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园车祸是不是说明了油车更加安全?
版主: lexian
#1 黄石公园车祸是不是说明了油车更加安全?
排除自动驾驶的问题不论,这个是迎头相撞。而且撞车后起火,可以说,十死无生。居然有一半人生还。
现在现场说,撞车后,十几分钟才起火,这个期间,一些人被救出来,而且看起来,这些人居然还可以。受伤不重。
如果是电车,是不是立刻就起火?而且无法扑救。这8个人必死无疑?
现在现场说,撞车后,十几分钟才起火,这个期间,一些人被救出来,而且看起来,这些人居然还可以。受伤不重。
如果是电车,是不是立刻就起火?而且无法扑救。这8个人必死无疑?
#13 Re: 黄石公园车祸是不是说明了油车更加安全?
Grok
要判断“同样的车速下,装水泥更危险,还是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需要明确场景并分析物理和实际风险。以下是简洁的对比分析:
1. 装水泥的场景
• 假设:指车辆以某速度(如60 km/h)撞击静止的、装满水泥的障碍物(如水泥墙或大型水泥块)。
• 物理分析:
◦ 水泥障碍物通常是不可移动的(质量极大),相当于撞击一个刚性物体。
◦ 碰撞时,车辆的动能(1/2 mv²)几乎全部转化为破坏性能量,车速瞬间减为零,产生极高的减速度。
◦ 冲击力(F = mΔv/Δt)因碰撞时间极短(Δt小)而非常大,导致车体严重变形,乘员承受高G力(加速度)。
• 危险性:
◦ 对乘员:高G力可能导致严重内伤、骨折或致命伤害,尤其在无安全气囊或安全带保护时。
◦ 车辆:几乎完全损毁。
◦ 典型场景:类似高速撞墙测试,60 km/h撞击刚性障碍物的死亡率极高。
2.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
• 假设:两辆车以相同速度(如60 km/h)迎面对撞,质量相近(如两辆普通轿车)。
• 物理分析:
◦ 迎面对撞时,相对速度为两车速度之和(60 + 60 = 120 km/h)。
◦ 但因两车质量相近,碰撞后双方速度可能接近零(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分散到两辆车。
◦ 每辆车的减速度和冲击力取决于车体结构、碰撞时间和能量吸收。现代车辆有 crumple zones(吸能区),可延长碰撞时间(增大Δt),降低G力。
◦ 有效冲击相当于单车以120 km/h撞刚性墙的约50%(因能量分配和吸能设计)。
• 危险性:
◦ 对乘员:冲击力仍很高,可能导致重伤或死亡,但现代车辆的安全设计(气囊、吸能区)可能降低伤害。
◦ 车辆:两车严重受损,但能量分散可能使单车变形程度低于撞水泥。
◦ 典型场景:高速迎面对撞的生存率低于撞墙,但因安全设计可能稍好。
比较
• 撞水泥:
◦ 刚性碰撞,能量集中于单车,G力极高。
◦ 几乎无能量分散,车辆和乘员承受全部冲击。
◦ 生存率极低,类似60 km/h撞墙测试(致命概率>80%)。
• 对撞:
◦ 相对速度高,但能量在两车间分配,单车承受的冲击力较低。
◦ 现代车辆安全设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伤害。
◦ 生存率稍高,但仍极危险(致命概率50-70%,视车型和安全装备)。
结论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因为:
• 相对速度(120 km/h)远高于单车撞水泥的速度(60 km/h),总能量更高。
• 尽管能量分散和安全设计可能降低单车冲击,整体破坏力仍大于撞水泥。
注意:
• 如果“装水泥”指车辆自身装载水泥(增加质量),则需考虑质量对碰撞的影响,可能降低减速度但增加对对方的破坏力,需具体分析。
• 实际危险性还取决于车型、安全装备(如气囊、安全带)和碰撞角度。
如果你有具体场景(如水泥障碍物类型或车辆细节),我可以进一步分析或提供相关数据!
要判断“同样的车速下,装水泥更危险,还是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需要明确场景并分析物理和实际风险。以下是简洁的对比分析:
1. 装水泥的场景
• 假设:指车辆以某速度(如60 km/h)撞击静止的、装满水泥的障碍物(如水泥墙或大型水泥块)。
• 物理分析:
◦ 水泥障碍物通常是不可移动的(质量极大),相当于撞击一个刚性物体。
◦ 碰撞时,车辆的动能(1/2 mv²)几乎全部转化为破坏性能量,车速瞬间减为零,产生极高的减速度。
◦ 冲击力(F = mΔv/Δt)因碰撞时间极短(Δt小)而非常大,导致车体严重变形,乘员承受高G力(加速度)。
• 危险性:
◦ 对乘员:高G力可能导致严重内伤、骨折或致命伤害,尤其在无安全气囊或安全带保护时。
◦ 车辆:几乎完全损毁。
◦ 典型场景:类似高速撞墙测试,60 km/h撞击刚性障碍物的死亡率极高。
2.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
• 假设:两辆车以相同速度(如60 km/h)迎面对撞,质量相近(如两辆普通轿车)。
• 物理分析:
◦ 迎面对撞时,相对速度为两车速度之和(60 + 60 = 120 km/h)。
◦ 但因两车质量相近,碰撞后双方速度可能接近零(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分散到两辆车。
◦ 每辆车的减速度和冲击力取决于车体结构、碰撞时间和能量吸收。现代车辆有 crumple zones(吸能区),可延长碰撞时间(增大Δt),降低G力。
◦ 有效冲击相当于单车以120 km/h撞刚性墙的约50%(因能量分配和吸能设计)。
• 危险性:
◦ 对乘员:冲击力仍很高,可能导致重伤或死亡,但现代车辆的安全设计(气囊、吸能区)可能降低伤害。
◦ 车辆:两车严重受损,但能量分散可能使单车变形程度低于撞水泥。
◦ 典型场景:高速迎面对撞的生存率低于撞墙,但因安全设计可能稍好。
比较
• 撞水泥:
◦ 刚性碰撞,能量集中于单车,G力极高。
◦ 几乎无能量分散,车辆和乘员承受全部冲击。
◦ 生存率极低,类似60 km/h撞墙测试(致命概率>80%)。
• 对撞:
◦ 相对速度高,但能量在两车间分配,单车承受的冲击力较低。
◦ 现代车辆安全设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伤害。
◦ 生存率稍高,但仍极危险(致命概率50-70%,视车型和安全装备)。
结论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因为:
• 相对速度(120 km/h)远高于单车撞水泥的速度(60 km/h),总能量更高。
• 尽管能量分散和安全设计可能降低单车冲击,整体破坏力仍大于撞水泥。
注意:
• 如果“装水泥”指车辆自身装载水泥(增加质量),则需考虑质量对碰撞的影响,可能降低减速度但增加对对方的破坏力,需具体分析。
• 实际危险性还取决于车型、安全装备(如气囊、安全带)和碰撞角度。
如果你有具体场景(如水泥障碍物类型或车辆细节),我可以进一步分析或提供相关数据!
#15 Re: 黄石公园车祸是不是说明了油车更加安全?
Grok说话怎么前言不搭后语的
mmking 写了: 2025年 5月 3日 22:30 Grok
要判断“同样的车速下,装水泥更危险,还是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需要明确场景并分析物理和实际风险。以下是简洁的对比分析:
1. 装水泥的场景
• 假设:指车辆以某速度(如60 km/h)撞击静止的、装满水泥的障碍物(如水泥墙或大型水泥块)。
• 物理分析:
◦ 水泥障碍物通常是不可移动的(质量极大),相当于撞击一个刚性物体。
◦ 碰撞时,车辆的动能(1/2 mv²)几乎全部转化为破坏性能量,车速瞬间减为零,产生极高的减速度。
◦ 冲击力(F = mΔv/Δt)因碰撞时间极短(Δt小)而非常大,导致车体严重变形,乘员承受高G力(加速度)。
• 危险性:
◦ 对乘员:高G力可能导致严重内伤、骨折或致命伤害,尤其在无安全气囊或安全带保护时。
◦ 车辆:几乎完全损毁。
◦ 典型场景:类似高速撞墙测试,60 km/h撞击刚性障碍物的死亡率极高。
2.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
• 假设:两辆车以相同速度(如60 km/h)迎面对撞,质量相近(如两辆普通轿车)。
• 物理分析:
◦ 迎面对撞时,相对速度为两车速度之和(60 + 60 = 120 km/h)。
◦ 但因两车质量相近,碰撞后双方速度可能接近零(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分散到两辆车。
◦ 每辆车的减速度和冲击力取决于车体结构、碰撞时间和能量吸收。现代车辆有 crumple zones(吸能区),可延长碰撞时间(增大Δt),降低G力。
◦ 有效冲击相当于单车以120 km/h撞刚性墙的约50%(因能量分配和吸能设计)。
• 危险性:
◦ 对乘员:冲击力仍很高,可能导致重伤或死亡,但现代车辆的安全设计(气囊、吸能区)可能降低伤害。
◦ 车辆:两车严重受损,但能量分散可能使单车变形程度低于撞水泥。
◦ 典型场景:高速迎面对撞的生存率低于撞墙,但因安全设计可能稍好。
比较
• 撞水泥:
◦ 刚性碰撞,能量集中于单车,G力极高。
◦ 几乎无能量分散,车辆和乘员承受全部冲击。
◦ 生存率极低,类似60 km/h撞墙测试(致命概率>80%)。
• 对撞:
◦ 相对速度高,但能量在两车间分配,单车承受的冲击力较低。
◦ 现代车辆安全设计可能进一步降低伤害。
◦ 生存率稍高,但仍极危险(致命概率50-70%,视车型和安全装备)。
结论
与同样车速的车对撞更危险,因为:
• 相对速度(120 km/h)远高于单车撞水泥的速度(60 km/h),总能量更高。
• 尽管能量分散和安全设计可能降低单车冲击,整体破坏力仍大于撞水泥。
注意:
• 如果“装水泥”指车辆自身装载水泥(增加质量),则需考虑质量对碰撞的影响,可能降低减速度但增加对对方的破坏力,需具体分析。
• 实际危险性还取决于车型、安全装备(如气囊、安全带)和碰撞角度。
如果你有具体场景(如水泥障碍物类型或车辆细节),我可以进一步分析或提供相关数据!