品做完整一套大概要两三个月,三四十万人民币
3.车厂要试样、小批量、风险批、大批量,这个流程至少要一年以上
从试样到量产,完整流程基本上都要两年左右,如果是新企业的话要三年
安世中国团队如果和欧洲总部彻底切割的话,那中国团队就不能叫安世了,得另外成立公司出新品牌,走上面这个流程得三年,认证成本估计要数千万
但是吧,你安世欧洲总部虽然省了16949的一年,后面的时间可更费,因为中国公司除了牌子换掉,设计方案和整个供应链基本是保持原样的,认证通过率基本100%,你欧洲总部全部重新来,能不能过可真就两说
再说了,车规产品断货,最头疼的是车企啊,对宝马奔驰们来说,明摆着只是换了个名字,跟以前一模一样的产品,怎么可能因为认证流程的问题真的搞断货让自己停线受损失呢?到时候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
但你欧洲全新设计和全新供应链的产品,可就不是这么说了。
所以,综合一下吧,安世中国团队和欧洲总部切割后:
欧洲总部未必有产品设计图;
有设计图也很难找到没有中国投资背景的工厂;
找到了工厂没有个两年时间也出不了量产晶圆;
有了量产晶圆也找不到成本和产能可以匹配国内的封装资源
失去供应链欧洲总部捏着安世的牌子一分不值,中国团队成立新公司后会很快完成替代
那欧洲还玩儿个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