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了,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人才还不够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版主: Softfist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22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那是因为苏修资源有限 押宝锗基失败
美充许噪音 让起始不被看好硅基还活着 没想到歪打正着 一旦跨过门X 硅基容易的多
所以材料学要允许乱来 不要怕爆炸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24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净吹牛,其实也没啥人才培养。
中国就靠改开。感恩 美帝 放行世贸和 放开巴统。广大 中华民族的学人学子,融入美帝的科技圈子和体系,再加上世贸赚的钱,科技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25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cboe 写了: 2025年 11月 3日 22:45净吹牛,其实也没啥人才培养。
中国就靠改开。感恩 美帝 放行世贸和 放开巴统。广大学人学子,融入美帝的科技圈子和体系,再加上世贸赚的钱,进入良性循环。
至少大学有无线电专业 看得懂电路能生产二极管 不然就是石器时代
#27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Linjiaojiao 写了: 2025年 11月 3日 22:38那是因为苏修资源有限 押宝锗基失败
美充许噪音 让起始不被看好硅基还活着 没想到歪打正着 一旦跨过门X 硅基容易的多
所以材料学要允许乱来 不要怕爆炸
资源有限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计划经济,所有资源都要由领导决定如何分配。美帝是市场经济,你认为某项技术有前途,就自己花钱坚持,成功就赚翻,失败就倒闭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29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pspsps 写了: 2025年 11月 3日 22:52资源有限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计划经济,所有资源都要由领导决定如何分配。美帝是市场经济,你认为某项技术有前途,就自己花钱坚持,成功就赚翻,失败就倒闭
技术初期都是政府支持 美帝好在强调多样化 允许噪音 许多看似极荒唐的主意也给机会 就当买彩票 根本没指望你成功 比如老马的火箭回收 早期也是政府资金支撑着让他炸 炸着炸着就炸出一条路
其他国家好象就没这么宽容 官员有问责制 自然把资金投向保险的方向 不愿冒险 很难想象长征要老炸 那些头还坐得住位置
#32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Linjiaojiao 写了: 2025年 11月 3日 23:01技术初期都是政府支持 美帝好在强调多样化 允许噪音 许多看似极荒唐的主意也给机会 就当买彩票 根本没指望你成功 比如老马的火箭回收 早期也是政府资金支撑着让他炸 炸着炸着就炸出一条路
其他国家好象就没这么宽容 官员有问责制 自然把资金投向保险的方向 不愿冒险 很难想象长征要老炸 那些头还坐得住位置
政府的确扶植了不少新技术,但很多新技术是风投的钱,还有来自大公司内部的研发
#33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学科的“总设计师”
· 从零到一建立学科:1950年代,中国对半导体一无所知。谢希德与黄昆先生合作,在北京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她与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是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教材,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物理学家。
· 高瞻远瞩,开拓新领域:1970年代末,她预见到表面物理将是未来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力排众议在中国开创了表面物理研究,使中国在这个重要领域跟上了世界步伐。
· 卓越的领导者和教育家:她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眼光,吸引和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
林兰英:中国半导体材料的“开拓者”
· 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建国初期,西方封锁下,半导体材料是“卡脖子”的关键。林兰英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带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于1958年拉制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1962年又拉制出性能更优的砷化镓单晶。这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半导体核心材料的制备技术。
· 推动技术产业化:她不仅能在实验室做出样品,更致力于将技术推向产业化。她领导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后来的光电器件研制。
· 贡献延伸到太空:她领导研制的砷化镓材料成功应用于中国的人造卫星,展现了其材料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
结论
谢希德和林兰英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 如果没有谢希德建立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国即使有材料,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它进行设计和创新,会缺乏长远发展的智力源泉。
· 如果没有林兰英制备的关键基础材料,谢希德和她的学生们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所有的理论和设计都无法变为现实。
她们一位是 “理论的巨人” ,一位是 “材料的先驱” 。她们共同撑起了中国早期半导体事业的一片天。将她们任何一人的贡献剥离,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都会遭遇巨大的短板。
因此,最公允的评价是:她们的贡献同等巨大,但领域不同,都是共和国科技史上不可或缺的丰碑。 我们不应该去分高下,而应该同时铭记这两位伟大女性的卓越功绩和科学精神。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36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谢泳先生,对谢玉铭父女这段往事曾有点评:
谢玉铭1946年离开后再没有回过中国大陆,他内心对女儿谢希德的思念之情,外人已很难知晓。谢玉铭虽是理科教授,但对时代较一般文科教授似更敏感,人生阅历也更丰富,他曾力劝自己女儿认同他的选择,可惜谢希德没有听父亲的话,这成为谢希德一生的隐痛,他们后来在事实上是断绝父女关系了,但双方又不愿在情感上承认这个事实。
谢希德到晚年仍然为此伤感:“回国后一直到父亲1986年在台湾去世,我没有再收到过他的信,这对我是很伤心的事,因为他非常爱我。在他的遗物中,我发现了我们的结婚照,他复印了许多。”
llb 写了: 2025年 11月 3日 23:32谢希德:中国半导体学科的“总设计师”
· 从零到一建立学科:1950年代,中国对半导体一无所知。谢希德与黄昆先生合作,在北京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她与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是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教材,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物理学家。
· 高瞻远瞩,开拓新领域:1970年代末,她预见到表面物理将是未来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力排众议在中国开创了表面物理研究,使中国在这个重要领域跟上了世界步伐。
· 卓越的领导者和教育家:她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眼光,吸引和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林兰英:中国半导体材料的“开拓者”
· 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建国初期,西方封锁下,半导体材料是“卡脖子”的关键。林兰英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带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于1958年拉制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1962年又拉制出性能更优的砷化镓单晶。这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半导体核心材料的制备技术。
· 推动技术产业化:她不仅能在实验室做出样品,更致力于将技术推向产业化。她领导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中国的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后来的光电器件研制。
· 贡献延伸到太空:她领导研制的砷化镓材料成功应用于中国的人造卫星,展现了其材料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结论
谢希德和林兰英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 如果没有谢希德建立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国即使有材料,也可能不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它进行设计和创新,会缺乏长远发展的智力源泉。
· 如果没有林兰英制备的关键基础材料,谢希德和她的学生们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所有的理论和设计都无法变为现实。她们一位是 “理论的巨人” ,一位是 “材料的先驱” 。她们共同撑起了中国早期半导体事业的一片天。将她们任何一人的贡献剥离,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都会遭遇巨大的短板。
因此,最公允的评价是:她们的贡献同等巨大,但领域不同,都是共和国科技史上不可或缺的丰碑。 我们不应该去分高下,而应该同时铭记这两位伟大女性的卓越功绩和科学精神。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37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之前应该有类似program
美帝半倒业能在七十年代的历史垃圾堆圾堆爬出来 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大力扶持
七十年代美帝半倒体业就差棺材上最后一个钉
美国政府招集各大公司开会 开会前人人以为是散伙会 要放弃 没想到会上经过激烈研讨 得出结论是不仅不能放弃 政府要大力投资
发展半道体是基本国策 有政府大资金投入 美帝才咸鱼翻身 反手把本子扫进历史垃圾堆
#38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原来老谢家的故事挺感人的,你们林家继续奋斗吧。
由于医疗条件所限,骨关节结核使谢希德的一条腿落下终身残疾。即便如此,高中时期的挚友曹天钦对她愈加珍惜。南北分别的四年中,“两地书“记录下他们不断升温的爱情。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恢复了公费留学考试。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的曹天钦,获得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机会。临行之前,他来长汀看望谢希德,向她求婚,两人相约,谢希德毕业后争取赴美留学,两人拿到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会合,然后一同回国。
1946年夏天,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毕业,又到上海沪江大学当了一年助教,赴美留学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947年夏天,她启程赴美国史密斯学院攻读物理学。
创建于1871年的史密斯学院,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女子学院,坐落在美国麻省小城北汉普顿,谢希德在这样一个美丽宁静的学习环境中度过了两年。她一边做助教,一边攻读研究生的课程。仍像在厦门大学读书时一样勤奋,每天“三点一线”——宿舍、物理楼、餐厅。
1949年夏,谢希德的论文《关于碳氢化合物吸收光谱中氢键信息的分析》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史密斯学院的物理系不培养博士生,1949年秋,谢希德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幸运地在阿利斯和莫尔斯教授的指导下做理论研究。莫尔斯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的开拓者,在他的建议下,谢希德选择理论物理作为主攻方向,于1951年秋,以《高度压缩下氢原子的波函数》,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又应著名物理学家斯莱特的邀请,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分子研究室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半导体锗微波性的理论研究。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英国留学的曹天钦也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被该校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在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按照原来的约定,曹天钦要到美国和谢希德举行婚礼,然后一起回国。然而,突然爆发朝鲜战争,美国政府发布了一项规定:凡在美国攻读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许返回中国大陆。曹天钦想了个办法,请他的老师李约瑟出面写信让谢希德到英国举行婚礼。凭着李约瑟的名气,美国终于放行。一对学术情侣在分别6年后终于重逢了,婚礼在剑桥大学南的萨克斯德大教堂举行。婚后,归国心切的一对新人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启程。
#39 Re: 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 海龟林兰英和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他说: 1986年3月,我在纽约买到一本新书,名叫《第二次创生》,是两位研究物理学史的作家写的。特别使我发生兴趣的是书中对这方面早年实验发展的讨论。原来在三十年代就有好几个实验组已经在研究氢原子光谱,与后来兰姆在19461947年的工作是同一方向。其中一组是加州理工学院的W.V.Houston和Y.M.Hsieh。他们做了当时极准确的实验,并写成长文投到“物理评论”。《第二次创生》对此文极为推崇,说文中做了一个“从现在看来是惊人的提议”。他们的实验结果与当时理论结果不符合,但从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不幸的是与他们先后同时有几个别的实验组得出了和他们不同的结果,由此产生了混乱的辩论,理论工作者没有正确处理,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杨振宁进一步发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兰姆通过微波共振法的途径,获得与W.V.Houston和Y.M.Hsieh在三十年代的研究成果相同的“发现”,并因此获得了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几年以后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自创了第三种对电子电动力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处理,也获得了与W.V.Houston和Y.M.Hsieh以及“兰姆移位”相似的科研成果,因此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Y.M.Hsieh是谁呢?杨振宁想到也许就是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教授。很凑巧,几天后,谢希德自美国西岸打电话来讨论学术交流的事情。杨振宁趁机问她谢玉铭教授是否曾于三十年代初在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并曾与Houston合作。她说:“是的。你为什么要问?” 杨振宁兴奋地告诉了她书中的故事,再问她:“你知道不知道你父亲那时的工作很好,比兰姆有名的工作早了十多年,而且兰姆的结果证明你父亲的实验是正确的?” 谢希德回答:“我从来不知道,当时他只告诉我在从事很重要的实验。”
遗憾,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谢玉铭先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话题还是回到燕东园桥西42号:1990年代末,古稀之年的谢希德与幼时的玩伴徐元约曾到燕东园旧地重游,可惜那时她家的小楼和院子已经被划进北大附小的校园了,找不回昔日的模样了。也是在1990年代,谢希德生病住院,见到前来探病的幼时玩伴赵景伦,两人交谈甚欢,“谈的都是东大地的旧事”。
随着三位老人的去世,那些东大地的旧事再也无法追寻。
-
Linjiaojiao
- 著名点评

- 帖子互动: 173
- 帖子: 3283
- 注册时间: 2022年 7月 24日 2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